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
研发更准确、实时、长效的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提高监测数据 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新型传感器技术
探索新型传感器材料和制作工艺,降低成本,提高耐用性和舒适性。
个性化血糖监测方案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血糖监测方案,提高监 测效果。
动态血糖监测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 床应用指南
目 录
• 引言 • 动态血糖监测的基本知识 •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实践指南 •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未来发展 • 参考文献
01
引言目的Biblioteka 背景目的为了规范和指导中国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有效地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效果 和生活质量。
背景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临床对于血糖的精细 化管理需求日益迫切。动态血糖监测作为一种新型的 血糖监测方法,能够全面、连续地监测患者血糖水平 ,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丰富的诊疗依据。然而,目前动 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适 应证掌握不准确、操作不规范、数据分析不充分等。 因此,制定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3]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2]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1]
01
03 02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临 床应用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诊断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CGB;(3)糖化白蛋白GA 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监测等。
各个方法各有利弊、反映的时间窗也各不同。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据今已有 4 年,随着信息更新、进步、完善,新的指南呼之欲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版(2015 年版)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特将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阅。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1.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与ADA、IDF 和NICE 的推荐一致,新的指南建议所有患者进行SMBG。
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SMBG 地位仍需研究。
2. 医院内血糖监测方法多通过POCT 完成以便可尽早处理,但需注意POCT 法止咳用于血糖监测而不可用于诊断。
院内需在血糖仪的精确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3.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血糖浓度<5.6 mmol/L 时,标准差<0.42 mmol/L;血糖浓度≥ 5.6 mmol/L,变异系数(CV)<7.5%。
(3)考虑干扰常见干扰物有: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当血液中存在大量干扰物时,血糖值会有一定偏差。
pH 值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都是血糖仪和试纸最佳工作状态的必要条件。
(4)排除主客观因素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更换试纸批号校正码未更换、试纸保存不当等均会影响结果。
建议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某些满足二次加样设计的血糖仪可以允许吸二次血样); 在测试中不要按压或移动血糖试纸、血糖仪等。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测试。
血糖仪的测试结果和生化仪的测试结果之间的偏
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当血糖浓度<4.2 mmol/L 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
内;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
应在±20%范围内。
精确性的标准
血糖浓度<5.5 mmol/L时,标准差<0.42 mmol/L ;血糖浓度≥5.5 mmol/L ,变异系 数(CV)<75%。
2011年WHO正式发布“应用糖化血红蛋白诊
断糖尿病”的咨询报告,推荐在有条件的地方 HbA1c检测作为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手段,6.5% 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同时,HbA1c<6.5% 并不能排除经血糖检测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因 HbA1c6.5%的切点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未在我
国人群中验证且我国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1)在解读结果时应着重分析血糖的波动规律 和趋势,并尽量查找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可能 原因,而不是“纠结”于个别时间点的绝对血 糖值。
(2)每次的监测数据仅仅是反映既往短时间(
如72H)血糖控制情况,不能将此时间窗扩大
化。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3)推荐采用“三步法”标准分析模式解读动 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简要而言,即第一步分析 夜间血糖,第二步看餐前血糖,第三步看餐后 血糖,每个步骤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
CGM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3次以上皮下胰岛素
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在SMBG指导下使用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
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
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年版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血糖水平可以及时了解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帮助医生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血糖监测临
床应用指南年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首先,指南详细介绍了血糖监测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血糖监测适用于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和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
通过血
糖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指南也明确
了血糖监测的禁忌症,例如患者出现严重皮肤病变或血液病等情况时应禁
止进行血糖监测。
再次,指南提供了血糖监测的数据解读和结果评估的指导。
通过血糖
监测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如何解读这些数据并综合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
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指南详细介绍了血糖监测常见的参数和指标,如空腹
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以及其理想范围和临床评估标准。
同时,指南还提供了常见血糖异常的处理建议,如高血糖、低血糖等。
最后,指南强调了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血糖监
测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糖尿病的进展和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效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指南还提供了相关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指导,如饮
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等,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
糖化白蛋白测定及其在临床的应用进展

糖化白蛋白测定及其在临床的应用进展李三喜;吕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人血清白蛋白糖化位点、糖化速率,及糖化白蛋白的测定方法.2015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中明确指出,糖化白蛋白能够反映2~3周血糖水平,在糖尿病监测中可以作为糖化血红蛋白的有益补充,现对糖化白蛋白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阐述.【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年(卷),期】2016(023)011【总页数】4页(P1355-1358)【关键词】糖化白蛋白;糖化作用;糖化白蛋白测定方法;临床应用【作者】李三喜;吕杨【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87中心医院检验科,海南海口571159;解放军第187中心医院检验科,海南海口571159【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质量。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糖尿病患者38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1]。
长期高血糖可致诸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和大血管合并症,增加失明、透析、下肢截肢和发生心脏病及休克的风险。
2015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中明确指出,糖化白蛋白能够反映2~3周血糖水平,在糖尿病监测中可以作为糖化血红蛋白的有益补充,现对糖化白蛋白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是一种分子量为66,438的球形蛋白质,由58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在血清中浓度高达3.0~5.0g/dL,占血清蛋白量约60%。
它帮助调节渗透压和pH,并可作为一种抗氧化剂[2]。
它也可结合激素、脂类、药物和离子发挥转运蛋白作用[2]。
日本临床化学学会糖尿病指数委员会[3]定义: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是葡萄糖(glucose,Glu)已经键合到HSA中赖氨酸残基上的白蛋白。
1 糖化白蛋白简述1.1 人血清白蛋白糖化位点2013年Anguizola氏等综合了HSA糖化位点[4],Iberg N氏等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Kisugi R氏等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和Gadgil HS氏等用LC/MS/MS法,分析HSA中59个赖氨酸残基,确认糖化作用常常发生在下述残基:Lys525,Lys439,lys199,Lys51,Lys378,Lys545,Lys12,Lys233,Lys276,Lys281,Lys317,Lys323。
糖尿病管理新指标血清和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展望

【摘要】 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1,5-anhydroglucitol ,1,5-AG )是一项反映既往1~2周内血糖情况的糖尿病管理新指标,近年来有较多研究探索其用于糖尿病早期筛查和科学管理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唾液作为一种无创的生物样本,其1,5-AG 水平在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也初见端倪。
未来1,5-AG 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尚需开展的研究包括:确立正常参考值范围、大型前瞻性研究明确其预测结局及指导治疗的优势、建立唾液1,5-AG 的便捷性检测方法等。
【关键词】 1,5-脱水葡萄糖醇;糖尿病;筛查;管理A new index of diabetes mellitus manageme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future prospective of serum and saliva 1,5-anh-ydroglucitolSu Jiaorong 1, Zhou Jian 1,2 (1.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ffiliated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Clinical Center for Diabetes, Shanghai Diabetes Institute,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Shanghai 200233, China; 2.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Kashgar Prefectur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Xinjiang, Kashgar 844000,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ouJian,E-mail:*****************.cn 【Abstract 】 As a new index of diabetes mellitus management, 1,5-anhydroglucitol (1,5-AG) reflects the blood glucose in the past 1~2 weeks.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valu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1,5-AG in early diabetes mellitus screening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Saliva, as a non-invasive biological s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which 1,5-AG levels in diabetes mellitus screening is beginning to emerge. Further studies needed to be carried out for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1,5-AG in clinic,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ormal reference value range, the identification of its advantages in predicting outcomes and guiding treatment in large-scale prospective stud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venient detection methods for saliva 1,5-AG, and so on.【Key words 】 1,5-anhydroglucitol; Diabetes mellitus; Screening; Management糖尿病管理新指标:血清和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展望苏娇溶1,周健1,2(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 200233;2.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新疆 喀什 844000)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D01C084)通信作者:周健 E-mail :*****************.cn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 1c ,HbA 1c )主要反映既往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但其存在无法反映短期血糖波动、受红细胞平均寿命影响等问题,因此仅依靠HbA 1c 评价血糖控制状况尚不够全面。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 精确性的标准: 血糖浓度<5.5mmol/L时,标准差<0.42mmol/L;血糖浓度 ≥ 5.5mmol/L, 变异系数(CV)<7.5%。
SMBG的影响因素
(1) 血糖仪采用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而实验室
检测的是静脉血清或血浆葡萄糖 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与实 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 浓度会略高于静脉血浆糖 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较实 验室数值低12%左右, 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 萄糖浓度与静脉血浆糖较接近。
WHO于1980年提出并于1985年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8mmol/L和/或OGTT 2小时血糖 ≥11.1mmol/L;这个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了十多年,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诊断的敏感性太低:以空腹血糖>7.8mmol/L为诊断 标准,则80-99.5%的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若以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诊断标准,则新诊断的患 者中有61-69%的空腹血糖<7.8mmol/L。 (2) 应用这个标准,多数患者在诊断前已出现多种并发 症。2型糖尿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前10年实际上已有并发症, 在诊断时有29%的患者有视网膜病变,37%出现微量蛋 白尿。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病例分析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病例分析[摘要]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情况不容乐观。
本文通过对近1年中本社区内科糖尿病住院患者80例的病例分析,描述了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一些特点及血糖监测水平低下的原因,同时结合我国糖尿病血糖监测指南,指出血糖监测的原则及应注意事项。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控制;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推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的深入开展,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及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及自我血糖监测5项内容。
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规范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加强糖尿病的有效管理,我国发布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据一项针对中国29个省份5950名糖尿病患者的调查显示,未按照临床指南推荐要求进行血糖监测的患者高达80%;甚至有33%的患者从未进行血糖监测,当血糖监测不到位时,血糖控制是较差的,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管控,导致糖尿病防治状况差,并发症多,因此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不足已成为我国糖尿病管理的障碍之一。
以下通过一个病例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特点。
1.病例介绍我在对近1年中在我院住院患者80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分析,其中年龄在45岁-80岁以下的患者40例,65岁-80岁以下的患者40例,其中控制血糖有的为单纯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有的为口服及胰岛素均使用者,病程均在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人数的情况如下表:以上说明这些患者虽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但未做到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对于血糖监测的原则、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了解,平时也对血糖监测有一定恐惧心里,对血糖检查有抵触情绪。
这些患者平素随诊率极低,即使血糖异常,亦未到相关医疗机构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GA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1,5-AGAG 1,5-脱水葡萄糖醇(1,5-dehydrated glucose) CGM 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缺乏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内容
引言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GA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1,5-AGAG 1,5-脱水葡萄糖醇(1,5-dehydrated glucose) CGM 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1,5-AGAG 1,5-脱水葡萄糖醇
1,5-AG是呋喃葡萄糖的C-1脱氧形式,其含量在多元醇糖
类中仅次于葡萄糖,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降低;
准确而迅速地反映1~2周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尤其是对餐 后血糖波动的监测具有明显优越性
1,5-AG可作为辅助的血糖监测参数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 调整;
测试中、测试后需规范患者的操作。
质量控制
新买的血糖仪、启用新的试纸条及血糖仪更换电池后需要仪器校准
毛细血管血糖数据管理
血糖日志应包含血糖、饮食、运动等多方面信息
指导患者
毛细血管血糖的局限性
采血部位局部循环差,如休克、重度低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重度脱水及水肿等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毛细血 管血糖检测;
缺乏有关GA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
GA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内容
引言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GA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1,5-AGAG 1,5-脱水葡萄糖醇(1,5-dehydrated glucose) CGM 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 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空腹血糖达标后,注意监测餐后血糖以优化治疗方案。 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餐前血糖调整 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血糖监测的治疗原则
特殊人群
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妊 娠期糖尿病等 循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HbA1c检测的优势
影响HbA1c检测结果的因素 HbA1c的局限性
HbA1c糖化血红蛋白
反映既往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HbA1c的检测方法
根据血红蛋白(Hb)所带电荷不同来区分A0与A1c,包括离子交换高效液
相色谱法、毛细血管电泳法、等电聚焦法等; 利用HbA1c与非HbA1c的分子结构差异来分别,多采用亲和色谱法和免疫化 学方法;
针刺采血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感;
操作不规范可能影响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监测频率不足时,对平均血糖、血糖波动或低血糖发生率的判断应 谨慎;
过于频繁的监测可能导致一些患者的焦虑情绪。
内容
引言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方案
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点
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见表-1,表-2
监测的频率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 h、睡前及夜间 (一般为凌晨2~3时)。
血糖监测的治疗原则
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患者 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治疗 特殊人群 监测后血糖控制的目标
表1 各指南对自我血糖监测(SMBG)频率的建议
(6)非重症监护室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用实时CGM有助于血糖控制并减 少低血糖的发生。
CGM 动态血糖监测
CGM的使用规范
准确性评判
动态血糖的正常参考值
推荐24 h平均血糖值<6.6 mmol/L,而24 h血糖≥7.8 mmol/L及≤3.9 mmol/L的时间百分 率分别<17%(4 h)、12%(3 h);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血糖标准差(SDBG)分别 <3.9 mmol/L和1.4 mmol/L。
1,5-AGAG 1,5-脱水葡萄糖醇(1,5-dehydrated glucose) CGM 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GA 糖化白蛋白
GA的检测方法
GA的正常参考值
GA的临床应用
GA检测的优势
影响GA检测结果的因素
GA检测的局限性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内容
引言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GA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1,5-AGAG 1,5-脱水葡萄糖醇(1,5-dehydrated glucose) CGM 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HbA1c测定的标准化
目前应采用结合NGSP标准化的HbA1c结果来估测平均血糖水平; 参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室间质评; HbA1c仍然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指标,要尽量避免HbA1c参考范围的变化。
HbA1c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临床应用
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测1次; ADA和WHO发布HbA1c≥6.5%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我国HbA1c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6.2%~6.4%,以6.3%的证据为多,仍无标准。
HbA1c检测的优势
无需患者空腹,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受进餐影响。
较静脉血糖更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情况,且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 的影响。
HbA1c实验室检测方法正在开始标准化。
一些非血糖因素影响HbA1c而引起的误差少见,如血红蛋白病。
HbA1c糖化血红蛋白
影响HbA1c检测结果的因素
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应用SMBG能改善代谢控制, 有可能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
医院内血糖监测
实验室生化仪对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进行检测 POCT方法
快速、简便、准确
POCT方法只能用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不能用于诊断。
患者的血样类型、采血部位、血样红细胞压积及各种内 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对血糖检测值均有一定的影响,需严 格管理与质量控制。
筛查糖尿病:GA≥17.1%
GA与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
GA 糖化白蛋白
GA检测的优势
不受血红蛋白影响,GA较HbA1c更能反映血糖控制的情况
影响GA检测结果的因素
血白蛋白的更新速度、体脂含量(负性影响)、甲状腺激素
GA检测的局限性
GA反映较短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水平
GA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1,5-AGAG 1,5-脱水葡萄糖醇(1,5-dehydrated glucose) CGM 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HbA1c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检测方法
HbA1c测定的标准化
HbA1c的临床应用
监测后血糖控制的目标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的综合控制目标实施 特殊人群可实行较宽松的血糖控制标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遵循2014年《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的建议严格 控制血糖水平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影响因素Leabharlann 血糖仪的准确性因素
准确性和精确性
干扰性因素
生物酶、红细胞压积(压积越高,血糖越低)、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 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pH值、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
GA 糖化白蛋白
GSP 糖化血清蛋白是血中葡萄糖与蛋白(约70%为白蛋白) 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
其结构类似果糖胺(FA),故将GSP测定又称为果糖胺测定。 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易受血液中蛋白浓度、胆红素、乳糜和低分子物质等的影响,特异性差。
GA 在GSP基础上进行的定量测定,是利用血清GA与血清 白蛋白的百分比来表示GA的水平,去除了血清白蛋白水 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血红蛋白的更新速度、药物、种族差异、样本贮存时间与温度、某些疾
病状态、妊娠。
HbA1c的局限性
检测结果存在“延迟效应”,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不能反
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内容
引言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GA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