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养生浅谈(论文)
浅论心理健康论文

浅论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之间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心理健康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视,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出现“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球性的关注点和热点问题。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个人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过度的情感波动会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
例如,常见的抑郁症状是压抑心情导致的食欲减弱、失眠、萎靡不振等生理现象,容易导致身体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出现异常,这样的长期摧残会对身体产生无法逆转的伤害。
同时,心理健康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无忧无虑地投入到各种生产活动之中并获取有效回报。
心理健康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社会各种复杂的环境,并开发潜能提升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如何维持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正常的睡眠、饮食、锻炼等基本需求。
乐观积极的心态也对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要学会接纳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以此维持良好的生活心态。
除此之外,及时寻求心理健康医护专业人员的支持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经常面对的问题并不一定是可以独立解决的,也有可能受到心理影响和精神因素的影响。
这时候,及时咨询心理或者精神科医生,接受其他专业的治疗就可以缓解问题并且避免问题恶化。
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发现一些大型的社会事件和长期的心理压力可以奠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陨落”。
例如,身处大城市中任何一个个体的内心都会感到内向和恐惧,“爱情自由和机会平等”这些诉求都在个人的内心中建立了某些基本的屏障。
当然,在某些公开事件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事件被大型社交媒体广泛转发,这时的个体可能会感到种种的顾虑和恐惧,从而各种心理问题便随之滋生。
例如,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间,“新型肺炎”这个患者疾病突出的关键词被大量转发,许多人产生种种的心理问题和困扰,恐惧、担忧和绝望感是其中常见的问题,这时帮助他们稳定内心和发泄对话是不可缺少的。
心理健康对养生的重要性与保持方法

心理健康对养生的重要性与保持方法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养生。
然而,除了关注身体健康外,我们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情绪稳定,更关乎身心平衡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对养生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方法。
一、心理健康对养生的重要性1.影响身体健康:心理和身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当我们感到忧虑、紧张或压力时,身体会分泌出大量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肠胃、呼吸、循环等多个器官系统功能。
2.提高生活质量: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让人拥有更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精神状态,增加幸福感和满足感。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并从中得到成长和启发。
3.促进积极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自身,还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
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忧虑情绪。
二、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1.培养积极心态:学会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正向思考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使我们更加具备应对挑战和困难的能力。
多看一些激励性文章或书籍,结交乐观向上的朋友,均可提升我们的心理素质。
2.定期放松自己:在工作之余设定一些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十分重要。
可以选择进行一些舒适且有趣味性的活动,如听音乐、阅读或参加运动。
短暂的悠闲时间有助于我们恢复心理平衡,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3.与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社交网络,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困扰。
沟通和倾诉是释放情绪、减轻压力的有效方式。
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让他人理解并提供支持和帮助。
4.注意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生活状态,调整自身能量平衡。
养成一些健康习惯,如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结构,这些都可以提高自身抵抗力,并有利于维持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5篇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5篇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健康和健康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为帮助居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环境,降低危险因素,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篇1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国家的强盛。
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
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
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
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
养生心理调节,关注内心健康

养生心理调节,关注内心健康前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加之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关注内心健康,进行养生心理调节已经成为当代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积极心态、心理护理、压力管理、社交情感等方面,探讨如何关注内心健康,进行养生心理调节,帮助读者更好地实现内心健康与平衡。
培养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是维护内心健康的关键。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培养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化解负面情绪,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让我们更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进行心理护理定期进行心理护理同样重要。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心理放松,如音乐欣赏、阅读、瑜伽、冥想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舒缓心灵压力。
此外,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护理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内心的困扰和疑惑,寻求专业的心理指导和支持。
有效管理压力科学有效地管理压力对于维护内心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要学会分解任务,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避免过度的工作压力。
其次,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压力,调节身心状态。
另外,学会沟通表达,及时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压力和困扰,寻求支持和帮助,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建立良好社交情感建立良好的社交情感对于内心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我们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增加生活的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建立积极的情感互动,能够促进内心的平衡和稳定,有助于缓解情绪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同样有助于关注内心健康。
投入兴趣爱好的同时,能够让我们暂时脱离烦恼和焦虑,享受身心愉悦的时光。
兴趣爱好也是一种心理放松的方式,有助于调整情绪,增加内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总结内心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内心健康,进行养生心理调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通过培养积极心态、进行心理护理、有效管理压力、建立良好社交情感以及培养兴趣爱好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内心健康,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养生心理调整心态塑造健康人生

养生心理调整心态塑造健康人生健康是现代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养生心理调整心态是塑造健康人生的关键。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不仅仅包括科学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还需要正确的心理调整和积极的心态来达到全面健康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养生心理调整心态,从而塑造健康人生。
一、认识心理对养生的重要性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挑战常常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长期的压力和消极的情绪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如失眠、内分泌失调等。
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心理对养生的重要性,及时调整心态,以实现身心共同进步的目标。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1. 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塑造健康人生的基石。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激发内心的力量,将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信号传递到全身。
2. 学会释放压力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不管是来自工作、学习还是人际关系,都可能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学会适当地释放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适当的放松方式,如读书、听音乐、运动等,来舒缓紧张的情绪,消除压力对身心的负面影响。
三、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1. 学会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是养生心理调整的关键。
在面对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过度消极的情绪,及时寻找积极的事物来调节情绪,如与亲友交流、参加兴趣班等。
2. 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需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并投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心灵得到满足,还可以在兴趣中找到宣泄负面情绪的途径,保持心情愉悦和身心健康。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养生心理调整至关重要。
与亲友、同事和伴侣之间的良好沟通、合作和理解,能够缓解紧张情绪,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压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
五、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己无法调节心态,无法摆脱负面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可以积极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高中生心理健康论文3篇

高中生心理健康论文3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伴随一些消极的或者是颓废的事物的发展。
网络,影视等各种传播媒体不断发展,中学生所接受的事物也是日新月异,而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又恰恰是一个“危险时期”。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生心理健康论文篇一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
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
养生养生从心理调节开始

养生养生从心理调节开始养生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养生的核心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平衡和调节。
心理调节是养生的基础,只有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健康。
本文将从心理调节的角度探讨养生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一、认识心理调节的重要性心理调节是指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使其达到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压力等。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调节,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调节对于养生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身心健康:心理调节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和焦虑,减少身体上的紧张和疲劳,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
2. 提高免疫力:心理调节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使人更加抵抗疾病和病毒的侵袭。
3. 提升工作效率:心理调节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使人更加专注和有动力地完成工作任务。
4. 增强人际关系:心理调节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亲情、友情和爱情,使人更加快乐和满足。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和建议1. 积极面对问题: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不要抱怨和消极,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和休息,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3. 学会放松和休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要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来放松和休息。
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散步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身心。
4.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情绪过于激动或消沉。
可以通过冥想、呼吸法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6. 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自己无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获得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保持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精选

保持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精选(2)保持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篇三:《心理健康及其维护》摘要:本论文主要注重介绍心里健康标准的基本定义,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什么是异常心理,对于出现异常心理时该进行何种治疗,以及对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相关意见。
通过相关的基本介绍让大家对心理健康有所了解,以及引起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关键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认识,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健康标准的定义: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不脱离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养心灵健康,造就身体健康------浅谈现代养生新概念之心理养生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养生。
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心理养生这一健康养生新概念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健康现代养生心理养生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健康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人追求的共同目标。
什么是健康呢?健康(health)一词源于1000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族,其词义为:安全,完美,结实。
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是:“无病、无残、无伤”。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综合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健康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完美状态。
”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没有不舒服,也不是仅仅指体格健壮,它分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人际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这么四个层次。
现代健康是这四个层次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这就好比一层层向上的金字塔,是全方位的概念。
可以看到,从躯体到心理的健康,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一个人心灵高尚,心理就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了,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也好得快。
可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社会适应性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蚀,还应具有健全的精神状态心理平衡和调节能力,以应付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维持身心功能的协调、稳定、和谐地发展。
才能随时驱除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可以说,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
60%~80%的现代疾病,都是由各种压力、烦恼等心灵问题造成的。
有学者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人们的生理疾病。
身体再好,心态不好,还是病人。
健康不是医生的恩赐,不能单纯依靠运动和保健品来获得,而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必须具有身心合一的健康观,通过调养心灵的健康,来造就身体的健康。
养生的核心是“养心”,养身是术,养心是道,因此,心理养生必将成为现代人追求的健康新方式。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
情志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却深刻得多。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七情)。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明这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忧)、(惊)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情绪体验,都和内脏反应紧密相连,当情绪发生变化时,会直接损伤内脏,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严重危害人的身体。
而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
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早就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过度的、强烈的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会使情绪失控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烦闷、懊悔、愤恨、焦虑、忧伤等等不良情绪是产生疾患的内在因素。
持久或过度地沉浸在这些不良情绪中,就会使机体能量耗竭,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机体衰老进程加快,从而各种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使肿瘤的发生率上升。
《养性延命录》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所谓“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理论《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
在临床医学上,过度的情绪反应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
1、喜则气缓。
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
许多心脏病人,往往就是过分激动,导致心肌梗死发作。
如小说《隋唐演义》里说了一位唐朝大将程咬金,就是因战争胜利而过分高兴笑死的。
2、怒则气上。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
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脏,引起肝郁气滞,魂不内守,失眠、心烦、头痛、造成胁肋区疼痛,筋骨失养。
常见的病征表现为肝炎,关节炎,抑郁症、精神病、失眠等。
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被诸葛亮激怒,怒气伤肝而亡。
3、忧、思则气结。
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胃,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
过度忧愁会引起脾运化水湿障碍,胃的消化功能不好,人就会食欲差,胃胀、浮肿、面色差、糖尿病等。
关于这一点老百姓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人一忧愁了就不想吃饭。
4、悲、思则气消。
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悲伤肺,长期悲伤、思虑过度,性格过于内向,就会伤及肺引起咳嗽、气喘、面部长痘等。
如小说《红楼梦》里所写的林黛玉就是悲思过度使肺经阴阳平衡失调而伤了肺,抑郁咳血而早逝。
5、恐则气下。
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
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肾藏精,惊恐伤肾,人受惊吓恐惧后,肾不能藏精,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下降,就会发生早衰、骨关节酸疼、腿脚软冷,夜尿多,生育能力下降等。
6、惊则气乱。
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情绪直接伤人引起各种疾病,同时当内脏因情绪伤害而劳损虚弱,人更容易受外界六淫的侵犯。
所以中医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合理摄取营养,适当运动是养生,而情志养生才是更高境界的养生。
正如老百姓所说的,治病救人,治心才是最高境界的医生。
能达到治心水平的医生,能治国也。
所以古人有“不为良医,便为良相”之说。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养生关键在于养心(理),有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理引起的,一个人的情绪好坏对生命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同,对于人们的养生结果也会不同,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拥有健康的生命!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心理状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价人体健康的几大指标之一,有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这里的养心贵在一颗平常心,也就是好的心态,平衡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们说心理养生的关键在于心理平衡。
只要做到心理平衡,就是掌握了健康养生的金钥匙。
一个成熟的人会把握住自己快乐的金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而正确对待和处理外界刺激,是保持心理平衡、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轻松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在我国长寿保健谚语中有很多是与心理保健有关的,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生不老等。
都是让我们放松心态,开怀欢笑。
面对生活中的浮沉和起落,尽量调节自己的情绪,平和自己的心态。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养生”呢?心理养生,最主要是做到“八戒”和“四要”心理养生“八戒”:一戒疑。
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
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
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
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
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
容易发脾气,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
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
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
八戒悲。
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心理养生四要素:一要善:即善良。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
助人的过程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助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你帮助了别人,你的心灵得到愉悦,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
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若心存恶念,必将引起身体不良的变化。
所以,心存善良,不仅能使我们的精神愉悦,更能使我们的身心健康。
只有心地正直而善良的人才能因常养心养德而长寿;那些为了一己的功名利禄,不惜昧良心、使毒计妄图算计无辜者的恶人,因为其居心叵测,设阴谋、放暗箭、唯恐天下不乱,身心惶惶不可终日,无一刻安宁,这又怎能谈到养心、养德而延寿,因此《增广贤文》中曾总结了一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助人之心不可无”,这是我们养心养德的至理名言。
由此可见,善良是人的基本素质和美德。
一个善念如万两黄金难求;一句善言如滋润心灵的甘露;一项善举如永恒的春天。
善良是做人的成本,是生命的原色,是人生的本能,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
所以,我们说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二要乐:即快乐。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举世皆从愁里老,乐观才是长寿药。
在磕磕绊绊的人生旅途中,也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坎坷。
境遇是改变不了的,唯一可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我们自己的心情!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另一种是用用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世界,你若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美好,你如果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可怕。
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有了乐观的心境,就能得到快乐的因子。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可能的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去寻找能让自己快乐的理由。
“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最优美、最自然、最良好的自我保健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