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一节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概率论课件

前面我们介绍了二维随机变量的概 念, 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及其性质。
二维随机变量也分为离散型和连续型, 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它们。
三、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 及其概率分布
如果二维随机变量(X,Y)的每个分 量都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则称(X,Y)是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X,Y)所有可 能取的值也是有限个或可列无穷个.
求: 二维随机变量(X,Y)的概率分布和其边缘分 布.
解: (X,Y)所有可能取的值是
(0,0),(0,1),(1,0,),(1,1).
P{X=0,Y=0}
=P{第一次取到正品且第二次也取到正品},
利用古典概型,得: P{X=0,Y=0}=(76)/(109)=7/15
同理求得:
P{X=0,Y=1}=(73)/(109)=7/30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般地,我们称n个随机变量的整体
X=(X1, X2, …,Xn)为n维随机变量或随
机向量. 以下重点讨论二维随机变量.
请注意与一维情形的对照 .
第三章 第一节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一、二维随机变量
设随机试验E的样本空间是Ω,X=X() 和Y=Y()是定义在Ω上的随机变量, 由它们 构成的向量(X,Y),称为二维随机变量(向量)。
而把F(x,y)称为X和Y的联合分布函数。
注意
X与Y的边缘分布函数,实质上就是一维随 机变量X或Y的分布函数。称其为边缘分布函数 的原因是相对于(X,Y)的联合分布而言的。
同样地,(X,Y)的联合分布函数F(x, y)是相 对于(X,Y)分量X与Y的分布而言的。
求法
FX(x)=P{X≤x}=P{X≤x,Y<∞}=F(x,∞) FY(y)=P{Y≤y}=P{X<∞,Y≤y}=F(∞,y)
第三章 会计核算基础

3
4
5 6
● ● ● ● ●
收付实现制(实收实付制)
• 定义:是以款项的实际收到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 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1)收入确认 ——以收到现金的时间为标准
(2)费用确认 ——以支付现金的时间为标准
• 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际收入或已经支付的费用,都应当确认为当期 的收入或费用;凡是当期没有实际收付款项,就不能确认当期的收入 和费用。 企业:权责发生制 行政单位:收付实现制 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
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 项生产经营活动,简单地 说,为“谁”做账,“谁” 就是会计主体。
● ● ● ● ●
广东海洋 大学 会计主体
华威饼干 厂 会计主体 中国石化 会计主体
广发银行 会计主体
混淆会计主体使会计信息失去作用
例如: 某人做买卖苹果的生意,一天他以1000元成本进货,以1200元的价格全部卖出, 同时,他花300元给他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 思考: (1)该经营者在该天的买卖活动中,赔了还是赚了? (2)他身上的钱是多了还是少了? (3)什么信息促使他明天继续做该买卖?
• 新准则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
量和报告。
• 权责发生:指某一会计期间取得收入的权利\承担费用的责任的形成。 • 一项收入或费用只要是在本期发生(应属本期),即使本期没有收到或付出,也应 在本期确认;反之,即使本期已经收(付),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费用)确认 记录.
● ● ● ● ●
正常经营3年,则每年要承担5万元,这样,每年亏损1万元。注意,我 们这里没有考虑企业破产后设备还能变卖的价值。 可见,如果没有持续经营这一假定,会计就没有确定的时间范围,就无 法进行核算。
第三章 保守主义

第一节保守主义的源流一、保守主义的发展保守主义发端于18世纪的末期。
当时,它是作为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运动而出现的。
这个时期的英国政治思想家埃德蒙·柏克(Edmond Burke 1729-1797)系统地阐述了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被当代思想界公认为保守主义的鼻祖。
柏克认为,法国大革命最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蔑视教会和宗教,应该保护教会和人民信教的自由。
他强调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认为社会改革不能破坏传统。
柏克反对变革的依据是人的理性并不可靠,理性的力量不足以自律,必须用传统、道德、习俗等约束人们的行为。
19世纪资产阶级政治思潮的主流是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只表现为对平等、自由和民主观念的批评,以及对贵族政体、等级制度和旧的伦理道德的怀念。
20世纪前半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众文化兴起,建立在封建贵族政体和基督教基础之上的旧的思想传统和伦理观念正在崩溃。
这时期的保守主义者是出身高贵的知识分子,他们力图恢复旧的伦理秩序,反对粗俗的平等观,主张社会高于个人。
二战后初期的西方世界是自由派或左派的天下。
在二战期间,各国的保守派由于支持或参加过法西斯主义运动而声名狼藉,共产党以及其他左派势力则由于领导或参加过抵抗运动和反法西斯主义运动而声名大振。
再加上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推行的罗斯福新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西欧的自由派和左派纷纷效仿,所以,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的大部分国家是社会民主党或自由主义政党等中左派势力占据上风,它们倡导的福利国家政策到处盛行;而保守派势力则基本处于低潮,保守主义政党即使上台执政,也不得不适应福利国家运动的潮流。
二、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特点出于对抗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需要,保守主义的基本立场包括:一是有机论(organism)。
认为人类社会象生物一样,是一种有机体。
社会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各局部之间相互依赖,局部离开整体无法单独生存。
因此社会整体的利益应高于个人和集团的利益,社会整体中的等级秩序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既成的自然秩序,反对改变。
航空法第三章

二、航空人员资格的取得和丧失 (一)航空人员资格的取得 凡是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的航空人员,民航总局 或民航地区管理局有关职能部门可据此颁发其执照。也 就是说,领取执照的同时就具有了资格。如《民用航空 器驾驶员、飞行教员和地面教员合格审定规定》规定: “民航总局飞行标准职能部门统一管理民用航空器 驾驶员、飞行教员和地面教员合格审定工作,负责全国 民用航空器驾驶员、飞行教员和地面教员执照和等级的 颁发与管理工作。 地区管理局及其派出机构的飞行标准职能部门根据 民航总局飞行标准职能部门的规定,具体负责本地区民 用航空器驾驶员、飞行教员和地面教员执照和等级的颁 发与管理工作。”(第5条)
2006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飞 行员培养遭遇体制之困, 航空公司招外国飞行员”, 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今天我们来关注一个特殊的群体:飞行员。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但这两年也闹起了饥荒, 我国每年飞行员缺口在1000人左右,到2010年国内民航 业至少需要补充7000多名飞行员,这两天,国航、东航、 海航正面向全国招收650名飞行员,有些航空公司干脆 从国外直接招来现成的飞行员。
这件事现在已经诉诸法律,南京中级人民法院受 理并对该案作出了一审判决,这7名飞行员需要给公司 交纳总额近千万的赔偿金。
中国民航航空总局局长杨元元:“现在我们希望的, 或者说我们要求的,是两个公司之间的协商,用协商的 办法,不要用打官司这种办法,但是我想飞行员流动总 是趋势,政府只能慢慢地把它规范起来,在初段规范起 来让它流动更有序一些,这样就会对安全对各方面都会 有好处。”
国家民航总局鼓励各个航空公司到国外去招飞,而 不要互相挖墙角,杨元元局长认为,争夺飞行员除了紧 缺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飞行员的培养体制的问题, 目前这种培养体制一定程度制约了飞行员的增长和流动。
第三章工作动机

第三章 工作动机第一节 动机理论一、什么是动机?Motivation1.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动机: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努力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方向:指向组织目标并与组织目标一致;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以维持多长的时间;2.动机的来源(1)内在需要:个人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个人缺乏这些东西,就会身心失去平衡,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
(2)外在条件:个人身外的刺激,如食物的香味、电视广告、优厚的报酬。
二、动机理论动机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内容型激励理论,一种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前者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ERG 理论、Y 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一种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人们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
1.需要层次论 hierarchy of needs(1)每个人有5种需要胜利需要:食物、水、栖身、性和其它身体需要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心理和生理伤害的需要社会需要:爱、归属、接纳和友谊尊重需要: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地位、认可和关注自我实现需要:使个体成为他可以成为的人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开发自我潜能和自我实现。
需要 动机刺激 行为 目标(2)当任何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层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
评论:①直观逻辑性和易于理解;②缺乏实证材料。
2.ERG理论 ERG theory耶鲁大学的克莱顿〃奥尔德弗修改了需求层次论,提出了ERG理论。
(1)存在三类核心需求:存在需求Existence:关注于满足基本的物质存在要求,包括需求层次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关系需求Relatedness:维持人际关系的愿望,包括需求层次论的社会需要以及尊重需要中的外在部分。
成长需求Growth:对于个人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需求层次论的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
(2)多种需要可以并存;(3)如果高层次的需要受到抑制而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
第三章 中华礼仪 第一节 中华礼仪,源远流长 2021-2022学年高教版基础模块人文素养

第三章中华礼仪第一节中华礼仪,源远流长【知识精粹】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表、仪式等。
礼节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等惯用的规则和形式,如握手、送礼物等;礼貌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如尊老爱幼等;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等方面;仪式是指在特定场合举行的具有特定程序的活动,如开业典礼等。
【巩固练习】一、填空题1.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从理论上讲,礼仪起源于维护“_____________”,是避免发生矛盾和冲突的一种需要。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在群居生活中,群居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妥善处理。
这些由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的一系列规则,就是最初的_____________。
从具体形式上讲,礼仪起源于_____________和祭祀活动。
2.中华民族的礼仪的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时期。
3.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中国素有“_____________”的美称,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_____________”在中国古代社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5.与古代礼仪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现代礼仪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现代礼仪也是在_____________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各个行业的礼仪规范也划分得更为精细,如个人日常礼仪、社交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餐饮礼仪、商务礼仪等。
刑法:第三章1

刑法:第三章1第三章犯罪构成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述一、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犯罪概念从宏观上揭示了犯罪的本质属性,犯罪构成则在犯罪概念的基础上阐明犯罪的结构及成立要件,为正确认定犯罪提供具体规格和标准。
因此犯罪构成实质上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构成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犯罪构成的主客观统一性我国刑法上的犯罪构成坚持主观与客观要件的统一性。
任何犯罪都是在主观罪过支配下实施的行为,而主观罪过又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如果主观罪过不通过危害行为等客观要件表现出来,或者客观行为不是在主观罪过支配下实施的,均不能成立犯罪。
因此犯罪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缺乏犯罪的主观要件,犯罪的客观要件不能成立;缺乏犯罪的客观要件,犯罪的主观要件也不能成立。
犯罪的主、客观要件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缺一不可,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直接体现并贯彻了主客观要件相统一的定罪原则。
凡注明"来源:山东省中公教育分校()"(山东公务员考试网,山东公务员网)的所有文字等资料,版权均属中公教育山东分校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二)犯罪构成的社会危害性的一致性任何一种犯罪,都可以表现出许多事实特征,但并非每一个事实特征都能成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有的事实可能是侦破犯罪事实的重要线索,或者认定犯罪的证据但对确定行为能否构成犯罪并不发生影响,因此不能成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实际上,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构成实质上是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构成。
凡是犯罪的构成要件的事实特征理所当然地必须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否则对犯罪的成立是没有意义的。
能否体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是衡量某一事实特征能否成为犯罪的构成要件的客观标准。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目的》①基本定义:教育的目的呢,简单说就是教育者想要通过教育达到的结果,就好比你种一棵树,你心里想着让它长成什么样,是直溜的大树用来做木材呢,还是枝繁叶茂的观赏树,这个心里的想法就像是教育的目的。
它规定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给教育指明一个方向。
②重要程度:在教育学里超级重要,就像灯塔在航海中的意义。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得围着这个目的转。
要是没有目的,就好比开车没有目的地,胡乱开,教育就乱套了。
③前置知识:得先对教育有个初步认识,比如知道教育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啊这些,还得知道人是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个常理。
④应用价值:实际中用处很大。
比如学校设置课程的时候得根据教育目的来,像要是想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就得多设置科学实验类课程。
社会上办培训班也得根据教育目的来定方向,不能瞎搞。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教育学整个学科里,教育的目的可是很核心的一章。
它和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方法这些都紧密相关,为这些内容提供指导方向。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功能关系可密切了,教育功能要服务于教育目的。
还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联,教育目的的设定得符合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③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在于准确理解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像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就不太好把握。
关键是要搞清楚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
难点还在于怎么把教育目的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经常出的点就是各种教育目的观,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等。
考查方式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论述题让你分析某种教育目的观的合理性。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活动有个总的方向指引,包括家里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期望,社会上对大家文化水平提高的期望等都算。
狭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国家或者学校给学生规定的培养目标,比如说咱们国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狭义教育目的一个典型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130 19,20题
四、水解平衡
强酸强碱盐
弱酸强碱盐
强酸弱碱盐
弱酸弱碱盐
中性
碱性
酸性
中性
水解作用的实质:盐类的离子与水电离 出的OH-或H+结合生成了弱酸或弱碱的分 子,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改变了纯 水中OH-或H+的正常的浓度。 水解反应实际上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NaAc + H2O 水解 中和 HAc + NaOH
弱碱:
NH3 + H2O
NH4+ + OH-
其平衡常数,即弱碱的电离常数:
Kb
NH3
注意要点 * Ka、Kb 表示了弱酸、弱碱在电离方面的本 质特性。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 常见 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有表可查。 (p71) * 水的浓度不包括在平衡常数表达式内。
(2)电离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2、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含有多个可电离的质子的酸——多元酸
多元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以H2S为例说明如下: 一级电离:
H2S
H+ + HS-
二级电离:
HS-
H+ + S2-
总电离:
H2S Ka =
2H+ + S2[H+]2 [ S2-] [H2S]
= Ka1 Ka2
从电离常数可知,二级电离较一级电离要小得多。因此 溶液中的H+离子主要来自于一级电离。在计算[H+]时可忽略二 级电离:
对于H2S这样的弱酸,尤其要注意,在平衡过程中有关物种的 计算。 P130 18 • •p74 例题3-2
• 对于n级弱酸,或n级弱碱,也按上例同样处理。
3、水的电离平衡和pH值
纯水有微弱的导电性,实验说明水也是一种很弱的电解质,常温下, 将有很少的一部分水分子发生了电离: H2 O H+ + OH-
Ca(OH)2
少数几种金属盐: ZnCl2 CdCl2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个可逆的过程。这个可逆 过程的终点(电离的限度)是建立电离平衡,这就是
我们下面要重点讨论的酸碱平衡问题。
第三章: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第一节:
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酸碱质子理论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一、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此式说明: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度与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即浓度越 稀电离度越大,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的比例越多——稀释定律。
对上式进行变换:
P130 16-17 对于弱碱,同样有: MOH M+ + OH
-
例:如果NH3•H2O的电离常数为1.8×10-5,0.1 mol•L-1 NH3•H2O溶液中的OH-浓度是多少(mol•L-1)? (A) 1.8×10-6 (B) 1.3×10-3 (C) 4.2×10-3 (D) 5.0×10-2 (E) 1.8×10-4
对于酸性溶液(如HCl等): [H+] > 10-7, [OH-] pH < 7.0 对于碱性溶液(如NaOH等): [OH-] 10-7, pH >7.0 > 10-7, < 10-7, [H+] <
二、酸碱质子理论
为了说明物质的一些反映性质,1923年两位科学家(丹麦的 Bronsted和英国的Lowry)各自独立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其 内容是: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酸是质子的给予体。 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和碱之间有如下的“共轭关系”: HA H+ + A-
所以: [H+][OH-] = 55.56 K = Kw
298K精确的实验测得纯水中的离子的浓度为: [H+] = 1.00410-7, [OH-] = 1.00410-7 则: Kw = 1.00410-7 1.00410-7 = 1.00 10-14 Kw 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它只于温度有关。虽然是通过纯水的实 验计算得来的,但对于水溶液,不论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溶液的[H+] 值或[OH-] 值可以变化,但它们的乘积总是等于常数Kw 。
*
酸碱质子理论用来描述化学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实质上是质子的传递过程,可用 下列通式表示:
酸(1) +
碱(2)
碱(1)+
酸(2)
* 酸碱质子理论的缺陷:不适合不含质子的物质之间的 反应情况。 例:根据酸碱定义,酸是质子给予体。在反应式 NH3 + H2O → NH4+ + OH-中,哪一个是酸? (A) NH3 (B) H+ (C) NH4+ (D) H2O H3O+的共轭碱为: (A) H+ (B) H2O (C) H2O2 (D) OH-
三、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1)什么是“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 解质,而影响电离平衡,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降低,这种现 象叫“同离子效应。
(2)缓冲溶液
什么是“缓冲溶液? 凡是能够对溶液的pH值起稳定作用,具有一定的 抗酸、抗碱、抗稀释的本领的溶液,叫做“缓冲溶 液”。
例如: HCl是强酸,Cl-就是弱碱; HAc是弱酸,Ac-就是强碱; OH-是强碱,H2O就是弱酸。
酸与碱的强弱,还与溶剂有关。例如:HCl和HAc在水溶液中, 前者是强酸,后者是弱酸。但如果用碱性比水强的液氨做溶剂, 则两种酸的质子都完全传给了溶剂氨分子,它们在液氨中将完 全电离都是强酸——拉平效应。
电离度——即电离的百分数。它与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分析 如下: 设有弱电解质(弱酸)的电离平衡: H A 未电离时的浓度 [HA]0 0 电离达到平衡时的浓度: (1- )[HA]0 H+ + 0 [HA]0 [HA]0 A-
上式中如果 Ka
<< 10-4 , 则电离百分数很小,1- 1,则:
HAc 电离平衡时:c酸- x c酸 H+ x + Ac c盐 + x c盐 在缓冲溶液中, 弱酸及共轭碱是 大量的,远远大 于因缓冲作用而 引起的变化,因 此用起始浓度代 替平衡浓度。
同理对于弱碱和弱碱盐组成的缓冲溶液:
试用HAc和NaAc设计一缓冲溶液,其pH值为: (1)4.00;(2)5.00,问HAc及NaAc的浓度各为多少? 假定酸与盐的总浓度为1.0mol•L-1。(已知 Ka=1.76×10-5)
缓冲溶液的配制 选择合适的“缓冲对”,使其pKa(或14-pKb)值尽量 接近所需缓冲溶液的pH,在通过调节c酸/c盐值达到所需 的pH值。 缓冲溶液的应用 缓冲范围 弱酸强碱盐的缓冲范围 :PH=PKa±1
强酸弱碱盐的缓冲范围:PH=14-PKb±1
例: 求摩尔浓度相同的弱酸HX及盐NaX所组成的混合 溶液的PH :(已知:X- + H2O →HX + OH-的平 衡常数为1.0×10-10)
根据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的程度,可将电解质分类: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主要有:
强酸:HClO4 HCl HNO3
强碱:KOH
盐类:NaCl
NaOH
KCl
Ba(OH)2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部分以离子的形式存 在,部分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主要有: 弱酸:H2S H2CO3 HCN
弱碱:NH3 Al(OH)3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酸和碱都可以是分子、正离子、负离子。 有些物质,既可以接受质子,也可以给出质子,这类物质叫两性物 质。
例如:
H2O
+
NH3
HCl
+ H2O OH-
H 3O
+
+
+
Cl
-
+ NH4
类似的还有:HSO4 -、 NH3等,都可作为两性物质。
* 质子酸、质子碱有强弱之分:
酸和碱的强度,就是它们给出或接受质子的倾向的衡量尺度。 凡是容易给出质子的是强酸,它的共轭碱就是弱碱。凡是容易 接受质子的碱就是强碱,它的共轭酸就是弱酸。
第三章 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酸碱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配位平衡
电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平衡)
——溶液中的“四大化学平衡”
引言——电解质的概念
* 溶液中能传导电流的物质叫电解质。
* 常见的电解质有: 酸、碱、盐。
* 它们在溶液中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 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正、负离子。在溶液中能 自由移动的带电离子,是电流的载体。 M+A- = M+ + A-
HCO3- + H2O
H2CO3 + OH-
注意:
水解常数和电离常数 之间的对应关系
比较后发现:Kh1 >> Kh2 , 所以一级水解是主要的,二级水解可 以近似忽略。
(3)水解度和盐水溶液的pH值
h=
已水解的盐的浓度
盐的起始浓度
100%
盐水溶液的pH值,主要由第一级水解所决定。 pH计算方法,与多元弱酸碱的情形相似。可以通 过计算得到:
4、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
水解平衡是化学平衡之一,因此它的影响因
素为: * 温度:已知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中和反应的逆 反应),根据盖.吕查德里原理,升高温度,会使水 解度增大。
* 浓度:根据水解度与浓度的关系,水解度与盐的 浓度的平反根成反比。所以,盐的浓度越低,水解 度也就越大。 * 酸度:水解的产物是OH-或H+,因此调节溶液的pH, 利用同离子效应,可抑制水解的发生。例如:KCN中 加碱,FeCl3中加酸,可抑制水解的发生。
1、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与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弱碱为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电离产生的 正、负离子与未电离的分子间建立如下的化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