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实验
心理测测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心理测测验作为一种评估个体心理特征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医学、教育等领域。
为了探讨心理测测验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本研究采用多种心理测测验对大学生进行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大学生在心理测测验中的表现,为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2. 探讨心理测测验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3. 分析不同心理测测验之间的关联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共200名。
2. 实验工具:采用以下心理测测验:(1)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用于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MBTI职业性格测试:用于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3)EQ情感智力测试:用于评估大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
(4)PI-R心理素质测试:用于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2)实验对象按照要求填写心理测测验问卷。
(3)收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结果分析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在焦虑、抑郁、强迫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
2. MBTI职业性格测试结果分析通过MBTI职业性格测试,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结果显示,大学生性格类型分布较为均衡,其中外向型、内向型、感觉型、直觉型、思考型、情感型等性格类型在样本中均有出现。
3. EQ情感智力测试结果分析通过EQ情感智力测试,评估大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
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足。
4. PI-R心理素质测试结果分析通过PI-R心理素质测试,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挫折应对、自我调适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五、实验结论1. 心理测测验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SDS SAS EPQ 测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SDS SAS EPQ 测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案例一SDS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受试抑郁的主观感受、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掌握个别施测的使用方法。
掌握抑郁自评量表的原理、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方法。
二、实验材料大学生心理测验系统三、实验步骤3.1进入大学生心理测验系统后再点击进入人格特点测评项目。
3.2点击测试项目名称即抑郁自评量表(SDS),进入抑郁自评量表界面。
3.3输入被试信息,确定后桌面弹出测验指导与窗口,认真阅读指导语:①在这个问卷测试当中有20个问题,请你依次回答这些问题,答案选项包括”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和”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四个选项,每一测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②该问卷测试评定的是最近一周的实际感觉;③本测验不计时间,但应凭自己的直觉反应进行作答,不要迟疑不决,拖延时间;④有些题目你可能从未思考过,或者感到不太容易回答。
对于这样的题目,同样要求你做出一种倾向性的选择。
确定阅读完毕后开始测试。
3.4按照出现题目的先后顺序作答,直至答题完毕。
四、实验结果4.1受试信息姓名:性别:年龄:XXX女20文化程度:本科测验耗时:00:00:434.2受试结果总粗分65标准总分81.25参考诊断:有(重度)抑郁症状重点提示:抑郁精神性,因子得分:6抑郁躯体障碍,因子得分:27抑郁精神运动性障碍,因子得分:6抑郁心理障碍,因子得分:26五、实验结果分析该测试结果提示受试有重度抑郁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非常低落,感觉毫无生气,没有愉快的感觉,经常产生无助感或者绝望感,自怨自责。
经常有活着太累,想解脱、出现消极的念头,还常哭泣或者整日愁眉苦脸,话语明显少,活动也少,兴趣缺乏,睡眠障碍明显,入睡困难或者早醒,性欲功能基本没有。
案例二SAS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受试焦虑的主观感受、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掌握个别施测的使用方法。
掌握焦虑自评量表的原理、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方法。
心理测量实验四:画人智力测验

浙江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心理测量实验类型:测量实验实验项目名称:画人智力测验(DAPT)学生姓名:刘劼专业: 软件工程学号: 3072211037 同组学生姓名:无指导老师:实验地点:西溪心理楼四楼实验日期:2010年11月1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1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画人智力测验的操作,特别是评分技术,能用本测验迅速筛查小学阶段儿童智能情况。
1.2实验要求本测验施测时一般注意事项与其他智力测试的要求相同。
团体施测时特别要防止相互抄袭或交谈,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座位分开。
测试应当在适宜的场所进行,要求光线适宜,安静无噪声,周围无人物图画,桌椅的大小高低恰当。
主试注意与被试儿童的合作、建立融洽的关系。
以适当的信息让被试儿童明确测验的任务。
严格按照施测程序和指导语施测。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2.1实验原理简介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智力在狭窄的定义中是以智力测验来衡量(见智商)。
这些测验是最准确的(可靠及有效的)心智量度测验,但是它们不是用来量度创造力、个性、性格或智慧。
智力测验有很多方式,但全都是量度相同的智力。
2.2 实验内容画人测验又称为绘人测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智能评估工具,有时也用来评估人格。
1885年,英国学者库克首先描述了儿童画人的年龄特点。
此后,许多学者开始探讨通过儿童绘画来了解其智能发展是情况。
1926年,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首次提出画人测验可作为一种智力测验,并将这一方法标准化。
是适于4~12岁儿童的智力测量工具。
1963年,哈里斯对画人测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全面修订,发表了“古氏——哈氏画人测验”。
1968年,考皮茨也编制了画人计分量表,并首次提出了画人测验的30项发育指标。
大学心理测试实验报告

大学心理测试实验报告1. 引言心理测试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测验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心理测试,探寻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点。
2. 实验设计2.1 实验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焦虑程度和自尊水平;- 探究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2.2 实验材料- 焦虑量表;- 自尊量表;- 人格特质问卷。
2.3 实验步骤1. 分发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给实验对象填写,并收集数据;2. 分发人格特质问卷给实验对象填写,并收集数据;3.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4. 根据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3. 实验结果3.1 焦虑程度与自尊水平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焦虑程度和自尊水平。
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焦虑程度整体较为普遍,而自尊水平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体来说,焦虑量表的平均得分为70分(满分为100分),说明大学生整体上有一定程度的焦虑问题。
而自尊量表的平均得分为78分(满分为100分),显示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低情况,这可能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和环境有关。
3.2 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通过人格特质问卷,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根据问卷分析,我们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划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内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和尽责性。
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上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外向性和内向性,相对而言更容易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注重自我思考和内省。
大学生的神经质得分普遍较低,表明他们情绪稳定,相对不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
宜人性和尽责性是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特点。
他们温和友善,善于与他人相处,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自律能力。
这些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社交关系非常重要。
4.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点进行了初步了解。
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问题,但整体上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
教师资格-12个心理实验

教师资格-12个心理实验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小一点的孩子说不出来,而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微信订阅号NTCECN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英国超火的心理测试

英国超火的心理测试
1. 麦克尼尔人格测试(McNair Personality Test),这是一种常用的人格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方面。
2. 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这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抑郁程度的工具,通过评估个体在情绪、生理、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抑郁症状。
3. 斯坦福囚徒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虽然不是传统的心理测试,但这个实验在英国非常有名。
它通过模拟监狱环境,探究人类行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权力和个体行为的深思。
4. 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包括言语理解、推理能力、工作记忆和处理速度等方面。
5. 莱克特幸福测验(Lecky Happiness Inventory),这是一种测量幸福感的工具,通过评估个体在积极情绪、社交关系、自我
价值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幸福感的水平。
以上只是英国超火的几个心理测试示例,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测试工具和实验,用于评估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通过参与这些测试,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个性、情绪和认知方式,从而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常用心理测验方法一、心理测验简介(一)概念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是一种使心理现象数量化的心理技术,即对行为样本的客观标准化测量。
一般采用量表形式,以分数或等级对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
心理测验自问世以来,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在教育、心理、医学、卫生、体育、军事、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能力评价、人才选拔、心理筛查和诊断、行为评定、干预效果评价等方面。
(二)种类心理测验按目的、性质、方法和测试形式等的不同,分成不同类型。
1.按测试目的,可分为:(1)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用于测量智力,如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韦克斯勒量表(Wechsler scale)、瑞文联合测验(combined reven’s test CRT)、绘人测验等。
(2)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测定个体心理品质,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16项人格特征量表(16PF)等。
(3)神经心理测验(neuropsychological test):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测量脑损伤引起的心理变化,如H-R成套神经心理测验、视觉保持测验、利脑测验、视觉辨别测验等。
(4)特种技能测验(special ability test):检测人的音乐、机械操作、绘画、书写等多种特殊能力。
(5)适应性行为评定:评定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如社会成就量表、智残评定量表、儿童行为量表等。
2.按测验性质,可分为:(1)言语测验:以言语提出刺激,受试者用言语做出反应。
大部分心理测验属此类。
(2)非言语测验:即操作测验用操作或语言提出刺激,受试者用操作做出反应。
(3)言语-操作混合测验:结合上述两方面测试内容,韦氏智力量表即属此类3.按测验方法,可分为:(1)问卷(questionnaire):采取文字问答形式,衡量态度和行为。
(2)作业测验:以图形或其他类符号形式,让受试者做出特定反应。
(3)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用无结构、无固定意义的测试题,引起受试者反应,借以考察其人格特征和品质。
4.按测验的组织形式,可分为:(1)个体测验:测验人与受试者面对面进行。
诊断性测验多属此类。
(2)团体测验:一个测试人同时对多个受试者进行测试,以班级等团体为对象的教育心理学测量多以该形式进行。
(三)测试的实施原则1.根据目的选择测验任何心理测验都有一定目的性和适用范围,有相应的信度与效度。
应根据实际需要慎重考虑选用何种测验,认真取舍。
2.与受试者建立友好信任关系若不能取得受试者信任,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受试者常无法表现出真实的反应,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3.正确解释测验结果所有心理测验获得的结果都是相对的。
对此应做具体分析判断,作恰当解释。
儿童少年正在旺盛生长,其神经系统发育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代偿性,不能单凭一两次测试结果就轻易下结论。
4.资格认证和职业道德心理测验是严肃而科学的工作。
心理测验者应具有本科以上专业学历,接受严格训练,经考核获得相应资格,才能开展这方面工作。
5.保密测试结果涉及受试者的权益和隐私。
未经许可,不能随便向他人或单位公布。
测验工具、测验程序、记录纸、指导语等应有专人保管,不随意泄漏。
测试前不能让受试者知道内容,或进行专门练习,以免影响结果的真实性。
(四)实施测验的技术要求1.测试场所房间不宜太大,墙壁四周无装饰物,光线明亮柔和,安静,桌椅高低大小适宜。
主试者与受试者面对面或相邻而坐,测试开始后避免他人进出。
2.主试人首先要与受试儿童建立友好信任关系,根据其年龄、性别、性格和当时情绪,及时调整交流方式。
为消除受试儿童紧张情绪,可从日常生活开始提问,待其平静后再测试。
测试中保持充分耐心,随时对受试儿表示关心、友好和尊重。
当对方有抵触情绪或轻易放弃时要鼓励其建立信心,不能有藐视性表示。
严格按测验要求进行。
不要单纯为测试而测试。
善于观察受试儿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注意力集中程度,对指导语是否理解,有无影响测试的外来因素等。
观察要认真仔细,又不能干扰测验进程。
要有技巧的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保持中立态度,不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
例如可说:“这是不准说答案的呀”,“方法很多,个人有个人的做法”等。
3.受试儿年龄越小,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和耐心越有限。
应视实际情况允许适当休息、喝水、走动、上厕所等。
为保持小儿良好的动机,适时加以赞扬鼓励,如可结合操作,以自然流露的方式赞扬:“不错”、“加油啊”、“这个题很难,你再大一点才能学会”等,不必每一道题都用同一口气称赞,同样的赞语不能保持对小儿的鼓励作用。
测验应保持一定速度和流畅性,即不能无视其提问,又要控制谈话时间。
交谈不宜太长或话题不着边,过于催促和哄骗都会影响儿童作出自然反应。
较大年龄儿童测试时,尽量避免家长、老师在旁;小年龄者可允许父母亲一人在旁,但要告诫其不给孩子任何指导或暗示。
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用于了解被测者的心理健康程度。
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
(一)测验目的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
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
不适合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
(二)理论背景SCL90最原始的版本是由Derogaitis,L.R.在他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HSCL 1973)的基础上,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
曾有58项题目的版本和35项题目的简本,现在普遍得到应用的是由90个自我评定项目组成的版本,所以也将此测验简称SCL90。
格瑞思在中国普遍应用的版本的基础之上,分别制定了最新的不同年龄群的常模,并且将最原始的版本《症状自评量表-SCL90》晦涩难懂的解释修改为通俗易懂的、适合中国人的解释系统。
(三)测验构成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
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评定时间: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一周时间。
(四)测验量表(见下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下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内下述情况影响您的实际感觉,按照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五个等级评分,分别记为1、2、3、4、5分,并在相应的分数上划圈。
1.头痛。
1-2-3-4-5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
1-2-3-4-5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
1-2-3-4-54.头昏或昏倒。
1-2-3-4-5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1-2-3-4-56.对旁人责备求全。
1-2-3-4-57.感到别人能控制您的思想。
1-2-3-4-58.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1-2-3-4-59.忘记性大。
1-2-3-4-510.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
1-2-3-4-511.容易烦恼和激动。
1-2-3-4-512.胸痛。
1-2-3-4-513.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
1-2-3-4-514.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
1-2-3-4-515.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1-2-3-4-516.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
1-2-3-4-517.发抖。
1-2-3-4-5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2-3-4-519.胃口不好。
1-2-3-4-520.容易哭泣。
1-2-3-4-521.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
1-2-3-4-522.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住您。
1-2-3-4-523.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1-2-3-4-524.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
1-2-3-4-525.怕单独出门。
1-2-3-4-526.经常责怪自己。
1-2-3-4-527.腰痛。
1-2-3-4-528.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1-2-3-4-529.感到孤独。
1-2-3-4-530.感到苦闷。
1-2-3-4-531.过分担忧。
1-2-3-4-532.对事物不感兴趣。
1-2-3-4-533.感到害怕。
1-2-3-4-534.您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1-2-3-4-535.旁人能知道您的私下想法。
1-2-3-4-536.感到别人不理解您、不同情您。
1-2-3-4-537.感到人们对您不友好,不喜欢您。
1-2-3-4-5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
1-2-3-4-539.心跳得很厉害。
1-2-3-4-540.恶心或胃部不舒服。
1-2-3-4-541.感到比不上他人。
1-2-3-4-542.肌肉酸痛。
1-2-3-4-543.感到有人在监视您、谈论您。
1-2-3-4-544.难以入睡。
1-2-3-4-54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1-2-3-4-546.难以作出决定。
1-2-3-4-547.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
1-2-3-4-548.呼吸有困难。
1-2-3-4-549.一阵阵发冷或发热。
1-2-3-4-550.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
1-2-3-4-551.脑子变空了。
1-2-3-4-552.身体发麻或刺痛。
1-2-3-4-553.喉咙有梗塞感。
1-2-3-4-554.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1-2-3-4-555.不能集中注意。
1-2-3-4-556.感到身体的某一部分软弱无力。
1-2-3-4-5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1-2-3-4-558.感到手或脚发重。
1-2-3-4-559.想到死亡的事。
1-2-3-4-560.吃得太多。
1-2-3-4-561.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
1-2-3-4-562.有一些不属于您自己的想法。
1-2-3-4-563.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1-2-3-4-564.醒得太早。
1-2-3-4-565.必须反复洗手、点数目或触摸某些东西。
1-2-3-4-566.睡得不稳不深。
1-2-3-4-567.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
1-2-3-4-568.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
1-2-3-4-569.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
1-2-3-4-570.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