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教授为硕士生讲《黄帝内经》笔记整理汇总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资料】整理笔记

【黄帝内经】【资料】整理笔记

【黄帝内经】【资料】整理笔记(收集)黄帝内经-整理笔记(收集)十二时辰养生法:子时(夜11点—1点)11点前要入睡。

晚上少吃,不失眠。

丑时(夜1点—3点),肝经当令;现在的人经常熬夜,其实这是最伤身体的。

(本人PS:而且,我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说,这四季人的脉象都是不一样的,什么弦脉啊滑脉啊,不过不是很懂就是了。

) 寅时(夜3点—5点)肺经当令。

这时人体气血重新分配,人的深度睡眠时间。

卯时(5—7点)大肠经当令。

这时人排便是正常现象。

辰时(上午7—9点)胃经当令。

现在很多人不吃早餐,这是不好的,早餐如春雨滋润人的身体。

巳时(上午9—11点)脾经当令。

不可太过思虑。

思伤脾。

伤脾者体湿不是太瘦就是太胖。

午时(上午11—13点)心经当令。

所以人一定要午休,哪怕是闭目养神一会。

未时(下午13—15点)小肠经当令。

午饭要吃营养合口味。

申时(下午15—17点)膀胱经当令。

这时是人体头脑最灵活的时间,所以早学夕复习是最有效的。

这个时间做事情效率最高。

酉时(下午17—19点)肾经当令。

人发低烧是肾气大伤,有三种人会发低烧:青春期的孩子,新婚夫妇,性生活过度。

发高烧气血足的象。

肾的最高创造力是生孩子的能力。

元气藏在肾里。

盐调动元气,咸味入肾,所以食要清淡。

戌时(晚上19点—21点)心包经当令。

最好与自己生命时重要的人交流十分钟(愉快谈心,聊天)亥时(晚上21—23点)。

三焦经当令。

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这是人做爱最佳时间。

饮食篇:春:五谷养生;夏:羹养长;(本作者PS:就是粥!夏天高粱米水饭+土豆拌茄子多美好啊~~~) 秋:酱剂养收敛;(味道厚重)冬:饮剂养藏。

(淡酒)百病生于气: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本作者PS:古人就是让你没有七情六欲最好了)五痨:一、久视伤血;二、久卧伤气;三、久坐伤肉;四、久立伤骨;五、久行伤筋。

(本作者PS:多运动啊……刚要办个洗浴票,没钱也要省钱……偶不爱跑步,一身汗难受,游泳舒服!效率也好!)七伤:一、太饱伤脾;(本作者ps:每次回家晚上都吃很多,很饱,很难受,可是好想吃啊……)二、大怒气逆伤肝;三、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四、过食冷饮伤肺;五、忧愁思虑伤心;六、风雨寒暑伤形;七、恐惧不节伤志。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摘抄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摘抄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摘抄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摘抄7篇《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地位,和店铺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摘抄,欢迎借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摘抄1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了。

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就是它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但其中蕴含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因此,只有真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

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

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摘抄2《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了。

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就是它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目录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目录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目录1 - 成书和地位2 - 怎样学习《内经》3 - 学习《内经》的主要参考书,《黄帝内经太素》等4 - 《内经》书名的由来5 - 《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6 - 《内经》的流传7 - 《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8 -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9 - 《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 独特的医学理论10 - 《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 独特的方法论11 - 《内经》的学术价值一12 - 《内经》的学术价值二13 - 《阴阳应象大论》一,阴阳五行14 - 《阴阳应象大论》二,阴阳转化15 - 《阴阳应象大论》三,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16 - 《阴阳应象大论》四,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17 - 《阴阳应象大论》五,阴阳亢盛的为害,及调摄养生(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18 - 《阴阳应象大论》六,以天人合一论养生19 - 《阴阳应象大论》七,治病必求阴阳,及早期治疗20 - 《藏气法时论》脏气与四时的关系,五脏所苦,五脏所欲21 - 《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22 - 《灵兰秘典论》一,藏象理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23 - 《灵兰秘典论》二,十二藏相使。

心者君主之官,……。

24 - 《灵兰秘典论》三,医学探微,理论和思想方法(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25 - 《六节藏象论》一,论藏象前的理论铺垫26 - 《六节藏象论》二,具体论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

27 - 《五脏别论》一,以藏泻划分脏腑28 - 《五脏别论》二,气口主五脏,查窍观神(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28补《五脏别论》三,续上,“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

29 - 《经脉别论》一,生病起于过用30 - 《经脉别论》二,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31 - 《太阴阳明论》一,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位置不同,疾病不同32 - 《太阴阳明论》二,脾病四肢不用(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33 - 《本神》一,神志的分类与概念(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34 - 《本神》二,神志受伤及其临床表现35 - 《本神》三,五脏所藏及其病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学习黄帝内经笔记

学习黄帝内经笔记

读经典,需要细心地思维经典字里行间透发的深刻内涵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经典,没有经过深入思维经典真义,仍会我是我,经典是经典,不能将经典化为自己的认知,人的思维力极为强大,程颢有言“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通过深入思维,精思深思经典真义,才能将经典化为己有,对于经典的学习,很多重要内容都需要记忆背诵,如果仅是觉得意思明了,不加以背诵,适逢用时往往难以想起,若是熟记熟背,心中常常思维,往往原来不明了的地方在某一时刻豁然贯通了,若到用时,也会灵光闪现,自然涌出了,学习《黄帝内经》时,对于每一篇的篇题也都需要重视。

篇题也体现出重要的内涵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这里提出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上古天真?二、为什么是上古天真论放在素问的第一篇?虽然现行的素问版本篇章顺序我们不知道是否经过王冰调整,但即便是经过调整,也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后进行调整的,有其必然的道理在三、这一篇讲了上古圣人如何养生,圣人如何教下,以及真人至人寿敝天地,人年老有子无子的问题,却没怎么讲人生病治病的问题, 为什么作为医书,首篇介绍的不是疾病、不是治病,而是修道、生子的问题?这是传递了什么样的讯息?要了解这些问题,还真的需要“慎思之,明辨之”先看上古天真。

“上古天真”是指的在宇宙开辟之初的那一股真元之气,真元之气,这是我们中医的说法,如果用现代语言解说,就是宇宙化生的最初的那一股能量,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中讲:“鬼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太虚本来辽阔无边无际,无有一物(物指物质),但太虚中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能量,由太虚中汇聚起最初的元气,万物都由这股元气开始化生,直至“品物咸章”,不同品类的事物都彰显出来了,真是“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这也正如《易经•彖传》所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一章:导言1.1 引言在这个章节中,我将对《黄帝内经》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它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内容概述。

1.2 作者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的作者,包括黄帝和《内经》的其他作者。

1.3 出版时间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出版时间和版本变迁。

1.4 内容概述概述了《黄帝内经》包含的内容和章节划分。

第二章:医学哲学2.1 医学哲学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哲学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2.2 阴阳学说详细解释了阴阳学说的内涵和作用,以及它在医学中的应用。

2.3 五行学说解析了五行学说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章:诊断与治疗3.1 诊断方法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步骤和技巧。

3.2 治疗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气功疗法等。

第四章:饮食调养4.1 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饮食调节的五味、五谷杂粮的选择以及禁忌食物等。

4.2 膳食疗法介绍了中医的膳食疗法,包括根据体质调整饮食、药膳的烹饪方法和食疗方剂的制备等。

第五章:运动养生5.1 运动养生的意义解读了中医运动养生的意义以及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5.2 养生常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常识,包括如何进行适度的运动、避免运动损伤等。

第六章:情志调摄6.1 情志与健康关系说明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调节情志以维持身心健康。

6.2 调摄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情志调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培养良好心态和修炼内功等。

第七章:附件附件一:《黄帝内经》原文摘录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黄帝内经》的原文摘录,以供参考。

附件二:《黄帝内经》相关研究论文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与《黄帝内经》相关的研究论文,以供进一步阅读。

第八章: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包括法律定义、相关解释和引用的法律条款等。

---。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0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0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0《素问. 经脉别论》(节选,第二段,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下面我们讲《经脉别论》的第二段。

就是67页的那段原文,这段原文我们可以给它命个题,就是“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与四时五脏阴阳相合。

下面我们读一下原文,【原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段经文,好象在学中医基础课的时候,老师经常引用,在其它课时老师也有时候引用,但是不一定是全段,一句一句的经常引用,说明了这段理论的重要性。

水谷精微的输布,还不单是讲的输布问题,特别提出来还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问题,这就是理论特点的所在了。

饮食输布,谁不讲,所有的医学都得讲这个问题,饮食精微在人体内输布,凡是谈医学都得谈这个问题,但是不见得凡是谈医学这个问题都要和四时阴阳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医特点的所在,要和四时五脏阴阳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谷食之气首先入于胃。

“散精于肝”,水谷精微之气输布到肝,输布到肝脏起什么作用呢?它可以,“淫气于筋”,这个“淫”就是流溢的意思,满溢,满溢于筋,营养筋脉,肝主筋嘛,所以水谷精微之气输送到肝脏,肝脏就可以营养人的筋脉,筋才能够柔,柔韧。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这个“浊气”,是指的营养浓厚之气,不是指糟粕。

“浊气归心”才能够产生营气,产生血脉,特别是心生血,才能产生血液,食气入胃归到心脏的时候,可以化生血液。

“淫精于脉”,化生血液之后,它可以充实于脉中,血脉之中、脉管之中,形成血脉,它叫心主血脉嘛,使得脉管充盈,营血在脉中可以流动。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23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23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23《素问.热论》节选(第四段,据夏至划分温病与暑病)看本篇的最后一段,176页。

那个一行多字的原文。

这一段,是根据夏至划分温病与暑病。

也就是根据这个节气划分温病、暑病。

【原文】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就是根据日子,热病是在夏至以前发,还是在夏至以后发,来判断是温病,还是暑病。

所以教材有注释,凡病伤寒而成温者,这个“温”是指的温热病而言。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温热病在夏至以前发病的,那属于温病,一般多属于春温。

夏至以后发的热病,多半属于暑病。

当然,夏至以后是说的夏天,而不是秋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夏至以后发的是暑病。

这是根据时间来划分的。

当然这样的划法看来,好像是机械了一些。

严格的说,不一定就是差这一天。

但是毕竟是一个大体的划分的方法。

再后一句是谈的治疗问题。

治疗问题应该注意,“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治疗暑病的时候,不要用止汗法,因为暑病一般都是多汗的。

暑病一般是多汗的。

治病的时候不要用止汗法。

当然也没有说用发汗法。

不过,话说回来,在《内经》时代,治疗暑病,很可能也有发汗的意思。

只不过,@ 清暑法是主要的。

@ 益气法也是主要的。

清暑益气是《内经》时代的主要思路。

@ 不能排除它也有点发汗的意思。

因为我们在前面讲,《生气通天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我在讲那句话的时候,提到过,吴昆在《素问吴注》上他把这句话,“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挪到“因于寒”的后边。

他这么一搬家,符合现代临床。

符合不符合《内经》时代的临床呢?我曾经提过这个问题,而且我当时就说,在《内经》时代,很可能治疗暑病有发汗一法。

当时我举过这句话,我说《热论》里边就提到过,“暑当与汗皆去,勿止”。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今天治疗暑病,确实不用汗法,因为暑本身就出汗。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05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05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05《灵枢. 百病始生》节选第一段(病因不同,所伤异位)【理论阐释】【临证指要】【理论阐释】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164页。

提出的问题是,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问题。

* 这里的病因是按三个来说的,风雨、寒湿、七情。

所以按这三个病因不同,把发病又分成三部,这是一点。

* 再有一点呢,也有人认为《内经》的病因分类是分成两点。

同样是根据本段这句话,“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认为起于阴的那个病因就是阴邪,起于阳的,引起阳分病变的那个病因就是阴邪。

根据这句话,也有的医学家认为,《内经》病因分类分两类。

说成分三类的就是刚才这个说法。

伤上,伤下,伤中,所谓“三部之气”。

理论阐释当中说,“三部之气”的分类法,为后世医学家认识病因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把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条。

说: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没说是外所因,为外皮肤所中。

@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这是《金匮要略》的话。

张仲景时候分成三条是这么分的,“内所因”和“外为皮肤所中”,或者说“房室、金刃所伤”。

我们现在常说的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那是按照宋代陈无择,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这部书里提出的所谓“三因学说”,到现在中医界还是在这样用,那就是@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六淫,虽然是常气,但是它过激或者人体的正气太弱,就成为病因,所谓外所因,就是所说的外因。

@ “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七情本来是人之常性,但是“动之”,过度了,那就先伤脏腑,就和本段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

喜怒则伤脏嘛!它这也说“动之则先伤脏腑”。

先自脏腑郁发,然后可以外形于肢体,到形体上表现出症状,为内所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钢教授为硕士生讲《黄帝内经》笔记整理“大学的学问,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与不合理。

”——陈钢教授1、华佗原名华元化。

2、人类通过“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方法,大量、长时间的观察了自然与人,归纳、提炼和总结出了阴阳。

3、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道:普遍规律神:变幻莫测谓之神。

拓展:人的生理是阴阳平和,病理是阴阳的偏盛偏衰,诊断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是恢复阴阳的平和。

“《内经》谈天谈地,是为了谈人。

”2“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天地由气构成,轻清向上为天,浊阴向下成地。

3“阴静阳燥”这说明了阴阳的一种特性。

天主动,地主静,天圆地方亦是此意。

(不要随意去否定那些你自己都没有搞明白的东西。

)老师引“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来说明阴静阳燥。

4“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说明了阴阳的三种关系,即相互关系、主从关系(阳主阴从)、辩证关系。

5“阳化气,阴成形”阳的功能是作用于有形之物,使之转化为无形之气。

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阴是作用于无形之气,使之转化为有形之物。

那么在这里是否可以提示治疗肿瘤的方法呢?也许黄芪建中汤是不错的选择。

6“清气在下,则升飧泄”阳气下陷(位的异常),不能化气,水谷并走大肠。

所以治疗时应健脾升阳,才会“离照当空”,用风药升阳,如羌活、防风、白芷等。

7“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浊气在上,则气机不通,如半夏泻心汤。

拓展:墨子讲“法,意、规、圆,三也俱。

”所以学方要注意四点:方的机理,方的法则,方证,方药,如此才能真正领悟一个方。

8“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9“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上升的本于下降的,下降的本于上升的。

所以有升才有降,有降才有升。

因此“升降相应”。

案例:一女,左眼珠上出现一芝麻粒大小的凹陷。

西医诊断为角膜溃疡。

一师遂开补中益气汤,12剂痊愈。

理论“陷者举之”。

陈师认为补中益气汤加枳壳,其效更佳。

案例:女,50岁,便秘7、8年,心烦,脉细,舌苔薄黄。

魏农祥老师遂开:白术90g (三两)生地60g(二两)升麻3g(一钱)10“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阳气虚,则四肢冷,倦怠乏力。

阳气过亢,则狂躁,又如多动症。

小孩子蓝眼睛,晚上趴着睡,动则汗出,即疳积,是由于脾胃积热所致。

临床运用消食,活血加胡黄连。

如果不行,则加重镇的药。

11“阳为气,阴为味”气:四气;焦、香、腥、腐;辛甘为气。

味:无味;;酸苦咸为味。

气药:凡是以升浮为主,具有发散、宣表的作用;又凡是具有益气温阳的作用。

性属温热,味属辛甘。

味药:是以沉降为主,具有清热、活血作用;若为补药,则滋阴凉血。

味属寒凉,性属酸苦咸。

12“味归形”滋阴、养血的药物能生成、长养人体的形气。

13“气归精”益气温阳的药能补养人体生成阴精。

周学海认为精有四:精也,血也,津也,液也。

14“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味厚则泄,如大黄;薄则通,如泽泻、木通。

气薄则发泄,如麻黄、桂枝;气厚则发热,如附子、干姜。

拓展:“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案例:有一年冬天患冻疮,开当归四逆汤,桂枝30g,服后通宵不眠,第二天口角生疮。

遂不服,至夏,精神倦怠。

此时遂开苓桂术甘汤加附片、干姜,桂枝30g,服后非常舒服。

“冬三月,此谓闭藏”,即冬天阳气潜藏,桂枝量太大,会使阳气外泄。

所以说药量的大小可以改变功效,配伍也可以。

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也在人。

”15“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少火既可指药物,又可指生理和病理。

壮火,如附片、干姜,用时常、量大,阳气亢盛,反而消耗人体正气。

少火,如人参、当归、白术,温和,可渐补人体阳气。

壮火火热邪气,少火是生理阳气,如金贵肾气丸中的肾气就是少火。

16“风盛则动”风导致的病症有“动”的特点。

如肝风内动、血虚生风、热极生风等。

老师认为在这些证中加入风药,如秦艽、防风、威灵仙,效果会增加。

17“燥胜则干”干是表现,可由燥邪引起,而燥可由多种原因所致。

18“热胜则肿”肿,即臃肿。

外科强调清热解毒。

老师认为热胜可以导致肿,另外阴寒邪气也可以,如阳和汤。

19“寒胜则浮”阳虚,或阳气不行,化气行水无力,导致浮肿。

20“湿胜则濡泄”陈言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1“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阳:外,阳经,腑阴:内,阴经,脏提示我们治疗疾病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考虑。

如:蔡京便秘,史载之用紫菀磨细服下则通。

即用紫菀开宣肺气。

病在下,可治上。

老师治疗咳嗽,大便往往会变稀,这是给邪以出路。

病在上,可治下。

22“以我知彼”我与你有共性,故知彼之个性。

因此才会有神农尝百草的道理。

23“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

见微得过,用之不怠”4 《素问·六节藏象论》1“藏象何如?”藏:隐匿,不外现。

象:现象,法象,征象。

藏在内,象在外。

通过象测知藏,藏反映于象。

此即以表知里。

《孟子·告子下》“有诸内,必形诸外。

”《管子》“上有丹砂,下有黄金。

”所以说中医的理论来源于先秦的朴素的哲学。

2“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生之本:1)有神,主载精神意识;2)主血脉(心主血脉,长头发,肾主须);3)君火,阳气。

神:1)万事万物运动的内在动力;2)生命力;3)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1)主管思维。

《管子》“心之官在思。

”2)记忆。

要发展将来,必须要有过去、现在的存在。

记忆藏于心神。

如归脾汤。

3)意志,是人自觉规定,克服困难的力量;4)情感,喜怒忧思悲恐惊;5)感知。

阳中之太阳:阳,指部位,心肺在上为阳。

说明心的阳气很盛,故为君火。

通于夏气:生理,某脏与某季相通应,活动一致。

如夏天,心气振奋,故春夏养阳。

病理,某脏在某季好发某病。

如心病在夏天最易表现出来,又如春天小孩容易流鼻血,此时可用丹栀逍遥散加牛膝、桑白皮,血分热胜加地骨皮,还可加凉血药,如侧柏叶。

老师认为血脉淤阻,除了加行气药外,还可考虑加入肺药,效果更佳。

3“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气:1)呼吸之气;2)一身之气。

若人有淤血,则需行血,还可宣肺,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如杏仁、桔梗、枇杷叶等。

魄:孔颖达在注《左传》“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哭为声,此为魄之灵也。

”《类经》“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觉也。

”根据这些话,老师总结魄的特点如下:1)与本能、感觉有关的低级反映;2)先天就有,不需学习;3)阴神,附气藏于肺中;4)于痛、痒,手足运动有关。

肺于皮的关系:在单细胞生物、蚯蚓、青蛙、狗等的动物身上,皮毛是可以呼吸的。

人身上有18g硅,只分布在肺与皮毛上。

这些似乎在说明中医的一些理论。

老师根据这个提出了肺主皮毛的意义:1)为外感病的发病、传病及症状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治疗思路。

临床上见肺病可治皮,皮肤病了可以治肺。

这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是一致的。

比如麻杏石甘汤可以治疗小儿遗尿。

3)用药。

阿胶补肺阴,动物的皮,如地龙、刺猬皮,可以治疗肺病。

植物皮、果实皮,都可以治疗肺病。

4)呼吸补泻。

4“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太阴),通于冬气”五脏六腑,先后天之精,都藏于肾。

后世非常强调“心主发”。

所以在治疗脱发,发白时,应该考虑肾于心。

若发痒,则需要泄心火(此时往往可以看到舌尖红),清利湿热。

5“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句话讲的是病理,即困倦到了极点。

肝主筋,肝血(气)不足,经脉得不到濡养,人体就感觉疲劳困倦。

现代根据这一条,来治疗亚健康,常用逍遥散加人参与黄芪。

我发现老师通常用: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黄芪、当归头,为基本方,灵活加药,治疗人体气血不足之证,效果很好。

肝主筋:1)抽搐,“风胜则动”;2)前阴疾病。

肝经循行于前阴,所以前阴疾病除考虑从肾之外,肝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白带,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大血藤;阳痿,老师曾用逍遥散加补骨脂;不孕不育,老师用逍遥散加蜈蚣和香附(通络脉);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女士按环后的出血;3)失音证。

叶天士等人从肺治,如金魄不鸣、金实不鸣。

甘作旺认为筋主振动。

而肝主筋,那么声带息肉、肥厚、结节可以从肝来治,疗效较好。

4)冠心病。

筋脉与血脉相关,可以从肝来治。

魂:孔颖达认为“精神性识,渐有所知,谓之魂。

”张景岳认为“魂之为言,如梦恍惚,变幻游行之境也。

”老师据此,提出魂的特点:1)是与意识、思维和认识等有关的反映;2)渐知,后天逐渐形成;3)阳神,附血,藏于肝;4)表现:人静在血归于肝,动则供养诸筋。

白天心主神明,掩盖了魂的力量,魂的表现不明显。

晚上魂归于肝,如果肝血不足,就会做梦。

所以治疗以养血调肝为主,比如酸枣仁,否则再加重镇药,如龙骨和牡蛎。

心是最高的,参与其他主神,其力量最大。

以生血气:说明肝能生血。

其味酸:味与脏的关系:1)作为诊断学的依据:定病位,如苦——心;定病邪,苦属热,甘为湿,另外咸亦属热。

2)治疗学的意义。

肝有病,需用酸药,如用木瓜芍药汤(白芍30g 木瓜15g 当归10g 川芎10g 伸筋藤10g 丹参15g 续断10g 姜黄10g 甘草5g )治疗颈椎病。

3)预防学的意义,如脾有湿,禁甘药。

在服固元膏时要加陈皮方妙。

4)炮制学的意义,如醋制延胡索,盐制黄柏。

其色苍:色与脏的关系:如黑属肾(黧黑癍,面酐证,《本经》记载菟丝子条文下有面酐证)、黄属脾(黄褐斑与肝、脾有关,如用温胆汤和柴胡疏肝散来治)。

6“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气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仓廪之本:仓是藏谷的,廪是藏米的。

总的来讲,仓廪就是进粮,搬运和出粮的地方。

说明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具有受纳水谷,运化水谷和排泄糟粕的功能。

转味而入出:转输饮食五味。

老师遍查十三经,均是“出入”,而此处是“入出”,可见《内经》用词相当准确。

至阴:1)到达阴分。

长夏是由阳入阴;太阴,三阳在前,三阴在后。

2)至,极也,即阴盛。

因此,太阴的阴气很重,故脾胃病要随时固护阳气。

如老师在开半夏泻心汤是黄连的量很少。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1)条文的对与错的问题;2)在认为条文正确的基础上,老师讲了两种学说。

a、李东垣认为少阳主春生之气,有了春天的生发,他脏才开始工作。

如“胆气春升,万物安,余藏从之。

”所以脾气要健,脾阳要升,则往往要加升少阳的药,如小柴胡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