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合集下载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范本(5篇)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范本(5篇)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范本一、与初次交易的供货者交易时,本店负责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分别索取、查验以下证明供货者和生产加工者主体资格合法的证明文件,并复印留存,每年核对一次是否有效:(一)营业执照;(二)生产许可证;(三)卫生许可证;(四)有关质量认证标志、商标注册证、专利、绿色或无公害食品的证明;(五)强制认证证书(国家强制认证的食品如qs);(六)生猪定点机械化屠宰厂证书;(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证明文件。

二、每次进货时,接验员要详细检验食品外包装是否符合国家《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并按批次向供货者或生产加工者分别索取、查验以下证明食品符合质量标准或上市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复印留存:(一)食品质量合格证明;(二)检疫(检验)证明;(三)进货票据;(四)农产品产地来源证明。

对不能提供相关质量证明或包装不规范、破包、透气等的食品拒绝进货。

三、接验员对所进商品的种类、规格、数量应与供货方出具的____及清单逐一核对。

四、对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绿色食品等称号的优质食品,凭以上称号相应标识和凭证,只在初次交易时索取票证直接进入超市销售,不再按批次索取其他票证。

五、食品经营者发现有毒有害、污染、变质、不合格食品,要详细造册登记,立即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质检验检疫、卫生行政等执法机关,并按照规定予以销毁或者退回供货商处理。

商品质量管理员对进货人员索取的票证进行检查验收并做好记录,分管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在食品入库或上架前查验记录,并自行____食品抽查。

并对索证索票情况在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向消费者公示。

六、食品批发商将加盖公章的进货票据直接装订成册建立进货台账,供货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本品种本批次检验合格证或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单和进口食品的商检证明查验备案。

将加盖公章的销货票据装订成册建立销售台账。

七、食品零售商将加盖公章的进货票据直接装订成册建立进货台账,非本市供货商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本品种本批次检验合格证或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单和进口食品的商检证明查验备案。

原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原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原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规范原材料进货查验工作,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的原材料进货查验工作。

三、职责分工1.采购部门:负责选择供应商,并与供应商签订合同。

2.质量控制部门:负责对进货的原材料进行查验并记录结果。

3.供应商:负责提供质量合格的原材料,并配合公司的查验工作。

四、查验内容1.外观检查:对原材料的包装、标志、颜色、形状等进行检查,确保无破损、变形、异味等问题。

2.数量检查:与合同书上的数量进行对比,确保无误。

3.规格检查:通过测量、比对等方法,检查原材料的规格是否符合合同要求。

4.化学分析:对部分原材料进行化学检验,确保其成分符合要求。

5.力学性能检验:对一些需要特定力学性能的原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确保其符合要求。

五、查验记录1.查验人员在查验前,应对原材料的外观、数量、规格等信息进行登记。

2.查验过程中,查验人员应仔细观察、严格把关,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3.查验结果分为三种情况:a)合格:原材料符合要求,查验人员应进行记录,并将样品归档储存。

b)不合格:原材料存在问题,查验人员应进行记录,并通知供应商进行处理。

c)待定:原材料部分或全部未经验证,需进一步待查验结果。

4.查验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查验日期、查验人员、供应商、原材料名称、查验结果、问题描述、处理措施等。

5.查验记录需保存至少两年,并定期进行归档。

六、问题处理1.对于查验结果为不合格的原材料,查验人员应及时通知供应商,要求其进行处理,直至原材料符合要求为止。

2.对于原材料的质量问题,查验人员应与供应商协商解决,并从供应商处追究责任。

3.根据合同约定,若供应商多次提供不合格的原材料,公司有权终止合作关系。

七、督查与奖罚1.质量控制部门定期对查验记录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2.对于未按照本制度执行查验的人员,将进行相应的处罚。

3.对于出色完成查验工作的人员,将予以奖励和表彰。

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范本(2篇)

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范本(2篇)

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范本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企业原料进货查验的程序,确保原料的质量和数量满足企业的需求。

适用于所有进货原料的查验记录。

二、制度内容1. 进货查验的基本要求1.1 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要求,进货原料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1.2 进货原料的数量必须与发货单或合同一致。

1.3 进货原料必须经过及时的查验和记录,确保原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2. 进货查验的程序2.1 接收原料2.1.1 接收原料时,应核对发货单或合同,确保数量和品种与之匹配。

2.1.2 如果有质量验收要求的原料,应按验收标准进行查验。

2.2 进行外观查验2.2.1 按照外观要求检查原料的包装情况、标志、外观是否正常。

2.2.2 如发现包装破损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与供应商协商解决。

2.3 进行质量查验2.3.1 根据质量标准,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进行外观、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等相关测试。

2.3.2 如果质量查验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按照协商解决方案处理。

2.4 记录查验结果2.4.1 查验人员应在查验完成后及时填写查验记录表,记录原料的名称、批次号、进货日期、查验结果等相关信息。

2.4.2 查验记录应由查验人员和监督人员签字确认,并保存备查。

3. 查验结果处理3.1 如果原料的查验结果符合要求,应及时通知仓储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妥善存放。

3.2 如果原料的查验结果不符合要求,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与供应商协商解决方案。

3.3 被退回或拒收的原料,应做好相应的退货手续,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4. 制度监督与整改4.1 督促执行人员严格按照查验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查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定期对查验记录进行检查和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4.3 查验记录的保存期限为一年,过期后应及时销毁。

三、附件1. 进货查验记录表2. 查验结果确认表3. 查验异常情况处理记录本制度经过公司XX部门审批,于20XX年XX月XX日生效。

进货查验记录管理制度(7篇)

进货查验记录管理制度(7篇)

进货查验记录管理制度为加强我公司产品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严把材料质量进货关,促进我公司产品质量更上一个台阶,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责1、险部是产品质量检验的归口部门,负责公司材料进货的检验、试验的委托工作。

二、工作程序1、质检员对公司产品所需材料按标准或合同的规定进行进货查验,经查验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2、当某些检验或试验项目本公司不能进行时,由质检部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验或试验,对委托单位能力、资质进行评价,填写供方评价记录。

3、检验结束后,质检员及时做好状态表标识,经检验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作好记录,原则上按退货处理,在不影响质量情况下,经公司经理和分管经理批准,也可做让步接受处理,具体执行《不合格品控制制度》4、对无标准、又无明确指导性文件,也无生产厂合格证的,或采购商品不在合格厂评估范围内的,质检员有权拒绝验收。

5、质检员应做好验收记录,做到记录完整、及时、准确。

并有质检人员签名.6、质检员有质检部门负责人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实施质检工作。

三、检验规程1、原材料进场应按合同要求验收相关质量证明文件。

2、进货材料按进货____%进行抽样,检查技术参数的准确性。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目的: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范围:适用于生产部所有部门、车间和个人。

1、生产经理负责该项工作的制定及研究2、车间主任对生产过程控制负责并推广执行,对车间员工进行监督。

制度:1、人员管理2、生产车间是生产任务的具体完成部门。

3、生产经理负责检查监督车间整体工作情况,统一一进行班组间的协调和出现问题的解决.4、生产经理负责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确保培训合格上岗。

5、生产负责人员,每天生产结束填写生产工作日记,并于当天上报生产经理。

管理方法:1、生产经理和生产负责人在生产前工艺条件,技术文件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方可生产.2、车间主任应指导工人按工艺文件操作,并进行监督管理3、车间主任检查车间生产工艺流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及时反馈给生产经理进行处理.中间产品的检验:1、各二序工作人员按频率、项目工作方法进行自主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流程。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范文(3篇)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范文(3篇)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企业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工作,保证进货商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进货查验1. 进货查验的目的:确认进货商品的质量、数量和规格等是否符合要求。

2. 进货查验的内容:(1)质量查验:包括商品外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清晰、检验样品的样品编号是否与标签一致等;(2)数量查验:与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数量进行核对,确认是否符合合同要求;(3)规格查验:核对商品的规格参数是否与合同要求一致。

3. 进货查验的程序:(1)收货确认:接收供应商送货后,由仓库人员进行收货确认,包括确认送货日期、车牌号码、货物数量等信息。

(2)物品验收:仓库人员根据送货单和合同要求,对货物进行质量、数量和规格查验。

(3)验货报告编制:仓库人员编制进货验货报告,记录进货商品的质量、数量和规格等信息,并备注问题和异常情况。

(4)验货报告审批:验货报告由仓库主管审批,并签字确认。

(5)通知供应商:将验货结果通知供应商,要求其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处理。

第三章查验记录1. 查验记录的目的:记录进货查验的结果,方便日后查询和统计。

2. 查验记录的内容包括:进货日期、供应商名称、商品名称、商品规格、数量、质量检验结果、备注等。

3. 查验记录的保存期限:根据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要求,查验记录应保存至少3年。

4. 查验记录的管理:查验记录由仓库管理员进行管理,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 查验记录的查询: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查询进货查验记录,但必须经过合法授权。

第四章监督与责任1. 监督责任:企业领导应对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工作的规范执行。

2. 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对于故意违反《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的人员,将依据公司的行政纪律规定进行处罚。

对于严重违反的情况,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1. 本制度自制定之日起生效,如有补充和修改,将另行发布。

2. 如有其他未尽事宜,由企业领导进行决定。

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三篇)

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三篇)

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一、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对食品经营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____食品卫生法》、《____产品质量法》、《____消费者权益保____》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列入进货查验的食品,是指消费者经常食用的食品,包括肉、禽、畜,粮食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饮料和酒类等食品。

三、购进食品时,应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

四、经营包装食品的,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内容包括:(一)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二)商标、性能、用途、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

(三)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

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四)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保质期、保存期)和失效日期;(五)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损坏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的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语。

五、食品经营者经营的农产品及其他散装食品,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经营者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明,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上市销售。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

六、经营者应经常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七、经营者按照食品广告指引购进食品时,要注意查验是否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八、经营者在进货时,对查验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食品,应拒绝进货。

发现有假冒伪劣食品时,应及时报告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第一条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上市食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____食品卫生法》、《____产品质量法》、《____消费者权益保____》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范文

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范文

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范文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确保原料进货质量符合要求,加强原料进货管理,制定此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原料的进货查验。

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 进货查验程序(1) 接收原料,记录原料名称、数量、厂家、生产日期等信息。

(2) 进行样品抽检,抽样数量至少为5%,代表性好,确保样品能够准确反映批次产品的质量。

(3) 对样品进行外观检验、重量检测、包装状况检查等。

(4) 如果是需要化验的原料,应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化验,并记录检测结果。

(5) 检验合格的原料,将收货明细及检验结果填写入进货查验记录表。

(6) 检验不合格的原料,应立即通知采购部门,并进行处理。

2. 进货查验记录表进货查验记录表包括以下字段:(1) 原料名称(2) 厂家(3) 规格(4) 生产日期(5) 采购批次号(6) 数量(7) 重量(8) 外观检验结果(合格/不合格)(9) 化验结果(如果适用)(10) 备注四、日常操作要求1. 进货查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查验。

2. 进货查验记录应及时、准确地填写,不得造假或遗漏。

3. 进货查验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供日后查阅。

五、制度执行和监督1. 进货查验记录由质检部门负责执行和监督。

2. 对于发现的原料质量问题,应及时处理和通知相关责任部门。

3. 对不按照本制度进行进货查验的人员,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制度的修订本制度如有需要修订,应经质检部门审核并报批后执行。

七、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共计5页,自二十日内生效。

制度制定:审核:批准:。

食品与食品原料采购进货查验制度(5篇)

食品与食品原料采购进货查验制度(5篇)

食品与食品原料采购进货查验制度第一条购进的任何食品一律应当进行实地查验。

第二条在购进食品时,应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

第三条经营包装食品的,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主要查验内容包括:①查验食品包装是否有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家厂名、厂址;是否在包装上显著位置清晰标明食品名称、配料清单、配料定量、净含量和沥干物(固形物)含量。

特殊膳食用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能量营养素、食用方法和适宜人群的。

②是否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质量等级。

③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损害及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是否标警示标记或中文警示语。

④经感官鉴别是否存在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⑤食品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质量情况。

⑥是否存在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⑦进口食品是否用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名称和地址的。

⑧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的。

第四条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上市销售。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或市场设立的检测点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

第五条应加强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不得进入库,并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食品与食品原料采购进货查验制度(2)是指在采购食品和食品原料时,建立相关的审核和验收程序,确保所采购的食品和食品原料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

具体的制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供应商资质审核:对潜在的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包括其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一、为了使采购的原辅料(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能够满足
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单位购进的原辅材料一律应当进行实地查验,经过验证后方可入库。

三、在进货查验原辅材料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时,应查验供货
方主体资格的合法有效证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证明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或规定的相关文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记录生产许可证编号、复印产
品合格证明文件,以备日后检查。

四、进货查验记录包括以下内容: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
方式、进货日期以及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及批号、产品质量合格证
明。

对本企业自行检验食品原料的,要记录检验结果集保存检验记录。


中,联系方式中应当注明供货者联系电话和联系地址。

五、对原辅材料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主要查验内容包括:
(一)查验包装标识是否有中文标注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厂址,是否在包装上显著位置清晰标注净含量、规格、型号等项目。

(二)是否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说明、产品执行标准、质量等级。

(三)经感官鉴别是否存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状异常。

(四)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质量情况。

(五)是否存在应当检验、检疫而末检验、检验,是否伪造检验、检疫结果,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情况。

(六)进口产品是否有中文标注的原产国国名或者地区名已经在中国依法登
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名称和地址。

(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检验检疫的,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明,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采购。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
应由供货者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方可采购进货。

六、应加强原辅材料的外观质量检查,对包装不严、破损或不符合卫生要
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变质的,不得入库,并立即停止进
货和使用,进行返厂或无害化处理。

七、在进货查验时,发现产品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应拒绝验收。

发现
有假冒伪劣时,应及时报告。

八、进货查验记录应如实记录进货时原始情况,不得涂改,保存期限不少
于二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