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案例分析.doc

合集下载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doc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doc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财务风险是企业各类风险的集中体现和导火索。

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提前识别和发现风险并尽早采取措施非常重要。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财务风险管理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财务风险管理案例篇1:南方某加油站出纳的老公是个体油贩,利用老婆的职务便利,为他的客户提供发了个票,加油站上级管理部门对加油站进行例行的内部审计时发现:该加油站发了个票开具异常,开票率较高(使用额度占总营业额比例)毎到月底大额发了个票较多,于是,对该站开具的大额票据进行核查,而有些抬头在客户档案(掌握在油站经理手里)里面找不到,询问油站经理对部分客户不知情,于是报案,调查后,该出纳被劳教四年。

1、上级财务管理部门对加油站资金流、商品进销存、发了个票管控等财务行为有例行监督机制,并能够落实到位;2、细化发了个票管理,把开票率作为KPI指标,每月进行统计;3、对内部违法行为不姑息迁就,不是只做批评教育和罚款了事,发现事故苗头果断报警,杀一儆百。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篇2:西门子集团最初的资金管理业务全部集中在集团财务部(又称"中央财务部",CF),1997年,西门子将除集团金融政策制定职能之外的全部资金财务及金融业务职能完全从集团财务部分离出来,成立了西门子财务公司(Siemens Financial Services,SFS),作为负责集团具体金融业务动作的职能部门。

20xx年4月,SFS又从职能部门进一步发展成为集团100%控股的独立法人,以适应金融市场及自身发展的需要。

SFS为西门子集团贡献了大量资产和稳定的高盈利:运作的资产平均在0亿欧元,占西门子集团总资产的15%。

20xx财年(20xx年10月1日到20xx年9月30日)西门子集团营业收入达到735亿欧元,其中西门子在中国的总营收达到63.9亿欧元。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篇3:杜邦公司创建于220xx年前,由于它最初经营黑火药业务的高危险性,风险管理的意识早已深深融入了公司的企业文化之中,使得杜邦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丰富化和多样化。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风险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企业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损失,提高盈利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探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应对风险。

案例背景。

某家跨国公司在进入新兴市场时,遭遇了一系列的风险挑战。

由于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不足,公司在市场定位、产品定价和营销策略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导致业绩大幅下滑。

同时,由于当地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公司面临着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

这些风险的暴露使得公司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困境。

风险管理分析。

首先,公司在进入新兴市场之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

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入了解,导致了公司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价上的失误。

其次,公司在面对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时,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及时的风险预警和对策应对。

最后,公司内部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制度。

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市场风险,公司需要加强对当地市场的调研,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制定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

对于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应对方案、购买适当的风险保险等。

另外,公司需要加强内部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培训,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文化,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

结论。

本案例充分说明了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避免风险,降低损失,提高盈利能力。

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及时制定有效的对策,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

总之,风险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给广大企业提供一些启示,引起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和重视。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德国金属公司石油期货交易巨额亏损案(1)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德国金属公司石油期货交易巨额亏损案(1)

德国金属公司石油期货交易巨额亏损案例分析报告摘要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部分企业参与石油套保发生巨亏的案例反映出我国在石油价格风险管理方面的手段不足。

在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金融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中国企业不仅缺少经验,在投资策略上也存在不足。

本文通过对德国金属公司石油期货交易巨额亏损案例的分析,从套期保值,衍生品交易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管理策略角度,阐述巨额亏损背后的原因以及启示。

关键词:期货;套期保值;风险识别;风险管理策略The analysis report of oil futures huge lossescase of Germany metal companyAbstract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some domestic enterprises participate in the oil giant hedging ,which case reflects our country that lacks of experience in the oil pric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situation of oil price fluctuations, how to use the financial tools to circumvent the price risk is important to a company .Chinese companies are not only lack of experience,but also has some disadvantages in the invest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through case of the German metal company oil futures huge losses analysis, from hedging, derivatives trading of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huge losses and enlightenment.Keywords:Futures-edging;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目录摘要 (2)Abstract (3)1.引言 (4)2.理论综述 (5)2.1金融衍生工具--期货简介 (5)2.1.1期货概念 (5)2.1.2期货投资原理 (5)2.1.3期货交易 (6)2.2期货套期保值的技术风险 (6)2.2.1行情误判风险 (6)2.2.2期现货价格严重背离(基差风险) (6)2.2.3保证金不足风险 (7)2.2.4过度投机风险 (7)3.案例分析 (8)3.1 案例综述 (8)3.2 案例风险识别分析 (8)3.2.1行情误判风险 (8)3.2.2基差风险 (9)3.2.3保证金不足风险 (9)3.2.4投机风险 (9)3.3 案例风险管理启示 (10)3.3.1行情误判风险管理 (10)3.3.2基差风险管理 (10)3.3.3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 (11)3.3.4投机风险管理 (11)参考文献 (11)1.引言金融市场发展很快,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以及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但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银行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

银行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

银行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互相竞争,各个银行业机构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例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

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保证银行业机构的稳健发展,已成为当今银行业的最大挑战。

本文将分析两个案例,探讨银行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案例一——中信银行“乐投”丑闻背后的风险2017年,中信银行因为其金融创新产品“乐投”而遭遇不小的风波。

据报道,不少乐投的投资者在产品到期时却无法得到本息,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

检查发现,中信银行在“乐投”这项产品中违规操作,存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导致产品风险得不到有效的识别和控制。

在这个案例中,中信银行的风险管理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首先,中信银行通过承诺高额的年化收益,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资金,却忽略了其产品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薄弱性。

其次,中信银行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的金融创新产品审批流程,导致产品未经过有效的审批过程就上市销售。

同时,跨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责任不清也是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之一。

第三章:案例二——汇丰银行的反洗钱风险管理汇丰银行是全球性的银行业机构,在过去几年中也曾经发生过一些反洗钱案例。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在2012年时出现的丑闻,据报道,汇丰银行涉嫌未采取足够的措施,以防止其银行账户被用于恐怖分子及其他犯罪分子的非法活动。

此事对汇丰银行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打击,也让其他银行业机构受到了更多的监管关注。

汇丰银行的反洗钱风险管理问题也体现了其风险管理不到位。

汇丰银行的反洗钱管理团队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反洗钱风险评估机制,并未对高风险的客户和业务进行充分的审查。

此外,汇丰银行的反洗钱的管理团队和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了信息的失败传递和审查不足等问题,同时,汇丰银行在反洗钱监管方面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使得洗钱分子可以通过汇丰银行隐蔽地操作。

第四章:结论银行风险管理是对银行业机构的生命线,不良的风险管理将会给银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关于风险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关于风险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风险管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涉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

本文以某公司产品召回事件为例,从法律视角分析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问题,以期为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空调、洗衣机、冰箱等。

近年来,该公司在国内市场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但在2018年,该公司一款空调产品因存在安全隐患被召回。

三、案例分析1. 产品召回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发现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通知消费者、召回产品,同时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

”在本案例中,某公司因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根据法律规定,应立即停止销售,并召回产品。

2. 产品召回的法律责任(1)产品质量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例中,某公司因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给消费者造成了损害,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召回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召回产品的,应当承担召回费用,并赔偿消费者因此遭受的损失。

”在本案例中,某公司召回产品,应承担召回费用,并赔偿消费者因此遭受的损失。

3.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1)预防损失通过风险管理,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预防损失,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2)降低成本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升企业形象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信任度。

四、结论某公司产品召回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重视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4)成功的农村市场开发 .如何开发农村市场是许多中 外消费品的难题。 三株公司通过行政区划细化销售网络, 使用其" 土得掉渣" 宣传手段,利用本地 化的销售人员, 开创了大规模开发农村市场的先河。1995年底,三株 把市场 开发重点转向农村后,取得极大的成功,199 6年口服液销售收入达到80多 亿元。次年,口服液、 赋新康、生态美化妆品甚至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农村市场的 销售额甚至超过了城市市场 (5)超细分的市场营销策 略 .如果说把不同市场、不同产品、不同销售方 式之间任 意两者或三者的组合认为是广义的市场细分策略,那么三 株能够最大限 度开发市场潜力的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 它实施了同一产品,不同的销售方式与 不同市场相组合 的超细分的营销策略。 二、从营销学角度探寻三株失败 原因 原因之一:重营销,轻产品。
• 市场风险是股票持有者所面临的所有风险中最难 对付的一种,它给持股人带来的后果有时是灾难 性的。在股票市场上,行情瞬息万变,并且很难 预测行情变化的方向和幅度。收入正在节节上升 的公司,其股票价格却下降了,这种情况我们经 常可以看到;还有一些公司,经营状况不错,收入 也很稳定,它们的股票却在很短的时间内上下剧 烈波动。出现这类反常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投资 者对股票的一般看法或对某些种类或某一组股票 的看法发生变化所致。投资者对股票看法(主要是 对股票收益的预期)的变化所引起的大多数普通股 票收益的易变性,称为市场风险。
• 三株要想改变现状,走出困境,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改革管理体制,适当分权,发挥子公司作用。 三株 现有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降低了决策的质量,不利于培 养中高层管理 人才,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显然已经 不适应自身发展的要求。可以将决策权 下放到二级子公 司,允许二级子公司根据当地市场需求、消费水平等实际 情况招 聘合适人才,制定、实施销售策略,充分发挥子 公司作用,增强活力,调动员工 积极性。总公司则需制 定合适的激励机制,加强对财务、营销的监督。 2、转 变用人观念,改革用人机制,着力培养高级人才。 摒弃 原有" 容不得具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对三株公司发家路 子的批评或改 造" 的观念,大力引进高级人才,完善吸收 高级人才的机制,改善高级人才发挥 作用的环境,提拔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素质的青年人才。 3、灵活调 整营销策略 (1)停止三株口服液及三株赋新康的广告 投入, ,靠产品本身的知名度和 回头客赚取最后的利润;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22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

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

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

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

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

二、调查情况中航油作为中航油集团下一个海外上市公司。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各种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真实的风险管理案例,探讨风险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1. 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决定采购新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该公司在实施新设备投资计划时面临了一系列的风险。

2.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起点。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识别到的潜在风险包括技术风险、供应链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

技术风险涉及到新设备的可靠性和适应性;供应链风险涉及到原材料供应的延迟和不稳定;资金风险涉及到投资新设备的资金来源;市场风险涉及到需求波动和竞争压力。

3.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以确定其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对各个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并使用风险矩阵将其归类为高、中、低风险。

例如,技术风险被评估为高风险,因为新设备的可靠性和适应性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4.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或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措施来应对各类风险。

例如,为了降低技术风险,公司进行了新设备的充分测试和试运行;为了降低供应链风险,公司与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备选的供应链;为了降低资金风险,公司寻求了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贷款和股权投资。

5. 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持续追踪和监测其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减轻风险。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建立了风险监控机制,包括定期的风险报告和风险评估。

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公司会及时采取行动,如修复设备故障、调整供应链、调整资金计划等。

6. 效果评估效果评估是对风险管理措施的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有效性和效率。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在新设备投资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虽然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风险,但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成功降低了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
一、案例背景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综合企业公
司,公司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
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环保项目、
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2008 年 10 月 20 日
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
而巨亏 155 亿港元!其中包括约8.07 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
和 147 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

2008 年 10 月 21 日
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 6.47 港元,跌幅超过 55.4%,当日收报于 6.52 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
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 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
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
别增持 100 万股及 200 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

2009 年 3 月26日
中信泰富公布08 年全年业绩,大亏126.62 亿港元,董事会
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二、案例分析
目的:由于参与澳元期权的对赌,荣智健主政的中信泰富发
生了 155 亿港元的巨额亏损。

这位以斐然经营业绩颠覆了“富不过三代”商业定律的“红色资本家”后代不仅因此丢失了
中信泰富的最高管理权杖,而且可能面临着长达 14 年的牢狱之灾。

从 30 余年商战风雨中走过来的荣智健为何如此惨败,扼腕叹息之余,人们更多的是诘问与思索。

分析:原因 1.少数人统治:群体决策缺陷。

由于现代投资市
场的高风险以及决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国际上许多大
型金融企业都实行群体决策制度,如董事会制、委员会制等。

但是,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如果高层管理者中存在一个特殊人物,群体决策就会陷入少数人统治的境地。

泰富有着非同常人的“钳控力” ,如身上有着极具分量的标签——即荣氏家族第三代传人,同时还是中信泰富的缔造
者,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和支配决策集团中其他决策成员的
思想与态度;另一方面,中信泰富高层存在着明显的“内聚力”现象,其中以公司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公司副董事总经
理荣明杰、公司董事兼财务部部长荣明方三人与荣智健的关
系最具代表性。

范鸿龄与荣智健一起打下了中信泰富的江
山,并追随荣智健20 多年,形成了对荣的特殊情感,而后
者分别作为荣智健的长子与爱女更是对父亲遵从有三。


然,两种力量都最终可能导致对荣智健个人决策权监督的失
控。

2.控制环境:业绩巨亏、股价大跌、股民指责、司法介入,
作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居然表示自己对合同“不
知情”。

据中信泰富审核委员会的调查,此事并不牵涉欺诈
或其他不法行为,而是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对冲风险政策,
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批准,超越了其权
限所为。

我认为如果每个部门都各行其是,不请示、不汇报,一盘散沙的结构,企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整个企业
运营系统就会存在很大的漏洞;企业管理层犯错的危险系数
也被放大,这样恐怕企业离败落已不远矣,企业文化建设更
是无从谈起。

.加框效应:高估收益头寸。

加框效应是指在投资决策时,
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的期望,从而使得投资者愿意承担更
大的风险。

加框效应的实质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输赢概率,降
低对损失可能性的估计,而提高了对赢利可能性的估计,因
此选择了与市场方向完全相反的决策。

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两年前动用 4.15 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 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
权公司的全部股权。

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
的需求。

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
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即中信泰富把宝完全押在了澳元
多头上。

然而,一场全球金融海啸最终让澳元飞流直下。


澳元价值前景的误判导致了荣智健决策的失误,并最终让中
信泰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投入升级:误判市场风险。

投入升级主要是指投资决策者
为了证明自己最初选择的正确性,进一步向已经存在较大风
险或者证明可能失败的地方继续追加新的投资,希望能够弥
补过去的损失,并最终获得赢利。

投入升级实际上是投资者
对未来获取高额收益的期望,和即使在低概率条件下运气也
会改变的信念相结合的产物。

中信泰富买入澳元期权合约共 90 亿澳元,比实际矿业投资额
高出 4 倍多,并且其买入行为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采
取分批买入的方式。

所有不同经济体衰退的趋势非常明显 , 之所以如此,就是荣智健认为澳元跌势已经见底,并试图通
过追加投资挽回前面的损失,结果窟窿越填越大。

低估世界
经济尤其是澳洲经济下行的风险,甚至某种程度上对澳大利
亚经济做出过于乐观的预期,使中信泰富最终尝到了刀刃上
舔血之苦。

5.官方兜底:忧患意识淡漠。

产权经济学认为,国家控股企
业由于事实上割裂了产权所有者和产权经营者的利益链条,
不仅淡化了后者对前者的责任意识,而且也放松了经营者对
市场的风险意识。

因为,在国有化的制度安排中,风险最大
承接者是政府 , 荣才敢于大胆压赌,孤注一掷。

三、启示
.控制境外衍生品的交易风险,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加强监管,应同时出台相应的规定文件,对于那些已经造成巨额损失的
企业负责人极其相关责任人要严厉处罚。

如果不处罚,就会
导致更多的企业冒风险去违规。

.香港警方之所以对中信泰富大动干戈,是因为怀疑公司董
事作出虚假陈述,董事之间可能存在串谋欺诈。

这就会因为
信息的发布不及时而侵害不知情的中小投资者利益,香港证
监部门介入调查中信泰富事件同样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切入
点,由此可见,信息披露机制的严格执行,对维护中小投资
者利益来说至关重要。

3、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将风险控制升华为企业文
化。

管理者在提高内部控制意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营造良
好的企业风险控制文化。

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持和维系,
没有企业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再完美的内部控制设计,也只
能是留在书本上的一堆文字。

在这个过程中, 控制环境逐渐与企业文化融合,以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优目标。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实行“控制自我评估” ,加强自我监督。

每个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 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 以期能更好达成内部控制目标。

其基本特征是 : 关注业务过程和控制成效、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
动。

自省自查,有助于企业早日发现问题,从而早日解决问
题,将风险控制到最小,使收益能够达到最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因而,我国必须完善法规制度,使企业在投资衍生金融产品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能够对高风险的投机业务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