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课稿
人口社会学,复习精品资料

人口社会学,复习精品资料1、人口:一般用来表示具体的规模,指的是生活在一定生活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生活(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生活群体。
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2)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①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2、人:是一个元概念,包括对个人和总体的理解,指的是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物质财富的高等动物;3、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4、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5、生育力:是有关人类再生产的能力,指妇女生殖能力和潜能。
是一个生物学概念。
6、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数量。
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
7、A、粗出生率是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人数。
CBRB、一般生育率(GFR) 亦称总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15-49岁)生育的孩子数。
育龄妇女是指具有生育能力年龄段的妇女,国际上一般以15~49岁作为育龄妇女的界限。
人口学复习大纲

人口学复习大纲第一章人口与人口社会学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的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空间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结构:阶层不同、婚姻状况等3、人口变动:人口状况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动。
(自然、机械、社会变动)4、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系统对社会的影响:(2)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系统的影响:5、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产生的标志:狭义人口学:指对人口变量、以及人口变量和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产生时间:17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产生标志:英国的约翰·格兰特于1662年发表《一句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广义人口学:含义: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产生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产生标志: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理论》6、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重点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研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两个前提:(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
在不加抑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土壤肥力递减规律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个抑制:积极性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7、全球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2)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8、人口平衡公式:年末人口=年初人口+(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增长9、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10、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11、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1)采集狩猎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原始的静态人口状态(2)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人口社会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关键概念1.人口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人口过程,研究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的变动过程,人口变动规律,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及其实际应用科学的总称。
2.狭义人口学:是指研究人口的自然形成、自然变动、人口再生产过程以及及规律性。
3.广义人口学:逼近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和由人口自然构成所引发的各种自然变动,还要研究人口的机械变动和人口的社会变动。
4.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是一门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5.人口学体系:人口学体系是人口学及其分学科的总和。
包括的学科很多。
复习思考题一.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及自然变动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社会中间变量2.影响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的各种构成(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婚姻、职业、行业等)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3.人口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劳动年龄期、育龄期、老年期)及由于每个阶段的人口各种构成变动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4.各种人口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5.各种特殊人口群体(育龄人口群体、妇女人口群体、老年人口群体、贫困人口群体、残疾人口群体等)的基本状况、特征、基本需求、社会问题及其有关的社会工作6.婚姻制度、婚姻类型、婚姻状态以及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家庭在社会会生活中担负的职能及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7.人口迁移流动的类型、原因、流向、距离、时间、人员构成及由于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8.民族人口成分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族成分变化,民族人口的数量、质量、婚姻家庭、各类型民族人口的社会构成及其变化,各个民族的特点,文化和生活习俗9.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同社会状态下的人口特征与人口问题比较研究10.人口与社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2.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3.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三.简述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包括:实际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回顾性调查、跟踪性调查统计调查包括:普查、抽样调查、经常性登记调查2.个案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整体与局部比较法、指标比较法4.因素分析法5.相关分析法6.宏观与微观分析研究法7.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法四.简述人口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人口学比较注重定量分析方法、计量技术和建立各种数学模型;社会学比较注重定性描述和推断2.人口学注重通过大量的数字统计资料和数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人口现象,社会学注重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社会现象3.人口学的基本要素:人口数量、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社会学的基本要素:角色、类型、范围、社团群体等4.人口学注重各类人口的变量及其构成分布,社会学则利用这些变量和分布同社会变量结合起来揭示社会现象5.人口学一般侧重人口规模、构成的变化和人口预测,社会学则利用人口学中可用的模型和规律研究社会现象、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社会学复习材料.doc

名词解释1、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來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2、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最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3、社会学想象力:就是学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最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5、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6、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彩响。
7、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
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
(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
(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8、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
9、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10、生冇规范的遐要性表现为生冇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冇子女和养冇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10、生冇的物质设备:生冇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11、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冇子女;②对生育数最的看袪,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12、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复习课程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一、简述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1)人口过程:生育制度,死亡制度,人口迁移,人口转变。
(2)人口结构:A.自然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伤残结构。
B.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和农村。
C.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社会分层,婚姻家庭结构,职业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等。
(3)人口变迁:人口与社会变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史,人口质量,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人口与资源。
二、简述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等。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与其他生物所类似的属性。
(2)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①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②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出生,家庭、学习,学校学习,就业,婚姻,生育,退休,死亡。
三、简述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极限寿命平均预期寿命生物因素死亡制度文化因素(生活方式)经济因素极限寿命与平均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生物因素和死亡制度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死去的是什么人(死者的社会角色进行死亡率差异分析),在什么地方死(医院、家中,工作场所或者其他),在什么时间死(个体死亡的年龄或不同历史时期),以什么样的方式死亡(疾病、事故、自杀或老死进行死因分析),死亡的符号意义(死亡的文化功能),各种经济原因,文化原因主要是生活方式,各种政治原因。
人口社会学的讲义 第四讲(77页)

止外,再加上脑部的死亡(大脑和脑干功能停止)。1968 年哈佛
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把死亡定义为不可逆的昏迷或脑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死亡统计
■ 死士洗计的起源: 出子行政、税收,年事和柔教的g的,政洲一 些
興象开始建立氏事參记和生命诜计剩度,并 举办 大规棋糸洗化的人口普去,收集烊知的人 口政据。
近决定因素来影响死亡率的水平及其 变动。
(2)温卡达查亚(1985年)研究婴儿死亡率时,按 各个因素对
死亡率转变的影响强度进行分层:
口 “ 更接近变量 ” (more proximate variables),主要是
指生物学因素,拈婴儿出生时的体重、性别、母亲 年龄、 遗传、母亲健康状况、分娩等。
> 睃着&学和技术的进步,死士的 定 夂索常故次写.
死亡定义的演变
按照联合国人口统计部的定义,死亡是指:“生命的一切征兆永
久消失”。所谓“医学死亡”,是指“持续12小时无自发性 的
运动,心跳、呼吸机能呈现不可逆转的停止,及曈孔扩张、 对
光无反应” (Whaley, 1982 )。
传统的死亡定义:心跳停止且无自主性呼吸运动;然而由于 医 学的进步,呼吸机能的退化或停止,可使用人工呼吸器来 维持 换气;心跳速率的下降或停止,可倚靠药物、心律引发 器
青壮年.
神经内分泌说: /血液小的激素变化与人的衰老有关.分泌系统所 分泌的激
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密 切相关。 各种内分泌腺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生退行性 变化。下 丘脑对衰老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有关这一理论还存在 争议,激素可能与衰老有 关,但可能不是唯一原因。因为, 对于不同性别 的同一物种,激素变化差异很大.
人口学复习提纲

1. 述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马尔萨斯,英国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家,英国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家,英国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家,但以人口学家而知名。
但以人口学家而知名。
但以人口学家而知名。
马尔萨斯人口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是以议论人具有食欲和性欲这两个“本性” 开始的。
其主要内容可以用“两个前提、三个定理”来概括。
“两个前提、三个定理”来概括。
两个前提:两个前提:一,一, 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从这两个“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 出发,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比例:食物或生活资料的增长与人口的增殖之间的关系。
马尔萨斯说, 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数增长。
但是,马尔萨斯并不认为这两个级数就是人口规律的反映,他提出,保持两个级数平衡的唯一出路就是抑制人口的增长。
他把所谓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人口自然法则,口自然法则, 归纳成以下三个定理。
归纳成以下三个定理。
三个定理: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 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正常的比例,种正常的比例, 即“人口的增长,即“人口的增长, 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 即“生活资料增加,即“生活资料增加, 人口也常随着增加”;人口也常随着增加”; 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 称之为人口的均衡原理, 即“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衡”。
马尔萨斯认为,马尔萨斯认为, 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因为空间和滋养物的缺乏会受到抑制, 人类的生长繁衍则会因为食物的缺乏而受到抑制。
但是人类的抑制分为预防抑制和积极抑制两种。
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要是积极抑制,灾难会缩短生命, 恢复被破坏的平衡。
人口学复习提纲

人口学复习资料1、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 人口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他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3、 人口的生物属性: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4、 人口的社会属性: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文化,政治制度。
5、 人口过程: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6、 人口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7、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即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塑造着社会变迁,又深刻的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包括结构性变迁和突发性变迁。
8、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提出人口社会学的问题;第二,收集资料;第三,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理论模型,进行社会学的分析9、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1)时代背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殖民地独立运动(2)构建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食物(食物为人类所必需)性欲(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积极性抑制(增加人口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手段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预防性抑制(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等)(4)人口理论的两个级数:人口的增值力级数、土地的生产力级数(详情在教材P4)(5)人口波动理论:详情在教材P4-P5(6)其理论不成立: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劳动群众的贫困和失业说成是适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基于人性的普遍的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反过来用这个所谓的人口规律,来证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是永恒的的人口规律发生作用而形成的最好的制度,认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是人口增加收到自然的限制,才能是人口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
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
(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
(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
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
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
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
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
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
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同期群是指同一年代出生的一群人。
同期群的概念把年龄角色、年龄分层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了。
同期群效应是指一个同期群的人口规模能够建构一个时期。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比较低时的状态。
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婚姻:是男女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它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
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婚姻的结果,也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
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是整个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
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二是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与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率。
城市化的含义:①动态角度: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
②静态角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在城市的比例。
③结构的角度: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人口的分布。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恰好能够最充分地利用本国可获取的资源是的人口,或者当某国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时的人口。
承载力概念: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个能保持各种种群数量大小的极限,这极限即是承载力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
具有价值属性、有限性、可替代性、可转换性、内涵具有可变性家庭计划:也称为家庭生育计划。
这是一项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等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和生育间隔的措施。
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
宏观角度,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变人口结构,使人类自身生产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微观角度看,是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优育,为社会和家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口政策是由政府颁布,目的在于影响人口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的主张和措施。
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
个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等三方面。
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41、优生是消除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增加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办法改善人口的群体的遗传素质。
优生学:有关优生的科学被称为优生学。
它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防止出生缺陷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含义)A是一种战略思想,核心是人口可持续发展B强调代际间的关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着眼于下一代C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又要减缓人口增长D强调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的关系E强调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F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2)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①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①带动地区发展②影响劳动力的合理分布③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人口转变与现代化的关系:人口转变与现代化互为因果;现代化促使生育率下降第一,生育成为有意识抉择的结果。
第二,减少生育是一种理性选择,减少生育是有利可图的。
第三,社会具备有效的节育技术和各种避孕措施能够完成人们生育的理性选择。
生育率的下降又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首先有利于资本积累;其次是缓解了人口与耕地的紧张关系;第三是提高了人均劳动生产率。
人口社会学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有三个层面:A.人口过程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是互动关系。
B.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观、历史观、互动观。
C.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研究人口老龄化的意义:①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发展②福利制度受人口老龄化挑战③社会资源分配和供给面临困难④新的老年贫困人口可能出现⑤人口老龄化可能重塑社会文化、社会秩序和代际关系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1)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社会已经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2)公共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社会公共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表现为两性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上的不平等。
①社会意识形态把男性划归为公共领域(政治参与)②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社员的差别)③公共领域的两性社会差异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权力关系中的差异(3)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两性分工。
人口和社会分层的关系:A社会分层影响人口的生产、再生产和人口过程:①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口具有不同的社会质量,这差异直接作用于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②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分层状况决定了不同阶层和阶层的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特点③社会分层与人口过程紧密相关④不同社会阶层所具有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人口问题和贫困问题的看法B人口规模、质量和人口再生产对社会分层产生影响:⑤从历史角度看,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层是一个同向增长的过程⑥从微观角度看,家庭通过提高子女的质量,减少生育数量可以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⑦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层有着微妙的关系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农业社会的进步与人口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革命改变了农业社会人口的增长方式,人力资本成为生产力提高的根本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口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人类是食物链的一部分;人口数量的增长受到承载力的限制。
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①具有替代关系②是相互促进的双向运动,特别是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减少③互动关系也发生在家庭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一、生物因素:首先应注意生物因素是影响生育率的最直接变量,任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都要通过生物因素起作用。
主要有性交、怀孕与分娩。
二、社会因素:A生育制度:包括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B经济因素:①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生育模式的最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