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流行语研究
媒体流行语研究

的} 时 , 7 百 】 “0码 ” 更是成 为讽 刺权利 和金
钱 “ 亲 ”的流 行 语 。 结
常 常 作 为新 闻 事 件 的 高 度 概 括 和 浓
流行语 又被称为 “ 社会 的反 光镜 ”,
流行 语 是指 在某 一 时 点 产 生 , 在 某 并
一
有 效 的方 法 。
2 映 射 现 实 , 强 传播 、 加
时期 、 定 范 同 内得 以迅 速 广泛 传 播 的 一
号 , 者 是 一 个 新 词 , 者 是 由若 干 个 词 或 或
又 现 了大量 的诸 如 “ 豆你玩 … ‘ 高 糖
众, 在人们 的生活 中迅速传 播开来 , 并为
广 大 民 众 接 受 、 可 。 而 , 然 流 行 语 能 认 然 虽 及 时 生 动 地 反 应 社 会 动 态 并 满 足 大 众 心
台词 , 往往能起到 加速新 闻传播 , 扩大新 闻事件丰 会影响力的作用。 十
3 讽 刺 双 关 , 达社 会 情 绪 、 表
媒 体流行语是指 在一定时期 内, 在报 纸、 电视 、 广播 、 网络等大众传媒 及其受众 中迅速传播 、 泛流行 的词语 。 广 在媒介 半
介 的影 响 。 二 、 体 流 行 语 的 特 点 及 效 应 媒
事 车 辆 速 度 为 7 左 右 ,而 目击 者则 称 0码
“ 受害者被撞 飞 5米 、 事车 车速 至少 每 肇
小 时 10公 里 ”,二 者 说 法 形 成 强 烈 反 2 差 ,引 起 舆 论 的 一 片 哗 然 。 在 这 个 “ 0 7 码 ” 事 件 引 起 了人 们 的 广 泛 关 注 和 讨 论
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应用现状研究

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应用现状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蓬勃发展。
这些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反映。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成为了新闻媒体的一种表达形式。
本文将就网络流行语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
1. 网络流行语在电视新闻中的背景和作用网络流行语能够增加新闻信息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网络流行语更加幽默、夸张、搞笑,这些特点能够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闻信息。
鲜活的语言表达和个性化的方式也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收看节目。
网络流行语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亲近感。
网络流行语通常来源于社会热点、热门事件等,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的现象和态度。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采用网络流行语对事件进行评论或解读,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与时俱进性和亲民性,使观众感到更亲近和参与到新闻事件中。
网络流行语能够提供补充性的信息和观点。
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网络流行语往往带有主观的情感和态度。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能够呈现多元化的观点和态度,为观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思考和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一些新闻主播或评论员常常在节目中引用热门的网络流行语,或者自己创造新的流行语来形容或解读新闻事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实例:“996”工作制:在新闻报道中,主播可能会使用“996”来形容某些公司要求员工工作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时的工作制度,以此来形容这种工作制度的辛苦和压力。
“佛系青年”:这个网络流行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消极懒散、不努力争取的年轻人。
在新闻节目中,主播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评论某些年轻人对待工作、生活中的态度。
“躺平”:这个网络流行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年轻人选择拒绝努力进取,选择追求安逸和舒适的生活方式。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可以用这个词语来解读某些社会现象,如年轻人购房观念的改变等。
媒体流行语的运用与传播研究

1 纸 张媒 体 .
极快 的词 语层 面 , 在某 一时 期社 会上 效 发展起 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 是
广泛 流行 的城 市人 ( 是城市 青年) 主要 的
惯常用语 ,或某 一阶层 、行业 的习惯用 语”等等。
作 为 传 统 的平 面 媒体 ,报 刊 书籍
从 其出现 以来就一直肩 负着传播信息 的 了提 升就业率 的虚报行 为。于是 “ X 被 尽管对于流行语的界定始终未能达 任 务 ,各个时期都有不 少流行语 出 自其 X”层出不穷 ,职工 “ 被全 勤” ,交择 成统一 ,但流行语 的根本特征 :流行 , 中。从 2 0 年起 ,我 国有关 机构开始对 校 费的家长 “ 自愿 ” ,影 视明星纷纷 02 被
会发展 阶段 流传 很广的语言 ”、 “ 当流
一
、
媒体 流行 语的传播 方式
传播 成为人们耳熟 能详 的形 式。如 ,在
行 以语言为 载体 时就形成了流行语 ” 、
必须 承认 ,流行语之所 以能够迅速 “ 照门”事件发生后 ,阿娇发表 了道 艳 “ 流行词语是语 汇中特殊而敏感 、变化 而广泛地流行 ,现代传 媒的多样性和 高 歉声 明 ,她的一句 “ 很傻很 天真”迅速 成 为 网络流 行语 ,并 衍 生 出 “ X很 很 X X”多种版本 。2 0 年 ,网友发明 的 09 “ 就业”一词新鲜 出炉 ,讽 刺高校为 被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时尚的表达方式和即时更新的信息内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和影响探究,来探讨它们在现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流行起来的某些特定的语言短语、词语或句子。
它们通常是在社交媒体或聊天应用程序上进行的交流中产生的,然后在短时间内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扩散开来。
网络流行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短小简洁网络流行语短小精悍,一般由一两个词或简短的短语组成。
这是因为现代人的注意力短暂,人们需要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强调情感网络流行语通常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以快速地表达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态度。
比如,“666”表示赞叹,“嘻嘻哈哈”表示开心,“呵呵”表示嘲讽等等。
3. 贴近年轻人文化网络流行语通常服务年轻人群体,贴近他们的生活、爱好、情感和语言习惯。
这是因为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和驱动力,他们对于新鲜、时尚、流行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度。
4. 具有流行性网络流行语是时下流行的语言短语或词语,对于其流行起来的原因和动因有时难以准确把握。
但经过大量的传播和分享,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网络流行语一方面是一种语言工具,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它们传达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态度。
1. 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经常会反映现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问题。
比如,“佛系”、“宅男”、“二次元”等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反映。
通过这些流行语,年轻人能够理解和表达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趋向。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取得了成功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反传统性、包容性和交流性等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全球化交流的加剧、文化互动的融合、消费主义的倡导等因素密不可分。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从而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社会群体。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2. 全球化的交流加剧全球化交流的加剧,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这种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即网络流行语。
3. 文化互动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从文字、图片、短视频、表情包等多个方面的混搭,为网络流行语带来了越来越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融合之下,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感情交流的方式。
4. 消费主义的倡导消费主义的倡导,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广告、营销、明星代言等形式的大众娱乐产业,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这种创作方式不断地吸纳、包容各种创新思维,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十分复杂,主要涉及到个人转播、平台传播和传统媒体等多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个人转播个人转播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本方式。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了人们使用社交媒体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666”、“emm”、“doge”等词汇在短时间内广泛流传并被大众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不仅与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关,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自发创造和使用的一种独特语言表达方式,往往与社会热点事件密切相关。
例如,“996”一词的流行就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普遍的“996工作制”有关。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文化价值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当前社会所处状态的看法和态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还与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人群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网络流行语。
例如,“小鲜肉”、“蕾丝边”等流行语就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关。
此外,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会不同,因为地域差异会导致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是社会文化因素、媒介发展和人类语言创造的共同结果。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文化价值观,突显了年龄、性别、地域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性。
对于人们在社交媒体中使用和理解网络流行语,应当理解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背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传递的本质,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追求潮流和网络流行语的盲从,保持理性和思考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持续流传的、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并且有着特定社群背景的词汇或短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它们既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使用。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
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和扩散,这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另外,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让网络流行语不断地涌现。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往往与某个事件或现象有关。
比如,“996”就是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高强度工作时间引起的社会热议中催生出来的,它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表达。
而“抖音”则是由中国短视频平台“抖音”所创造的音乐短视频应用,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那些在平日里弹奏吉他唱歌的年轻人借助抖音平台在音乐界逐步崭露头角。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其流行也需要舆论的推波助澜和用户的共鸣。
二、网络流行语的热度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是由它们的传播和使用情况决定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会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比如在Twitter上使用指定的标签,或者在微博上通过热搜排名推荐。
网络流行语除了在网络上使用,还可以进入流行文化领域,比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领域。
这种“跨界”现象为网络流行语的长期热度提供了可能。
网络流行语的热度不仅考验它们的创意和表达形式,还考验它们的适用性和社会价值。
如果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就能够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三、网络流行语的未来未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中得到发展。
尽管在今天我们大量流行词汇和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新的流行语依旧在不断产生。
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会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比如目前正在逐渐普及的语音识别和AI技术有望带来一系列音频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正变得越来越流行。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大量使用而迅速传播、广泛应用的词语或短语。
这些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特殊性或者共鸣性,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网络流行语能够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的热点、关注点和情感表达,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热点和关注点。
社交媒体是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各种热点事件和社会话题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和引发讨论。
一些特定的事件、人物或者现象往往在网络上被赋予了独特的流行语,通过这些流行语可以看出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996工作制”、“私人订制”、“吃瓜群众”等一系列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对工作、社会问题和舆论热点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和关注点,进而推断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思潮。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和特殊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表情包”、“日常黑”、“自闭症”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压力和情绪,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通过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而且一些流行语还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佛系”、“懒癌”、“自律小白”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认知,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理解,增强自我认同感。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态度,进而为社会心理健康和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种语言和文化元素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传播和融合。
网络流行语往往包含着各种方言、外语词汇、网络用语和流行语,通过这些语言元素的融合创新能够形成独特的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流行语研究作者:汪董华佳璐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8期【摘要】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多种新型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已逐渐为广大民众接受、认可。
其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方面有着特殊的性质和作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交流。
然而,由于流行语的泛滥以及某些消极流行语的出现,给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作为流行语传播的主要途径,传媒在推广流行语的过程中应起到“把关人”的作用。
努力维护语言使用的规范性,避免使用不健康的粗俗的流行语,并使其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保持活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媒体流行语内涵规范文化传承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同的意见和思想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切促使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而语言作为对于社会变化最为敏感和最为直观的反映器,能够迅速捕捉并且反映社会及人们的心态变迁。
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流行语应运而生。
流行语又被称为“社会的反光镜”,“时代的透视机”。
它贴近生活,面向大众,在人们的生活中迅速传播开来,并为广大民众接受、认可。
然而,虽然流行语能及时生动地反应社会动态并满足大众心理,但是媒体使用流行语的不规范现象频频发生,也给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流行语,重视其社会效应,并制定相应的规范来促成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一、流行语及媒体流行语的内涵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点产生,并在某一时期、一定范围内得以迅速广泛传播的话语形式,它包括已有的词或者语言符号,或者是一个新词,或者是由若干个词组成的短语①。
媒体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及其受众中迅速传播、广泛流行的词语。
在媒介平台上,人们进行着语言创造和话语互动,流行语作为大众语言生活的一种展现,在被媒介使用的时候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媒介的影响。
二、媒体流行语的特点及效应1、简洁明了,求新求异在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媒体越来越注重于在新闻语言上下功夫。
因为一个媒体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该媒体作品的新闻语言能否抓住读者稍纵即逝的注意力。
而借用流行语就是提升新闻语言魅力的策略之一。
流行语往往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如2010年度的媒体流行语“给力”、“国考”等,只言片语借流行文化、社会现实的强穿透力抢占人们的视线,进入人们的记忆,容易被迅速复制、广泛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强势语言。
由此可见,要想使新闻作品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眼球,将流行语嫁接到新闻作品上,就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映射现实,加强传播网络流行语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或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映射意义,能够引发人们对此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加速了某一具体事件的传播速度。
2009年5月7日发生的杭州闹市飙车案中,富家子胡斌驾驶跑车在人行道撞到大学生谭卓,造成谭卓当场死亡。
次日,杭州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70码左右,而目击者则称“受害者被撞飞5米、肇事车车速至少每小时120公里”,二者说法形成强烈反差,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
在这个“70码”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同时,“70码”更是成为讽刺权利和金钱“结亲”的流行语。
常常作为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的流行语,因其背后蕴含着的丰富的潜台词,往往能起到加速新闻传播,扩大新闻事件社会影响力的作用。
3、讽刺双关,表达社会情绪部分流行语除了表达对某个事件的关注之外,更通过双关、讽刺等方式,表达公众对于相关新闻事件的情绪感受,是公众情绪、大众心理的折射。
以2010年的媒体流行语“蒜你狠”为例。
“蒜你狠”这一流行语的由来,是源于大蒜价格的疯长。
而在“蒜你狠”之后,又出现了大量的诸如“豆你玩”“糖高宗”“油你涨”等新词。
这些如多米诺骨牌般出现的新词乍看颇为搞笑,实则意义深刻,形象地表现了在物价接二连三的疯长之后,民众的无奈之情。
这些流行语的背后,汹涌着的往往是民众复杂的情绪和感受。
因而,当媒体报道相关的新闻事件时,不再需要过多的阐释。
三、媒体流行语的规范流行语作为社会发展中的新兴产物,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吸引大众的关注。
但流行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却制约了媒体对于它们的使用。
媒体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捕捉记录时代、社会的变迁为己任。
流行语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语言的鲜活性,更是对时代和社会的如实反映。
如何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困扰媒体工作者的难题。
对此,笔者认为,媒体工作者们在使用流行语时,应遵循以下几点:1、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自2006年3月1日起,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这一消息刚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争议。
支持方认为规范汉语势在必行,铺天盖地的网络语言严重损害到了汉语的纯洁性。
反对者则认为网络语言是反映时代变迁的良好借鉴,我们应以宽容与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它们。
其实早在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里,就已经以法律的形式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作了明确规定:“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汉语言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
”规范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是否认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事实上,我们应区别对待流行语。
对于那些不健康的流行语,我们应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拒绝。
而那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新词汇,约定俗成后也能被媒体所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已连续多年发布年度流行语,这些流行语都是经过国家承认,人们熟知的,媒体可以直接采用。
2、要遵循新闻语言的规律为了符合新闻的传播规律,达到传播效果最优化,新闻语言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规律和要求,即准确、生动、简洁、通俗和健康。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第一要素。
新闻语言的准确,一是指叙事准确无误,二是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准确精当,三是指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准确合度,分寸恰当。
②每个词语都表示一定的意义,承载一定的含义,适用于一定的语境。
媒体工作者们在使用流行语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词语的含义与语境,切不能盲目乱用,损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就是语言表达要形象动人。
新闻语言不仅仅要达到传播事实的效果,更要具有一定的美感与文采,以吸引读者。
在这方面,流行语有相当的优势,它活泼简练,表意形象,也因此受到一些媒体工作者的青睐。
简洁,就是文字简单有力,一目了然的同时信息量丰富。
通俗,就是要用人们熟悉的词汇报道新闻,增强报纸的贴近感。
流行语就是大众文化,是产生于草根群众的语言,自然能使读者产生亲近感。
健康,就是我们使用的流行语要能反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像消极流行语不符合这一要求。
3、要注意使用流行语的语境流行语是一种地域性、局限性较强的语言,因此媒体工作者在不同的语境中,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流行语,区别看待。
(1)从媒体覆盖范围上看。
如果是全国性的媒体,应尽量不使用从方言或仅在局部地区使用的流行语,以体现其语言的规范性。
否则的话,可能会导致一些受众产生阅读理解障碍,不利于受众准确有效地接收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
而地方性的报纸则可适当使用当地的流行语。
(2)从媒体的性质上看。
如果是严肃性、专业性的大型媒体,那么其媒体工作者应该尽量减少使用流行语。
流行语固然能使新闻报道显得生动贴近,但也会削弱报道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相应的,如果是其他一些娱乐性、社会性的媒体,则可以适当使用流行语,增添语言魅力。
(3)从传播的媒介上看。
如果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主要是通过单向传播的传播媒介,因其无法互动,受众受到的影响较大,媒体工作者使用流行语时就要谨慎。
而网络传播则主要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是一种双向的选择。
因此其传播重心放在迎合受众的兴趣爱好上。
同时,网络媒体的受众或多或少也对流行语有所了解,因此媒体工作者们就可以适当地使用流行语,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加点击率。
(4)从题材上看。
如果是时事报道、经济报道等题材,因其重要性和严肃性,不适合随意地使用流行语。
而相对的,像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软新闻,以及副刊文艺类作品,就可以适当使用流行语。
(5)从版面和体裁上看。
相较其他体裁,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严肃性,使用流行语会显得不伦不类。
但是一般的短评、编前语和编者按等体裁,严肃性并不是特别强,可以根据报道内容而适当地使用一些流行语,使得评论更为简练和耐人寻味。
消息、通讯类体裁需要体现新闻的准确性,因此在引用一些流行语时,应给予必要的注释。
当然,使用了适合的流行语之后,消息和通讯会更加新鲜、时尚,贴近受众的生活。
专副刊部分(电子媒体上的生活类或娱乐性部分)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内容。
相对于其他体裁,对流行语的使用限制较少。
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应当是社会的守望者、信息的传播者和文化的传承者。
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者,媒体工作者在对待流行语时必须更加谨慎。
媒体工作者应抱着“去芜存菁”的精神,对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流行语予以摒弃,适当地使用一些被广泛认可的、合适的流行语,在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同时,也能给我们的汉语文化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更贴近时代的脉络。
参考文献①史中琦、张普,《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②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作者:均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08级学生)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