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运动说课稿

合集下载

板块的运动说课稿

板块的运动说课稿

板块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板块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板块的运动”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这部分知识是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变动等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也为后续学习世界地理中的地形、气候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介绍大陆漂移假说,引发学生对地壳运动的思考,然后重点阐述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六大板块的划分、板块的运动方式以及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板块运动这一较为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实例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采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知道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3)理解板块的运动方式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板块运动的机制。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板块的运动。

(2)问题导学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块运动教案

板块运动教案

板块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掌握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
3.了解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

三、教学难点
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
1.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板块运动吗?板块运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讲解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
介绍板块运动的概念:地球地壳是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可以相对移动,形成了板块运动。

讲解板块运动的特点:板块运动是地壳内部的大运动,板块之间发生相互挤压、碰撞、滑动,导致地壳发生变形和地震。

3.讨论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15分钟)
利用黑板或幻灯片,展示并解释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拆离运动、推挤运动、滑移运动。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运动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表现形式。

4.实例分析:构造边界(15分钟)
介绍构造边界的概念和分类: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方,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边界挤压、边界拉张、边界滑移。

通过示例,解释不同类型的构造边界对地球上地貌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等。

5.小结与复习(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简单的复习。

《板块的运动》说课稿(共5篇)

《板块的运动》说课稿(共5篇)

《板块的运动》说课稿(共5篇)第一篇:《板块的运动》说课稿《板块的运动》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板块的运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板块的运动》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板块的运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板块运动的规律。

板块运动说课

板块运动说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有关海陆变迁的知识,对 本节知识有初步认识,但还不具备对具体的 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顺利完成本节内容还 有一定难度。
三、教法选用
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讲解法和直观演 示,采用数字星球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播放汶川地震录像,观看并思考: 1. 汶川地震的原因? 2. 地震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吗?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记者王立彬) 中 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 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 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 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设计思想】 地震灾害对生命造成巨大威胁,不可 能在真实场景中演习逃生方法,多媒体课 件为学习逃生演习创设了情境,使生命教 育也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渗透。此环节用 游戏形式进行逃生问题的教学,希望能够 让学生学有所用。
学生在数字星球上找出汶川的位置并 分析原因。 教师再次出示汶川地震的原因,前后 呼应。
【设计思想】
“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 四大理念之一,“学以致用”是科学研究 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习得地理素养的最 佳途径之一。
3.模拟“地震演习” 利用Flash动画模拟地震,分别模拟在“学 校”、“家庭”、“商场”、“影院”、 “户外”等场景下的逃生及避震方法,引导 学生根据不同情境选择逃生方法,并说明理 由。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 (a)5000万年前
• (b)3500万年前
• (c)2100万年前
• (d)1100万年前
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总结
(5)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世 界地震、火山分布图”,让学生在数字星 球上找出地震带的分布。 设问:世界地震、火山分布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解释, 并总结世Program)

《板块运动》教案

《板块运动》教案

《板块运动》教案第一篇:《板块运动》教案板块构造知识点: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3、各大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导入:同学们,先前咱们一起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同学们是否会有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科学家们为这个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研究结论是,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并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

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板块运动理论。

【板书】板块运动请同学们看图,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大致分为六个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板书】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诶,这跟咱们之前学的大洋大洲的名字有一些相似。

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回答几个问题。

1、这六大板块哪个板块基本上是海洋?太平洋板块2、澳大利亚位于哪个版块?印度洋板块3、结合地形图,说一说亚州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印度洋板块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经过以上学习,这六大板块中并不存在大洋洲板块,位于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不属于亚欧板块,而是属于印度洋板块,这个细节同学们需要注意一下。

【板书】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实际上,板块是在不停地运动之中。

大家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提示:它们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组,它们有的做的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做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这就是板块运动的两种基本运动方式,挤压运动和扩张运动。

什么是挤压运动呢?就好比,两个板块关系非常好,两个就越挤越紧。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什么是扩张运动呢?就好比,两个板块关系相当冷淡,谁也不理谁,分得越来越开。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这两种运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咱们本节课的重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PT展示的两张图,上面是全球主要地震带和山系图,下图是全球板块图,大家有什么发现?地震和山系主要分布在两个板块之间挤压的生长边界上挤压形成山脉,岛弧,海沟,举例: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地带比较活跃结尾:板块的这种挤压和扩张运动塑造了地表千变万化的形态,我们将这种称之为沧海桑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极为缓慢的,要经过亿万年的时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能力、分析地图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2.难点:板块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变动及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板块运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的意义。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板块的概念及板块的运动方式。

3.分析板块运动过程: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板块的运动方向、速度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4.探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了解板块交界处地壳的活跃性。

5.案例分析: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板块运动的理解。

8.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板块运动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2.板块的运动方式3.板块交界处的特点4.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学生表现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初中板块运动教案

初中板块运动教案

初中板块运动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掌握板块的运动方式及特点。

2.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通过对板块运动的探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的运动方式。

2. 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板块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板块运动动画,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板块是如何运动的吗?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板块的运动方式及特点。

2. 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 出示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案例,如地震、火山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板块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并进行情感教育,强调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板块运动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吗?二、课堂讲解1. 讲解板块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

2. 分析板块运动对资源分布的影响,如石油、天然气等。

三、实践活动1. 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并进行情感教育,强调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绘制一幅板块运动示意图,标注板块的运动方向及特点。

2. 撰写一篇关于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短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运动方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地理素养的提升。

《板块运动与地震》说课稿

《板块运动与地震》说课稿

《板块运动与地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地球的板块运动是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质现象的基础,而地震作为板块运动的一个重要结果,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机制,同时也能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首先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理论,包括板块的划分、板块的运动方向等。

然后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了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如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地震等。

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直观的图表,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这一较为复杂的地理现象。

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板块运动和地震的概念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和引导。

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的名称、分布和运动方向。

- 理解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能够解释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原因。

- 学会阅读简单的地震分布图,提高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 引导学生分析地震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

- 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4.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 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动力来源。

-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震的分布规律。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地理知识储备相对较少。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运动等抽象概念还比较陌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运动》一节的创新支点
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迄今为止在大地构造方面最盛行的理论,它是在1912年大陆漂移学说和1962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于1968年由英国学者麦肯齐和法国学者勒皮琼等提出的又一全球构造理论。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再到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关于大地构造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进步的一个缩影,这一段历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上海版高中地理上册《板块运动》一节,以‚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为题设计专栏,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能力提供了许多创新支点。

创新支点之一:有根据的猜想
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

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张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说明魏格纳当年就是在这样的地图上产生大陆漂移的灵感的,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同学们能不能产生同样的灵感呢?高中的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能够很好地吻合在一起,由此猜测出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曾经是连成一体的。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还原了科学家最初的思维活动: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创新支点之二: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它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吻合也有可能只是偶然的巧合,作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家,当然不能仅仅根据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就得出正式的结论,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证据,以证明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魏格纳的话,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寻求大陆漂移的证据呢?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从各种角度来思考统一问题,与此同时,也感受到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严谨态度。

创新支点之三: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科学前进的历史就是不断修正前人谬误的历史,真正的科学家必须具备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只有勇于质疑前人,才有可能去伪存真、发展真理。

当学生习惯于沿着正向的思维方式去寻求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的时候,教师突然话锋一转,问道:‚你能不能发现大陆漂移学说最大的缺陷在哪里呢?‛学生很可能对这样的问题感到震惊,已经有这么多的证据来支持大陆漂移说了,那它怎么可能会有缺陷呢?教师可以做一些讲解,诸如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等等,最关键的是向学生指出,我们平时都习惯于顺应和接受既有事实,而缺乏质疑和改造的精神,现在就让我们来质疑一下大名鼎鼎的大陆漂移学说吧。

在这里,学生是否真正能够找到大陆漂移说的问题所在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开始从逆向的角度,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一种理论,来进行批判性的思维,这是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的萌芽。

创新支点之四:继承——批判——发展
科学的发展需要修正前人的谬误,但并非完全抛弃前人的一切成果,而是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去芜取精,在批判的同时继承原有理论成果的精华,在新的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这就是继承——批判——发展的科学三部曲。

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研究一下,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再到板块构造学说这一发展历程中,新的理论是如何继承、批判和发展前人理论的,将这一过程的发展脉络认真梳理一下,然后大胆预测,板块构造学说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是怎样的。

通过
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由小及大,切实感受科学发展、理论创新的脚步,体会到科学活动的真谛就在于继承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