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复习.ppt
《寡人之于国也》PPT 图文

2.探寻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 合理。 孟子是在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应邀来到魏国的。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 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史记·魏世家》)从中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 子来魏的目的。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剖析 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 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 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 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
3.一词多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之 ②填然鼓之(助词,无实义) ③五亩之宅(助词,的)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动词,施加)
(2)加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放上)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加大)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虚报)
①谷不可胜食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6)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①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几) (7)数 ③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⑤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算)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ppt

03
02
问题探究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04
4、一词多义
(1)数 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命运)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
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0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课件PPT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保 民
初 步 措 施
王 道
繁兴六畜(牧)
根 本
之 成
生产粮食(农)
措 施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题例讲析
例题1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形,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 对,是这样的
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 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 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 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 “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 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使对方容易接受。通过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使对方说出否定 自己观点的话。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完美版共32页文档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完美版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3.兰舟催发。――宋·柳永《雨霖铃》
4.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5.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6.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7.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8.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
斯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孟 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 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 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 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 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 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 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是光照千古的儒学圣人,是塑造中华民族灵魂的思想巨匠,是描绘盛世宏图的设计大师。
从诸葛亮高卧隆中到纵横天下的人生轨迹中,我们能看到孟子设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蓝图的巨大意义;从苏武北海牧羊,刀斧逼之不改其志,富贵诱之不变其节的壮举中,我们能看到孟子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同样能看到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课前预习壹[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作者档案馆]372289孟子(约公元前—前),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人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被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基础知识壹一、读准字音洿池()数罟()()...鸡豚()鱼鳖()..庠序()()狗彘()...饿莩()孝悌()..弃甲曳兵()养生丧死()..二、古字通假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________.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________.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________.4.直不百步耳通________,________.五、翻译句子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
“是……也”,代词与语气词连用,表判断)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也”表判断)课文探究壹一、主旨提炼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依时顺势,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受教育,懂礼仪,君王革除虐政,百姓才会来归附,民才能“加多”。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目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学习方向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希望各国君主能够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理念。
《寡人之于国也》背景0102030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观念。
提倡“仁政”、“王道”,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及其思想体系时代背景与历史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于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
02文本解读与赏析03善于运用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主题,通过排比增强气势,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01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全文围绕“寡人之于国也”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02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关键句段解读及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01表达了作者对治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暗示了治国的艰难和不易。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02通过对比邻国的政治状况,突出了作者治国的用心和成效。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03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期望和寄托,希望君王能够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实现天下太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孟子先不直接正面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 的疑问,以梁惠王“好战”为喻,举了个 “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借梁惠王的回 答要表达什么意思?
连连看:
邻国之君(于国之政) 走五十步
梁惠王(于国之政)
走百步
梁惠王自己说出:走五十步者与走百步者 ❖ 本质无区别:都是“弃甲曳兵而走”“是亦走也” ❖ 数量有多寡:走五十步 走百步
❖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 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 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 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要表达的意 思(即“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
换一种直言敢谏的说法,怎么说?
你与邻国不尽心之君乃一丘之貉,你自诩自 矜的“移民移粟”之策,乃小恩小惠,只是形式 与数量上可能与邻国之君稍有不同,而在本质上 没有区别,都没有施行仁政,都是“行虐政”。 所以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补充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 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 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 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 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 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 主张增殖人口。
❖ 我们当前的人口国策:(事易时移)实行计划生 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质量。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明智抉 择。时至今日,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从2016年 1月1日开始国家全面放开二胎,人口政策发生了 历史性的变化!
❖ 做法:古汉语知识的复习在四篇中各有侧重。
❖ 《寡人之于国也》侧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 《过秦论》侧重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动词形 容词的使动用法
❖ 《师说》侧重词类活用: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3、重视文言知识的同时,不能将课文仅看 作是文言知识的载体,更应当作承载思想 智慧的文章来读。否则就是小学而大遗了。
导)
❖ 论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论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例证自己治国尽心)
❖ 对比论证: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漳州一中 黄安娜
❖ 又是移民又是移粟,如此“尽心”的目的 是什么?
使民加多
❖ 使民加多又为了什么?梁惠王为什么对 “民不加多”倍感忧虑?这与我们今天的 人口国策一样吗?
❖成语: ❖人莫予毒→人莫毒予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岁不我与→岁不与我
❖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如-如何 ❖ 疑问代词“谁”、“何”、“奚”、“安”
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操何 ❖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安在→在安 ❖ 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安在→在安 ❖ 成语: ❖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
❖ 3、介词宾语前置:
❖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 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 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 初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与谁归”。
❖
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以何
❖ 成语:
❖ 一以当十→以一当十
❖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文以载道→以文载道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 读读:自读-质疑-点拨正音
❖ 1、据义定音: 王好hào 战 养生丧sāng死无憾 然而不王wàng者
❖ 2、注意通假字读音 无失其时 通“毋” wú 毋庸置疑 毋庸讳言
❖ 3、注意旧读 阿房宫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旧读)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旧读)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 常“孔孟”并称。常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 “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孟子的智慧:
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发展与精神文 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
❖ 物质文明的发展是更高精神追求的必要条件。养 民是教民的基础。“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 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
❖井田制
❖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 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事。”
公田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
王道之始(三组排比) 行王道施仁政
王道之成(四组排比)
❖ 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气势充 沛,具有雄辩的气势。
❖ 孟子一针见血揭示了魏国的社会现实(第 五段):
梁惠王是否如其所言“尽心”了呢?要看魏国的 社会现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 ❖ 统治者对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的冷漠麻木 ❖ 统治者不知反省治国政策失当,反诿过于年成,
❖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 1、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 (Mendeleyer, Russian Chemist)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20.8.58.5.202011:0311:03:10Aug-2011:03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〇年八月五日2020年8月5 日星期三
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⑤寡人之于国也 古:寡德之人。古代国君称自己
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⑥请以战喻 古: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
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⑦斧斤以时入山林 古:砍伐树木的工具。今:质
量或重量单位
❖三、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敲鼓。 ②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③王无罪岁 名词作动词 归罪 ④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⑤然而不王者 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 8.5.20208.5.202011:0311:0311:03:1011:03:10
移其民
提出问题 尽心焉
而民不加多
移其粟
分析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 走
数量不同
喻
实质相同
梁惠王 邻国之君
未施 仁政
解决问题 行仁政
之始 之成
之果
则斯天下 之民至焉
❖理清思路(背诵):
①惠王提“民不加多”之疑 ②孟子析“民不加多”之因 ③④孟子阐“使民加多”之措 王道之始(三组排比)
行王道施仁政 王道之成 养民(三组排比) 教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丧死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无憾
王道之始
❖ “养民”: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不要驱使 百姓去打仗,穷兵黩武,使民不聊生。
❖孟子的智慧:
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思想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滥捕滥杀)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滥砍滥伐)
❖ 在内容上
❖ 儒家“善其身”修身追求: 《劝学》学不可已(浅显易懂,琅琅上口, 好背) 《师说》学必有师
❖ 儒家仁政理想的一脉相承(治国,平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行王道施仁政孟子治国方 略 《过秦论》不施仁义秦王朝破亡之因(恰为 反例)
❖本单元属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
❖ 必修1:古代记叙散文 ❖ 必修2: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
❖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岂能称 作尽心?
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 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 古法:鱼不盈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王道之成(第四段):
养民三措施及效果(衣食足、仓廪实)物质文明
递进
王道之成
教民措施及效果 (知礼节、知荣辱)精神文明
❖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 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 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 成”了。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 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பைடு நூலகம்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 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 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 惠王的疑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