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

• 消极的第一印象可能导致误解, 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 避免因为刻板印象而忽视他人的 优点,提高人际关系管理的效果
• 通过自我展示来提高第一印象,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避免因为刻板印象而忽视他人的 优点,提高人际关系管理的效果
如何利用首因效应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利用首因效应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从仪表、 言谈举止和自我介绍等方面入手
• 全面认识他人,避免因为刻板印象而 忽视他人的优点 • 关注近期行为,了解他人的变化,有 助于调整人际关系
• 保持真诚,有助于建立信任,促进人 际关系的发展 • 情绪调节有助于避免因为情绪波动而 对他人产生误解,提高人际关系管理的 效果
如何根据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调整沟通策略
根据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调整沟通策略,可以从自 我展示、倾听和表达等方面入手
• 通过关注近期行为来调节人际关 系,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 避免因为情绪波动而对他人产生 误解,提高人际关系管理的效果
• 通过关注近期行为来了解他人的 变化,有助于调整人际关系 • 避免因为情绪波动而对他人产生 误解,提高人际关系管理的效果
近因效应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变化
近因效应影响人际关系的变化,主要 体现在信任、认同和尊重等方面
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最近发 生的事情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 的作用
近因效应的实际应用
• 近因效应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影 响人际关系的变化 • 近因效应有助于调整人际关系, 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 近因效应可以通过关注近期行为 来调节,提高人际关系管理的效果
• 影响对他人的近期评价,进而影 响人际关系的变化 • 有助于调整人际关系,促进人际 关系的改善 • 通过关注近期行为来调节,提高 人际关系管理的效果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first impression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会面 时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2、经典实验研究:洛钦斯的文字实验材料 首因效应实验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 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 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 外走的时候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走向学 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 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 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 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 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 就回家了。
最后印象 近因效应 两种信息断续地被人感 知,人们倾向于对后者 印象较深。 与熟人交往时易起作用
组别
条件
友好评价第一组先出示热情、源自向材料, 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78%
第二组
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第三组 第四组 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 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18%
95% 3%
洛钦斯在被试阅读材料前预先告知和提醒他们,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要求在阅读全部材料后再对吉 姆做判断,结果发现首因效应消失了。
3、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洛钦斯不让被试者连续阅读两份材料,而是 让被试者阅读完第一种材料后进行一段其他活 动,如做数学题、做游戏等,然后再让被试者 阅读第二种材料,结果发现产生了近因效应。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个人收集整理-ZQ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地认知也是十分重要地.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地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地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地偏见.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地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地无偏见地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地“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地偏见.、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地,往往左右着对对方地评价.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地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通常所说地“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地失误.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地;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地.这种心理效应地产生带有一定地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地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地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地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地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地非自觉地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地,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地消极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地印象.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地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地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地评价.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地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地一贯表现.这种人际知觉地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地典型表现.这种偏差地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地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地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地有关印象.二是从主观上说,接受刺激地主体在已有地生活体验中,对特有地“近因”看得比较重,接受这种“近因”刺激地灵敏度比较高.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地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他人地全面认识.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地认知偏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地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地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地现象.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地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地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地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五种品质地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地人想像为一个友善地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地“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像出一个适合地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地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地形象.阿希地试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地一种普遍地心理现象: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优点,就认为其他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地光环笼罩,即“以俊遮丑”;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地光环笼罩,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即“以丑遮俊”.晕轮效应地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地信息量大,其他品质地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地.这种心理效应地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1 / 1。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投射效应是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现象,它们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且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近因效应是指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时,更容易受到最近接触到的信息的影响。
这意味着我们更倾向于根据最新的信息来做出决策,而忽视了之前的经验或其他相关因素。
例如,在购物时,如果我们最近看到一件特别吸引人的商品广告,我们可能会受到它的影响而购买,而不考虑其他的选项。
首因效应则是指我们对一个序列中的首个信息更加敏感。
在我们认知的过程中,首个信息通常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后续信息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面试过程中,第一个被面试的候选人往往会更容易给面试官留下积极的印象,而这种印象会影响后续候选人的评价。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对于一个事件或事物的评价受到周围环境或先前的观点的影响。
这种效应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评价过于依赖于现有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因素。
举个例子,在一次会议中,如果一个人的意见首先被表达出来并且被其他人接受了,那么后续的人更倾向于接受相同的观点,而不愿意提出不同或者更好的解决方案。
投射效应是指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感受、态度和特质投射到别人身上。
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常常会认为对方与自己的感受和行为是一致的。
这种效应可能导致我们在理解他人时产生偏见或误解。
例如,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善良友好的人,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是这样的,而忽视了潜在的差异或者其他的因素。
以上四种效应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它们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做出决策或评价他人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要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评估。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并尽量在给出评价前进行更全面的观察和思考。
此外,我们应该警惕晕轮效应并主动寻求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避免过分依赖于已有的信息。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区别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区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两种矛盾但又紧密的效应概念,经常容易混淆,下面就几个不同点进行区别分析:一、性质不同1、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2、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二、产生原因不同1、首因效应: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2、近因效应: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三、特点不同1、首因效应: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2、近因效应: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人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看似矛盾,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并不矛盾。
因为如果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不太熟悉的人,那么首因效应发挥的作用会更大,如果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特别熟悉的人,或者是朋友,那么他的近因效应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因为他正认识的这几年中某个更完整的印象会把首因效应覆盖掉。
了解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待一个人而不被他的一些外在行为受影响,可以放下更多的评判。
幼儿园教师论文: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人际交往中,初次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对以后的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首因效应,也叫做优先效应或者第一印象效应。
(1)首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1.陌生,新奇的信息影响强烈(第一印象)2.第一印象被优先加工(第一印象对你的后来产生重要影响)3.对重要他人的渴望了解(家长、教师、上级领导)对于新来的老师,那么家长就会非常重视,会问幼儿喜不喜欢新老师,教师的性格和脾气孩子是否能够接受?(2)首因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既有积极地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果第一印象被他人所接受认同,那么就会为你以后的沟通和交往将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第一印象不佳,那么长时间就算你做的再好也很难抹去他人内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举例:如:我们班的孩子,一开始的批评导致了之后孩子很难适应教师,家长也很难适应教师(3)首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1.注重言谈,举止,衣着等外在形象首因效应最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塑造自己的形象,穿衣打扮端正大方,符合教师身份,言谈举止坦率真诚,值得家长信心,神情和蔼,让孩子容易接受。
2.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并非是包装的结果人的刻意装扮和修饰总会在不经意间会露出马脚,所以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第一印象好之外,而且还要继续保持,仅仅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不够的,还需要热枕和耐力3.发挥"日久见人心"的作用第一印象难以改变并不是不可改变,有三类教师需要特别注意要利用日久见人心的功效来消除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1.性格内向、表情严肃和性情急躁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加强反思,提高工作效率,逐渐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模式,缩短与家长沟通的磨合期)4.最初的教育行为不要太过急切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不要为了达成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就操之过急,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了解增加感情,要让家长信任自己,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活动5.通过家长培养师生感情教会要主动去找家长沟通,尤其是因为首因效应而不喜欢老师的这些孩子的家长,要让这些家长带动幼儿来克服这些影响,那么家长也会是很乐意的。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两个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概念。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或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他将不同组合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研究证明,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以此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之后的系列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
而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常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人们都需要获得他人关注和尊重。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研究发现,人们在相遇之初按照SOLER模式来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加他人的接纳性,使得在对方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具体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拼写的专用术语,其中:S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O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E 表示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
幼儿园教师论文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幼儿园教师论文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幼儿园教师论文: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一、首因效应: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人际交往中,初次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对以后的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首因效应,也叫做优先效应或者第一印象效应。
(1)首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1.陌生,新奇的信息影响强烈(第一印象)2.第一印象被优先加工(第一印象对你的后来产生重要影响)3.对重要他人的渴望了解(家长、教师、上级领导)对于新来的老师,那么家长就会非常重视,会问幼儿喜不喜欢新老师,教师的性格和脾气孩子是否能够接受?(2)首因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既有积极地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果第一印象被他人所接受认同,那么就会为你以后的沟通和交往将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第一印象不佳,那么长时间就算你做的再好也很难抹去他人内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举例:如:我们班的孩子,一开始的批评导致了之后孩子很难适应教师,家长也很难适应教师(3)首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1.注重言谈,举止,衣着等外在形象首因效应最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塑造自己的形象,穿衣打扮端正大方,符合教师身份,言谈举止坦率真诚,值得家长信心,神情和蔼,让孩子容易接受。
2.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并非是包装的结果人的刻意装扮和修饰总会在不经意间会露出马脚,所以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第一印象好之外,而且还要继续保持,仅仅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不够的,还需要热枕和耐力3.发挥“日久见人心”的作用第一印象难以改变并不是不可改变,有三类教师需要特别注意要利用日久见人心的功效来消除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1.性格内向、表情严肃和性情急躁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加强反思,提高工作效率,逐渐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模式,缩短与家长沟通的磨合期)4.最初的教育行为不要太过急切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不要为了达成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就操之过急,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了解增加感情,要让家长信任自己,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活动5.通过家长培养师生感情教会要主动去找家长沟通,尤其是因为首因效应而不喜欢老师的这些孩子的家长,要让这些家长带动幼儿来克服这些影响,那么家长也会是很乐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网络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的诠释与运用
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
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人为主的作用。
案例一:问题出在哪?
新学年又开始了,我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的教学活动中,每天一大早就把自己收拾得衣装得体,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新朋友、新家长、新孩子……可是刚刚开学没几天,园领导就接到了家长反映说我对孩子比较严,说孩子怕我,不喜欢我。
这让我很不理解,也为此感到很郁闷。
开学以来,孩子们在班里生活得好好的,与家长的沟通也没什么问题呀,那这问题又出在哪呢?思来想去,原来问题出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过程中。
班上有两三个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差,午睡起床不能独立完成,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委婉地要求家长在家不要惯养
孩子,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话是这么说,可她们还是认为原来的老师比我细心、耐心。
分析:如果第一印象被人认可与接受,就为以后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则会带来消极影响。
首因效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要加强印象管理意识,提高印象管理能力,主动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通过学习,我才理解:新学年初期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和顺应孩子及家长的现状,让他们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在此基础上再提高要求,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的正常活动。
所以,老师最初不必太心急。
如何运用好“首因效应”,让家长和幼儿能够愉悦接受幼儿教育理念,提高班级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积极发挥“首因效应”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其一:外表形象的塑造
由于初期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性别、年龄、衣着、神态、姿势、说话等,这是对一个人内在品质与性格的认知,可见,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首因效应走。
因此,我们还是要重视它对自己的影响,注重自己的造型,衣着外表得体,端庄大方,态度热情,言语举止真诚坦率,值得家长信任;神情态度温和、热情,让孩子接受你,喜欢你。
其二:“日久见人心”的效应
第一印象并非不可改变,最初给人留下的误会与偏见都会随着真诚的交往而慢慢淡化,并在对方心目中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性格内向、表情严肃、性情急躁的教师可充分利用“日久见人心”的功效来解除首因效应的影响。
因此,有这些特点的教师最初的家长工作应特别注重自己的工作方法与方式,加强反思,调整心态,缩短与家长沟通的磨合期。
其三:家园互动生感情
由于孩子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局限,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对老师保持沉默和距离,而成人有透过表层识本质的能力,能通过对老师的更深一步的接触与了解来调整自己的看法与行为,进而慢慢对老师产生信任、理解、支持。
二、“近因效应”的诠释和运用
案例二:谁是谁非?
家长们常说,现在的老师缺乏爱心,对孩子动辄训斥、罚站、罚写字。
孩子要是犯了错,家长们都得被劈头盖脸地训斥,羞辱一顿。
“无论你在外头多么有头脸,在老师面前,你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挨训。
”还要给老师赔小心,赔笑脸,生怕惹了老师累及孩子。
老师们常说,现在的幼儿园要求老师懂得技能,做科研写论文,还得提高自身,进行继续教育。
可现在的孩子难管多了,家长也比以前要求高多了。
以前老师说什么,家长从来都是“唯唯诺诺”,也没有那么多意见。
现在不行了,谁都可以推
门进来,告诉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谁都比你更“老师”。
分析: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会对认知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很大,形成首因效应,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很大作用,形成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可以对首因效应产生抵消作用。
近因效应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新近信息的性质。
如果近期因发生的事情是积极的,就会削弱甚至改变第一印象留下的不良影响。
反之,首因效应留下的美好印象将会全部泡汤。
其一:情感互动型
积极的情感是教师与家长之间和谐交流的基础,它能够将教师、家长、幼儿的心连接在一起。
以往开展家长工作,我们往往只关注联系方式的创新,却忽略了与家长建立真诚感情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与家长沟通时更多地融入情感因素,从细节做起,从活动中贴近家长,贴近幼儿。
案例三:亲子游园会
在新学期最初阶段,为了尽快和家长熟悉起来,增进彼此感情,为今后的工作顺利开展创建良好基础,我们班精心组织了一次“顾龙山亲子游园会”。
在登山过程中,我们一边细心地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登山情况,一边不失时机地与家长进行针对性的交流:“洋洋爱劳动,喜欢帮助别人。
”“菲菲很文静,如果多与朋友交往,会变得更活泼。
”“豆豆,加
油,妈妈老师相信你能行!”……老师的真诚与细心感动着每一位家长,中途休息时,我们又精心组织了“寻宝”等家长参与性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拉近了我们与家长的距离,增进了我们与家长间的真诚友谊,此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可喜效果。
其二:资深互动型
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状,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
”我国着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进步、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
他指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从以上教育家的论述中,足见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人才济济,是幼儿园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它很好地补充了幼儿园的资源空缺。
我们应想办法引导和支持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
案例四:“我是来给你们看病的”
我班在开展“爱牙知识小课堂”活动时,诚邀家长朋友对幼儿进行爱牙教育。
活动一经推出,就有许多家长踊跃报名,在家园双方共同探讨此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后,当医生的方语妈妈和在医院工作的几位家长就成了班上的名副其实的老师。
当方语的妈妈和其他几位穿着白大褂的妈妈们走进教室时,孩子们全部被吸引住了,他们很好奇,很诧异:今天怎么回事啊!只见方语妈走到前面对大家说:“孩子们,我是一个医生,今天我是来给你们看牙病的。
”方语一看妈妈来了,可精神了,她一个劲地看着妈妈,脸上洋溢着自豪感。
方语的妈妈拿出了一张大图片,上面画着显微镜下的细茵和蛀牙,通过面对面的讲解、提问、演示,大家听得很仔细,看得很认真。
活动结束后,我们与家长又对此活动进行了一次座谈,家长们特别支持幼儿园的这种教学方式,建议以后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在家长们的策划中走向深入。
其三:首因与近因互补型
人与人交往的初期还处在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很大,在交往进入熟悉阶段后,近因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
由于我们有些老师缺乏心理效应的知识与常识,对与家长沟通中出现的现象很难作出正确的解释,所以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迎刃而解,这种状况更容易难住新上岗的年轻教师,如果我们明白了近因效应对人的心理影响,就知道即使自己最初做得不怎么好,但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还是会有很多机会让别人重新认识、理解、支持你的。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不和谐,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这学期我班改进了家长会方式,由原来的一言堂模式变为百家争鸣的茶话
会。
其目的就是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在召开本学期家长会时,就有家长把大班如何与小学衔接这一现实问题提了出来。
我们提出的办法是请家长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每天安排时间与幼儿一起学习、游戏,培养孩子的乐学。
这是我们长期努力工作积累的经验。
而部分家长则提出:是否可以把孩子一周的学习内容列入“家长园地”,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
这一要求马上得到了家长们的响应和老师们的认同。
这就是平等互补的魅力所在。
这一学年以来,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我们与家长之间建立了合作、互补关系,在双向互动中,从真诚的理解者到积极互动者,到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家长们越来越以宽厚与博爱的胸怀为我们每一个孩子营造了爱的绿荫,它使我们的环境越发真实质朴,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越发回归自然,使每一个孩子都自爱、自信、自我。
家长资源也是一片沃土,在这方面,我们还只是在摸索、体验、实践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继续努力,同时也期盼更多的家长投入,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动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