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元宵的来历

合集下载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起源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春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每当春节到来之际,各地都会举办富有特色的风俗活动。

春节吃汤圆也是一种特色,你知道它的来历典故及寓意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春节吃汤圆的典故: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

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

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

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

元宵是灯节。

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春节吃汤圆的寓意: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各地的特色汤圆宁波猪油汤圆据考证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

元宵节的来历简写100字

元宵节的来历简写100字

元宵节的来历简写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小正月,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庆祝。

元宵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相传,在很久以前,神灯节是人们祭祀天神的一种仪式。

这个节日一直延续到了宋朝时期,宋代文人陆游创作了不少与元宵节有关的诗词,进一步增加了元宵节的知名度。

到了明清时代,元宵节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盛大节日。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包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人们会在这一天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各种各样的灯饰让夜晚变得十分璀璨夺目。

热闹的市井上会摆满各种各样的灯饰和产品,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

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人们在各种形状、花样的灯笼上,贴上了谜底。

通过猜谜猜出灯笼上的谜底,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猜对了谜底的人可以得到小奖品,整个活动增添了欢乐与喜庆气氛。

吃元宵也是元宵节的重要传统之一。

元宵又称为汤圆,是由糯米制成的圆形甜食,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和谐。

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品尝着香甜的元宵,表达对美好生活和新年的祝福。

总的来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和浓厚文化气息的节日之一。

无论是观灯、猜谜还是吃元宵,都流传着丰富的民俗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庆祝活动,人们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化了人们对家庭和团圆的思考和体会。

总结起来,元宵节是一个寓意美好、欢乐、团聚的节日。

它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元宵节给人们带来的都是愉悦和温馨,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宁静。

让我们一起期待和享受元宵节的到来吧!。

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和含义是什么

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和含义是什么

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和含义是什么元宵又名汤圆,“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5068网小编整理了“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和含义”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元宵节吃汤圆的原因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

从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

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呢?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

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

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关于正月十五传说一: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传说二: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传说三: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相关传说点彩灯来历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元宵节的来历传说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其它传说元宵节的习俗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传说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3、汉明帝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

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

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

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

合成为三元。

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元宵节的简介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简介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简介来历和习俗元宵节简介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theLanternFestival),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今天就来详细介绍元宵节来历和习俗。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个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元宵节美食——元宵节要燃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来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鲜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别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要紧吃食是元宵。

元宵也叫汤圆、圆子。

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别一。

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滋味甜美。

众人别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咨询孔子。

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未来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元十分拿手,从此未来,世人就以那个宫女人名字来命名。

这两个传说别见史料记载,别脚为信。

对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

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

因元宵节必食圆子,因此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宝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别得金钞票别肯回。

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别能成真,终日麻烦。

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具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未来别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

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

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别许喊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

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

甜馅普通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普通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

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元宵的制作办法不少,南北方有很大的差异。

南方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儿捏成均匀的球,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别断摇晃,别时加入清水使馅沾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

元宵大小别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

元宵的吃法亦不少,可水煮、炒、油炸、蒸等。

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元宵节除元宵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外,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的应节食品。

浙江浦江一带吃馒头、麦饼。

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

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

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降灯面,吃了未来望明年的民谚。

十人日降灯,夜晚吃面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