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消毒
氯氧化处理法

3.1氯消毒 3.2污水氯氧化 3.3加氯量 3.4加氯设备与工艺 3.5氯化消毒副产物 3.6其他消毒方法 3.7污水消毒
3.1 氯消毒
简介: 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具强烈刺激性及 特殊臭味,氧化能力很强。在6、7个大气压 下,可变成液态氯,体积缩小457倍。液态氯 灌入钢瓶,有利于贮存和运输。 除氯外,漂白粉[Ca(OCl)Cl)和漂粉精 [Ca(OCl)2]等也能用于消毒。含氯化合物中, 氯的价数大于一l者,称为有效氯,
(2)特点 优点:水中含有有机物和酚时,氯氨消毒不会 产生氯臭和氯酚臭,大大减少了 THMs 的产生, 能保持水中余氯较久。 缺点:作用缓慢,杀菌能力比自由氯弱。单独 使用的情况较少。 (3)常用药剂: 液氨、硫酸氨或氯化氨。 ( 4)投加量:氯和氨的投加量视水质不同而有 所不同。一般采用氯:氨=3:1~6:1, ( 5 )投加顺序:先加氨,再加氯,为防止生成 三氯胺
2)氯胺消毒:
(1)生成反应式
NH3 + HOCl NH2Cl + H2O (一氯胺)
NH2Cl + HOCl NHCl2 + H2O(二氯胺)
NHCl2 + HOCl NCl3 + H2O(三氯胺)
其比例与pH有关。 pH>9,一氯胺占优势 pH为7时,一氯胺和二氯胺同时存在。 pH<6.5时,二氯胺 pH<4.5 三氯胺
氯氨的消毒也是依靠 HOCl 。只有 HOCl 消耗得差 不多时,反应才会向左移动。 因此,有氯胺存在时,消毒作用比较缓慢,如氯消 毒5分钟,杀灭细菌99%以上,而用氯胺消毒,相同 条件下仅杀灭50%。 二氯胺的杀菌效果较一氯胺高,三氯胺则几乎无杀 菌作用。它们之间的生成量比例,取决于氨和氯的 相对浓度、pH值和温度等因素。一般而言, pH>7时,一氯胺的生成量较多; pH=7.0时,一氯胺和二氯胺近似相等; pH<6.5时,主要为二氯胺; 三氯胺只有当pH<4.4时才存在。 因二氯胺很臭,故主要应以一氯胺消毒。
氯化消毒副产物

及指标、DBPs 的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 的研究,以便采取更好的饮用水中 DBPs 的控制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 健康指标,更好地保障人体健康。
氯化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BPs)是消毒剂和一些天然有机物(NOM)反 应生成的化合物,主要包括三卤甲烷(THMs)、卤代乙酸(HAAs)、 卤代乙腈(HANs)和致诱变化合物(MX)等,
研究内容:文章介绍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研究状况,对 DBPs 的种类与分布状况、生成影响因素、 毒性与健康效应、饮水DBPs 控制方法的研究概况及进展进行了 综述。
源水中有机污染物对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影响研究
研究方法: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源水中有机物污染对饮用水中氯化消毒副
产物形成的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安捷伦7890A气相色谱仪、ECD 检测器,
对自贡市36家自来水厂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中的 三卤甲烷、卤乙酸、高锰酸钾耗氧量进行测定
研究结果:
减少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措施
采用生物活性炭法去除或降低有机前体物含 量
通过混凝沉淀和活性炭过滤等净化措施;
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采用其他消毒方法;
Thank you!
36 家自来水厂的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不同程度检 出氯化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 三氯甲烷、二氯一 溴甲烷 一氯二溴甲烷、三溴甲烷) , 卤乙酸( 二氯乙酸、 三氯乙酸) 。
研究结论: 水源水种类、有机物污染是影响消毒副产物
生成的因素,江河水、耗氧量高的源水消毒
副产物较多。
氯化消毒技术

氯化消毒技术氯化消毒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消毒技术,在保障公共卫生和防止疾病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氯化消毒技术的概述、特点、工艺流程和发展趋势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述氯化消毒技术是指利用氯化物(通常为氯或次氯酸钠)在水或其他介质中释放出活性氯离子,通过氧化物、还原物、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其进行杀灭和清洁的过程。
氯化消毒技术主要用于杀灭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以及去除水中的异色、异味、浑浊等污染物质。
二、特点氯化消毒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 安全、环保、节能:氯化消毒技术不会产生毒害物质,常使用的氯化物也都是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剂,同时其消毒效果高,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杀死细菌病毒,从而减少了治疗和后续处理的成本。
2. 灵活、适用范围广:氯化消毒技术可以在不同场合、不同介质条件下使用,使其适用范围更加的宽广化。
3. 操作简单:氯化消毒技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在使用时较为便捷。
4. 适应性强:氯化消毒技术适用性较强,可以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三、工艺流程氯化消毒技术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下面几个过程:1. 采样:首先需要对污染源样品进行采样、检测,确认污染物种类、含量。
2. 规定适宜的消毒剂含量:要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摸索出适合当前情况下的消毒剂用量,以达到消毒的最佳效果。
3. 适时劳动力和物料:消毒期间,需要对劳动力和物料进行细致的检查,以确保消毒器材完好且耐用。
4. 实施消毒:实施消毒的时候要根据所需消毒水的类型在设备器具上加入适量的消毒剂,然后等待预定时间,使其达到消毒的目的。
四、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的探索,氯化消毒技术不断在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并推陈出新。
未来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消毒剂形式优化:目前主要使用氯和次氯酸钠两种化学剂进行氯化消毒,未来还将研发更环保、更高效的化学消毒剂。
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水体消毒经典方法及优缺点分析

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水体消毒经典方法及优缺点分析水的消毒就是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杀灭水中的病原体,以防止疾病传染,维护人群健康。
物理消毒法有加热法、γ辐射法和紫外线照射法等;化学消毒法有投加重金属离子(如银和铜)、投加碱或酸、投加表面活性化学剂、投加氧化剂(氯及其化合物、溴、碘、臭氧)等的消毒法。
在这些方法中以氧化剂消毒应用最广,其中以氯及其化合物消毒尤为通用,其次是臭氧消毒。
紫外线照射法和投加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方法用于小规模水厂或特殊设施(如游泳池)用水的消毒。
常用化学消毒剂,目前大规模投入使用的主要是以下三种:a.臭氧b.二氧化氯c.液氯这四种消毒剂比较如下:从生物杀菌能力看,其高低位序为:臭氧>二氧化氯>液氯>氯胺;从稳定性和消毒的持续性来看,其高低位序为:氯胺>二氧化氯>液氯>臭氧>;从三卤甲烷形成潜力和总有机卤形成潜力来看,其高低位序为:液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
综合起来考虑,则认为二氧化氯是一优良消毒剂和强氧化剂,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荐的A1级广谱、安全和高效消毒剂。
过程水处理过程中的氯化消毒是最通用的最重要的消毒步骤,但是在此以前的其他处理步骤也能有效地去除病原体。
“例如,废水的二级处理出水用混凝沉淀法能去除病菌和病毒 99.845%,而混凝沉淀-过滤法的去除率达99.985%。
石灰混凝沉淀已被证明在高pH值条件下能有效地去除病毒并使其失去活性。
氯化消毒能保证更彻底地杀灭病原体,水中的余氯还具有持续消毒作用。
氯消毒氯与水反应时,一般产生“歧化反应”,生成次氯酸(HOCL)和盐酸(HCL)。
HOCl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菌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使细菌死亡。
OCl也具有杀菌能力,但带负电,难以接近带负电的细菌。
HOCl 和OCl的杀菌效果在试验的条件下大致为80:1。
氯化消毒的副产品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前言 (3)去除和控制措施 (4)小结 (9)参考文献 (10)摘要氯化消毒的副产品主要是THMs和DBPS,其对健康的影响已受到广泛的重视,近来研究发现THMs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本文介绍氯化消毒的副产物形成原因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并重点介绍饮用水中卤代烃污染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液氯消毒液氯消毒副产物三囟甲烷(THMs) 囟代有机物(DBPS)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质与水量的要求愈来愈高,目前我国大约有99.5%的饮用水厂采用氯消毒工艺。
氯化消毒包括两种消毒剂: 液氯和次氯酸钠。
液氯消毒是目前公共给水系统中最为经济有效、应用广泛的饮用水消毒工艺, 它具有技术成熟、杀菌能力强、持续时间长、价格低廉等优点,但由于受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地表水成分逐渐趋于复杂,有机成分增多,给水处理难度增大。
70年代,荷兰和美国水处理工作者发现,加氯消毒后,饮用水中产生三卤甲烷(THMs)类化合物,主要是氯仿、二氯乙酸、氯和溴之间的中间产物。
氯化后的饮用水中不仅生成三囟甲烷,而且还由于天然有机物在水中含量较高,会与加入的水处理药剂作用,生成其它囟代有机物(DBPS),其浓度一般为TCM浓度的5~10倍,它们对人体健康同样产生不利的影响。
THMs和DBPS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具有致癌性质,危害公众健康,因此,近年来这个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城市自来水是城市的命脉,是每位居民每天必须的数量最大的食品,自来水的水质是关系到每家每户和子孙万代身体健康的大事、关系到部分产品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环境,也是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
所以强化去除和控制饮用水中的THMs 和DBPS对于保障饮用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饮用水中的THMs和DBPS的主要来源及其去除和控制方面进行概述。
去除和控制措施要解决饮用水中的THMs和DBPS,需从两大方面着手,一是去除水源前驱物,二是采用先进的水质深度处理技术。
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危害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 与控制体系,及时发 现并解决水质问题。
对水处理过程中的关 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 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优化氯化消毒工艺
选用高效、低毒的氯化消毒剂,降低副产物的生 成量。
优化氯化消毒工艺参数,提高消毒效果的同时减 少副产物的生成。
探索新型消毒技术,如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 减少氯化消毒的使用。
03
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控制与处理
控制氯化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优化氯化消毒工艺
01
通过改进氯化消毒工艺,降低消毒剂与有机物反应生成氯化消
毒副产物的风险。
控制源水有机物含量
02
降低源水中有机物含量,减少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控制源水pH值
03
合理调节源水pH值,避免过高或过低的pH值对氯化消毒副产物
生成的影响。
处理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方法
吸附法
化学氧化法
离子交换法
利用活性炭、硅藻土等 吸附剂吸附去除氯化消
毒副产物。
通过加入氧化剂如臭氧、 高锰酸钾等,将氯化消
毒副产物氧化分解。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去除氯化消毒副产物中
的有害物质。
膜过滤法
利用膜过滤技术,如超 滤、纳滤等,去除氯化 消毒副产物中的有害物
质。
提高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处理效率
技术优势
新型氯化消毒技术具有更高的效 率和更好的安全性,可以有效地 降低副产物的生成,提高水质的 安全性。
氯化消毒副产物降解菌种的筛选与应用
降解菌种的筛选
从环境中筛选能够降解氯化消毒副产 物的菌种,并进行实验室培养和繁殖 。
应用方式
将筛选得到的菌种应用于实际的水处 理过程中,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降低 副产物的浓度,提高水质。
氯化消毒名词解释

氯化消毒名词解释氯化消毒是指利用氯化物作为消毒剂,通过释放氯离子来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活动的一种消毒方法。
下面对氯化消毒相关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氯化物:氯化物是指由氯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在氯化消毒中常用的氯化物有氯化钠、氯化钙、氯化亚铁等,其中以氯化钠(食盐)最为常见。
2. 氯离子:氯离子是氯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带负电荷的离子,化学符号为Cl-。
氯离子是氯化消毒中起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能够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和代谢功能,从而起到杀菌灭菌的作用。
3. 氯水:氯水是指在水中加入氯化物后形成的含有氯离子的溶液。
氯水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4. 游离余氯:游离余氯是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未与有机物质反应而保留下来的氯离子。
游离余氯可以继续发挥消毒作用,对水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消灭。
游离余氯的浓度是衡量氯化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5. 余氯:余氯是指经过消毒后,仍然存在于水中的可消毒余量的氯。
余氯是衡量水体消毒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水中余氯浓度在0.5-1.0毫克/升之间,以保证消毒效果和饮用水的安全性。
6. 氯含量:氯含量是指水体中含有的氯离子或氯化物的浓度。
氯含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氯化消毒的效果,过高或过低的氯含量都会影响消毒效果和水质安全。
7. 氯苦味:由于氯离子的存在,氯化消毒的水中常常会有一种氯味或苦味。
大部分人对氯苦味有较低的感知阈值,对其敏感。
为了减少氯苦味,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氯含量或进行氯中和等措施,同时保证消毒效果的前提下提高水的口感。
总之,氯化消毒是通过氯化物溶解产生氯离子,并利用氯离子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灭活的一种消毒方法。
通过控制氯含量和余氯浓度,可以保证消毒效果和水质安全。
同时,为了提高饮用水的口感,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氯苦味的产生。
氯化消毒

三、水中漂白粉加入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Ⅰ
Ⅱ
制备不同量
Ⅲ
的漂白粉
。。。Ⅳ
消毒水样 30min
测得各 组余氯
Ⅰ 余氯<0.3mg/L
Ⅱ
Ⅲ
Ⅳ 。。。
余氯>0.3mg/L
记录该组对 应的漂白粉
加入量
测定方法 DPD比色法
仪器与试剂 仪器:移液管2支、100ml量筒2个、烧杯6个、玻璃
棒、普通比色管6支 、滴定管、余氯比色计 试剂:DPD
目的:测定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浓度能否达到消毒的要 求(一般要求不低于15%)
一、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碘量法
漂白粉中有效氯+KI 酸性 I2
I2 +2Na2S2O3
2NaI+Na2S4O6
I2(棕色)Na2S2O3 淡黄色 淀粉 蓝色 实验仪器与试剂
无色
仪器:研钵、100ml量筒2个、200ml锥形瓶2个、25ml 移液管、滴定管
Question!
为什么要进行这三项实验?
1.选择符合要求的漂白粉----漂白粉有效氯测定
2.水体要加入多少的漂白粉才能达到饮用水的消毒 要求——水样余氯的测定、漂白粉加入量的计算
结论
用有效氯为23%的漂白粉以7.5mg/L的加入量对某水 源水进行消毒,接触30min后水中余氯为0.3mg/L以 上,水中余氯量能够达到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0.71g漂白粉+几滴蒸馏水
引流 冲洗
稀释至100ml,0.71% 漂白粉溶液
稀释至100ml,0.1%漂白粉 溶液
取14.1ml
先分别加入7.5mlKI、 80ml蒸馏水、2ml冰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病源微生物的方法。
其目的是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
据研究,可污染饮用水的致病微生物有上百种,为杜绝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人体健康,生活饮用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方可供饮用。
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
一氯化消毒1.常用氯消毒剂的种类1.1氯分子式为Cl2,分子量是70.91。
氯是一种强氧化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呈黄绿色气体,氯气较空气重2.5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氯臭味。
当加压至6—7个大气压时可液化,体积缩小 457倍,可灌入钢瓶中贮存,故又称液氯。
液氯较水重1.5倍,将液氯置于大气中,立即变成气体,将氯气通入水中可得氯水。
氯加入水中可变为盐酸和次氯酸。
1.2漂白粉漂白粉又称含氯石灰、氯化石灰。
它是将氯气通入熟石灰中而制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含32%—36%),还含氯化钙(29%)、氧化钙(10%—18%)、氢氧化钙(15%)及水(10%),通常以Ca0Cl2代表其分子式。
漂白粉为白色颗粒状粉末,有氯臭,能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有大量沉渣。
漂白粉稳定性差,在一般保存过程中,有效氯每月可减少1%—3%,因此不宜保存过长时间。
1.3漂白粉精将氯化石灰乳经过结晶分离,再溶解喷雾干燥即制成漂白粉精,漂白粉精含次氯酸钙约80%,还含少量的氯化钙(2.74%)、氢氧化钙(1.9%)。
漂白粉精为白色粉末,有氯臭,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有少量沉渣,稳定性较漂白粉好,有效氯含量是漂白粉的一倍。
1.4有机含氯消毒剂目前最常用于各种物品消毒的是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二氯异氰尿酸钠为白色粉末,有氯臭气,有效氯含量为60%—64%,性质稳定,易溶于水,溶液呈弱酸性。
但据研究报道有机氯毒性危害程度比无机氯大,且可能有致癌作用,因此,采用有机含氯消毒剂作长期饮用水消毒是不适宜的。
1.5次氯酸钠电解食盐所得氯气与氢氧化钠作用生成次氯酸钠,分子式NaOCl,分子量为74.44。
次氯酸钠为淡黄色液体,有氯臭,有效氯含量为12%—14%,易溶于水,稳定性差,受热及阳光照射有效氯易丧失,故不宜长时间保存。
2.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2.1氯的杀菌机理氯的杀菌作用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去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
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
有资料指出病毒对氯的抵抗力较细菌强,其原因可能是病毒缺乏一系列的代谢酶;氯较易破坏—SH键,而较难使蛋白质变性。
2.2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氯化消毒的效果受下列各因素的影响:加氯量、接触时间、PH值、水温、水的浑浊度和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2.2.1加氯量: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饮水时,氯不仅与水中细菌作用,还要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其需要的氯的总量称为“需氯量”。
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杀菌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称为“余氯”。
一般要求氯加入水中后,接触30分钟,水中至少应保持游离性余氯0.3mg/l。
在配水管网末梢,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05mg/l。
余氯分为游离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两种,游离性的HOCl、OCl-和Cl2;化合性如NH2Cl和NHCl2。
前者杀菌力较强,后者杀菌力较弱。
2.2.2接触时间:氯加入水中后,必须保证与水有一定的接触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消毒作用。
用游离性有效氯(指HOCl和OCl—)消毒时,接触时间应至少30分钟,游离性余氯达0.3—0.5mg/l;采用氯胺(指NH2C1和NHCl2)消毒时,接触时间应在l—2小时,化合性余氯达1—2mg/l。
2.2.3水的PH值:次氯酸是弱电解质,其离解程度取决于水温和水的PH值。
当PH值<5.0时,HOCL呈100%形式存在于水中,随着PH值的增高,HOCl逐渐减少而OCL-逐渐增多。
PH值在6.0时,HOCl在95%以上;PH值>7.0值,H0CL含量急剧减少;PH=7.5时,HOCl和OCl-大致相等;PH值>9时,OCl-接近100%。
根据对大肠杆菌的实验,次氯酸(HOCl)的杀菌效率比次氯酸离子(OCL-)高约80倍。
因此,消毒时应注意控制水的PH值,不要太高,以免生成OCl-较多,H0CL较少而影响杀菌效率。
用漂白粉消毒时,因同时产生Ca(OH)2,可使PH值升高。
故当漂白粉因保存不当或放置过久而使有效氯含量低时,消毒效果会受影响。
二氯胺的杀菌效果较一氯胺高,三氯胺则几乎无杀菌作用。
它们之间的生成量比例,取决于氨和氯的相对浓底,PH值和温度等因素。
一般而言,当PH值>7时,一氯胺的生成量较多;PH=7.0时,一氯胺和二氯胺近似相等;PH值<6.5时,主要为二氯胺;三氯胺只有当PH值<4.4时才存在。
2.2.4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
水温每提高10℃,病菌杀灭率约提高2—3倍。
2.2.5水的浑浊度:用氯消毒时,必须使生成的次氯酸(HOC1)和次氯酸离子(OCl-)直接与水中细菌接触,方能达到杀菌效果。
如水的浑浊度很高,悬浮物质较多,细菌多附着在这些悬浮颗粒上,则氯的作用达不到细菌本身,使杀菌效果降低。
这说明消毒前混凝沉淀和过滤处理的必要性。
悬浮颗粒对消毒的影响,因颗粒性质、微生物种类而不同。
如粘土颗粒吸附微生物后,对消毒效果影响甚小,而粪尿中的细胞碎片、或污水中的有机颗粒与微生物结合后,会使微生物获得明显的保护作用。
病毒因体积小,表面积大,易被吸附成团,因而颗粒对病毒的保护作用较细菌大。
2.2.6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微生物对氯的耐受性不尽相同,除腺病毒外,肠道病毒对氯的耐受性较肠道病原菌强。
消毒往往达不到100%的杀灭效果,常以99%、99.9%或99.99%的效果为参数。
故消毒前若水中细菌过多,则消毒后水中细菌数就不易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
3.氯消毒的几种方法3.1普通氯化消毒法当水中需氯量较低,且基本无氨(<0.3mg/L)时,加入少量氯即可达到消毒目的一种消毒法。
此法产生的主要是游离性余氯,所需接触时间短,效果可靠;但要求源水污染较轻,且基本无酚类物质(氯能与酚形成有嗅味的氯酚);游离性余氯较不稳定,不易在较长管网中保持至管网末梢。
3.2折点氯消毒法采用超过折点的加氯量,使水中形成适量的游离性余氯,称为折点氯消毒法。
本法的优点是:消毒效果可靠;能明显降低锰、铁、酚和有机物含量;并具有降低臭味和色度的作用。
缺点是耗氯多,因而有可能产生较多的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需事先求出折点加氯量,比较麻烦,有时水样折点不明显;会使水的PH值过低,故必要时尚需加碱调整。
3.3氯胺消毒法在水中加入氨(液氨、硫酸胺或氯化胺),则加氯后生成一氯胺和二氯胺,这种方法为氯胺消毒。
氨与氯的比例应通过试验确定,其范围一般为1:3—1:6。
本法的优点是:三卤甲烷类物质的形成明显较普通氯化法低;如先加氨后加氯,则可防止氯酚臭,化合性余氯较稳定,在管网中可维持较长时间,使管网末梢余氯得到保证。
缺点是:氯胺的消毒作用不如次氯酸强,要求保证足够长的接触时间(2小时)和较高的余氯量(1—2mg/l),因此接触时间长,费用较贵;需加氨而操作复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差。
3.4过量氯消毒法当水源受有机物和细菌污染较严重时,或在野外工作、行军等条件下,需在短时间内达到消毒效果时,可加过量氯于水中,使余氯达l—5mg/l。
消毒后的水需用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或活性炭脱氯。
4.加氯地点和加氯设备4.1加氯地点在水的净化处理流程中,加氯地点可选择为: 4.1.1滤前加氯指在混凝沉淀前加氯,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良混凝沉淀和防止藻类生长,但易生成大量氯化副产物。
4.1.2滤后加氯指在滤后水中加氯,其目的是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它是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也可采取二次加氯,即混凝沉淀前和滤后各加一次。
4.1.3中途加氯在输水管线较长时,在管网中途的加压泵站或贮水池泵站的补充加氯。
采用此法既能保证末梢余氯,又不致使水厂附近的管网水含余氯过高。
4.2加氯设备大中型水厂一般均采用液氯消毒。
液氯和干燥的氯气对铜、铁和钢等金属没有腐蚀性,但遇水或受潮时,化学活性增强,对金属的腐蚀性很大,因此为避免氯瓶进水,氯瓶中的氯气不能直接用管道加入水中,必须经过加氯机后投加。
氯的投加设备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真空加氯机和转子加氯机。
真空加氯机上部为一玻璃罩,浸于水盘中,罩内压力较大气压低。
液氯钢瓶内的氯经减压气化后吸人玻璃罩内,由另一管孔通往水射器,与压力水混合后送至加氯点。
转子加氯机钢瓶内氯气先进入旋风分离器,除去铁锈、油污后再经弹簧膜阀、控制阀到转子流量计和中转玻璃罩,在水射器抽吸下,氯与压力水混合并溶解,氯浓度大于1%,经加氯管道送往加氯点。
加氯点应选在无压的管渠内。
近来国内一些水厂引进了国外较先进的真空加氯系统,可根据原水流量以及加氯后的余氯量进行自动运行。
小水厂可用漂白粉消毒。
所用漂白粉其有效氯应达到25%。
调制和投加漂白粉溶液桶应有两个,以便轮流使用。
溶液桶内可配成浓度1%—2%的漂白粉澄清液备用。
有的水厂也采用漂白粉精片或次氯酸钠进行消毒。
5.氯化消毒的安全性问题5.1氯化副产物的形成及危害在氯化消毒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产生一系列氯的副产物。
通常,将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有机前体物。
天然水中有机前体物以腐殖质(含腐殖酸和富里酸)为主要成分,其次有藻类及其代谢产物、蛋白质等。
腐殖质是氯化消毒过程中形成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的主要前体物质。
三卤甲烷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四种:即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
其中以氯仿含量最高。
据研究表明氯仿具有致突变性和动物致癌性。
氯化副产物中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有卤乙腈、卤乙酸、卤代酚、卤代酮和卤代醛等。
这类物质目前现有仪器难以检测,但它们仍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和致癌性。
5.2防治措施对氯化副产物的防治,可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尽可能选择有机前体物含量低的水源;加强混凝沉淀和过滤等净化措施;防止藻类在制水构筑物内的生长,以降低有机前体物的含量;改善氯化消毒方法,如取消预氯化和避免折点氯消毒,采用管网中途加氯等,以减少氯化副产物的形成;采用颗粒活性炭过滤,以除去已形成的氯化副产物;此外还可考虑采用二氧化氯或臭氧作氧化剂/消毒剂,也可改用氯胺消毒。
6.氯制剂效果测定用于饮水消毒的含氯制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片和次氯酸钠等,其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液氯含有效氯在99%以上;新鲜漂白粉含有效氯在30%—35%;漂白粉精片含有效氯高达60%—70%;刚生产的次氯酸钠有效氯在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