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第4章__聚合方法3

合集下载

第四章:自由基聚合方法

第四章:自由基聚合方法

→ 2SO4·
B. 水溶性氧化 —还原引发剂
例 过硫酸盐 - 亚硫酸盐
_ 2 S2O8
+ SO3
_ 2

_ 2 SO4
+
SO4· +
_ ·SO3
过氧化氢 - 亚铁盐 H2O2 +Fe2+ → OH + HO· + Fe3+
_
(3)乳化剂
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作用:
a. 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使单体形成细小液滴; b. 形成胶束,增溶单体
产物特点与用途 纺丝液 配制纺丝液 制备聚乙烯醇、 维纶的原料
丙烯腈 氧-还体系 醋酸乙烯酯 丙烯酸酯类 丁二烯 AIBN BPO 配位催化剂 BuLi BF3
涂料、粘合剂
顺丁橡胶 低顺式聚丁二烯
异丁烯
异丁烷
阳离子聚合
粘合剂、密封剂
聚醋酸乙烯酯(PVAc)和聚乙烯醇(PVA)
醋酸乙烯酯,甲醇(乙醇)溶液,BPO;65‐70 ℃,溶剂回 流带走聚合热;利用向溶剂的链转移控制分子 量,单体浓度
9
体积收缩:100%聚合时的体积收缩 1 1 ΔVmax w 0 ( ) dm dp
60oC: dm=0.89g/mL; dp=1.18g/ml, ∆Vmax =27mL,V0 =w/dm =112mL
体积收缩百分数= 27/112 =24%
20oC: dm=0.94g/mL; dp=1.208g/mL,∆Vmax =25.7mL 体积收缩百分数=25.7/102=25.2%
不足 反应热难导出、易局部过热、自动加速严重。 措施 降低反应温度,分段聚合,强化传热
8
3、应用实例 有机玻璃:PMMA

高分子物理 第4章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高分子物理 第4章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 ◆ ◆ ◆
无须对角度和浓度外推; 可以用很稀的溶液测定,不须对浓度外推; 光散射的测定成为快速且精度很高的方法。 分子量测定范围 1×102~1×106
化学化工学院
★ 第 四 章
第二节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六、粘度法
目前测定聚合物分子量最常用的方法。 设备简单,操作便利,精度较好 纯溶剂的液面流经两条刻度线所需 时间为流出时间 t0 ; 以溶液的流出时间为 t ;
化学化工学院
★ 第 四 章
第二节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五、光散射法
当光束进入介质时,除了入射光方向外,其他方向 上也能看见光的现象称为光散射 。 散射光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入射光波长; 2)溶液的折光指数; 3)溶液浓度; 4)溶质的分子量及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5)散射角; 6) 观察点与散射中心的距离.
奥氏 乌氏
乌氏粘度计液体流出时间与贮液球中液体体积无关, 因此可以在粘度计中将溶液逐渐稀释,测定不同浓度的粘 度而不必要更换溶液,所以又称为“稀释粘度计”。
★ 第 四 章
第二节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六、粘度法
1、粘度表示法 相对粘度: 增比粘度: 比浓粘度:
r 0 t t0
sp r 1 t t0 t0
分布宽度指数:
Polydispersity index
试样中各个分子量与平均分子量之间差值的平方平均值.
M Mn
2 n


2
Mw M2 1 n n Mn
化学化工学院
第四章
Mn
w(M)
M
Mw
MZ
M
图4-4 分子量分布曲线和各种统计平均分子量

高分子化学名词翻译和解释

高分子化学名词翻译和解释

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高分子化合物(High Molecular Compound):所谓高分子化合物,系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

单体(Monomer):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

如聚氯乙烯的单体为氯乙烯。

重复单元(Repeating Unit):在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组成相同的最小基本单元。

如聚氯乙烯的重复单元为。

单体单元(Monomer Unit):结构单元与原料相比,除了电子结构变化外,其原子种类和各种原子的个数完全相同,这种结构单元又称为单体单元。

结构单元(Structural Unit):单体在大分子链中形成的单元。

聚氯乙烯的结构单元为。

聚合度(DP、Xn)(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

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Xn表示;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DP表示。

聚合物是由一组不同聚合度和不同结构形态的同系物的混合物所组成,因此聚合度是一统计平均值,一般写成、。

分子量分布(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MWD ):由于高聚物一般由不同分子量的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因此它的分子量具有一定的分布,分子量分布一般有分布指数和分子量分布曲线两种表示方法。

多分散性(Polydispersity):聚合物通常由一系列相对分子量不同的大分子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用以表达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大小并不相等的专业术语叫多分散性。

分布指数(Distribution Index) :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的比值。

即。

用来表征分子量分布的宽度或多分散性。

连锁聚合(Chain Polymerization):活性中心引发单体,迅速连锁增长的聚合。

烯类单体的加聚反应大部分属于连锁聚合。

高分子化学总结

高分子化学总结
•1-1、1-2、1-3体系:低分子缩合反应; •2-2或2体系:线形缩聚;
•2-3、2-4等多官能度体系:体形缩聚。
第 二 章
缩 聚 和 逐 步 聚 合
反应程度 p :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占起始官能
团数的分率。
官能团等活性理论:不同链长的端基官能团,
具有相同的反应能力和参加反应的机会,即官能
① 取代基的位阻效应使聚合热降低;
② 共振能和共轭效应使聚合热降低;
③ 强电负性取代基使聚合热升高; ④ 氢键和溶剂化作用使聚合热降低。
第 三 章
单体平衡浓度:
自 由 基 聚 合
自由基的稳定性:共轭效应和位阻效应使自由基
稳定。
活泼自由基可引发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
稳定自由基是自由基聚合的阻聚剂。
质均分子量
Mw
n M x M n
i i i i
i
mi M i m
i

ni M i n M
i
2
wi M i
i
第 二 章
一、基本概念
缩 聚 和 逐 步 聚 合
缩聚反应: 缩合聚合的简称,是基团间经多次缩 合形成聚合物的反应。
官能度 f :是指一个单体分子中能够参加反应的 官能团的数目。
第 一 章
绪 论
单体单元:与单体相比,除电子结构改变外,原子种类及个数完
全相同的结构单元。
聚合度: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DP ;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 全同立构高分子:主链上的C*的立体构型全部为D型或L 型。 间同立构高分子:主链上的C*的立体构型各不相同, 即D型与L型 相间连接。
Xn
立构规整性高分子: C*的立体构型有规则连接,简称等规高分子。 无规立构高分子:主链上的C*的立体构型紊乱无规则连接。

高分子化学-高化第四章答案

高分子化学-高化第四章答案

第四章离子聚合习题参考答案1.与自由基聚合相比,离子聚合活性中心有些什么特点?解答: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的根本不同就是生长链末端所带活性中心不同。

离子聚合活性中心的特征在于:离子聚合生长链的活性中心带电荷,为了抵消其电荷,在活性中心近旁就要有一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存在,称之为反离子,当活性中心与反离子之间得距离小于某一个临界值时被称作离子对。

活性中心和反离子的结合,可以是极性共价键、离子键、乃至自由离子等多种形式,彼此处于平衡状态:BA B+A B+A B AⅠ为极性共价物种,它通常是非活性的,一般可以忽略。

Ⅱ和Ⅲ为离子对,引发剂绝大多数以这种形式存在。

其中,Ⅱ称作紧密离子对,即反离子在整个时间里紧靠着活性中心。

Ⅲ称作松散离子对,即活性中心与反离子之间被溶剂分子隔开,或者说是被溶剂化。

Ⅳ为自由离子。

通常在一个聚合体系中,增长物种包括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它们彼此之间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反离子及离子对的存在对整个链增长都有影响。

不仅影响单体的的聚合速度,聚合物的立体构型有时也受影响,条件适当时可以得到立体规整的聚合物。

2.适合阴离子聚合的单体主要有哪些,与适合自由基聚合的单体相比的些什么特点?解答:对能进行阴离子聚合的单体有一个基本要求:①适合阴离子聚合的单体主要有:(1)有较强吸电子取代基的烯类化合物主要有丙烯酸酯类、丙烯腈、偏二腈基乙烯、硝基乙烯等。

(2)有π-π共轭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有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

这类单体由于共轭作用而使活性中心稳定。

(3)杂环化合物②与适合自由基聚合的单体相比的特点:(1)有足够的亲电结构,可以为亲核的引发剂引发形成活性中心,即要求有较强吸电子取代基的化合物。

如V Ac,由于电效应弱,不利于阴离子聚合。

(2)形成的阴离子活性中心应有足够的活性,以进行增长反应。

如二乙烯基苯,由于空间位阻大,可形成阴离子活性中心,但无法增长。

(3)不含易受阴离子进攻的结构,如甲基丙烯酸,其活泼氢可使活性中心失活。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离子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离子聚合)

(2)Lewis酸
这类引发剂包括AlCl3、BF3、SnCl4、SnCl5、ZnCl2和TiCl4 等金属卤化物,以及 RAlCl2,R2AlCl 等有机金属化合物,其中 以铝、硼 、钛、锡的卤化物应用最广。
Lewis 酸引发阳离子聚合时,可在高收率下获得较高分子量 的聚合物,因此从工业上看,它们是阳离子聚合的主要引发剂。
(5)聚合方法
自由基聚合可以在水介质中进行,但水对离子聚合的引发剂和 链增长活性中心有失活作用,因此离子聚合一般采用溶液聚合, 偶有本体聚合,而不能进行乳液聚合和悬浮聚合。
4.2 阳 离 子 聚 合
4.2.1 阳离子聚合单体
阳离子聚合单体必须是有利形成阳离子的亲核性烯类单体,包 括以下三大类:
(1)带给电子取代基的烯烃如:
Lewis 酸引发时常需要在质子给体(又称质子源)或正碳离 子给体(又称正碳离子源)的存在下才能有效。
质子给体或正碳离子给体是引发剂,而 Lewis 酸是助引发剂 (或称活化剂),二者一起称为引发体系。
质子给体 一类在 Lewis 酸存在下能析出质子的物质,如水、卤 化氢、醇、有机酸等;以 BF3 和 H2O引发体系为例:
阳离子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异构化反应
碳阳离子可进行重排形成更稳定的碳阳离子,在阳离子聚合 中也存在这种重排反应,如 β-蒎烯的阳离子聚合:
4.2.2.3 链转移和链终止 链转移反应 链转移反应是阳离子聚合中常见的副反应,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向单体链转移: 增长链碳阳离子以 H+ 形式脱去 β-氢给单体,这是阳离子聚
(Ph)3C+ClO4- + OR
Ph Ph
Ph
CH2 CH ClO4OR
(4)卤素 卤素 I2 也可引发乙烯基醚、苯乙烯等的聚合,其引发反应被认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乳液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乳液聚合
分散作用
形成保护
增溶作用
单体 液滴 10000A
水相
单体
增溶胶束
乳化剂分子
胶束 40-50A
乳化剂
少量在水相中
单体
大部分形成胶束 部分吸附于单体液滴
小部分增溶胶束内 大部分在单体液滴内
引发剂 大部分在水中
1.聚合场所
水相中?
大量引发剂, 有初级自由 基,但单体 极少。
单体液滴?
引发剂是水溶 性,难以进入
水相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由水相扩散进入胶束,在 胶束中引发增长,形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
油溶性单体的主要成核方式。
➢均相成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
水相中产生的自由基引发溶于水中的单体进行增长,形 成短链自由基后,在水相中沉淀出来,沉淀粒子从水相 和单体液滴上吸附了乳化剂分子而稳定,接着又扩散入 单体,形成乳胶粒子,这一过程叫均相成核。
连续
转化率 %
>95
99 60
~60 60~90 60~90
一. 乳化剂及乳化作用
乳化剂
亲水基团 疏水基团
C17H35COONa
疏水 亲水
乳化剂种类(type of emulsifier) ➢阴离子型(anionic): 脂肪酸钠(K12,十二烷基硫酸钠),
烷基磺酸钠、松香皂等; ➢阳离子型(cationic): 胺盐、季胺盐;
乳液聚合法生产的聚合物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 乳化剂种类
丙烯酸酯类
聚醋酸乙烯 聚氯乙烯
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 氯丁橡胶
阴离子+非离 子型
非离子型 阴离子+非离
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温度 ℃
70~90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

6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由一段M1链段与一段M2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称为AB型嵌段共聚物。如苯乙烯—丁二烯(SB)嵌 段共聚物。由两段M1链段与一段M2链段构成的嵌段 共聚物,称为ABA型嵌段共聚物。如苯乙烯—丁二 烯—苯乙烯(SBS)嵌段共聚物。由n段M1链段与n 段M2链段交替构成的嵌段共聚物,称为(AB)n型嵌 段共聚物。
1, 2-二苯乙烯也不能均聚,但能与马来酸酐共聚, 产物严格交替。
13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3)理论研究 共聚合反应可用于研究单体、自由基、阴
离子和阳离子的活性,了解单体活性与聚合 物结构之间的关系。
14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4.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与序列分布
4.2.1 共聚组成的特点 两种单体进行共聚时,由于化学结构不同,反应
R iM1
k
21[M
. 2
][M
1
]
k12
[M1.
][M
2
]
R
t11
R t12
0
d[M
. 2
]
dt
R iM2
k
12
[M
. 1
][M
2
]
k
21[M
. 2
][M
1
]
R
t22
R t12
0
(4—4) (4—5)
因为自由基总浓度不变,即
R iM1 R t11 R t12 0 R iM2 R t22 R t12 0
W2
W1 r1KW1 W2
dW2
W2
r2 W2
W1
m2 m1
W2 r2W2 KW1
(4—15)
K m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匀坚硬透明粒子
26
甲基丙烯酸甲酯模塑料的制备
配方(/g): MMA St AIBN Na2CO3 MgSO4 H2O 70 30 0.5 0.1 0.1 300 聚合工艺参数: 温度 /℃ 搅拌速度 r/min 反应时间 /h 80~90 80~150 8~10
Na2CO3+MgSO4
MgCO3+Na2SO4
1
主要内容: 4.1 引言 4.2 本体聚合 4.3 溶液聚合
4.4 悬浮聚合
4.5 乳液聚合 4.6 各种聚合方法的比较
2
4.1 引言
聚合反应工程考虑的三个层次
聚合机理与动力学(mechanism and kinetics)
连 锁:自由基、离子、配位 逐 步:缩聚、聚加成、开环等
聚合过程(polymerization process) 实施方法:本体、溶液、悬浮、乳液 相态变化:分散性质、是否沉淀、是否存在界面等 聚合反应器(reactor) 流动特性:传热、传质、反应器构造 操作方式:间歇、连续、半连续
粒径在0.01 mm左右,称为粉状悬浮聚合(VC)。 粒状树脂的颗粒形态不同
颗粒形态是指聚合物粒子的外观形状和内部结构状况。
颗粒形态
紧密型:不利于增塑剂的吸收,如PVC。 疏松型:利于增塑剂的吸收,便于加工。
分散剂的种类 明胶:紧密型 PVA:疏松型 大,有利于 形成疏松型
22
颗粒大小与形态 取决于
将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 中进行的聚合 单体以液滴状悬浮于水中的聚 合,体系主要由单体、引发剂、 水和分散剂四组分组成 单体在水中以乳液状态进行的 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引发 剂、水及乳化剂等组成
5
按相态分:
单体-介质 体系 聚合方法 本体聚合 均相体系 溶液聚合 悬浮聚合 乳液聚合 聚合物-单体-溶剂体系 均相聚合 沉淀聚合
29
4.5乳液聚合
----单体在乳化剂作用和机械搅拌下,在水中分散成乳 液状态进行的聚合反应。
4.5.1 概述
与悬浮聚合区别:
(1)粒径:悬浮聚合50~2000µ m,乳液聚合0.1~0.2 µ m; (2)引发剂:悬浮聚合采用油溶性引发剂,乳液聚合采用水 溶性引发剂;
18
离子型溶液聚合示例
溶解情况 引发剂 非均相 非均相 聚合物 沉淀 沉淀
聚合物 聚乙烯 聚丙烯
引发体系 TiCl4—AlEt2Cl TiCl3—AlEt2Cl Ni盐—AlR3— BF3· OEt2
溶剂 加氢汽油 加氢汽油
顺丁橡胶 异戊橡胶
乙丙橡胶 丁基橡胶
烷烃或芳烃 抽余油
抽余油 CH3Cl
非均相 均相
基本
本体聚合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关键问题:混合与散热
产品纯净,不存在介质分离问题; 可直接制得透明的板材、型材; 聚合设备简单,可连续或间歇生产。 体系很粘稠,聚合热不易扩散,温度
难控制; 轻则局部过热,产品有气泡,分子量 分布宽; 重则温度失调,引起爆聚。
搅拌强度 水与单体的配比
悬浮聚合的优缺点
优点:
1)体系粘度低,传热容易。 2)分子量比溶液聚合高,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少。 3)后处理比溶液、乳液聚合简单,生产成本低。
缺点:
附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
23
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分散剂的作用是防止已经剪切分散的单体液滴和聚 合物颗粒重新聚集。转化率20%左右时,单体-聚合物 液滴表面发粘, 容易粘结,因此需要保护。 1)水溶性高分子物质: 聚乙烯醇、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聚(甲基)丙烯酸盐、明胶等。 ①吸附在表面, 形成很薄的保护膜(空间位阻); ②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 使液滴变小。 2)精细分布的非水溶解性无机粉末: CaCO3、MgCO3,起 机械隔离作用。 可以事先加入; 也可原位生成: Na2CO3+MgSO4 MgCO3+Na2SO4 24
17
离子型溶液聚合
采用有机溶剂。水、醇、氧、二氧化碳等含氧化合 物会破坏离子和配位引发剂, 单体和溶剂含水量必须 低。
分类: 均相聚合, 沉淀聚合。
离子型溶液聚合选择溶剂的原则: 首先:考虑溶剂化能力,即溶剂对活性种离子 对紧密程度和活性影响,这对聚合速率、分子量及 分布、聚合物的微结构都有影响; 其次:考虑链转移反应。
高压聚乙烯(LDPE)支链较多,结晶度较低,仅55%~
65%,Tm为105~110 ℃,密度0.91~0.93,故称“低密 度聚乙烯”,熔体流动性好,适于制备薄膜。
12
4.3 溶液聚合
----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进行的聚合反应。
基本组分 聚合场所:溶液内 溶液聚合的优缺点
优点
单体 引发剂 溶剂
解决办法
分段聚合:包括预聚合、后聚合,如PMMA、PS
控制单程转化率,如 LDPE
8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板材的制备
光耐候性优异,透光性达90%以上,俗称“有机玻 目的? 工艺: 璃”。 单体转化率↑ 广泛用作航空玻璃、光导纤维、标牌、指示灯罩、仪 ① 预聚合 表牌、牙托粉等。 单 体 引发剂 90~95℃ 粘稠液体 C=10~20% 增塑剂 脱模剂 ②后聚合 PMMA板材
28
苯乙烯悬浮聚合
苯乙烯可在 85~90℃以 BPO为引发剂,以 PVA为 分散剂进行悬浮聚合。一般反应8小时后,升温到 100℃进行后期熟化3~4小时,使单体充分聚合 (与氯乙烯悬浮聚合有明显差别)。 停止反应,再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 PS珠状 产品。
也可使苯乙烯在150℃下用本法进行热聚合(不加 引发剂)。
后聚合:
透明粘稠的预聚体流入聚合塔,可以热聚合或加少 量低活性引发剂,料液从塔顶缓慢流向塔底,温度 从100 ℃增至200 ℃,聚合转化率99%以上。
采用上述同一设备,还可生产HIPS、SAN、ABS等。
10
氯乙烯间歇本体沉淀聚合
PVC生产主要采用悬浮聚合法,占80%~82%;其
是乳液聚合,占10%~12% 。近20年来发展了本体 聚合。 聚氯乙烯不溶于氯乙烯单体,因此本体聚合过程中 发生聚合物的沉淀。 本体聚合分为预聚合和聚合两段:
16
(甲基)丙烯酸酯类溶液聚合
(甲基)丙烯酸酯类是很大的家族,如:甲基丙烯酸甲 酯、乙酯、丁酯、乙基己酯;丙烯酸甲酯、 乙酯、丁 酯、 乙基己酯等,还有(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羟丙 酯等。 丙烯酸甲酯、 乙酯、 丁酯、 乙基己酯均聚物的玻璃 化温度为8 ℃ 、-22 ℃ 、-54 ℃ 、-70℃,可根据 性能需要进行共聚调节。 除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外,这类单体很少采用均聚合, 大多进行共聚,也可与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 以苯、醋酸丁酯等为溶剂,BPO为引发剂,聚合温度 60~80 ℃ ,聚合物溶液可直接作为涂料或胶粘剂。
3)分散剂的选择 ①用量 < 0.1% ②PVC:紧密型,明胶; 疏松型,1788PVA。 ③助分散剂: 表面活性剂
影响悬浮聚合的因素
①搅拌强度; ②分散剂的性质和浓度; ③水/单体比; ④温度; ⑤引发剂用量和种类; ⑥单体种类。
25
单体液滴在聚合过程中变化
单体 液滴
聚合初期
聚合中期 (转化率20%-70%)
预聚合:小部分单体和少量高活性引发剂(过氧化乙酰基 磺酰)加入釜内,在50℃ ~70℃下预聚至7%~11%转化率, 形成疏松的颗粒骨架。 聚合:预聚物、 大部分单体和另一部分引发剂加入另一 聚合釜内聚合,颗粒骨架继续长大,转化率可达90%。 通常预聚1~2h, 聚合5~9h。 11
乙烯高压连续气相本体聚合
散热控温容易,可避免局部过热 体系粘度较低,能消除凝胶效应 溶剂回收麻烦,设备利用率低
缺点
聚合速率慢
分子量不高
13
应用
工业上多用于聚合物溶液直接使用的场合,如涂料、 胶粘剂、浸渍液、合成纤维纺丝液。
溶剂对聚合的影响
溶剂的加入可能影响聚合速率、分子量分布
溶剂导致笼蔽效应,使
引发剂效率f 降低。
溶剂降低了单体浓度[M],使
Rp 降低。
向溶剂链转移,使分子量降低。
溶剂对聚合物的溶解性能与凝胶效应有关
良溶剂,均相聚合,[M]不高时可消除凝胶效应。 沉淀剂,凝胶效应显著,Rp 劣溶剂,介于两者之间。

14
丙烯腈连续溶液聚合
丙烯腈以水为溶剂的溶液聚合为沉淀聚合。
丙烯腈在DMF中的聚合为均相聚合。
吸附在液 滴表面形 成一层保 护膜
吸附在液滴 表面起机械 隔离作用
20
悬浮聚合过程中单体的分散和成粒过程
无机物的分散作用 不稳定的分 散状态
搅拌 搅拌
稳定的分 散状态
粘合
分散
有机物的分散作用
21
颗粒大小与形态
悬浮聚合得到的是粒状树脂,粒径在0.01 ~ 5 mm 范围。
粒径在1 mm左右,称为珠状聚合(MMA、St)。
非均相 均相
均相 均相
均相 沉淀
19
AlBu
VOCl3—AlEt3Cl3 AlCl3
4.4悬浮聚合
相当于 微型本体聚合
----是将不溶于水的单体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进行的聚 合,是自由基聚合特有的聚合方法。
基本组分 单体 水溶性 引发剂 高分子物质 水 分散剂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酸钠 S-MAA共聚物 明胶 纤维素类 淀粉 碳酸盐 是一类能将油溶性单体分散在水 不溶于水 硫酸盐 中形成稳定悬浮液的物质。 的无机物 滑石粉 高岭土
3
聚合方法的分类
(Bulk Polymerization) 本体聚合 物料起始状态 溶液聚合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4
悬浮聚合 (Suspensin)
乳液聚合 (Emul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