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交通问题

合集下载

2023国赛数学建模赛题

2023国赛数学建模赛题

1. 问题描述:某城市的交通网络由多个路口和道路组成。

每个路口都有一个繁忙程度指标,表示该路口的交通流量。

现在需要选取一个路口作为交通枢纽,使得离该路口最近的其他路口的平均距离最短。

请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并找出最佳的交通枢纽路口。

2. 问题描述:某公司有多个产品线,每个产品线的市场需求量不同,并且不断变化。

公司想要确定产量的分配策略,使得总成本最小。

已知每个产品线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以及各个产品线的最大产能。

请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并确定最优的产量分配方案。

3. 问题描述:一家快递公司需要设计一个最优的快递路线,以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快递的派送任务。

已知快递员的工作时间、快递的数量和派送地点之间的距离。

请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确定最佳的快递路线,使得总路程最短。

4. 问题描述:某公司的生产线上有多个工序,每个工序的加工时间和工人数量都不同。

公司想要确定每个工序的工人数量,以保证整个生产线的产量最大。

请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并找出最佳的工人分配方案。

5. 问题描述:某城市的垃圾处理中心需要合理安排垃圾运输车辆的路线,以最小化运输成本。

已知垃圾产生的位置、垃圾处理中心的位置、路网的拓扑结构以及各路段的运输成本。

请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确定最佳的垃圾运输车辆路线,使得总运输成本最小。

交通堵塞解决方案的数学建模

交通堵塞解决方案的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摘要本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解决交通堵塞应采用建立人行天桥的方案.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分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 O) ,第二层为准则层( C) ,第三层为方案层( P),根据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

用MATLAB求出第2层对第一层的权向量W1,第三层对第二层的组合权向量W2,组合权项量 W=W1*W2,最后得出W= 0。

4587 0.2984 0.2429可知第一方案为最优方案。

一、问题的重述某市中心有一商场,由于附近的行人和车辆流量过大,经常造成交通堵塞,政府组织了专家会商研究拟定了五个评价标准和三个方案,评价标准为:B1:通车能力;B2:方便群众;B3:费用不宜过高B4:交通安全;B5:市容美观;方案为:C1:在商场附近建一人行天桥;C2:在商场附近建一地下人行通道;C3:搬迁商场;我们需根据这五个评价标准和三个方案,用层次分析法以改善市中心的交通环境为目标,进行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选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二、模型假设1.假设只根据所提的五个评价准则,不考虑其他条件.2.假设题中的三个方案是合理的,不考虑其他方案。

3.假设评价准则的重要性判断是合理的。

符号的定义:1.B1:通车能力成对比较矩阵2.B2:方便群众成对比较矩阵3.B3:费用不宜过高成对比较矩阵4.B4:交通安全成对比较矩阵5.B5:市容美观对比较矩阵6.P:总体比较矩阵7.CIx:一致性指标(x=1…5)8.RIx: 随机一致性指标 (x=1…5)9.CRx:总体一致性比率 (x=1…5)10.ZB:总体一致性比率矩阵11.W1:权向量(特征向量)12.W2:第2层对第一层的权向量13.ZC:一致性指标矩阵14.ZR:随机一致性指标矩阵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问题的层次结构共分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 O) ,第二层为准则层( C),第三层为方案层( P) 。

(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按照层次结构,将每一层元素以相邻上一层元素为准则,进行成对比较并按1-9的标度方法构造判断矩阵。

初中数学建模案例

初中数学建模案例

初中数学建模案例数学建模案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优化摘要:城市交通拥堵是大城市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案例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优化分析,以求解最佳车辆通行路线,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通过引入实时的交通流数据,通过数学建模和优化算法,对现有的交通流模型进行改进。

1.引言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到居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还造成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优化分析,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减少交通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问题建模2.1基本假设我们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以下基本假设:1)假设城市交通网络是一个有向图,交叉口为节点,道路为边。

2)假设车辆的行驶速度在不同道路上是相同的。

3)假设车辆在交叉口处按照指定的交通规则进行行驶。

4)假设车辆的目的地是已知的。

2.2确定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优化交通流模型,使得车辆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行驶时间最短。

2.3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将采用最短路径算法求解车辆行驶的最佳路径。

首先,我们需要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建模。

假设城市交通网络中交叉口数量为N,那么可以用一个N×N的矩阵A来表示交通网络的连通关系,其中A[i][j]表示从节点i到节点j的道路长度。

如果节点i和节点j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道路连接,则取A[i][j]为无穷大。

然后,我们可以采用Dijkstra算法来求解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它通过不断更新起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从而找到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起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为无穷大。

2)将起点到起点的最短路径长度设为0。

3)将起点标记为已访问。

4)对于起点直接相连的节点,更新起点到这些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5)选择一个未访问的节点中最短路径长度最小的节点,将其标记为已访问。

6)更新这个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7)重复步骤5和步骤6,直到所有节点都被标记为已访问。

数学建模--交通问题

数学建模--交通问题

数学建模--交通问题摘要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城市道路的交通压⼒⽇渐增⼤,各⼤城市对旧城改造及城市道路建设的投⼊也不断扩⼤,交通拥挤问题却仍旧⽇益严重。

因此,科学全⾯地分析和评价城市的绩效,进⽽找到适合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模式,已成为我国城市交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通过⼤量查阅城市交通绩效评价指标,结合⽬前我国交通发展现状,以兰州为例,⾸先建⽴了绩效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标层,准则层(⼀级指标),⼦准则层(⼆级指标)。

其次,建⽴评价集V=(优,良,中,差)。

对于⽬标层下每个⼀级评价指标下相对于第m 个评价等级的⾪属程度由专家的百分数u 评判给出,即U =[0,100]应⽤模糊统计建⽴它们的⾪属函数A(u), B(u), C(u) ,D(u),最后得出⽬标层的评价矩阵Ri ,(i=1,2,3,4,5)。

利⽤A,B 两城相互⽐较法,根据实际数据建⽴⼆级指标对于相应⼀级指标的模糊判断矩阵P i (i=1,2,3,4,5)然后,我们经过N 次试验调查,明确了各层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构造模糊判断矩阵P ,利⽤公式1,ij ij n kj k u u u ==∑1,n i ij j w u ==∑ 1,i i n j j ww w ==∑[]R W R W R W R W R W W R W O 5544332211,,,,==计算出权重值,经过⼀致性检验公式RICICR =检验后,均有0.1CR <,由此得出各层次的权向量()12,,Tn W W W W =K 。

然后后,给出建⽴绩效评价模型(其中O 是评价结果向量),应⽤模糊数学中最⼤⾪属度原则,对被评价城市交通的绩效进⾏分级评价。

接着,为了优化兰州安宁区道路交通,我们建⽴了评价城市交通的指标体系,继⽽构造模糊判断矩阵P ,计算出相应的权重值。

我们挑选了道路因素进⾏优化,以主⼲道利⽤率约束、红绿灯效率约束、公交站点数⽬约束、⾮负约束为约束条件建⽴了安宁区道路交通优化⽅案的权系数模型,最后利⽤实际测算数据给出最终优化模型,提出合理化的优化建议,希望能为更好的建设兰州交通体系作出贡献。

数学建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问题(一)

数学建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问题(一)

数学建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问题(一)数学建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问题问题背景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现代城市中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

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和乘客的出行体验,优化列车时刻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数学建模可用于解决这一问题。

相关问题1.列车发车间隔优化问题–描述:如何确定最佳的列车发车间隔,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乘客的运输需求,同时避免列车拥挤和延误?–解决方法:基于乘客流量统计数据和列车运行速度,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优化算法确定最优的发车间隔。

2.站点停车时间优化问题–描述:如何确定每个站点的最佳停车时间,以保证足够的时间供乘客上下车,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停车时间对整体线路运行的影响?–解决方法:基于乘客上下车速度、列车进出站时间等因素,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优化算法确定每个站点的最佳停车时间。

3.列车运行速度优化问题–描述:如何确定每个路段的最佳列车运行速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效率,同时确保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和安全性?–解决方法:基于路段长度、信号灯设置、列车加速度等因素,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优化算法确定每个路段的最佳列车运行速度。

4.列车时刻表调整问题–描述:如何在乘客需求变化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如天气、突发事件等)影响时,及时调整列车时刻表,以保证乘客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解决方法:基于实时乘客流量数据和其他变化因素,建立动态数学模型,通过优化算法调整列车时刻表。

5.乘客换乘换线问题–描述:如何在设计列车时刻表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客的换乘换线时间,提高整体线路运行效率?–解决方法:基于换乘站点、列车运行速度、换乘路径等因素,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优化算法确定最佳的列车时刻表,减少乘客的换乘换线时间。

6.列车故障应急处理问题–描述:如何应对列车故障等突发情况时,及时调整列车时刻表,最小化对整体线路运行的影响?–解决方法:基于实时列车运行状态数据和故障情况,建立应急调整模型,通过优化算法调整列车时刻表。

数学建模-红绿灯问题

数学建模-红绿灯问题

红绿灯优化问题摘要红绿灯(交通信号灯)系以规定之时间上交互更迭之光色讯号,设置于交岔路口或其他特殊地点,用以将道路通行权指定给车辆驾驶人与行人,管制其行止及转向之交通管制设施。

为一由电力运转之交通管制设施,以红、黄、绿三色灯号或辅以音响,指示车辆及行人停止、注意与行进,设于交岔路口或其他必地点。

有些红绿灯在设计的时候,由于考虑不周全,环境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使得不能真正的方便于人。

为了使红绿灯能真正的方便于人,本文建模过程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诸如道路车辆行驶速度、行人行走速度、车流量、人流量、路段宽度等相关问题,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数据收集,利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各个影响红绿灯变化的规律及其拟合方程。

一、问题重述灯是用以将道路通行权指定给车辆驾驶人与行人,管制其行止及其转向之交通管制设施,红绿灯灯亮的时间长短问题影响了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如控制方案不佳,会导致行人和车辆通行的不便,怎样设置才能使红绿灯时间达到最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红绿灯的表示如下:(一)绿灯亮时,准许车辆通行,但转弯的车辆不得妨碍被放行的直行车辆、行人通行;(二)黄灯亮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三)红灯亮时,禁止车辆通行。

根据其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知道,在红绿灯前首先司机会看到黄灯,黄灯亮后变成红灯,红灯亮后,没有通过停止线的车辆则要停止,行人此时过马路。

此后再变绿灯,以此循环。

但由于变化的规律性,地域的差异,红绿灯时间很难达到最佳。

红绿灯时间差的决定因素大体可以归为两个:车流量和人流量。

第一个因素车流量会因为地域经济发展程度而决定。

所谓的地域经济发展程度会影响该地域人们的经济,人们的经济条件则决定车的总量。

第二个因素人流量的主要影响条件也是地域经济发展程度,所以我们把总因素,即红绿灯的时间差因素归纳为地域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

根据路口设置信号灯的交通流量标准表,下表所示:根据路口设置信号灯的交通流量标准表,下表所示:二、模型的建设1、假设公路路面行驶顺畅,所以车辆设为质点,车距相等;2、假设司机的反应时间相同;3、假设车辆离红绿灯较远的速度和离开红绿灯后的速度相等。

数学建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问题

数学建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问题

数学建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问题数学建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问题问题描述该问题探讨的是如何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时刻表安排,以提高运输效率和乘客满意度。

相关问题1.列车间隔时间问题:如何确定列车之间的最佳间隔时间,以保证乘客能够顺利上下车,同时减少列车之间的空闲时间?2.路线选择问题:在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之间,如何选择最优的线路和站点设置,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3.列车调度问题:如何合理安排列车的开行时间和顺序,使得列车能够尽可能平均地分布在高峰和非高峰时段,从而避免交通拥堵和拥挤?4.车辆容量配比问题:如何根据不同线路的客流量和乘客出行的时间分布,合理安排不同车辆的座位和站立人数,以提高列车运输效率和乘客的舒适度?5.列车时刻表调整问题:如何根据实际运输情况和乘客反馈,对列车时刻表进行动态调整,以提高运输效率和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6.乘客流量预测问题:如何准确预测不同线路和站点的乘客流量,以便合理安排列车的运行计划和车辆配比?7.乘客换乘优化问题:在多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交叉站点上,如何设计合理的换乘方案,以减少乘客在换乘过程中的时间和体力消耗?8.车站人流控制问题:如何通过优化车站出入口、候车室和过道的布局,以及合理指导乘客的行为,减少车站的拥挤程度和乘客的等待时间?解决方法1.列车间隔时间问题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来计算最佳的列车间隔时间,考虑乘客上下车的时间和需求,以及列车运行的速度和停车时间。

2.路线选择问题可以通过分析乘客的出行数据和交通网络结构,使用图论算法和最优化方法来确定最优的线路和站点设置方案。

3.列车调度问题可以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和模拟仿真技术,根据列车的运行速度、乘客流量和出行需求等因素,优化列车的开行时间和顺序。

4.车辆容量配比问题可以通过乘客流量预测和列车座位的布局设计,确定不同线路和不同时段的车辆配比方案,以满足乘客的乘坐需求。

5.列车时刻表调整问题可以采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根据实际运输情况和乘客反馈,调整列车时刻表,以提高运输效率和乘客满意度。

交通路口红绿灯__数学建模

交通路口红绿灯__数学建模

交通路口红绿灯__数学建模交通路口红绿灯交通路口红绿灯十字路口绿灯亮30秒,最多可以通过多少辆汽车, 十字路口绿灯亮30秒,最多可以通过多少辆汽车, 一问题重述一问题重述因为十字路口的交通现象较复杂,通过路口的车辆的多少依赖于路面上汽车的型号,数量和它们的行驶速度和方向以及同时穿过路口的非机动车辆的行人的状态等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在求解“十字路口绿灯亮30秒,最多可以通过多少辆汽车”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二模型假设二模型假设(1)十字路的车辆穿行秩序良好不会发生阻塞;(2)所有车辆都是直行穿过路口,不拐弯行驶,并且仅考虑马路一侧的车辆。

(3)所有车辆长度相同,并且都是从静止状态开始匀加速启动; (4)红灯下等侍的每辆相邻车之间的距离相等;(5)前一辆车启动后同后一辆车启动的延迟时间相等。

另外在红灯下等侍的车队足够长,以至排在队尾的司机看见绿灯又转为红灯时仍不能通过路口。

参数,变量: 车长L,车距D,加速度a,启动延迟T,在时刻 t 第 n 辆车的位置 S(t) n用数轴表示车辆行驶道路,数轴的正向为汽车行驶方向, 数轴原点为红绿灯的位置。

于是, 当S(30)>0时, 表明在第30秒第n辆车已通n过红绿灯,否则,结论相反。

三模型建立三模型建立1.停车位模型: S(0)=–(n-1)(L+D) n2. 启动时间模型: t =(n-1)T n23. 行驶模型: S(t)=S(0)+1/2 a (t-t) , t>t nnnn参数估计 L=5m,D=2m,T=1s,a=2m/s四模型求解四模型求解2解: S(30)=-7(n-1)+(30-(n-1))>0 得 n,19 且 t=18<30=t 成n19立。

答案: 最多19辆车通过路口. 改进:考虑到城市车辆的限速,在匀加速运动启动后,达到最高限速后,停止加速, 按最高限速运动穿过路口。

最高限速:校园内v*=15公里/小时=4米/秒,长安街上v*=40公里/小时=11米/秒,环城路上 v*=60公里/小时=17米/秒* *取最高限速 v*=11m/s,达到最高限速时间t=v/a+t=5.5+n-1 nn 限速行驶模型:2**** S(t)=S(0)+1/2 a(t–t)+v(t-t), t>t nnn n nn2*=S(0)+1/2 a (t-t) , t>t>t nnnn= S(0) t>t nn2*解:S(30)=-7(n-1)+(5.5)+11(30-5.5-(n-1))>0 得 n,17 且 tn17=5.5+16=21.5<30=t 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日渐增大,各大城市对旧城改造及城市道路建设的投入也不断扩大,交通拥挤问题却仍旧日益严重。

因此,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城市的绩效,进而找到适合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模式,已成为我国城市交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文通过大量查阅城市交通绩效评价指标,结合目前我国交通发展现状,以兰州为例,首先建立了绩效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子准则层(二级指标)。

其次,建立评价集V=(优,良,中,差)。

对于目标层下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下相对于第m 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由专家的百分数u 评判给出,即U =[0,100]应用模糊统计建立它们的隶属函数A(u), B(u), C(u) ,D(u),最后得出目标层的评价矩阵Ri ,(i=1,2,3,4,5)。

利用A,B 两城相互比较法,根据实际数据建立二级指标对于相应一级指标的模糊判断矩阵P i (i=1,2,3,4,5)然后,我们经过N 次试验调查,明确了各层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构造模糊判断矩阵P ,利用公式1,ij ij n kj k u u u ==∑1,n i ij j w u ==∑ 1,i i n j j ww w ==∑[]R W R W R W R W R W W R W O 5544332211,,,,==计算出权重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公式RICICR =检验后,均有0.1CR <,由此得出各层次的权向量()12,,Tn W W W W =。

然后后,给出建立绩效评价模型(其中O 是评价结果向量),应用模糊数学中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被评价城市交通的绩效进行分级评价。

接着,为了优化兰州安宁区道路交通,我们建立了评价城市交通的指标体系,继而构造模糊判断矩阵P ,计算出相应的权重值。

我们挑选了道路因素进行优化,以主干道利用率约束、红绿灯效率约束、公交站点数目约束、非负约束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安宁区道路交通优化方案的权系数模型,最后利用实际测算数据给出最终优化模型,提出合理化的优化建议,希望能为更好的建设兰州交通体系作出贡献。

关键词:城市交通 层次分析 模糊综合评判 绩效评价 隶属度一、问题重述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交通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得以大幅度增加。

尽管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包括道路建设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道路建设的速度赶不上汽车拥有量增长的速度。

长期以往,城市交通不堪重负,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

交通拥堵已严重影响到城市的人居环境,也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自然也就成了大中型城市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交通投入、道路系统的原因,也有交通结构、交通管理的原因,更有城市功能结构与布局上的原因。

如何控制兰州的交通拥堵状况成为了兰州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兰州交通拥堵的成因以及如何解决交通拥堵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1、存在的问题:(1)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2)受先地形条件限制,兰州市内4区建成区呈“哑铃”状,中心城区正好位于最窄处,路网结构不合理,支路分流循环不畅。

(3)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滞后,服务水平差。

(4)在西部大发展的浪潮中,兰州市人口总量在近十年中迅速膨胀,导致了十分严重交通拥挤。

2、需解决的问题:(1)通过对交通拥堵的成因分析,进一步健全城市交通绩效评价的治标体系,建立城市交通规划和道路交通标线的优化模型。

(2)基于我们的优化模型,选定兰州市一个典型的交通线路,制定一个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路交通优化方案(方案至少要包含交通路口各个方向(含人行道)的通行时间分配,左、右转向设定的条件,直行、转向车道的标线设置等内容),并运用你们的评价体系评估我们的交通方案。

二、问题分析交通拥堵在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交通拥堵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出行,而且由于汽车尾气及噪音污染,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错综复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刻不容缓,它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交通顺畅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运转的效率,也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

因此,优化城市交通规划和道路交通标线,提高交通效率,努力提高城市交通整体绩效水平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车辆因素、道路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四个个方面对城市交通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得出一个综合评分。

车辆因素主要从车辆自身对交通问题影响,包括车流量,车辆运载效率等;道路因素指标目的在于衡量道路的交通运输能力,以及道路交通标线的设计;人为因素体现人为主观行动对交通的影响;社会因素从社会现象上分析对交通的影响。

利用A,B 两城市比较法,通过实际数据对比计算相似度,构建模糊矩阵得出二级指标权重向量,再利用专家打分法一级指标权重向量,综合得出应用上述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交通进行评价,以判断城市交通的现状,诊断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为城市交通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考虑到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素权重的过程中专家评分具有主观性,各指标具有离散性,因而会有误差,所以我们最后用模糊数学的知识对模型进行了优化处理,对有些变量进行连续化处理,并建立其关于上级指标的隶属函数,进而计算出隶属度,由此隶属度构成的矩阵,综合各因素的权重列向量,经过矩阵运算,得出技术效益的综合结果。

由这些因素集的综合结果构成上一层的因素集,再根据上一层的权重分配方案,采取同样的计算方法,得到最终的综合分数。

三、模型假设假设一:我们的模型只列出了16项影响城市交通绩效的指标,因为宏观因素及微观因素,影响因素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假设除本文所列项目,其他因素的影响甚微,可以忽略不计。

假设二:文中层次分析模型建构过程中涉及到了专家打分,但由于评分专家对所评方案的评分受个人因素影响,我们假设5个专家的打分是客观、公正的, 且对指标无明显偏好。

假设三:假设受评规划方案均满足城市交通规划方案的优化选择模型的基本要求。

四、符号说明1R .................................................................................... 人为因素的评价矩阵 1P .................................................................................... 人为因素的模糊判断矩阵 1W .................................................................................... 人为因素的权向量 2R .................................................................................. 道路因素的评价矩阵 2P ..................................................................................... 道路因素的模糊判断矩阵 2W ..................................................................................... 道路因素的权向量3R ..................................................................................... 车辆因素的评价矩阵3P ....................................................................................... 车辆因素的模糊判断矩阵 3W ...................................................................................... 车辆因素的权向量 4R ...................................................................................... 社会因素的评价矩阵 4P ....................................................................................... 社会因素的模糊判断矩阵 4W ....................................................................................... 社会因素的权向量 5R ....................................................................................... 功能特征的评价矩阵5P ........................................................................................ 功能特征的模糊判断矩阵5W ....................................................................................... 功能特征的权向量P ......................................................................................... 总目标的模糊判断矩阵 W ........................................................................................ 总目标的权向量 O ......................................................................................... 评价结果向量λi....................................................................................... 权系数Z ......................................................................................... 综合评价五、模型建立5.1 数学知识回顾5.1.1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方法[1],是由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学家T.L.Satty 提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