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方言俗语与馍文化
霍州民俗文化介绍

霍州饸饹
饸饹是霍州人最喜欢食用的一种面食,也是隆重招待贵 宾的必备饭食。干面饸饹是百年前霍州厨师精心研究, 不断实践,创新出的新品种。饴馅面用优质小麦粉经专 用工具——饴馅床压制而成,有筋、有骨、百吃不厌, 做法分为干面饴馅和哨子馅饴。
正月廿七——霍州“抬阁”、火星庙会
锣鼓、秧歌、旱船
各路来的锣鼓、秧歌、 抬阁、旱船等祝寿庆 典乐队相继上街表演。
饸饹面
由火星圣母的娘家李诠 庄荀姓人家在庙里烧头 炉香,吃头碗饸饹面。
火星銮驾
火星圣母的銮驾随队而 行。信众们焚香祭拜祈 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阖家安康、儿孙满堂。
霍州木版年画
在霍州,秦叔宝和尉迟恭被奉为正 统门神,他们作为门神的根源出于两次隋 唐霍邑之战。相传隋唐霍邑之战,李世民 因力斩宋老生、收降尉迟恭而被无头之人 恶梦侵扰,遂依徐茂公之计,派秦琼、尉 迟恭夜守宫门。由此驱邪除恶、扶善安良 的门神便流传民间形成一种习俗。
南宋时官府在这里专门设置出版机 构,霍州木版年画,与河北武强、天津杨 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同为我国历来以年 画著称的产地之一。
赏 观
谢 谢
谢谢观赏!
悠久的历史,对外交通不发达,使霍州民风纯朴、人情恋土。 历代州民外出经商、做事、逃荒的很少。这使霍州民俗中至 今保存着许多古韵,霍州方言中也有很多古义、古语和古音。 即使和邻近的洪洞、赵城、灵石等地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独具特色。春节霍州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霍州,可以充分 感觉到浓郁的年味。
饮食民俗
霍州年馍
逢年过节,霍州人会丰富馍馍的造型,并赋予其寓意, 过年做的这种便是年馍了。走访时,正值春节前夕, 比起其他地方的花馍 ,霍州又是以年馍最为出名。
弘扬山西霍州传统文化作文

弘扬山西霍州传统文化作文《我爱山西霍州传统文化》“哎呀,奶奶,您就再给我讲讲咱霍州的那些老故事呗!”我缠着奶奶撒娇道。
奶奶笑着点了点我的鼻子,说:“你这小娃,就爱听这些。
好吧,那奶奶就给你讲讲。
”我立马乖乖坐好,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奶奶。
奶奶开始慢悠悠地讲起来:“咱霍州啊,那可是有好多特别的东西呢。
就说那威风锣鼓,一敲起来,那气势,啧啧,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我仿佛看到了一群人激情澎湃地敲打着锣鼓,那场面一定特别壮观。
“还有还有,霍州的年馍也很有名呀!”我迫不及待地说道。
“对呀,那霍州年馍,各式各样的,又好看又好吃。
”奶奶满脸笑容地说。
记得有一次过年,家里人一起做年馍。
爸爸妈妈揉面,爷爷奶奶造型,我在一旁捣乱,还时不时地捏一把面团。
“哎呀,你这小家伙,别捣乱!”妈妈佯装生气地说。
“我才没有捣乱呢,我这是在帮忙!”我撅着嘴说。
大家都被我逗笑了,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做年馍的时候,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那种温馨的氛围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等年馍做好了,给隔壁王奶奶送点去。
”奶奶说道。
“好呀,王奶奶肯定喜欢!”我开心地说。
霍州的传统文化可不止这些呢,还有那霍州署,古老而庄重,走进去就好像穿越了时空一样。
我曾经和小伙伴们在那里玩耍,想象着古代的官员们在这里办公的情景。
“嘿,你们说,那时候的大人是不是都很严肃呀?”我好奇地问小伙伴们。
“肯定呀,不然怎么管那么多人。
”一个小伙伴回答道。
想着想着,我不禁感叹:山西霍州的传统文化真是太丰富太有趣啦!威风锣鼓敲出了霍州人的豪迈,年馍包含着霍州人的祝福和期盼,霍州署见证了霍州的历史变迁。
这些传统文化不就是霍州的根吗?我们可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呀!这不就是我们的宝贝吗?我们怎能不珍惜呢?我爱山西霍州的传统文化,爱它的独特魅力,爱它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回忆。
我希望这些传统文化能一直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著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
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
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蒸制、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着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蒸制、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全手工操作.闻喜花馍的制作原料以当地北垣面粉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闻喜县北垣地处峨嵋岭腹地,水土气候特异,光照充足,小麦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用北垣面粉和当地深井水做出的花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闻喜花馍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当地人大都会做普通的花馍,然而一些造型特别、工艺复杂、有礼仪讲究的花馍则只有技艺水平较高的师傅才能制作.闻喜当地的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等人是多年从事花馍制作的面点艺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名副其实的“面艺大师”.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闻喜县把打造花馍特色产业列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程,多次举办闻喜花馍技艺培训班,聘请花馍艺人为农村妇女传授花馍制作技术,全县5000余名农村妇女经过培训后,成为手工花馍加工能手.通过扶持培养卫嫂馍、玫瑰红花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从事花馍加工产业.同时,该县多次组织闻喜花馍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展、美食节等,并多次获奖.2012年该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在这次活动中“龙腾盛世大花馍”“龙王神像面花”“神龙面塑”“裴氏宰相将军群塑”四件作品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新春佳节,要捏制枣山、枣糕、枣蛾,柏枝、财篮、财神人、羊头、猪头、鸡、鱼、虎、兔、佛手、石榴、柿子等面塑.……节日形态寒食节,要制作蛇馒头、狙娃子、甜瓜等"子推燕馍",大宁县叫"志忠",乡宁县叫子柱、顶子、纹纹鱼鱼、上坟娃娃.这些面塑,主要用于祭祖和纪念晋文公贤臣介子推.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要做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说是吃了它可以变得心灵手巧.八月十五是中元节,制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笸箩、剪子、坐饽饽女人坐在莲台上等,霍州市将这类面塑叫"羊羔馍",各家要把它成串成串地挂起来风干,直到第二年七月十五日食用.借以面塑形象,寓意牛羊满圈,五谷丰登,男耕女职,四季平安.孩提过生日及男婚女嫁,姥姥家皆要制作直径尺余的"箍拦",即一个圆形面圈,上面塑着各种花卉动物、十二属相,分别称"麒麟送子"、"鱼儿钻莲"、"松鼠吃葡萄"、"猛虎驱邪"、"凤凰戏牡丹"、"龙凤呈祥"、"蛾儿捕菊"、"二龙戏珠"等,取其吉利."箍拦"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工具,用其捆绑、拦挡、锁住孩子的灵魂,避免夭折,祝愿平安成长,长命富贵.到了十二岁生日和结婚时,均要在天地神位之前,烧香叩头,将箍拦实地戴一下,除了上述意义之外,又有向天地交代,孩子已经长大,成家立业,祈求上苍保佑之意.到了"知天命"、"耳而顺"之年,不论散生日或是整寿,晚辈都要给长辈敬献寿桃、寿糕高.一般要蒸制大于拳头的桃形园馍,上面塑以桃花或梅花做装饰,涂以色彩.大型寿桃,周围塑着"松鹤延年"、"鹿鹤瓶安鹌鹑"、"喜鹊登梅"、"耄耋猫蝶富贵牡丹"、"八仙庆寿"、"麻姑献寿"、"五福蝙蝠捧寿"、"狲猴献桃"、"福禄寿三星"等典故形象.有的用竹签固定,插在寿桃上,有如新娘子的大花冠.这是取古代神话西王母摘蟠桃之意,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丧葬礼仪中,通常有五彩面塑和油炸面塑.五彩面塑即在馒头上塑有彩色花鸟、人物,另有生肖祭品,意为给死者赠送看家护院和驯养的动物,让其好象仍然活在人间.油炸面塑主要有龙头、龙身、麻头、傲子、车轮、灯笼、鸟兽及各类人物.原件炸好后,一件一件安装起来,小型者日"卒盘",大型者称"牌楼",高达一米有余,恰似金龙宝殿,灯笼挂在两旁,宛如宫门.有的还塑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企望已故亲人西游仙境.十里风俗不一般,各地的面塑形式和风格各异.有的以粗犷豪放见胜,有的以典雅高洁赢人,有的则以优美细腻着称.其共同特点是:造型美观,构图简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人们青睐.其中,要数霍州市较为突出.当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娘家必须在七月十五给女儿送数百个"羊羔儿馍".之所以叫"羊羔儿馍",一说古时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又说羊羔儿活蹦乱跳,取其活泼可爱;还有一说,从前一忤逆之子,苛刻老母,屡教不改.舅舅特意领他一起去放牧,借机劝教.其间,他见到羊羔跪在地下吃奶,感到惊奇,便问原因,舅舅趁势给他讲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道理,孩子幡然醒悟,改邪归正.为使后代永记羊羔跪乳,便称此面塑为"羊羔儿馍".所以,又有教育后代莫忘父母哺育恩情之意.平阳面塑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始于唐代.霍州一带传说,隋朝末年,霍州守中郎将宋老生坚守城池.李世民派兵几次攻打不下,因为宋老生和城里百姓感情甚厚.李世民只得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使他脱离了百姓的支持,把他杀死.宋老生头虽然掉在北关,身子还被战马驮着跑到二、三里外的赵家庄.这时,恰巧有一位年轻妇女开门泼水,见是中郎将宋老生因为百姓很熟悉他的战袍和战马,惊讶地喊了声:"将军的头怎么掉了"这喊声惊了战马,马立蹄长嘶,使宋老生颓然从马背上跌下.百姓们虽然痛恨残暴无道的隋王朝,但很惋惜守将,就为他筑了一座坟墓叫"将军墓",埋葬时,不忍心将军尸首残缺,没有头颅,还是那位最先发现将军的妇女,便用精制面粉给宋老生塑了个人头.这件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很受感动,就赏赐宋老生一颗金头,让和宋老生的身子一起合葬.道光五年重修的霍州直隶志中载:"隋中郎将宋老生墓,州东二里许,今移城北.宋张商英诗碑亦存."总结故事本身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它不仅说明了隋末唐初,霍州一带民间已有面塑这种相当熟练的工艺,不然,连栩栩如生的将军头怎能很快成塑;同时,也说明霍州民间面塑不单是为了好看,还用面塑这种艺术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丰富的感情,这正是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民族艺术纯朴美的体现,也标志着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的勤与巧.。
山西最难懂的各县方言!你知道怀仁排第几吗?

山西最难懂的各县方言!你知道怀仁排第几吗?古交老乡俱乐部脊背锅——指脊背圪地块——指膝盖手幅幅——手帕娘娘——祖母、奶奶阳曲方言阳曲老乡俱乐部韩菜——咸菜失甲子天——阴天个出打蛋——不精干打滑侧——溜冰黑涝啊——乌鸦。
娄烦方言娄烦老乡俱乐部四倒衩衩——衣袋地势——地方喜秀——星星地势——地方逼低——挖苦、挑刺。
清徐方言清徐老乡俱乐部荷——搬动、承担的意思恶水——指脏水起阔了——指别人说的是费话,没用的话兀刚——指“那”个地方吃婆姨——指取媳妇。
2大同——山西老乡俱乐部大同方言大同老乡俱乐部大同版大话西游:曾经有个女女,摆在岗面前,岗硬是没带的朝理她,等到岗知道没求了才想有她不赖,如果老天能再给岗一次机会,岗会跟女女说:你跟岗哇。
浑源方言浑源老乡俱乐部蛮—扔爪害—糟蹋各产—撒娇滴溜—用手提丢懂了—瞌睡吴个踏—唠叨不机迷—不知道带铜了—有点傻石累的—脏兮兮大同县方言大同县老乡俱乐部有一种尴尬叫克良有一种话多叫各塌有一种姿势叫各就有一种勇气叫责楞有一种坏人叫各抛有一种傻瓜叫瞎货有一种狂妄叫戳莽有一种诅咒叫方主左云方言左云老乡俱乐部有一种状态叫磕睡马扒有一种形象叫灰迷促眼有一种外表叫能带乎粗有一种性感叫红麻不溜有一种姿态叫歪三扎愣有一种安静叫巧巧个迷有一种着装叫稀松特拉阳高方言阳高老乡俱乐部我,一个丁一本儿的阳高人,插小心儿在村里头长大,没见求过个事面,土憋一个,可我思慕力哇,人不能活的求也不蛋,总的想望点儿啥力哇,哼哼,我就每天各究路半半老洒那女儿们,你甭说,我们村那女儿们都卡吸人,眼睛毛生生的,嘴唇红定定的,脸蛋粉出出的,身架苗条细干的,看见兰怪见奈的不行。
天镇方言天镇老乡俱乐部激令:有活力肿愤愤:恼怒扎愣三天:出风头冷头湿哇:扑得猛独节不撩:多动症瞎枯眼:目光短浅骨头烂气:说话不受听木迷二眼:不分青红皂白广灵方言广灵老乡俱乐部然滴--一般木哩--没有年生--去年能带--鼻涕尔啦--丢了劣过--让开除除--看看尖滴--小气灵丘方言灵丘老乡俱乐部有一种姿势叫——个溜蜷棒有一种志向叫——么B出息有一种笔迹叫——瞎求划拉有一种微笑叫——个慈烂蛋有一种散步叫——绕地个转有一种神态叫——求迷惑出有一种走姿叫——扎溜芭叉3朔州——山西老乡俱乐部朔州方言朔州老乡俱乐部朔州人说食物是别有韵味的。
霍州民俗文化介绍

Folk customs
署尧 蒲版 虎府 衙风 剧画 头衙 公古 唱印 牢后 廉韵 响刷 里裔 安久 红开 苏遍 社流 梅先 三中 稷传 奖河 冤原 ,, ,, ,, 再中 锣皮 弱寻 创镇 鼓影 女根 辉霍 震剪 志祭 煌山 响纸 洁祖 看巍 艳有 众代 今峨 阳传 口代 朝立 天人 赞传 。, 。, 。, 靖侯十七年,周厉王迷惑暴虐,国人作 乱,厉王出奔于彘。 ——《史记〃晋世家第九》
悠久的历史,对外交通不发达,使霍州民风纯朴、人情恋土。 历代州民外出经商、做事、逃荒的很少。这使霍州民俗中至 今保存着许多古韵,霍州方言中也有很多古义、古语和古音。 即使和邻近的洪洞、赵城、灵石等地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独具特色。春节霍州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霍州,可以充分 感觉到浓郁的年味。
饮食民俗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欢食用的一种面食,也是隆重招待贵 宾的必备饭食。干面饸饹是百年前霍州厨师精心研究, 不断实践,创新出的新品种。饴馅面用优质小麦粉经专 用工具——饴馅床压制而成,有筋、有骨、百吃不厌, 做法分为干面饴馅和哨子馅饴。
霍州,古属冀州地,因东依霍山 而得名,周武王封其弟霍叔于此, 始为霍国。而后称彘,西汉设彘 县,东汉更名永安县,隋改为霍 邑县,后置霍山郡,唐改霍山郡 为吕州,金增置霍州,清改霍州 为直隶州,辖灵石、汾西、赵城, 曾管辖岳阳(今安泽、古县)。民 国三年取消直隶州建制称霍县。 198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 设立霍州市。2012被评为 “中国 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之一。
谢谢 观赏
正月廿七——霍州“抬阁”、火星庙会
锣鼓、秧歌、旱船
各路来的锣鼓、秧歌、 抬阁、旱船等祝寿庆 典乐队相继上街表演。
饸饹面
霍州名人顺口溜20字左右

霍州名人顺口溜20字左右
摘要:
一、霍州名人辈出
二、古往今来传颂
三、廉颇蔺相如
四、苏三监狱歌
五、才子佳人竞艳
正文:
霍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自古以来名人辈出。
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古往今来传颂不衰。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廉颇和蔺相如。
这两位古代名臣,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忠诚和智慧。
廉颇的勇猛和蔺相如的谋略,使得他们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忠勇智谋并重的典范。
其次,我们要说的是苏三监狱歌。
这是一首在戏曲界流传甚广的歌曲,它描绘了一个发生在霍州监狱的故事。
苏三的监狱歌,成为了戏曲佳话,永留史册。
最后,我们要提到的是霍州的才子佳人们。
他们风华绝代,竞艳争辉。
他们的才华和美丽,使得霍州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地方。
总的来说,霍州的名人们用他们的故事和成就,为这个地方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年味|在临汾,有一种年味叫霍州年馍,二十九,年馍蒸起来!

年味|在临汾,有⼀种年味叫霍州年馍,⼆⼗九,年馍蒸起来!⼆⼗⼋,把⾯发,⼆⼗九,蒸馒头。
这⾸⼉歌,唱着唱着,就该过年,这⼆⼗⼋、⼆⼗九就该准备年馍了,说起年馍,⼭西最出名也是最正宗的当属霍州的年馍。
在《⾆尖上的中国》第⼆季第四集《家常》中有过⼀段这样的描写:同样是⾯⾷,⼭西中部的霍州,做法更精致。
⼀双巧⼿,让⽇复⼀⽇的⾷物和⽇⼦,都显得不再单调乏味。
新婚的⼥⼉回门,娘家会制作枣花馍,馍的数量和花样,代表了对⼥⼉的疼爱程度,没有⼀个母亲会怠慢。
正如《⾆尖上的中国》所描写的那样,在霍州,花馍是其⼀⼤特⾊。
不仅仅是出嫁的⼥⼉回门时要做,在过年时,年馍也成为霍州家家户户饭桌上不可缺少的年味。
该视频为《⾆尖上的中国》关于霍州年馍的描述霍州年馍是⼀种⾼⼤上的年味在⼈们眼⾥,馒头外形不过是⼀个圆圆的,可以饱餐的⾷物。
可是在⼭西霍州,⼈们在馒头上下起了功夫。
馒头被赋予⽣命,成为⼈们寄予希望和祝福的美好事物。
霍州花馍,当地⼈称之为“⽺羔⼉馍”,古时的“⽺”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不同的年馍有不同的寓意登⾼圆形⾯陀和红枣累加⽽成,象征步步登⾼,事业兴旺之意,是春节期间最有分量的,款待贵客的必备主⾷。
是年馍中的“⾼贵馍”。
由中粗两边逐渐变细变尖的条形⾯两边卷成圆环状⽽成,环内置枣,故称“枣花”,象征⼼灵⼿巧。
易⼊⼝好咀嚼,年馍中的“⽅便馍”。
枣花卷成五环,内共置五颗红枣,有“五福盘寿”之意。
是年馍中的“吉祥馍”。
⽤⾯团模仿揉捏成⾃然界的多种花型,有“花开富贵,如花似⽟”之意,是⼥孩⼦的“专⽤馍”。
由⾯团揉成半球形馍,有的内置⼀枣,征“圆圆满满”,⾷之耐饱,是年馍中的“实在馍”。
由⾯团加⼯成古钱模样,征“财源⼴进”,是年馍中的“发财馍”。
把⾯团加⼯成⼈⼿的形状,⼀⼈⼀双,象征“勤劳致富”,过去只有男⼦有资格⾷⽤,现在⼥⼦也有⾷⽤的资格了,说明⼥⼦在家庭致富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
是年馍中的“致富馍”。
圆馍顶端置五枣,象征“红红⽕⽕”,是年馍中的“热闹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州方言俗语与馍文化
作者:王燕丽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01期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但民俗的形成和推行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独特的词语。
所以,与民俗相联系的这些独特的词语也就具有地方性,成为方言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馍文化是三晋的古老食品文化,它是山西民俗风情的一面镜子。
通过风格迥异的馍文化以及体现馍文化的方言词语,你就可以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
馍,即馒头。
《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的馒头,于是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列品。
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
”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
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
霍州地处晋南,位于临汾的最北端,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谷物为主。
民以食为天,在过去的沧桑岁月里,人们生活艰苦,难以糊口,连白面都很少见到,能吃上个馒头已属奢侈了。
所以当地人历来重视农业,勤劳耕作,积累了很多关于麦种麦收的农事谚语,如:三月风,四月寒,要吃麦子难上难;麦收九成熟;人老一时,麦黄一晌:五黄六月,龙口夺食;麦在种,秋在管;麦是胎里富,种好三成收;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麦收八十三场雨;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伏里有雨好种麦;麦泥窝窝,来年吃馍馍:麦怕四月寒,谷怕老来旱;五黄六月争来回;只有懒人,没有懒地,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在人们经过了一年的辛苦劳作,终于迎来翘首企盼的麦收之后,就在逢年过节用自家最好的白面精工细作成各种样式的馍,或用于祭祀,或用于馈赠,在世代传承的民俗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含义和表达方式,一直为百姓继承沿用。
霍州馍,即霍州面塑,又称为无碱蒸馍。
其独特之处是发面不打碱,揉面时间长,随揉随掺干面,蒸后松散有层。
水浸不酸。
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使用深浅不同的红色。
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
霍州馍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
花饃是配合岁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增长智慧,财定粮丰,福寿安康,合家欢乐。
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礼仪而制作成的馈赠物品。
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霍州馍包括年馍、寒食节馍、中元节馍、飨馍、婚丧待客馍等。
年馍:又叫春节馍。
即在腊月二十左右为过年蒸的馍,供春节期间人们食用。
大致有:
盘子:与平常吃的馒头在外形上没有差别。
只是在揉制时加进两、三颗红枣。
由于其外形像圆圆的月盘,象征圆圆满满,所以叫它盘子。
每个有二、三两重。
枣花:像正在盛开的枣花,寓意春来花开早。
是人们最喜欢吃的礼馍。
登高:象征步步登高。
过年待客时必用登高,表示对客人最美好的祝愿。
花儿:将揉好的面做成各种花的形状,有莲花、太阳花等等,还有好多叫不上名的,人们自己创造的满含寓意的花儿。
女孩子多吃花儿,希望女孩子能像花儿一样长得漂亮可爱。
手爪子:样子就是手的形状,在过去家里的男性才允许吃,一般每人吃两个。
让自己的男人多吃手爪子,希望男人能多往家里挣钱。
红世:希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美美满满。
年馍做祭品时,要用高梁秆竖穿三、四个登高作为底座,上边根据所祭的神再穿一个别的馍。
春节期间,晚辈们要拿上年馍到各家亲友家拜年,显得既实惠又大方,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最好礼物。
春节年馍保存时间从年前腊月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出了正月。
许多地方仍有“二月二吃登高”的习俗。
寒食节馍:主要用于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使用。
寒食节馍花样不多,只有蛇盘盘和盘子两种。
寒食节上坟祭祖时,有让男孩咬蛇盘盘上蛇头的习俗。
有的时动身上坟前让孩子在家里咬吃蛇头;有的是祭祖后把蛇盘盘从坟头撂过去让孩子拾起来咬吃蛇头。
其意是人们认为春暖花开,各种昆虫都已开始苏醒,蛇为五毒之首,让孩子把蛇头咬下吃掉,意味着就不怕五毒侵害了。
中元节馍:农历七月十五过中元节时,人们祭祀祖先用的馍。
另外娘家妈此时也得拿上中元馍去看望年前或年后刚嫁出去的闺女,让闺女改善改善生活。
中元馍花样繁多,有桃子、猪头、羊羔、麦秸顶、坐婆婆、针线筐箩等。
中元节馍中羊羔馍最多。
在古时“羊”即“祥”,赋有“吉祥。
的寓意。
羊羔馍做工精细讲究,馍形小巧玲珑,形象生动别致,花色鲜艳奇特。
羊的造型有凝神远眺的,有俯首觅食的,有纵身欲跳的,有欢快戏耍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所以人们也称中元节馍为羊羔馍。
闺女们常将娘家妈送来的羊羔馍串起来,挂在自己居住的房内墙壁上。
以便零碎取食,不仅当作屋内装饰,而且不时地勾起对娘家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为娘家人高超的面塑制作艺术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婚丧待客馍:婚丧大事招待来宾食用的馍。
没有点心和油卷两种。
吃席时,每人先吃一个油卷。
然后点心(小馍上印有一朵小梅花)管饱。
夏馍:夏收后人们相互走亲戚所带的馍。
花样只有圆馍(比盘子大三倍)和枣花两种。
一般去一家拿四个圆馍、八个枣花。
寿桃:是晚辈给长辈祝寿是敬送的一种馍,因馍形似桃,所以称为寿桃。
寿桃大都送十六个,取六六大顺之意。
飨馍:专供给孩子飨满月时用的馍。
其形状与圆馍一样,只是在顶端捏有十二属相之一或捏一个奶头,寓意为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飨满月时亲友前往祝贺,都要戴飨馍。
每十个为一盒,娘家带两盒,一般亲友带一盒。
过后,婆家咬把收到的飨馍切成许多份,分送给左邻右舍,以答谢大家对产妇母子的关心,为此,飨馍又称为表馍。
囫栾:亲友看望新生儿时带的一种环形馍。
根据形体与大小不同可分为大囫栾、二囫栾、三囫栾三种。
一般而言,男孩的囫栾是塑十二属相,女孩的囫栾是塑一群羊。
塑十二属相的寓意是表示十全十美。
塑羊群的寓意是希望羊唤阳来,下一胎生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