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化古今
大运河的扬州

142本以为走南闯北到过运河流域不少城市,对大运河是基本了解的;年过花甲一直生活、工作在江苏,对扬州是比较熟悉的,但当应邀参加“中国作家运河行”到达扬州,认真、深入地走、访、读、思,再吻一次、再饮一回大运河的水,细究一遍大运河尤其是扬州段的前世今生,才发现以前的肤浅无知,才感到真正懂得像大运河这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河流谈何容易。
扬州与大运河、大运河的扬州,且不说多少特点、重点、出发点、落脚点,也不说起跳点、支撑点、爆发点、上升点,更不说什么看点、笑点、名菜名点,就说原点、起点、交汇点、连接点、闪光点、大亮点,点点星星、星星点点,哎哟喂,不得了唻了不得,用句扬州男女老少无人不晓的话说,真是:乖乖隆地咚!一扬州,是大运河值得铭记的起点,也是不可小视的原点。
起点与原点有联系甚至可以就是一个点,但又有区别。
“起点”是开始的地方或时间;而直线大运河的扬州文|施建石扬州大运河 ▲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则是“原点”。
有人说到世纪的起源与强大的破坏力有关。
不破不立。
邗沟要比京杭大运河的完成早500多年。
遥想吴王夫差当年,一瞬凝眸,一声令下,在河口开凿向东北方延伸汇入射阳湖,再向北经末口连通淮河的邗沟,掀起筑建襁褓中扬州的邗城的第一波基建狂潮,串渠连湖在长江与淮河间形成通畅水路,主要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运送兵将、粮饷,以图实现攻打北方、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霸业。
历史的烟尘散尽,留下的一般最多只是符号化的碎片。
夫差一定没有意识到他这滥觞举措是在为扬州城奠基,更不会想到竟然启动了一项泽被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会经不断延伸、拓展、疏浚、修筑,特别是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扩建、隋炀帝杨广时期初具规模、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再次扩建,发展成为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3200公里纵贯南北,以一纵联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横着的水系,地域面积广、时空跨度长的重要通道,在南粮北运、北货南销、商旅交通、军资调配中让人受用不尽,发挥了连通全国功能重要作用的中国大运河。
扬州在运河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三、携手合作,为大运河申遗共担责任
★ 建立国家协调机制
大运河是中国“申遗”项目中超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项目。基 础工作面广量大,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是推动申遗进程并取得成 功的重要保障。建议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组建包括领导小组、专家组、 督查组在内的国家协调机构,制订运河申遗各项技术指标和保护管理 办法,督查工作进度,指导整改工程。
为大运河发祥地和枢纽城市,我们有责任、有信心,也有决心,做
好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并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积极的贡 献。
一、扬州与大运河
★ 大运河历史最悠久的示范河段----邗沟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 由扬州北上淮安的人工运河----邗 沟,此为大运河之雏形,是我国
最早的一条南北向的人工运河。
2006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将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列入了中国世 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是扬州城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扬州传承运河文明,做强运河名城的 重要基础工作。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把扬州这座依偎在大运河 怀抱中,拥有国家一百处重大遗址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城推向世界。
▲
西门遗址
北门遗址 ▲ 江苏省内主 流媒体对扬 州城北门遗 址考古进展 情况进行采 访。 ▲
★ 修缮保护文化遗产----大运河上的驿站
高邮盂城驿门前的 古码头和历史街区
▲
▲
高邮盂城驿
★ 打造运河文化名城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物质 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都 十分丰富。在扬州市委、市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 共同努力下,古城风貌得到 了较好的保护和控制,运河 名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 增加;广大市民群众的参与 性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万 人 签 名
扬州慢

杜牧诗
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 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 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 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慢》
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 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 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 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 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 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 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 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拓 展 迁 移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 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 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 同是天涯。
”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联 想
杜郎俊赏,算
而今重到须惊。纵豆 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声。念桥边红药,年 年知为谁生!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 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 ――因“空”而“惊 ”,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 何等令人心痛!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
扬州慢
冬至
满眼
小序
驻军的号角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 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诗经》悲叹宫室宗庙被 毁的名篇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扬州八怪是扬州城有名的传统民间文艺表演,源于明清时期,是江苏文化的瑰宝。
据传说,其名来源于清代著名学者林则徐所著的《林则徐八怪图谱》,又称《八怪临江图谱》,八怪分别为:童牛头、把俏诺、椅子坐、锄头挑、倒拔杆、瓢箪倒、玉环担、豆腐满。
一、八怪作为扬州传统文化扬州八怪是江苏省特有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既是一种传统文化,又是一种艺术演出。
它融合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以及现代的艺术表演,具有江苏文化特色,是江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八怪出自何处《林则徐八怪图谱》的原作者林则徐,是明末清初的知名文学家,曾被封为“禹都相”,后来被列入《四库全书》,授以封号曰“福本古今太宗”。
八怪图谱画于淮安八怪庵佛寺,在林则徐指导下,由九节师太和大禹七女僧人共同谱演,由此起源于九节师太和大禹七女僧人“八怪临江舞”,又称“八怪庵舞”,渐渐称作“八怪”。
三、八怪在何处表演八怪文艺表演在扬州各县乡镇开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市九龙湖的“九龙湖八怪节”活动,每年以八怪文艺演出以及各式历史文化展示为主机节目,并有传说史诘、讲故事、斗趣谐、悬梁刺绣、观练花鼓、博古物件、一把马褂、服侍客人等传统活动,展示江苏传统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参观。
四、八怪曲谱八怪曲谱是由上古遗传下来的,始于玉环担曲,后增添童牛头、把俏诺、椅子坐、锄头挑、倒拔杆、瓢箪倒、豆腐满七支曲子,结成八支曲谱的八怪曲,改编而成的曲谱被叫做“佛乐”,区别于凡乐,属于阴阳交合的音乐,每支曲子都很独特、生动鲜明,是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五、八怪文化内涵八怪文化历经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到明、清,历经千年变化而不衰,具有极强的文化魅力。
它蕴含着汉文化精华,充分体现了平民百姓信息神秘之感,它将节日、法度、神话、小说、乐曲、修习、宗教以及政治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历史熔铸到每支曲子中,具有了强烈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扬州繁华的诗句

扬州繁华的诗句
以下是描写扬州繁华的诗句:
1.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
2.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3. 扬州烟水百花洲,故人书断孤鸿没。
——晏几道
4.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
5.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南朝梁·殷芸《小说》
6. 天下名州扬为首,古今胜迹广陵多。
——佚名
7. 东南第一佳绝处,广陵残照满归帆。
——白居易
8. 广陵三月映桃红,绿水青山柳絮飞。
——李绅
9. 瘦西湖边步微步,绿杨带雨绕城行。
——袁枚
10. 画舫轻摇挂彩衣,扬州三月梦依稀。
——郑板桥
11. 烟花三月下扬州,水边飞阁柳荫稠。
——郑燮
12. 绿杨村舍清明后,深巷帘栊四月中。
——王建
13. 忆昔扬州路千里,春风如丝醉如泥。
——刘禹锡
14. 瘦马嘶风红叶树,村帘沽酒白云庄。
——朱彝尊
15.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张祜
16.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韦庄
17. 落魄江南不自由,殷勤为说扬州好。
——徐凝
18.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19.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0. 二分明月故臣心,呜咽思君不可听。
扬州出过哪些文化名人

扬州出过哪些文化名人扬州名人鉴真【鉴真】(688~763)唐代高僧。
俗姓淳于,扬州人。
14岁出家大云寺,从智满禅师为沙弥。
18岁,由应邀来扬州的南山律宗开创人道岸律师授菩萨戒。
27岁,回扬州大明寺,是年夏主持大明寺法会。
此后,在扬州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阐律,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为4万余人授戒。
为道岸、义威之后一方宗首。
唐天宝元年(742),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来大明寺请求推荐一传戒师“东游兴化”。
时已55岁的鉴真,同思托等人先后6次东渡日本,前5次均未成功,鉴真于第五次东渡中失明。
天宝十二载十一月十六日,鉴真同普照、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等24人,第六次东渡日本,历时1个多月,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达日本阿多郡秋妻屋浦,由延庆师引入太宰府。
次年二月,鉴真一行入京(奈良),安居东大寺,为圣武上皇、皇太后、孝谦天皇、皇太子等授菩萨戒,后为沙弥澄修等440余人授戒,又为旧大僧灵福、道缘、忍基等80余人舍旧戒后重授具足戒。
是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
唐乾元二年(759)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招提寺,遂由东大寺移居于此。
鉴真除弘扬戒律外,还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少游【秦少游】(1049~1100)宋代词人。
名观,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
扬州高邮人。
北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
后经苏轼、范纯仁等举荐,参加制科考试,授为宣德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
不久又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官。
此间,秦少游发表过许多切中时弊的言论,并望朝廷审时度势,安都定策,区别朋党,任用贤能,遂遭旧党攻击,屡遭贬谪。
绍圣元年(1094)调任杭州通判。
又因御史刘拯谗他增损《实录》,贬为处州监酒税。
复以他罪削职流放郴州,后又除去名籍,贬谪横州。
元符二年(1099),贬徙雷州。
徽宗即位,大赦党人,秦少游复为宣德郎,还放至衡州,途经藤州,游光化亭(一作华光亭),为友人吟诵梦中长短句《好事近》,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维扬春秋,恰如现代国学大师钱穆所言:“瓶水冷而知天寒。
扬州一地之盛衰,可以战国运。
”扬州有过利通四海、富甲天下的兴盛时代。
然而又遭逢过腥风血雨、城毁人亡的人间劫难。
这一点,在唐诗宋词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一、唐诗中扬州的繁盛美唐代的扬州,交通便利,经济繁荣。
为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吸引着全国的文人学士,成为人文荟萃之地。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古代流传下来的这段佳话。
反映了人们对扬州的无限向往。
而唐代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
更是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
扬州以她繁华的经济。
昌盛的文化和美丽恬雅的园林风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
唐代到过扬州的诗人,数以百计。
其中很有影响的一位便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
杜牧《遣怀》追忆在扬州当幕僚时的那段生活:“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伴名。
”“赢得青楼薄律名”虽是调侃。
但可以看出这位风流才子曾迷恋在扬州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杜牧离开江南后所作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堪称歌咏扬州的名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
一说即吴家砖桥。
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诗人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
诗人在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伴名”的感喟。
杜牧巧妙地把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
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样优美的境界又有谁能不向往呢?唐代诗人笔下的扬州,富有神奇的魅力:“北塔凌空虚,雄观压川泽。
”“雨飞千棋霁。
扬州城市史

扬州城市史第二节扬州扬州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它位于江淮丘陵的东部边缘。
历史早期南临江海,又是沟通江淮运河的交汇点,曾发展成为著名的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城市。
唐、宋以后,随着江面的束狭和江岸的南移,虽不再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但仍以地处江、运之交的漕运要冲而经久不衰。
一、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扬州1.古邗城及广陵城早在春秋后期,据《左传》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 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①。
这是扬州建城的最早记载。
自吴王夫差始建邗城后,仅十三年,周元王三年(前473 年),吴国即被越国所灭,邗城归越。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 年),楚并越,尽取吴故地,邗城又属楚。
至“楚怀王十年(前319 年),城广陵”②,《尔雅》云:“大阜曰陵”。
楚怀王又取其地“广被丘陵”之意而改称“广陵城”,广陵之名自此始。
秦统一六国后,置广陵县。
《读史方舆纪要》:“广陵城,楚旧城。
《史记.表(指《六国年表》)》:怀王十年,‘城广陵’。
秦因之;二世二年,‘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是也”③。
秦汉之际,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意欲建都于此,一度改称广陵为江都,意即临江的都城。
刘邦建立西汉,封侄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
《汉书.地理志》:“广陵为吴王濞所都,城周十四里半”④;郦道元《水经注》云: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为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⑤;又李善《芜城赋》注引汉“王逸《广陵郡图经》曰:‘郡城吴王濞所筑’”,均有刘濞筑城的记载。
对此,雍正《江都县志.吴王濞城考》指出:“《汉书》第谓为濞所都,于筑城无明文,则《水经注》所云濞筑新城者,或亦修筑而都之,非别创也”。
证之考古调查所得,古城遗址与《汉书》所云“城周十四里半”正相吻合,说明吴王濞的广陵城只是在古邗城基础上“就城修筑,未更原址”。
经过吴、楚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
汉景帝三年(前154 年),“徙汝南王非王江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古今文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
”大诗人李白这首清丽明
快的诗句,一语道出扬州赏景之
妙,使人联想到阳春三月的扬州,
一派草木欣欣,莺飞燕语之景,
那园林台榭、寺观舫舟、岸畔扬
柳、碧波江花,一色儿都罩在迷
离的烟雨之中,如同一轴巨幅水
墨画,好不美妙!
其实,要欣赏扬州美景,又
何须等到三月。
如今随着扬州文化的复苏,许多古街区、名园、名人故居、知名的商铺,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资源,目前在扬州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历经几千年深淀孕育,扬州已然成了中国文化艺术最经典的审美取向与标准。
大凡讲中国古典文化,似乎少了扬州就不够完整。
扬州已然成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以说扬州文化成就了扬州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一种诱人的美。
扬州历史文化
扬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从鉴真
大师坚韧不拔的东渡日本传播东方佛教
文化和中国文化;从隋炀帝的琼花梦,
到康熙祖孙同下江南;从文人墨客们的
诗词歌赋,到扬州八怪的书画笔墨;从
不贪大求洋内敛不张扬的园林景观营造
到书画及雕版印刷的兴旺发达都可以看
到她的踪影。
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
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
文章太守。
他们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
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
中,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
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
岁岁年年……
扬州谚语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旧字是代表有文化根基,有历史传承。
扬州人
家皆爱书香之气,哪家都没几幅像样的字画、
没几件古玩器具及红木家具?其实这表现出
的是扬州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雅士对传统文
化的向往之情。
扬州作为一处文化磁场,吸引
着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
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扬州,早已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
扬州城市文化: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的中部,长江下游
的北岸,自古就有“苏北门户”之称。
早在
公元前486年,扬州就已经建城,古代得时
候作杨州,相当于现在的“省”。
扬州的名称
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淮海维扬州”。
扬州作为我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
的城市之一。
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
如织”与“富甲天下”的美誉,当时居住在
海外的扬州经商者就有5000多人,并成为“海
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
扬州自古就是中
国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古人赞美扬州的诗句都成为经典传世,如“十年一觉扬州梦”、“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等。
扬州美人文化
说到扬州美景,不得不提扬州的美人。
中国出美女的地方很多,大至燕赵佳人、吴越娇娃,小到洛阳女儿、米脂婆姨,均声名了得,但唯独“扬州出美女”的口碑流传最广,成为多少文人墨下的亮点,说是家喻户晓怕也不为过。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扬州乃中外历史文化名城,不
仅风光绮丽,且人物妖娆,女
子肤色多细腻,白皙而微红,
正所谓“钟灵毓秀”。
自唐朝以来,
扬州文化昌盛,市井繁华;琴
台舞榭,品竹弹丝,夜夜笙歌
不息;四海之内,达官显要、
墨客骚人云集而来,艺界名媛、
青楼名艳趋之若鹜,其中不乏
多才多艺之绝代佳人。
相传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致命数千佳丽落户扬州,繁衍生息。
所以,扬州的美人的“美”更多的是一文化熏陶下的灵性之美,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一种魅力。
扬州园林文化
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是有区别的。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
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
清朝乾隆嘉
庆年间,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
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穷奢极欲。
据史
载,扬州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
后
来,由于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战争等历史原因,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
或焚毁,或拆卖,扬州园林开始由盛而衰。
可见早期的扬州园林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
扬州园林小巧玲珑,经典、雅致,再配以红木古建筑,精细中显出智慧,平淡中显神奇。
不但具有皇家园林得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
扬州园林中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是坐落在扬州古城北
隅的“个园”,现在是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扬州的假山文化
在欣赏了扬州假山后,你不得不赞叹:
真是漂亮极了!假山叠石在每个园林都能看到,
园林作为宅子的一部分,也是最费尽主人心思。
园林中生肖形状的假山很多见,比如在北京的皇
家园林以及苏州的狮子林都会看到,但像扬州个
园这样的四季假山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堪称孤
例。
扬州叠石的工艺有扬州的特点,上有盘山蹬
道,下有水绕空谷,山上月亭耸立,过亭复道回
廊,形成上下立体的交通园林。
整座山体仿佛一
幅山水画,悠远、宁静、惹人遐想。
从手法上是
有别于苏州和北方园林的。
扬州的水文化
扬州因水而生,得水之灵气,水之包容。
在这个被称为“天下之逆旅”的大码头,无数货物在这里集散,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许多文化成果在这里总结、积淀。
扬州文化像水,包容、贯通、融汇。
扬州自古就有月亮城之称,诗曰:“天下三
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说的就是每到明
月夜,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有一个月
亮。
晚唐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对二十四
桥的联想。
洁白样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
的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
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
《红楼梦》中黛
玉思乡想到“春花秋月,山明水秀,二十四桥,六朝遗风“。
扬州的秋月,浪漫得又有点感伤。
扬州饮食文化
扬州菜肴闻名海内外,与鲁菜、川
菜、粤菜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菜系”。
扬州菜也称为淮扬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
一千多年的历史。
淮扬菜非常讲究刀工,
刀功向以精细著名,尤以瓜雕享誉四方。
扬州菜的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并在
烹饪上善用火候,讲究火功。
非常有名的
菜品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
鸭、水晶肴肉、松鼠厥鱼、梁溪脆鳝等。
扬州满汉全席是在康乾满汉席的基础上
推出的,堪称中华第一满汉全席,其具有
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底蕴。
淮扬菜的发展
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饮食文化,因此很早以前就
确立了中华第一大风味菜系的地位。
当地特色
扬州三把刀,即天下闻名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
发刀。
的代名词。
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
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
上。
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
扬州厨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
批成2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
如线,匀如发。
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
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
刀、轻刀),厚而坚的锛刀(枪刀),嵌趾
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
刮刀。
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大套12
把,小套6把。
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
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
就是扬州理发刀。
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
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
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
如今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扬州这座文化古城也不可幸免,我想,未来十年内,扬州应该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让生活在穹顶之下的我们生活更加幸福。
机械1405 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