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

合集下载

养生的哲学思考

养生的哲学思考

养生的哲学思考人生百年,五十年身体和体力的颠簸、操劳期也;尚有五十岁康壮心性形成优雅平稳生活期。

养生,是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养生,不是简单的锻炼身体,它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一、养生,从心开始养生,首先要从心理养生开始。

人生在世,心态最重要。

心态好,人生就会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面对,乐观应对。

不要被困难击倒,不要被挫折打败,要有一颗坚韧不屈的心。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二、饮食养生饮食是养生的关键。

饮食要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要注重营养的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三、运动养生运动是养生的必要手段。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

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运动,要适量运动,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

四、睡眠养生睡眠是养生的重点。

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身体的恢复,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要熬夜。

五、情绪养生情绪对养生有很大的影响。

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不要让情绪波动太大,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让情绪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六、自然养生自然是养生的最好方式。

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要学会欣赏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

在自然中行走,感受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身心都会得到放松和舒缓。

七、阅读养生阅读是养生的好方法。

通过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阅读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让人心境平和。

多读一些好书,可以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总之,养生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养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从心理、饮食、运动、睡眠、情绪、自然和阅读等方面入手。

只有全面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用哲理指导养生

用哲理指导养生

的养生方法 。 中医经典著作 帝内 育保 健法 。现 代人尤 其是 老年 人钟 应这 些 自然变化 规律 ,才能达 到养 黄 经 中总结 的种种 养生术 , 就包 括医 爱 的太极 拳 ,就是把 动 养与静 养有 生 的 目的 。所 以说 ,当人们 明 白了 药、 饮食 、 宗教 、民俗 、 体育等文化 机地结 合起 来 ,这是 一种很 好 的保 必须 努 力与 自然 保持 和谐 , 保持 动
方面 的理 论 ,这 些理论概 括为 中医 健养生 方法 , 当在 老年 人 中广泛 态的平 衡这 个道 理之 后 , 应该 努 应 就
的养生之 道 ,成 为中医养生 的基 本 加以推广。 所谓 “ 食养” 就是饮食 力 去 了解 和 掌 握 大 自然 的运 动规 , 指导思想。因此 , 养生的 “ 在 理”与 养生 ,一 日三 餐 ,不可 或缺 。吃 什 律 ,即天人 合一 。和 谐养生具 有 无 “ ”之 间 ,应 该 遵 循 的基 本 原 则 么 , 法 怎样 吃才 能长 寿? 这个 问题 , 限生 机 ,简言 之 ,就是悟 透 了人生 对
是 :法无常法 ,因人而异 ,理有常 应 尽量 做到饮 食有节 制 , 五味 不 偏 的道理 ,悟 透 了世界 的道理 ,如 果 理 ,顺应 自然。养生要 因人、因地 、 食 。另外 ,心 理养生 ,也是不 可 忽 再 掌握 一些保 健 养生的 常识 , 可 就 因时之不 同 , 采取不 同的养生 方法 。 视 的一 个方面 ,因为 ,良好 的心理 以 选择 出能够 适 合 自己 , 之有效 行 但是 不论 采用何 种方法 ,最关键 的 可以 使生理 功 能处于 最佳 状态 。人 的养 生方 法 。这 样 ,才能 走过 健康
断提高 , 越来越 多的人都 在关 注健 康 和养 生 。 康是 人类 为之不 懈奋 健 斗 的 主 题 ,是 提 高生 命 质 量 的 资 本, 也是事 业 的基 石 。 人到 老年 , 自 然 更要用 哲理来 指导 养生 。为达 此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的基本介绍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养生[2]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个重要的精髓就是“生生之学”。

这个“生生”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唐代以后的医典中几乎随处可见,其最早见于《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

”“生生”的含义非常丰富,第二个“生”指生命,第一个“生”是指让生命更加健康、完美。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讲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意为医疗是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方法。

有了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各种方法,那么就应该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对生命的认识,即“生生之道”。

“生生之具”与“生生之道”结合便构成了“生生之学”。

广义上讲,生生之学包括一切生命现象,而狭义的生生之学是指对人的生命维护和保养问题,即养生和治疗的道理和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相当于传统文化中讲的贵生、尊生、摄生、卫生、养生。

“生生之道”与“生生之具”相互联系,“生生之道”通过“生生之具”落实,“生生之具”以“生生之道”为指导,二者相互依存,而且还要从艺上升到道。

生生之学包括养生与治疗。

养生哲学:身心合一,追求自然

养生哲学:身心合一,追求自然

体的健康与幸福,更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人们对养生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本文将从身心合一、自然之道、养生实践等方面探讨养生哲学的内涵与实践。

身心合一:平衡与调和养生哲学强调身心合一,即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这种身心合一的理念反映了人与自然、心与身、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联。

1. 身体健康与精神平衡在身体层面,养生强调良好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规律的作息等,以维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而在精神层面,则注重内心的宁静、情绪的平衡,通过冥想、放松等方式调节内心,保持心灵的平和与愉悦。

2. 和谐的生活方式身心合一的理念也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倡导人们远离浮躁的都市生活,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外在世界的和谐。

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身心得到调和和平衡,实现内外在的和谐统一。

自然之道:顺应天时,调整生活养生哲学强调追求自然,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之道涵盖了饮食、运动、作息、心理等多个方面,主张顺势而为,调整生活,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1. 饮食调养养生强调“食疗”,提倡根据季节和气候选择不同的饮食,如夏季清淡、冬季温热,以此调养身体,顺势而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运动锻炼顺应自然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户外运动,如春季晨跑、夏季游泳、秋季登山、冬季滑雪,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顺应自然的节律,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3. 作息调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顺应自然的昼夜交替,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有助于身心的恢复与调和。

养生实践:回归自然,追求平衡养生哲学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通过实践来落实。

养生实践强调回归自然,追求平衡,让身体和心灵得到全面的滋养与修复。

1. 自然疗法倡导使用自然资源进行疗养,如草药、芳香、水疗等,以自然的力量促进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2. 自然疗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疗养,如森林浴、泉水疗法等,让身心得到自然环境的愈合与滋养。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养生是指人们通过控制饮食、锻炼、调节心情等方法,以维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的一种活动。

养生理论和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将介绍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一、饮食养生1.草药养生: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草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枸杞、红枣等则可以调节气血,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2.膳食调养:传统的养生理论强调饮食的调理。

例如,五谷杂粮被认为是养生的良方,因为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适量摄入各种蔬菜、水果,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二、运动养生1.太极养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其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为特点,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和关节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调整心理状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气功养生:中国的气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气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三、心理养生1.冥想养生: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冥思的方法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身心放松的状态。

冥想可以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音乐养生: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听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改善睡眠,促进身体的恢复。

以上只是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简要介绍,实际上养生方法的种类还非常丰富。

总之,养生方法的核心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达到这个目标。

同时,养生也需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并坚持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养生的八大理念

养生的八大理念

养生的八大理念养生是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话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健康和身体的维护。

养生是一种综合性的理念,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饮食、运动、心理等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养生的八大理念,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养生的指导。

一、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是养生的基础,它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养生的饮食要注重平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并避免吃过多的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增加纤维摄入,有助于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适量摄入食物也是养生饮食的关键,可以通过控制餐量和遵循食物搭配原则来实现。

二、适度运动适度运动对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长期坚持适度运动,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

适度的运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三、保持良好的作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新陈代谢的进行。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减轻压力,对改善身体状况非常有益。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降低患病的风险。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五、注重调理身体养生不仅要关注外在的身体健康,还需要注重内在的调理。

可以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如针灸、拔罐等来调理身体。

同时,也可以通过按摩、泡脚等方法来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六、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对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

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可以减轻压力和孤独感,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同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七、远离有害物质远离有害物质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例如,戒烟、限酒等举措可以有效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也要远离环境污染,保持空气清新,避免有害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有利健康四字箴言口诀

有利健康四字箴言口诀

健康“四”字箴言口诀养生口诀三百六,潜心体会细心读, 衣食住行宜谨慎,永走健康长寿路。

愿大家健康!“四”字箴言养生口诀1、四理养生方法好,四维健康为目标。

健康四大里程碑,四大基石要记牢。

四理养生方法是最科学、最全面的养生方法。

即,生理养生是基础,称低层次养生;病理养生是保健,称浅层次养生;心理养生是核心,称高层次养生,哲理养生是关键,称深层次养生。

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理念,四维健康。

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力健康、道德健康。

具有四维健康的人,正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人。

健康四大里程碑。

最返璞归真的环境,最与世无争的心情,最合理营养的膳食,最适量有氧的运动。

这四大里程碑是健康长寿的保障。

有氧运动:运动柔和,时间较长,练的是气,消耗的是脂肪。

如散步、骑自行车;无氧运动:运动剧烈、时间短暂、练的是力,消耗的是蛋白质。

如举重、跑百米。

世卫组织在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四大基石。

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酒戒烟、心理平衡。

这四大基石是保健养生的指南。

2、生理养生有四养,病理养生有四条。

哲理养生四观点,心理养生四诀窍。

生理养生有四养。

动养,以动养身;静养,以静养气;居养,以居养心;食养,以食养器(器官脏腑)。

病理养生有四条。

卫生保健,预防疾病,四疗并举,康复活动。

四疗即,理疗、药疗、体疗、神疗。

有病早治,无病防御。

哲理养生四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观点,中庸过犹不及。

中庸是养生之道,适度是长寿之宝。

心理养生四诀窍。

养志,自我调节,怡神定志;养性,戒骄戒躁,稳定情绪;养神,少私寡欲,心态宁静;养德,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3、生理养生四结合,病理养生四重要。

哲理养生有四然,心理养生有四条。

生理养生四结合。

劳逸结合,延年益寿;动静结合,健康长寿;摩(按摩)练结合,康宁增寿;养疗结合,祛病添寿。

病理养生四重于。

防病重于治病,已疗重于人疗,“动补”重于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忙着治病没忙防,没有忙到点子上。

古人的养生经范文

古人的养生经范文

古人的养生经范文古人的“养生经”古人非常注重养生的,古时候就有一套套的“养生之道”,我對此颇感兴趣,闲暇之余翻资料,请教“度娘”,整理有关古人“养生”之道,整理出古时候的十五种“养生经”:“形動养生、饮食养生、进补养生、固精养生、经络养生、顺时养生、修身养生、调气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哲理养生、修性养生、琴瑟音养生和养生三宜三少”;还有些“五花八门”的种种“养生经”,我没收集到位了,实际上也无法收集那么多了。

现将我精心收集归类编撰的古时候十五种(类)“养生经”,提供给大家学习,以借鉴古人的养生之道,修身养性,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好生地享受太平盛世。

图片发自简书App(一) 形动养生: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南宋著名的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動對健康的积极作用。

古人在實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動物形方式,可强身延年。

人若贪啚安逸,运動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則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二)饮食养生:古人認为,合理饮食可以調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會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三) 进补养生: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仃上。

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

还应当考虑顺应四時。

服用补药時,如入肺药,則在冬季比較适宜。

(四) 固精养生:古人認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由精仃上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如性欲无节,精仃上亏损过多,就會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

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五) 经络养生: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
关于这个世界,我们有太多疑问: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人却没以前幸福?到了一定年龄,该如何看待生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能为现代人带来什么?近日,本报记者专访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听他把脉国人心灵困境,述说“三理养生”的奥秘。

人最大的痛苦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楼宇烈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宗教、国学和昆曲等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实践者。

一身棉麻衣服,脸上挂着笑,82岁高龄的楼宇烈先生,连续讲课四五个小时,仍精神十足。

《生命时报》:眼下,人人喊累,觉得精神压力巨大。

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何人却开心不起来?
楼宇烈:完整的人格应包括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两部分,前者是基础,缺乏后者则是“行尸走肉”。

可现在很多人已被严重物化,做什么都带功利性,沦为金钱的奴隶。

可以说,累是因为你放弃了选择,也放弃了你自己的心。

心乃人身之君,以心管五官,进而管外物。

如果放弃了自己的心,五官被万
物管了,眼睛想看更美的,嘴巴想吃更好的,身体想住更大的房子……心随万物变化,便很难达到安宁状态,想开心就更难了。

《生命时报》:中国传统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帮我们解决环境污染、社会风气败坏等问题?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不能丢。

解决目前困境,首先是人本主义精神。

人有能动性,要在最大程度管好自己,反省自问、自觉自律,讲究“天人合一”,不做过分的事。

任意妄为会损害本性,现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即是表现之一。

其次是讲究“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核心不是绝对服从,而是人人要按自己的身份、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管好自己的行为。

人人都遵守规范,社会才不会乱套,风气才会慢慢变好。

从个人层面来讲,我建议大家多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

36字“三理养生经”
《生命时报》:早在上世纪80年代,您就开始研究中医,在您看来,养生的关键是什么?
楼宇烈:30多年前,我担任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

有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瑞士留学生找到我说,他在中国学了一年中医,但用的还是西医的方法,他觉得中医根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想跟我学中国哲学。

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中医。

养生最关键的是养心,顺应自然。

很多人靠食补、药补养生,我认为,都是没抓到中医养生的精髓。

如果身体不缺,这样补容易导致营养过剩,对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的伤害更大。

每个人情况不同,一定要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天道”。

现在很多人都活在数字里,每天测好几次血压、血糖,稍微高点就紧张得不得了;每天一定要走够一两万步,做50个俯卧撑,跑够10公里。

关注自己的健康是好事,但如果被数字绑架,为此焦虑紧张,反而对身心不利。

《生命时报》:您提出过“三理养生”,即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每种养生的重点是什么?
楼宇烈:中医不是简简单单地治病,而是把“治人”作为根本出发点,所以提倡“养”生,讲究阴阳平衡,治未病。

中医养生有“三理”,生理养生是第一层面。

首先要“动静适度”。

除跑步、游泳等看得见的动,也可选择内在的动,如静坐、坐禅等。

其次是“食养”,关键在“节制”二字,养好脾胃就能防很多病。

最后要“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少熬夜。

心理养生是第二层面,有两个重点,一是调节好情绪,二是调适好七情六欲。

大喜大悲都伤身,不能过度。

按照中医理论,如果一个人能保持平和心境,真气就能内存,各种外邪便无法趁虚而入。

正所谓,“仁者寿”。

哲理养生是第三层。

它是更高层次的养生,涉及人生观、世
界观。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的养生说法,叫“六然”“四看”。

“六然”指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指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

就我自己来说,我没有专门的“养生时间”,而是力求简单。

总结起来,生理养生有12个字,即“拍拍打打、蹲蹲起起、扭扭捏捏、溜溜达达”。

我家的电水壶等家居用品被我特意放在地上,这样倒水时顺便就能“蹲蹲起起”了。

“嘻嘻哈哈,大大咧咧,松松垮垮,从从容容”是我的12字心理养生经,凡事告诉自己放松精神,遇事不慌,开心从容地为人处世。

此外,还有“法无定法,因人而异,理有常理,顺其自然”的12字哲理养生,核心就是别太执着,虽“法无定法”,但“理有常理”,世间人事千奇百怪,放下执念,顺其自然便好。

《生命时报》:“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老人摔倒敢不敢扶成为问题,对这些“孝缺失”现象,您怎么看?
楼宇烈:这太悲哀、太荒唐了。

孝敬父母、养育孩子,是做人最基本的本分,很多人连这都丢了。

中国的家庭文化与西方不同,西方重视个体独立性,而中国讲究“血浓于水”。

我认为,最好的养老是在家里。

政府应促进各地平衡发展,想方设法鼓励中青年人在当地就业,减少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带
来的“妻离子散”。

《生命时报》:英国曾有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人最怕老。

您已82岁高龄,对生死怎么看?
楼宇烈:这个调查结果让我感到很意外。

按理说,国人是不那么怕老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很多人到了六七十岁,会自己找个安静的地方等待离开人世,不少人会为自己提前置办棺木、寿衣等。

怕老,最关键还是没看明白生死。

我不怕老,也不惧怕死,因为生、老、病、死都是必然。

很多人追求长寿,现在的科学技术也一直在寻找各种让人不死的方法。

但我希望,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看得太大,相对宇宙,人是非常微小的。

如果人只有生没有死,无数的生命不断累积,地球必然难堪重负。

不管从肉体自身,还是我们生存的环境看,追求永生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既然死是必然,又有何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