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的分类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常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常考点一:气的分类1.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4.卫气: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常考点二: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2)气能行血: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3)气能摄血: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2.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无形之气必须要依附于有形之血,受血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

(2)血能养气: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

常考点三: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对津的作用(1)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2)气能行津:津液的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3)气能摄津:津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2.津对气的作用(1)津能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

(2)津能载气:无形之气必须依赖于有形之津液中,并受津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

【真题演练】1.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的是:A.元气B.宗气C.真气D.卫气E.营气1.【答案】B。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章精、气、血、津液、神的知识点。

(2)元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靠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充养,故A错;宗气由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故B对;卫气由水谷精微中的剽悍滑利部分化生,故D错;营气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化生,故E错。

因此本题选B。

中医基础中,气是如何运动的,它有哪些分类?

中医基础中,气是如何运动的,它有哪些分类?

中医基础中,气是如何运动的,它有哪些分类?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运动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运动形式:气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升,是指气由下而上运动;降,是指气自上而下运动;出,是指气由内向外运动;入,是指气由外向内运动;例如呼吸之气,实际上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呼出浊气是气流由肺向上经喉、鼻而排出体外,既是出,又是升;吸入清气是气流向下经喉、鼻而内入肺脏,既是入,也是降。

气的分类:根据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功能特点的不同,可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元气又称为“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起源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是由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精微所化生。

它的功能主要有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2、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由后天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

宗气积聚胸中,贯注心肺之脉,通过心肺的作用布散全身。

宗气所聚之处称为“上气海”、又名“膻中”。

它的功能主要有1、助肺司呼吸;2、助心行气血;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荣气”。

营气出于脾胃,经肺进入经脉后,沿十四经依次运行,周流全身。

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所化生而来。

主要功能:1、化生血液;2、营养全身;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的慓悍滑利的部分而化生。

卫气活动力强,不受脉管约束,在脉外运行于皮肤、肌肉之间。

主要功能:1、温养脏腑、肌肉、皮毛;2、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3、控制腠理的开合。

中医基础理论气精品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气精品医学课件

中医将人体分为阴阳两个对立面,五行则是 阴阳的进一步划分。
气血津液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也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因素有关,包括 邪气、七情、饮食等。
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1 2
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为临床 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补气中药
根据个体差异和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补气中药 ,如人参、黄芪等。
饮食搭配
合理搭配食物,避免偏食和暴饮暴食,以保持人体气的平 衡。
饮食温度
注意饮食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刺激胃肠道, 影响气的生成和运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为调理气机失调,需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以保持脾胃 功能正常。
改善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或激动,以促进气 血流通。
适当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瑜伽、散步等,以增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如脾虚气滞者可使用健脾消食的中药,肝气郁结者可使 用疏肝解郁的中药。
气的治疗
中医治疗中,气是重要的调节因素,通过调整气的运动和功能,可达到治疗目的 。如针灸、中药方剂等。
03
中医基础理论中气的主要功能
气的运动与调节
气的运动
气在人体中具有运动能力,这种运动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
调节气机
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气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调节气机可 以维持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出现了多部经典著作。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
中医的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中医的气的一些主要内容:
一、气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被认为是一种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它包括了生命活动中的各种能量和动力,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二、气的生成:中医认为,气是由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水谷精微所组成的。

先天之精气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后天之水谷精微则来自于食物的营养和消化吸收。

三、气的作用:气在人体中具有多种作用,包括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和固摄作用。

推动作用是指气能够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温煦作用是指气能够产生热量,维持人体的体温和各器官的功能;防御作用是指气能够抵抗外邪的入侵,保护人体健康;固摄作用是指气能够控制人体的体液,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气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气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其中元气是最基本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是积于胸中的大气,能够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脏的搏动;营气是运行于血脉中的气,能够营养人体各部位;卫气是运行于皮肤、肌肉、脏腑之间的气,能够抵御外邪入侵和调节体温。

五、气的调理:中医认为,调理人体的气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调理气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
药物调理等。

总之,中医的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

了解和学习中医的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指导我们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气的分类与分布——宗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的分类与分布——宗气

概念:宗⽓,⼜称“⼤⽓”。

宗,有本始之意。

故在《灵枢·五味》中称之为“⼤⽓”。

《医门法律·⼤⽓论》亦说:“⼤⽓,即宗⽓之别名。

宗者,尊也,主也,⼗⼆经脉奉之为尊主也。

”所以,宗⽓是积于胸中的后天宗始之⽓,宗⽓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海”。

故《灵枢·五味》⼜说:“其⼤⽓之搏⽽不⾏者,积于胸中,命⽈⽓海。

” 组成与分布:宗⽓,以肺从⾃然界吸⼊的清⽓和脾胃从饮⾷物中运化⽽⽣成的⽔⾕精⽓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成。

考试⼤站收集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的旺盛与衰少。

宗⽓的分布,是聚集于胸中,贯注于⼼肺之脉,上“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

”(《灵枢·五味》);下则“蓄于丹⽥,注⾜阳明之⽓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下⾏于⾜。

”(《类经·针刺类·解结推引》)故《灵枢·刺节真邪》⼜说:“宗⽓留于海(指胸中”⽓海“),其下者,注于⽓街;其上者,⾛于息道。

” 功能:《灵枢·邪客》说:“宗⽓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脉⽽⾏呼吸焉。

”宗⽓的主要功能有两⽅⾯:⼀是⾛息道以⾏呼吸。

凡语⾔、声⾳、呼吸的强弱,都与宗⽓的盛衰有关。

⼆是贯⼼脉以⾏⽓⾎。

凡⽓⾎的运⾏、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视听的感觉能⼒、⼼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的盛衰有关。

故清·周学海在《读书随笔》中指出:“宗⽓者,动⽓也。

凡呼吸声⾳,以及肢体运动,筋⾻强弱者,宗⽓之功⽤也。

” 《素问·平⼈⽓象论》说:“胃之⼤络,名⽈虚⾥,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脉宗⽓也。

”。

中医基础理论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

气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无形之气和有 形之气。无形之气是指存在于人体内部 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有形之气 则是存在于人体外部的各种表现和现象

气的分类
元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 要的气,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
积聚于胸中,能助肺 呼吸、贯注心脉、推 动气血运行。
中气
即脾胃之气,具有消 化饮食、化生血液、 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
气逆
定义
原因
气逆是指气在体内上升太过 或下降不及,导致脏腑功能
紊乱的病理状态。
气逆可由情绪波动、饮食不 当等多种因素引起。
症状
治疗
气逆的症状因部位而异,常 见的有咳嗽、呕吐、呃逆、
嗳气等。
气逆的治疗以降气为主,常 用的中药有旋覆花、代赭石 、沉香等。同时,针灸等方
法也可用于治疗气逆。
05
气的治疗应用
调节作用
气能够调节人体的水液代 谢、呼吸、消化、血液等 多个系统的功能,维持人 体的健康平衡。
03
气机与脏腑功能
气机升降出入
气机升降
中医认为,气在人体内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主要包括上升 和下降两种趋势。气机升降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 重要。
气机出入
气机的出入指的是人体之气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等方式与 外界进行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样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具有重要意义。
04
气滞、气虚、气逆
气滞
定义 气滞是指气在体内局部或整体运 行不畅,导致阻滞不顺的病理状 态。
治疗 气滞的治疗以行气为主,常用的 中药有陈皮、青皮、枳实、木香 等。同时,针灸、推拿等方法也 可用于治疗气滞。
原因 气滞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饮 食不当、情绪波动、外邪侵袭等 。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与分布.docx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与分布.docx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与分布人体之气,从整体上,由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气所成,并充沛于全身。

但具体来,人体的气是多种多的,且由于其主要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主要有如下几种:(1)元气( 2)宗气( 3)气( 4)气( 5)其他概念: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中医学元气是人体生命活的原力。

成与分布:元气来源于。

元气的成,以所藏的精气主,依于中精气而化生。

《。

三十六》:“命者,⋯⋯原气之所系也”,即明确地指出了元气根于之“命”。

人的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基,又依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壮大。

故《灵枢。

刺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可,元气亦是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依水谷精气之充而旺盛,而且后天之精气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故《景岳全。

脾》:“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天之功,亦可居其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可以看出,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之禀,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之功能弱,密切相关。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五脏六腑,外达于肌肤腠理,皆都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

故《难经。

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功能: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而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

故《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反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损,则可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脏腑机能低下,而产生种种病变。

因此,元气是否充沛,乃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

中医基础理论--气ppt

中医基础理论--气ppt

气逆
总结词
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乱而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刺激、饮食不当 、外邪侵入等因素引起。
详细描述
气逆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呕吐、呃逆、嗳气等症状。气逆可涉及肺、胃 、肝等脏腑,临床需根据不同脏腑的气逆进行辨证施治。
气脱
总结词
气脱是指元气耗竭,脏腑功能严重减退,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的多元性
中医认为,气是一种多层次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 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例如,在人体内,气可以表现为 精、血、津液等多种不同的物质。
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核心概念
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中医 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 主导因素。
补气养血药
如熟地黄、阿胶等,具有补气养血 、滋阴润燥的功效,可用于改善面 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状。
补气固脱药
如人参、五味子等,具有大补元气 、固脱救逆的功效,可用于改善虚 脱、休克等症状。
常用补气中药介绍
人参
黄芪
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智安神等功效 ,可用于改善体虚欲脱、肢冷脉微、久病虚 弱等症状。
作用
中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达到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 能的目的。如益气药可补益元气,养血药可补血养心,平肝 药可舒肝解郁等。
补气药的分类及作用
补气药的分类
根据中药的性味和作用特点,补气 药可分为益气健脾药、补气养血药 、补气固脱药等。
益气健脾药
如党参、黄芪等,具有健脾和胃、 益气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改善脾胃 虚弱、体倦乏力等症状。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是指一种物质对另一 种物质具有促进、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一种物质对另一种 物质具有抑制、制约的作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是维持宇 宙和人体平衡的重要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的分类现在上课,同学们。

我们上一节讲了气的定义;讲气的生成、生理功能,重点是气的生理功能;其次讲了气的运动,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我们上一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接下来我们讲人体之气的分类。

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只讲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其他的气暂时不讲。

同学们有兴趣专门去阅读中医关于气血理论一些专著,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来扩大自己知识领域,来加深对气的认识。

按照本科生的教学大纲,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这里面我们只讲授四个气。

在现行《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目前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共识。

一、气分类的依据。

大家注意听,中医人体之气是怎么分类呢?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主要组成部分;(二)主要生理功能:(三)主要分布部位。

根据这三者对人体之气进行大致的分类。

请同学们注意,从逻辑学来说,分类学的要求,每次分类只能用一个标准,而我们上述讲的用三个标准来对气进行分类。

所以气的分类,我们讲是大致的分类,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分类。

人体之气总称真气。

真气在现行的术语上又称原气,就是原来之气的那个原气,它俩是同义语,人体之气的统称。

从先、后天分,可以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定名为元气,元旦的那个元;而后天之气,称之为宗气。

这是元气和宗气它俩属于同一范畴,在一个逻辑层次上。

而真气再进一步分,根据在脉中还在脉外分,相比较而言,那么行于脉中就叫做营气;行于脉外就叫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统称为真气。

这个真气,具体的通过脏腑、经络的功能体现出来,构成了脏腑之气,运行于脏腑之中,称之为脏腑之气;在经络之中称为经络之气,目前学术界比较共识的就是这样一种分类方法。

在现行的教材当中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请大家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人体之气进行分类,就是每一个作者,他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出现不同的分类方法,并不是说中医学对气的分类是混乱的,不能这样认识。

这里面涉及到这个真气的定义,传统文献上,曾经把真气、元气和原气,作为同义语来说的,这是一种方法;第二、把它定之为最大的一个概念,而元气派生于真气,此为不同的学说。

我们在这里,大家注意,真气在人体气学体系当中,它是一个最大的概念,而元气和宗气应该是真气的下位概念,营气和卫气又是宗气的下位概念。

这个人体之气的真气,作为一种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体现出来生命的功能,它的生命功能是通过脏腑经络而表现出来的。

这个真气通过脏腑经络而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大家注意,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我反复强调讲定义的时候,一定从物质和功能统一这个角度来理解,而中医学重在强调功能。

一提五脏之气,既有物质基础,更重要这个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功能而言。

为什么强调这句话呢?我们举个例子,心,你说心气。

你强调仅仅理解这个真气是物质。

那么你就会追究心气是什么物质?你就会舍去心的功能状态去考察这个心气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样的思维方法是什么呢?确切点是近代医学的思维方法。

我们就会单纯去追求心的结构如何?心气是物质,物质基础形成心脏的结构,我们就会追求那个结构。

这样追求的结果,能够解释心主血脉。

怎样去解释心主神明?这一点是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一定牢牢记住了。

在这里面再强调一下,对物质和功能,把它俩放在同一个逻辑层次,我们规定物质为阴,功能为阳;就气和血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气为阳,血为阴。

就脏腑的功能状态,可以划分气血阴阳,它们反映出来的物质基础,通通可以称为脏腑之气,就是某一脏之气。

注意心的气,假定气是构成心的物质基础,体现了功能和物质的统一、我们是(从)功能状态来考察,定义这个心脏的。

所以才出现了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那么反映心脏生理功能,我们最少涉及到心气、心血、心阴、心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定义心气、心血、心阴、心阳?如果定义心气为功能,心血为物质,那么我们就会去追究心气它的物质结构是如何?假设说心血也是物质,那么我们就会追求血的结构。

如何用这个结构来解释中医的心主神明?(这种方法)就违背了中医的思维方法。

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同学们在掌握、理解中医学的某一个术语,它的内涵的时候,每次思考的时候,一定是在同一范畴内相比较而言,说它们含有什么内涵。

离开这个条件,违反了逻辑规律,用逻辑学来说,偷换概念,就会出现理解的歧义。

我看现代学习中医之所以发生各种各样的歧义,关键在于逻辑学的基础。

怎么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来认识它?至少也会少出一点对于中医概念使用的混乱性。

在这里面,因为讲到气和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了,就涉及到功能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那么表现脏腑经络功能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如何来把握它?在想到这些概念的时候,一定想到它后面是有物质基础的,不是凭空的思维模型。

但是中医把握这些概念,着重是说明它的生理功能。

按照这样一个分类、这样一个逻辑层次,我们首先讲元气。

元气,在这里面讲,又名原气。

我们也把它引入进来,元气应该是统一在真气(中)。

为什么又把它放在这里面呢?从《难经》开始,这个原气和这个元旦的元(气),它俩是等值的,有这么一说。

我们现在记这个定义的时候,元气,记下面这句话,是生命最基本、最本始,源于先天而根(源)于肾的气。

强调它:(一)源于先天;(二)根源于肾。

这个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后面这个示意图是讲它的生理作用。

前面讲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气?落实到脏腑上,根源于肾,属于先天的范畴。

它是最根本、最本始,就是从气是生命的本原这个角度说的。

元气的定义,即后边这句话。

这个又名原气,是指最早这个元气,它俩是等值的。

二、讲生成与分布。

(一)讲生成。

请同学们注意,我们在这里面讲人体之气,从分类学说,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记住一条,在生成上:(1)是在五脏共同参与生成的;(2)从刚才我们讲的分类,讲肺主一身之气,这两个示意图可以知道了,主要是上焦的肺、中焦的脾胃、下焦的肾。

至少说人体之气的生成,任何一个气,都是肺、脾(胃)、肾三脏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定义分类的时候,曾经提到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主要组成部分这个标准,这个元气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呢?是来源于肾中的精气。

那就是说,元气的生成主要来源于先天,肾中的精气,这里面包含着肺的气、脾胃的气。

作为后天来说,我们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就生成而言,它以先天的肾中的精气为主而生成,又靠后天之气的不断地充养,才完成了气的化生过程。

就主要组成部分而言,是以肾中的精气为主,其中也包括后天之气(既包括肺之清气,也包括水谷之气)。

那么这里,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所以强调后天对先天的作用,这里面提到脾胃之气。

(二)下面讲它的分布。

它的分布,藏于肾(它本原于肾精),通过三焦而到达全身,循行于全身,这样记就行了。

元气藏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于全身。

这就是它的分布,记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经络的时候会进一步学习。

读《灵枢经》的关于营卫的循行,会进一步来理解元气的循行方式。

在这里面只要求同学们掌握到这个程度,它分十二经循行和十四经循行。

怎么样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循行路径?后面同学们在学习《针灸学》的时候再进一步学习。

主要生理功能。

我们来定义它的时候,第二个内涵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那就是说具体表现为:一、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生命的构成源于父母媾精,父母之精。

在生命形成之后,必须有父母之精才能形成生命,那么才能促进生命的发育成熟,最后出生,开始了它的生命历程。

就这个意义讲,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它根源于肾中之(精)气。

第二、论述它的动力作用。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我们前面说肾阴、肾阳为人体诸阴诸阳之本,命门为生命之本。

在讲述肾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强调肾的阴阳它们的功能,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从元气这个角度再一次讲了,实际上讲了肾阴、肾阳对于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讲了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生理功能。

这个判断仍然强调是阳的作用,中医的学术思想应当强调阳的作用。

第二、宗气。

宗气又称大气。

现行的术语里面,规定宗气又叫大气,它的本名就叫宗气。

一、定义什么叫做宗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气而化生的气,从它的物质组成来定义。

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气和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相结合而化生之气,谓之宗气。

它积于胸中,又名大气。

二、讲它的生成和分布。

(一)同样道理,宗气的生成,也是在肺、脾、肾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由肺之气(清气)、脾胃的水谷之气和肾的元气三者化合而成的,但是它以脾肺之气为主。

注意以脾肺之气为主,以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两者结合起来,积于胸中形成的气,就是分布在胸中的那个气,就是宗气。

大家注意,再次强调是指宗气的生成,它是以脾肺之精气为主,记住这两个字,“为主”,不能理解为自然界的清气、水谷之气相加,就是宗气。

(二)它的分布。

学习宗气的分布较元气的分布稍微难一点。

(1)积于胸中,它最后分布在胸中。

(2)它不仅仅积于胸中,它要循行,贯注心脉,进入心的经脉,由心肺运行到全身,其上者(往上走,往上循行),出肺循喉咙走息道;又说贯心肺(向上贯心肺),与人的呼吸循环有关、气血运行有关;向下走,宗气,蓄于丹田,积于丹田(脐下三分有个丹田穴,将来同学们学经穴的时候再讲),注入气街(就是在腹股沟这个部位),沿着下肢内侧下行于足。

它往上从肺出来,可以走喉咙和呼吸道(息道),向下通过脐下,沿着经脉进入腹股沟有个气街穴,沿着下肢内侧下行于足,这就是宗气的分布。

三、主要生理功能。

正因为它是这样的分布,在分布过程中行使它的生理功能:(1)走息道而行呼吸。

就是它和呼吸有关,宗气与呼吸有关。

跑得太厉害了,就会上气不接下气的,老上不来气,所以叫大气不足,胸中大气下泄。

(2)贯心脉而行气血。

它进入心脉,执行助心行血的作用。

我们前面讲肺朝百脉的时候提到过宗气,就是贯心脉而行气血。

(3)宗气和人的视、听、言、动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

动,感觉功能。

和运动、语言、视听都有关系,就是说它能够保证视、听、言、动的功能正常。

这个功能,《内经》讲宗气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来,同学们将来可以看明清的医家周学海《读医随笔》,读这本书,它里(面)提到宗气的功能,视、听、言、动与宗气有关。

第三、营气。

一、概念。

定义营气和卫气,把两者放在一起,就根据营气的分布来定义它,营气和卫气它们俩相比较而言。

什么是营气呢?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谓之营气。

从它的作用、分布,主要是从它的分布来定义的。

二、生成和分布。

营气是怎么生成的呢?它是在宗气的基础上化生而来的,宗气的一部分。

因此它的生成和宗气是一样的,一个是水谷之精气;一个是自然的清气,(二者)相结合而成。

分布,记住它分布于脉中,行于脉内,沿着经脉之内,在全身循环往复的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掌握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