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案例(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文章简介:《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
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2、作家作品:四、文章预习1.查出下列词的读音觳觫便嬖放辟庠序褊小邪侈胡龁忖度2.预习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3.思考探究:①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
②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③结合原文,赏析孟子论辩的风格。
参考答案: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介绍: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导学案(1)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导学案复习回顾1. 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默写)='+)(b kx _________ ____='C)('αx =_____________ _______)(='x a ______)(log ='x a___________)(='x e =')(ln x _________)(sin 'α=____________ =')(cos α________2 求下列函数函数的导数(1)5)(-=x x f (2)x x x f =)( (3)sin 2y x π⎛⎫=+ ⎪⎝⎭(4)3sin π=y (5))2cos(x y -=π (6)x y 4= (7)x y 3log =【自主探究】导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1.[]='±)()(x g x f2.[]='+c x f )(导数的乘除法运算法则1.[]=')()(x g x f ;2. ='⎥⎦⎤⎢⎣⎡)()(x g x f ; 3.[]=')(x kf ;说明:1.导数的加法与减法法则两个函数的和(差)的导数,等于这两个函数的导数的和(差),即v u v u '±'='±)(,和(差)函数求导法则由两个可以推广到n 个。
2.导数的乘法、除法法则:①两个函数积的导数,等于第一个函数的导数乘以第二个函数,加上第一个函数乘以第二个函数的导数的和,即v u v u uv '+'=')(。
若c 为常数,则c u c u cu '+'=')(u c '+=0u c '=。
由以上两个法则可知:)()()()(x v b x u a x bv x au '±'=±,b a ,为常数。
历史导学案(1-4课)

【学习目标】(1)知识与水平: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课本及上网搜集资料,学会学习政治制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操,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深对国情的理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第4—7页,并熟VV和容易忘记、容易出错的知识点,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
或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2)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课前延伸案【知识衔接】1、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郑捷;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屈完;或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东门襄仲;或以官员为氏,如司马牛;或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如孔丘;还有以技艺为氏,如陶等等。
2、血浓于水的天然归属感和亲切感,不忘家,不忘家族,不忘民族,不忘国家的价值理念,即使在重选择、重自身价值的今天依然积淀于中华儿女的心中。
这个切都源于三千多年的宗法制。
请同学们就宗法制在我们今天社会的影响做一个调查,还有哪些影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逢年过节拜祖;清明节祭祖;人们姓名中的辈分和排行;族谱;宗祠;居住的乡村中几乎是同姓等。
【自主学习】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内容①王位世袭制:夏代禹传位于其子_______,王位___________取代了__________。
②行政管理制度:商代中央设有________、卿士、卜、祝、史、等官职;地方封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周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1)内容:分封________和人民。
(2)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先代贵族。
(3)瓦解:①原因:受封的_________势力日益强大,_____________衰弱。
②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科学-13 能量的控制导学案(1)(1)(1)(1)

《13 能量的控制》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有哪些。
2、能分析一些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3、能设计一个控制装置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一些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学习过程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学法指导:自学课本内容,明确生活中的能量控制装置。
小组合作,分析生活中常见能量控制装置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并记录在下表中。
)活动二:探究常见的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学法指导:先大胆进行猜想,再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记录,再分析、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验目的:探究为什么台灯的开关旋钮能调节灯的亮度?实验步骤:1、把工具袋中的材料按线路连接起来2、改变铅笔芯的长度,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活动三:分析水龙头和失火报警器是怎样控制能量的?(学法指导:先观察课本图片自主学习,再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失火报警装置通过改变()控制();水龙头通过改变()控制()。
课堂检测:1、常见的能量控制装置有()。
2、为了更好地发货能量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需要利用某种装置或材料对使用能量的()和()进行控制。
3、铅笔芯越长,台灯的灯泡越()。
4、炉灶开关控制的能量是(),变色眼镜控制的能量是()。
5、水龙头控制的能量是()。
6、阅读科学在线,你知道了什么?课外拓展观察与思考周围的物体,哪些需要安装自控装置。
根据感兴趣的事情选择一种进行自控装置设计。
提示:先选择自控装置类型(声控、光控、热控、时控等)再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设计。
(说明设计思路,画出简单的结构图。
)。
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导学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生活中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2.了解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一些事例和案例3.掌握遇到法律问题应该如何处理二、学习重点1.生活中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2.与法律相关的事例和案例3.处理法律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三、学习内容1. 生活中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人们在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依法办事,遵守法律规定,维护社会秩序。
生活中有很多法律规定和法律意识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避免和解决法律问题。
2. 与法律相关的事例和案例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经常学习和总结一些和法律相关的事例和案例,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我们在法律问题上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以下是一些生活中的法律事例和案例,供同学们参考并思考:2.1 违法停车小明开车去商场购物,在等待停车位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停车位没有车,他就停了下来。
但是他并没有注意到停车位的标志上写着“禁止停车”,并且这个停车位是消防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交警发现,小明就会被处以罚款和扣分的处罚。
所以,在开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交通标识的含义,否则可能会犯下违法行为。
2.2 网络侵权小红在网上开了一家小店,但是最近发现有人在抄袭她的商品和图片,将其上传到自己的电商平台上进行销售。
这种行为侵犯了小红的知识产权,是一种侵权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小红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权益,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并索赔相关的经济损失。
2.3 合同纠纷小李在家里装修,找了一家装修公司进行装修。
在签订装修合同的时候,小李并没有认真阅读合同,导致一些细节和细则并没有列明。
随后,装修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小李就要求赔偿相关的经济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应该根据合同的条款来解决问题。
如果问题无法解决,可以向相关的法律部门寻求帮助。
3. 处理法律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遇到法律问题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来处理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法律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供同学们参考:3.1 遵守法律规定遇到法律问题的前提就是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时刻遵守法律规定,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学案《实际问题与方程(1)》导学案精品1人教版数学五上(最新)

第6课时实际问题与方程(1)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2)讨论:应该设谁为x?怎样把x表示什么写清楚?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找出等量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汇报。
3.解方程并检验。
(1)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列的方程完成解答过程。
(2)学生检验并交流方法。
4.回顾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老师:回顾这两道题的解题过程,说一说是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
(2)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是多少米,应设学校原跳远纪录是x m。
2.(1)认真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2)独立思考,并在草稿本上列出方程,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x+0.06=4.21。
3.(1)学生尝试完成解题全过程,并汇报。
解:设学校原跳远纪录是x m。
x+0.06=4.21x=4.15答: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 m。
(2)口头叙述检验过程和方法。
4.(1)学生回顾并交流。
(2)师生交流后明确:①找出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②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③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2.解方程。
(1)x-82=36解:x=118(2)2.5x=54.5解:x=21.8(3)x÷3.6=24解:x=86.43.把数量等量关系式补充完整。
1件衣服现价128元,优惠20元,原价多少元?原价-()=()答案:20 现价4.列方程解决问题。
答案:y+100=270y=170三、巩固练习。
(9分钟)1.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5页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
集体交流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互相检查,自由交流自己的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题过程。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2分钟)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把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这一话题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欲望。
《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1)

课题:3.1.1一元一次方程 编号:第26号主备人:黄松腾 复备人:谭克骄 审核人: 刘卫成 科研处审核:1.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2.能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3.知道用什么方法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能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养成从猜想到验证的思维习惯.4.重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列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问题探究】阅读教材P 78~80,回答下列问题.探究一: 1.用算术法解决教材P 78的问题.2.在行程问题中,时间= ,设AB 两地相距x 千米,客车从A 地到B 地所用的时间用x 表示为 ,卡车从A 地到B 地的时间用x 表示为 .3.题中哪句话表示了两车行驶时间的关系?.4.根据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5.根据你写的等量关系式,列式为 60x ----70x -= . 【归纳】 的等式叫作方程.【预习自测】某数的3倍比它的一半大2,若设某数为y ,则列方程为 = 探究二:1.说说教材P 79“例1”中每个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2.“例1”中所列的方程,在未知数的个数、未知数的次数上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只含有 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有哪些?小组讨论交流.梳理:什么叫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求方程的 的过程叫作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 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讨论】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预习自测】1.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12x-1=-45y B.-5-3=-8 C.x+3 D. 43465x x +-=x+1 2.下面四个数,哪一个是方程3x-6=0的解( ) A.1 B.2 C.3 D.0互动探究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3是方程x-3=0的解B .x=5是方程3x+15=0的解C .x=-2是方程-2x =0的解D .x=18是方程8x-1=0的解 互动探究2:在下列各式中,2x-1=0, 2x =-2,10x 2+7x+2,5+(-3)=2,x-5y=1,x 2+2x=1,方程数记为m ,一元一次方程数记为n ,则m-n= .互动探究3:一根铁丝用去45后还剩下3米,设未知数x ,列出的方程是x-45x=3,则x 是指 .互动探究4: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列出方程(不求解):(1)手机厂家今年上半年销售手机16000部,比去年同期的销售量增加到2.5倍,则该厂家去年同期销售手机多少部?(2)小明和爸爸下棋,爸爸赢一盘记2分,小明赢一盘记4分,下了6盘后两人的积分相同,问小明与爸爸各赢了几盘棋?(注:6盘中没有出现和棋的情况)【方法归纳交流】第(1)题中的“增加到”和“增加”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六年级第十一课导学案(1) - 副本

思南邵家桥小学学校导学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
教师寄语:Helping the others is a happy thing.帮助别人是一件幸福的事。
)
任务一:词汇展(拿着短语卡图片“开火车”读)
任务二:书法展(在四线三格内规范书写B部分短语和
生词及其汉语意思,然后行政组长带领全班齐读。
任务三:词汇展(拿出图片我能说出其相应的短语)
任务四:练习展(练习齐读B部分单词和短语)
任务五:句型展 (出示图片用“shall we …? “Let′
s…”向他人征求意见,并给予合适的回答。
任务六:角色表演展(分角色朗读C部分)
展示者:声音洪亮,
站姿端正大方.
观展者:认真倾
听,认真思考。
及时
质疑、补充、点评。
评价者:先说优
点,多说优点,再委
婉地指出不足,提出
建议。
点拨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导学流程
知识链接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糖果)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交流解惑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你发现了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达标测评
一、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1、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学生自己取名。
2、出示课题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导 学 Hale Waihona Puke 计 单授课班级学科
数学
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
授课
时间
任课
教师
三维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二、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