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读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
研发更准确、实时、长效的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提高监测数据 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新型传感器技术
探索新型传感器材料和制作工艺,降低成本,提高耐用性和舒适性。
个性化血糖监测方案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血糖监测方案,提高监 测效果。
动态血糖监测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 床应用指南
目 录
• 引言 • 动态血糖监测的基本知识 •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实践指南 •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未来发展 • 参考文献
01
引言目的Biblioteka 背景目的为了规范和指导中国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有效地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效果 和生活质量。
背景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临床对于血糖的精细 化管理需求日益迫切。动态血糖监测作为一种新型的 血糖监测方法,能够全面、连续地监测患者血糖水平 ,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丰富的诊疗依据。然而,目前动 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适 应证掌握不准确、操作不规范、数据分析不充分等。 因此,制定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3]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2]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1]
01
03 02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临 床应用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诊断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血糖监测方法
点时血糖 监测
3天
2~3周 GA
2~3月
CGM
HbA1C
血糖监测方法
自我血糖监测(SMBG)—— 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局限性: 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存在监测的“盲区”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局限性: 对于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
Thorsteinsson B,et al. 2006 ADA, 2098, 2099-PO.
CGM有助于分析低血糖的原因和时间分布
夜间 傍晚
25% 34% 11% 30%
上午
原因不明
43%
其他原因
21% 36%
下午
体力活动
低血糖的时间分布 症状性低血糖在日间最常见 体力活动是引起低血糖发生的最常见原因
背景及特点
特点 —— 服务临床 目的 —— 规范行为 未来 —— 继续修订 总结国内临床数据 合理应用 提高水平 不断更新
2009.07-09 —— 起草, 反复修订 2009.10.09 —— 中华糖尿病学会常委会通过 2009.10.10 —— 专家组集中讨论、修订 2009.10-12 —— 意见反馈汇总、再次修订 2009.12.12 —— 正式发布
葡萄糖 组织间液
葡萄糖氧化酶
到记录器
葡萄糖酸
Pt 电极 0.6 volts
2e-
监测原理
组织间液的葡萄糖 (G2) 浓度和血糖 值(G1)相匹配
目 录
一、背景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测试。
血糖仪的测试结果和生化仪的测试结果之间的偏
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当血糖浓度<4.2 mmol/L 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
内;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
应在±20%范围内。
精确性的标准
血糖浓度<5.5 mmol/L时,标准差<0.42 mmol/L ;血糖浓度≥5.5 mmol/L ,变异系 数(CV)<75%。
2011年WHO正式发布“应用糖化血红蛋白诊
断糖尿病”的咨询报告,推荐在有条件的地方 HbA1c检测作为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手段,6.5% 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同时,HbA1c<6.5% 并不能排除经血糖检测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因 HbA1c6.5%的切点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未在我
国人群中验证且我国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1)在解读结果时应着重分析血糖的波动规律 和趋势,并尽量查找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可能 原因,而不是“纠结”于个别时间点的绝对血 糖值。
(2)每次的监测数据仅仅是反映既往短时间(
如72H)血糖控制情况,不能将此时间窗扩大
化。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3)推荐采用“三步法”标准分析模式解读动 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简要而言,即第一步分析 夜间血糖,第二步看餐前血糖,第三步看餐后 血糖,每个步骤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
CGM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3次以上皮下胰岛素
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在SMBG指导下使用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
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最全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最全版)第一章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等,其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HbA1c是反映既往2~3个月血糖水平的公认指标,GA和CGM 可以反映短期血糖水平,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为了规范糖尿病的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并于2015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近年来,血糖监测技术不断向便捷、微创及无创的方向发展,血糖监测的角度更加多维,监测的结果越来越准确。
尽管我国的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糖监测的重视程度较以前显著增强,但是在血糖监测的规范、结果的解读和应用等方面仍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结合近年的新技术、新证据,对其进行再次修订和更新,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糖尿病管理水平。
后续,随着临床证据的增多,还将继续对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在每一章节起始处列出了要点提示,并标注了证据级别(分为A、B、C)。
证据级别A为证据基于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或Meta分析;证据级别B为证据基于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
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 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血糖监测的重视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鉴于国内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监测应用的建议较为简略,我们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一、SMBGSMBG是最根本的评判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
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糊口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觉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糊口体式格局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进步治疗的有用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局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主动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实时向医务工作者征询的手段,从而进步治疗的依从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XXX(ADA)[2]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医疗研究所(NICE)[3]等机构公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构成局部,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举行SMBG。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完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完整版)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利用血糖仪进行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连续监测3 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等。
其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床边快速(POCT)血糖检测,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水平,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近年反映1~2周内血糖情况的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为了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加强糖尿病的有效管理,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发布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以下简称《指南》),但现况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糖监测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因此需要深化《指南》建议的血糖监测方案,进一步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更好地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一、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一)SMBG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进行SMBG,特别是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应用SMBG能改善代谢控制,有可能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
(二)医院内血糖监测医院内血糖监测可以通过实验室生化仪对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进行检测,但更多的血糖监测是通过快速、简便、准确的POCT方法来完成的,使患者尽早得到相应处理。
目前国家对于医疗机构内血糖监测主要以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卫办医政发〔2010〕209号)作为指导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血糖仪属于POCT设备,POCT方法只能用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不能用于诊断。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实时CGM
实时CGM技术简介
在提供即时血糖信息的同时提供高、低 血糖报警、预警功能,协助患者进行即时血 糖调节,但在决定调整治疗方案前还需应用 血糖仪 自测血糖以进一步证实。
适应症
①HbA1c <7%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中 使用实时CGM技术可辅助患者的HbA1c水平持续 达标,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回顾性CGM的适应症
此外,合并 胃轻瘫的糖尿病患者、暴发 性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 等如病情需要也可进行CGM,以了解其血 糖谱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其他伴有血糖变化 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如胰岛素瘤等,也可应 用CGM 了解血糖变化的特征。
准确度评价标准
(1)每 日匹配的探头测定值和指血血糖值 ≥3个; (2 )每 日匹配的探头测定值和指血血糖值 相关系数≥0.79 ; (3 )指血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5.6 mmol/L 时,平均绝对差 (MAD ) ≥28% ;指血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 值<5.6 mmol/L 时, MAD ≥18% ,此时探 头测定值与指血血糖值相关系数 (R值)以 n/a 的形式报告。
②HbA 1c >7% 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 如有能力每 日使用和操作仪器,也推荐使用。
③推荐有能力接近每日使用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 者使用实时CGM技术,无论患者血糖是否已经达 标。
适应症
④在8岁以下儿童中使用该项技术尚缺乏循 证医学证据。
⑤基于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循证医学证据的 局限性,暂不推荐在重症监护室 (ICU )或 手术室中单纯采用实时CGM技术进行血糖监 测。
最好选择血糖相对较稳定的时间段进行 (如 三餐前及睡前等)。 (3 )进行指血血糖检测后,应立即将血糖值 输入血糖记录器;如两者之间间隔超过5分 钟,则需要重新检测指血血糖。
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读(全文版)

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读(全文版)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
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平均水平的金标准。
但无论是HbA1c还是SMBG,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通常称之为动态血糖监测,即CGM)技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为了充分发挥CGM的技术优势,规范临床应用(如适应证的选择、对监测数据准确性的评判、监测结果的阐释),2009年12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制定并发布了首版《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1],为CGM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2012年出台了《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2],增加了来自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
随着更多国内外临床证据的产生,国际指南和共识也不断推出,2016年10月CDS血糖监测学组启动了对《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的修订,经过学组委员和CDS专家的共同努力,广泛征询、多方考量,完成了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版)[3](以下简称《指南》),并在本期《中华糖尿病杂志》上全文刊发。
现将《指南》要点摘述如下。
1.增加最新国内研究数据,扩增实时CGM的内容:CGM技术可分为回顾性和实时CGM两种。
回顾性CGM测定的葡萄糖值,在佩戴结束后才能提取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变化规律,以便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时CGM的工作原理与回顾性CGM技术相同,但是可以提供即时的葡萄糖值,同时提供高、低血糖报警和预警功能,协助患者进行及时的血糖调节,对患者的血糖波动和高、低血糖进行干预。
2.更新回顾性和实时CGM的适应证:《指南》更新了回顾性和实时CGM技术不同的临床适应证,1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以及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是首选推荐进行回顾性CGM的人群,在合适的情况下,回顾性CGM还可用于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每班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有无刺痛感、红痒。
2.每天检查动态血糖仪运行情况。 3.每日输入至少4次指血值校正。
4.指导患者记录生活事件。 5.使用期间避免接触电磁场。
葡萄糖监测系统,它包括 两部分:扫描检测仪和传感器。所谓 “瞬感”,是指一种简单便捷的监测 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在长达14d的 时间每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葡萄糖,且 无需通过SMBG进行系统校准。
动脉
毛细血管
比静脉血样血高 0.1-0.2mmol/L
静脉
比毛细血管样血低 0.1-0.2mmol/L
空腹
比毛细血管样血高0.2mmol/L 比静脉血样血高0.5mmol/L
餐后
比静脉血样血高 1.1-3.8mmol/L
比静脉血样血高 1.1-3.8mmol/L
比毛细血管样血低 1.1-3.8mmol/L
2、血糖监测的时间及意义
血糖监测时间点
空腹血糖
餐前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临 床 意 义
指空腹8~12小时,无剧烈的身体活动时所测得的血糖值,可 间接反映机体自身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可用来指导患者进食量和餐前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量。 反映饮食控制和用药后的综合治疗效果,便于指导饮食和药 物治疗。
适用于短期住院治疗、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尤其适合降糖方案调整后的短期 疗效评价。
对近期血糖水平的评估、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疗效评价或短期血糖变化较 大时,GA的监测优于HbA1c。
GA的目标值 1 中国人GA 正常参考值 为10.8%—17.1%。【4】
GA检测的优势
2 不受血红蛋白影响, GA较HbA1c更能反映 血糖控制的情况。
目录
三
四 五
CGM 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血糖监测新进展
一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1、监测模式
毛细血管 血糖监测
=
SMBG
POCT
1、反映实时血糖水平; 2、评估餐前、餐后高血糖、生活事件、药物对血糖的影响; 3、发现低血糖; 4、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 5、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IDF、ADA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进行SMBG
5、影响血糖结果的因素
血糖仪的准确性因素
准确性和精确性
干扰性因素
GOD/GDH、维生素C、患者情绪; 温度、湿度都是血糖仪和试纸
最佳工作状态的必要条件。
操作技术因素
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储存不当、 条码不一致等。
毛细血管血糖与静脉血糖
差异的因素
血浆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 时与实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 后毛细血管葡萄糖会略高于静脉血糖。
53 (18) 87(29) 93(31) 51(17) 69 (18) 120(40) 69(23) 3(1) 135(18) 96(32) 44(15) 18(6)
归咎血糖监测频率不高的原因是糖尿病病人缺 乏血糖监测的系统指导和教育, 而部分临床医护人 员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 所以, 我国的糖尿病病人和医护人员急需这部 分知识的指导和教育, 从而进一步对糖尿病病人自 我血糖监测进行管理。【1】
2
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监
测技术,可提供连续、全面、 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
糖波动的趋势,发现不易被传
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隐匿性高
3
准确性
血糖和低血糖。 安全性
4
回顾性CGM
实时性CGM
如何解读图谱
高血糖、低血糖 都得看哟!
第一步:分析夜间血糖
第二部:看餐前血糖
第三部:看餐后血糖
CGMS 的 临 床 应 用 评 估 工 具 ----
【1】陆蔚, 莫一菲, 周健,等. 医护人员实施《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的现状及可行性调查[J]. 护理研究, 2013, 27(18):1833-1835.
一
二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GA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周五 周六 周日
△
△ △ △
建议每周测5-7个点,以指导营养和运动方案,并能 在血糖持续不达标时尽早开始药物治疗。
4、SMBG局限性
采血部位局部循环差时不建议使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针刺采血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感; 操作不规范可能影响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监测频率不足时,对血糖的判断应谨慎; 过于频繁的监测可能导致一些患者的焦虑情绪。
表3
空腹 未达标 已达标 △ △
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
早餐后 △ 午餐前 午餐后 △ △ 晚餐前 晚餐后 △ △ 睡前 △ △
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开 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5~7次,建议涵盖空腹、三餐前后、睡前。如有低 血糖表现需随时测血糖。如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应 监测夜间2~3点血糖。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血糖2~4次,主要涵盖空 腹、睡前血糖,必要时测餐后。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未达标
已达标
复诊前1d 每周3d
复诊前1d
△
△
△
△
△
表2
血糖监测 每周3d
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
早餐后 △ △ 午餐前 午餐后 △ △ △ 晚餐前 △ △ △ △ △ △ 晚餐后 睡前 △ △ △ △
空腹
未达标
已达标
复诊前1d 每周3d 复诊前1d
3、血糖监测方案—胰岛素强化治疗
见微知著,引领未来
--2015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前言
判断糖尿病控制及疗效。
血糖监测的结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而又安全的范围,预防 和减少并发症。
血糖监测现状
应用胰岛素情况 医护人员人数 注射多次/天 注射1—2次/天 口服药治疗 299 273 299 0%— 21%— 41%— 61%— 81%— 100% 15(5) 12(4) 6(2)
<8.5 <8.0 <7.5
【3】夏萍, 刘超. 2014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立场声明:1型糖尿病终生管理》解读[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5, 7(1):57-59.
2、HbA1c检测的优势
无需患者空腹,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受进餐影响。 较静脉血糖更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情况,且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 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 HbA1c实验室检测方法正在开始标准化。
3、血糖监测方案—短期强化监测 表4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 △ △ △ △ △ △ △ △ △ △ △ △ △ △ 空腹 早餐后
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短期强化监测方案
中餐前 中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 表示:短期强化监测 表示:交替血糖监测
短期强化血糖监测适用于:有频发低血糖症状;感染等应激状态;调整治疗方案等
3、影响结果因素
药物
样本储存
妊娠
血红蛋白的
更新速度
01
02
03
04
05
06
种族差异
某些疾病状态
4、HbA1c的局限性
检测结果存在“延迟效 应”,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血 糖的风险,不能反映血糖波动 的特征。
三
糖化白蛋白
glycated albumin
GA监测的意义
GA测定又称为果糖胺测定,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影响因素
3
血白蛋白的更新速度、 体脂含量(负性影响)、 甲状腺激素。
【4】周健, 李红, 杨文英,等. 糖化血清白蛋白正常参考值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 2009, 48(6):469-472.
四
动态血糖监测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1
回顾性
CGM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 实时性 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
监测案例分析
男,33岁,口干、多饮、体重下降2个月。查空腹血糖为15.8mmol/L,餐后2小 时血糖为21.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9.6%。 目前接受胰岛素治疗:餐时短效胰岛素+睡前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血糖监测方案
空腹 未达标 已达标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如有低血糖表现需随时测血糖。 如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应监测夜间2~3点血糖。
生活方式干预
<6.0
【2】曹明明, 童南伟.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_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解读[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2):113-115.
1、HbA1c的临床应用
1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3】
监测人群
0-6岁 6-12岁 13-19岁
HbA1c控制标准(%)
扫描检测仪通过无线技术快速扫描传感器,可读取当前葡萄糖数值和变化 趋势,以及过去8小时每15分钟的葡萄糖结果。【5】
【5】许丽娟, 段滨红, 刘余,等. 瞬感扫描式葡萄糖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J]. 糖尿病新世界, 2018(5).
临床应用
1、适用于检测18岁以上成人组织间液中葡萄糖水平; 2、扫描检测仪可在距离传感器4cm的范围内扫描读取数据; 3、获得完整葡萄糖图谱,应至少每8小时扫描一次; 4、传感器防水,但不可带入超过1米深的水中或将其浸在 水中超过 30 分钟。
缺点:穿刺部位疼痛、皮下硬结、红 疹、出血、瘙痒、瘀斑、水肿等。
1、SMBG采集的血样主要是测量( )的葡萄糖水平。 A. 血浆 B.组织间液体 C.全血 D.以上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