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价值)

合集下载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

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

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

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

它们是:(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8×5=40分)1.新闻选择2.新闻价值3.舆论引导4.媒介批评5.新闻自由二、简答题(15×3=45分)1.简述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简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3.简述我国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析当前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2.试论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具体有哪几方面的内容?3.试述舆论监督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新闻选择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

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

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

②需要性选择。

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

③外迫性选择。

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受外来因素的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2.新闻价值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

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

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

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

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核心知识点梳理写在前面的话:各位童鞋,无论你选择报考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硕还是专硕,《新闻理论十讲》都是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哈,自从该书2008年出版以来,每年选自《新闻理论十讲》的考题都会有一两道,且所占分值不少,故而此书需要精心研读,看薄看透并且对结构框架烂熟于心是每一位考生的不二选择哈。

下面是对于本书的笔记梳理,建议童鞋们在看过书后再用这份笔记加以复习。

在复习后期,应该做到看到每一个标题,就能立刻反映出此标题下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2012年专硕论述题第一题)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新闻理论教程》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笔记新闻理论,也叫理论新闻学。

本课程主要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研究新闻理论的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

导论第一节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

纵观国内外的新闻学研究,其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实用新闻学。

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部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则属于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范畴。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对精神生产手段的占有和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因此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新闻事业和新闻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马克思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新闻工作的实际,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成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

我们不仅要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共性以及新闻工作普遍的、共同的规律,我们更要着重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应当遵循的原理、原则、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

第二节西方新闻理论评析西方国家的新闻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并不十分重视。

总的来说,他们对“术”的研究重于对“学”的研究,围观的研究重于宏观的研究。

资产阶级新闻学作为指导资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也有相应的变化。

资产阶级新闻学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新闻理论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

一、集权主义理论渊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里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要点整理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要点整理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一般来说,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时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分为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合起来说呢?这是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传播,也可以夹杂着宣传的成分。

新闻和宣传的差别: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重复。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和舆论是什么关系呢?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新闻反映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新闻页可能没有反映舆论。

五、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2、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同化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更有现实价值。

3、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

4、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征:1、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

2、上一层次比下一层次获得较多的信息。

3、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主管意向的遮蔽,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

4、一旦外部真实的信息扩散,社会顷刻瓦解。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

陈⼒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第三章新闻法治3.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区分“法制”与“法治”1.“法制”与“法治”的概念(1)“法制”“法制”作为名词,即法律制度的简称,这是中性概念;作为动词,它的英⽂对应词组是rule by law ,即通过法律进⾏统治,主语是统治,带有制定者任性的性质,中国并不缺区分“法制”与“法治”世界上的两⼤法系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我国新闻⽴法的历史知情权“四权”理念隐私权隐匿权新闻传播法的基本理念和⼤体内容更正与答辩权分清“诽谤”与“侮辱” 新闻法应有的⼤体内容和结构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弹性的⽭盾权利的普遍性与等级性的⽭盾我国新闻传播法⽬前难以出台的原因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盾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盾对传媒的随机控制和依法⾏政的⽭盾我国新闻实践中的“新闻官司”新闻法治乏,秦始皇的时候就实现了。

(2)“法治”①“法治”的英⽂对应词是rule of law,是指⽤法来治理政治,“法”在这⾥是主体的所有格,即依法⽽不是依具体政治领导⼈的主观意志办事,法治社会不会由于领导⼈的更迭⽽轻易改变法律制度,“法治”是⼀种稳定的社会状态,隐含所有⼈都在法的治理之下的意思。

②“法治”是“⼈治”的对⽴⾯,反对社会政治中的个⼈独裁,强调⼈民主权和法律治理,它以法律来防⽌“⼈存政举,⼈亡政息”的发⽣;它主张法律⾯前⼈⼈平等,反对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制”则不具备这种特性,可能出现“⼈治底下的法制”。

2.关于“法治”的法学解释(1)英国法学家戴雪对“法治”提出了三点解释:①除⾮明确违反国家⼀般法院以惯常⽅式所确⽴的法律,任何⼈不受惩罚,其⼈⾝或财产不受侵害。

②任何⼈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且所有⼈,不论地位条件如何,都要服从国家⼀般法律,服从⼀般法院的审判管辖权。

③个⼈的权利以⼀般法院提起的特定案件决定之。

(2)英籍法学家约瑟夫·拉兹在《法的权威》⼀书中提出了“法治”的⼋条原则:①法律必须是可预期的、公开的和明确的。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1.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受者晓其事宣传: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传者扬其理2.新闻: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宣传: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3.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3)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4)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1.舆论: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2.关系: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3.总结: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1.报告现实事物。

2.强烈时效要求。

3.可以公开传播4.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第二讲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2.接受者的“不知”3.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

1.对媒体:对事实的选择标准2.对读者:使用价值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第一章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列宁: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毛泽东: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其他“工具论”的观点 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定位传媒 作为治理技术的传媒 “教育论”的观点 关于报纸“通上下”职能的认识 反动的法西斯主义传媒观 传播学关于传播“四大功能”的观点 新闻专业主义的传媒职能定位 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 传媒是一种文化产业 记者对传媒职能的不同认识导致不同权重的选择 政党报刊时期传媒具有阶级性、党派性 传媒与阶级、党派的关系 商业报刊时期传媒产品作为商品传播科技的发展与对传播的控制传媒生产中的商品交换情形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最早的一批中国新闻从业者,已经十分清楚传媒是做什么的。

不过,那时的报人多半是被动就业,为啖饭而来。

1.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报人职业视为文途末路、下等艺业那时的传媒道听途说为多,记载多夸,社会名声不好。

《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考中进士后,即刻脱离报馆。

士人与报人的角色冲突,消解了他们本来对报纸原有“职业”的认同。

2.报刊地位的变化(1)1896年开始,梁启超论证了一系列关于出版自由、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等观点,引进西方新闻学的学术观点,主要服务于政治斗争。

他将报刊视为“政本之本,教师之师”。

(2)早期有政治抱负的中国记者,都认为立言、立德,是记者之天职,记者的职能是平天下之不平。

这是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的影响。

(3)于是,关于传媒是做什么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方位的认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定位传媒;从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角度定位传媒。

二、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1)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的最早论述从18世纪开始,许多思想家都在一般意义上谈到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这个观点,最早可能是英国伦理学家边沁,他在自己的论著《宪法法典》中谈道:舆论表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报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新闻价值
2.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1.事实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之一是接收者的“不知”
(1)即使事情发生了许久,对不知的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因而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可能是新闻。

接收者的“不知” 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是什么
事实是客观的
人们只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 的判断依据 对异常事物的关注 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坏消息综合征 对自身偏好的关注 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十句话
新闻价值的要素 休梅克提出的新闻价值的四个方面
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排序会受环境影响
宣传性要求的压抑
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为自身利益而不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传媒运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价值实现的折扣 新闻价值
(2)“不知”的情形,包括刚才或正在发生的非常规事实、新披露的以前发生的事实、不知道的知识等。

(3)不能重复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陈韵昭与吴文虎两位学者在《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足以使一个事实构成新闻的第一个条件,在于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或是新近才公开暴露的,即事实须具“时新”的素质。

2.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能否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常常被看成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核心尺度之一。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兴趣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对受众以后的需要选择产生影响,成为一种价值的评价尺度。

(1)不同传播者专注于不同的报道领域,在我国首先是传媒内部分工的结果,有些是记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结果。

受众对不同新闻媒体的选择、对具体新闻的选择,也是受其兴趣和需要支配的。

记者采写新闻时,要时刻考虑读者的共同兴趣。

①事实本身能够引发受众对其的兴趣,这一事实的价值属性是开启新闻发现、选择和接收的重要“阀门”。

这种属性是在事实与人们感觉的关系中确定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②与事实本身的关系或需要,更是人们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和接收的动因。

我们生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如果不能随时感知它的变化、跟上它的变化,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没有对外界变化情况的感知,人就会失去行动的依据,同时也不能通过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

感知外界新情况是人的一种需要。

(2)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普通人接触最多的信息,是各方面的新闻。

①各种传播途径,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到Web2.0的各种信息平台,每日每时报告着国际、国内和本地最近发生的新闻。

②今天的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已经是立体化的、全方位的,人们不能不重视新闻,特别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它是生存之必需。

然而,面对无数从各种渠道传来的信息,选择成了难题。

③对记者来说,从海量事实中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了,而对新闻接收者来说,现在还要从海量新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的新闻。

因此,不论是专职新闻记者,还是普通公众,都需要一些新闻价值的知识。

3.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任何传播的发生,产生于传播双方或多方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

有差异才会出现信息的流动,从拥有信息多的一方流向拥有信息少的另一方。

但这种流动不是自然界的水流,顺势而下,而要传、授双方的相互认可。

(1)发出信息者,或出于利益、情感的需要,或为了寻找新的信息。

(2)信息发出了,有了回应,那个发出的信息便有了“价值”。

如果这种信息是新闻,那么发出者和接收者相互认可的那些新闻,便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接收者认可,是新闻价值得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条件。

显然,新闻价值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或对事实的评估,指引着新闻的内容。

二、新闻价值是什么
1.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对接收者来说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

它或满足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单纯的获知、兴趣、认同感需要),或帮助自己对利益相关的事情(物质利益、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等)作出决策。

2.事实是客观的
事实是客观的,这种判断虽然是主观的,但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实认识的基础之上。

(1)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但在共同“不知”和一定程度的共同兴趣的条件下,人们对相当多的事实具有较为相同的“价值判断”。

这种共同的对“新闻”的认识,是“新闻价值”概念得以成立的基础。

(2)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收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贯彻这个标准,有可能在最大的层面上拥有受众;同时,传播者也可以获得较多的交换价值或宣传效用。

(3)受众接收某条新闻,通常出于对其“使用价值”的判断。

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有经济利益(交换价值)、政治利益(宣传效果)的考虑;传播者的个性偏好也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

三、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判断依据
1.人们只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人对外部的感知,是选择性提取的结果。

人在观察事物时由于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找寻带来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会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效应。

在无数事实中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要求选择者心中有明确的选择标准,这也是记者的一个重要职业素养。

(1)对于新闻接收者来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新闻能够被接收和记忆,因为人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和记忆都是有限的。

与人们接触的信息相比,有“价值”的信息是极少的一部分。

个人只能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

(2)人们是在各种信息的比较中选择和接收信息的。

两个信息的比较中,人们本能地接收触及边界的、更新常态思维的信息。

①人们自然会被不常见的、新鲜的事实所吸引,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自然熟视无睹。

②采用反常思维方式观察事物得出的观点性信息,也会吸引人。

人们对所熟悉的关于某事物的说法会感到木然,一旦关于某事物出现新的阐释,说法与原来的距离越大且有一定道理,就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赢得接收者。

(3)公众对信息的选择,可以概括三层递进的内容。

①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兴趣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的一种倾向。

②选择性理解,指受众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与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相互冲突。

可分为创造性理解、歪曲性理解和卷入性理解。

③选择性记忆,指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会被遗忘。

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

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2.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
人是高级动物,会对新鲜事物以及需要提高警惕的事物表现出高度关注。

(1)美国女传播学者帕梅勒·休梅克认为,在监察环境时,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对正常的好消息的关注,往往不及对坏消息那么重视,因为前者的监察意义不大,而后者在激发接收者方面明显地能够发挥功用。

读者、观众对坏消息的重视程度高于好消息,因为坏消息对他们有提醒和警戒作用。

(2)她强调,这种对坏消息的偏好,甚至源于遗传进化,因为了解偏差(deviance)情况可以保障个体的安全和有利于繁殖后代。

这种偏好经由遗传因子代代相传,成为动物的天性。

(3)不论是基于生理需要还是文化塑造,把偏差的事物(即坏消息)分辨出来,并以新闻的方式展现互诉,是人寻求信息时的本能表现。

坏消息除了能够帮助人类监察环境外,一般较有刺激性的情节,容易激起公众的情绪,引发具体的影像,而且出人意料,因而更易为公众关注与接受。

坏消息可能具有“雪中送炭”的效应,而好消息通常是“锦上添花”,就紧迫性而言,新闻的天平往往更多地倾向坏消息一边。

美国新闻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新闻社会学》中指出,新闻的一个倾向就是坏消息。

3.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1)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出于本能)
①好奇心的本能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倾向。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

任何人一旦具有了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的好奇心,就会积极地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通过新闻获得信息当然是其中的一方面,只有在获得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他才会有所发展和创造。

②坏消息综合征
经调查,很多网民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

这种“坏消息综合征”首先源于“人性的不完美”。

负面内容承载着与个人共运的命运。

通过这些负面消息和负面评论,网民得以借此发泄自己的情绪。

③习惯性质疑
喜欢发表负面评论的不仅仅是“网民”的习惯,众多评论者也都陷入了“习惯性质疑”的漩涡。

从另一角度而言,习惯性质疑也可看做“为公代言”的姿态。

值得警惕的是,“偏好负面评论”能否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习惯性质疑”的背后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