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膳食结构现状及改进目标

合集下载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及改善营养措施的建议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及改善营养措施的建议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及改善营养措施的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营养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探讨当前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一些改善营养状况的建议。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一部分人群的营养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数据表明,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双重挑战。

首先,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贫困人口,他们由于生活条件限制,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

其次,一些居民由于不良的饮食结构,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盐、高糖食物,导致肥胖等健康问题。

第二部分:存在的挑战1. 营养不均衡:在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状态差异较大。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容易获得多样化的食物,从而摄入更全面、均衡的营养素。

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相对简单,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

2. 过度摄入与不足摄入并存:与城市居民相比,一些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过多但摄入的营养却不足。

这种情况下,虽然身体摄入了大量的能量,但营养物质的摄入却不足,导致了疾病。

第三部分:改善营养措施的建议1. 加强营养教育:通过广泛开展营养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居民对营养重要性的认识,推广健康膳食和饮食搭配的概念,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提供多元化营养选择:在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品市场化,拓宽居民的食物选择,并提供全面的营养素。

3. 强化贫困地区营养保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贫困居民的饮食条件,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

4.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市场上的食品符合营养标准,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5. 提高食品营养素含量:通过技术研究与创新,提高食物的营养素含量,加强食品加工业的营养改良。

结论: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

改善居民营养状况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加强营养教育、提供多元化营养选择、加强贫困地区营养保障、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以及提高食品营养素含量等方面。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是指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所摄入各种食物的比例和搭配方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供应逐渐丰富,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下面将从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油脂和糖盐的摄入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现状。

首先,主食在我国居民的膳食中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米、面、粮为主的主食在我国的日常饮食中仍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常将主食作为提供能量和营养的首选食物,并且在用餐时大量摄入。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多样化越来越受到青睐,人们对主食的需求开始下降。

其次,蛋白质的摄入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是身体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肌肉、骨骼、血液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居民膳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普遍偏低。

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主要来自于肉类和豆类,而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则常常被忽视;另一方面,一些人为了减肥或特殊饮食习惯,可能选择了低蛋白质的饮食方式。

此外,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人在日常饮食中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不足。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蔬菜和水果不如肉类或主食重要,因此摄入量较低;另一方面,一些人出于便利或经济的考虑,选择了便宜的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

油脂和糖盐的摄入量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一个亟待改变的方面。

油脂和糖盐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但摄入过多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通常摄入的油脂和糖盐超过了身体的需求量。

例如,高油、高糖的快餐食品在年轻人中普遍受欢迎,但却给健康带来了风险。

总的来说,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在近年来发生了变化,主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蛋白质、蔬菜水果以及油脂和糖盐的摄入情况需要加以改善。

饮食多样化、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需要重视并加以引导。

幼儿营养膳食现状与分析干预措施

幼儿营养膳食现状与分析干预措施

幼儿营养膳食现状与分析干预措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营养膳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幼儿相关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关注幼儿营养膳食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本文将从我国幼儿营养膳食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干预措施,以期为广大幼儿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幼儿营养膳食现状1.膳食结构单一目前,我国幼儿的膳食结构普遍单一,主要以米面食为主,蔬菜、水果、肉类等摄入量不足。

这导致幼儿营养不均衡,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2.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营养过剩现象日益严重,肥胖、龋齿等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部分幼儿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其生长发育。

3.饮食习惯不良许多幼儿存在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

幼儿在外就餐次数增多,油炸、高糖等食物摄入过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家庭教育与指导不足部分家长对幼儿营养膳食的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喂养观念和方法。

家庭教育与指导的缺失,导致幼儿饮食行为习惯难以培养。

二、幼儿营养膳食问题分析1.父母喂养观念落后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导致幼儿营养过剩。

同时,家长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的培养缺乏重视,使得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得以延续。

2.食品安全问题市场上部分不合格食品对幼儿健康造成威胁。

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

家长在购买食品时,往往关注价格而忽视质量,增加了幼儿食品安全风险。

3.幼儿园膳食管理不规范部分幼儿园对膳食管理不重视,食堂卫生条件差,食品质量无法保证。

幼儿园在制定食谱时,缺乏专业营养师指导,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

4.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在外就餐机会增多,油炸、高糖等食物摄入过多。

同时,广告、网络等媒体对幼儿饮食观念的影响,也使得幼儿饮食行为习惯难以培养。

三、幼儿营养膳食干预措施1.家庭教育与指导加强家长对幼儿营养膳食的认识,提高喂养观念。

通过举办家长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幼儿营养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喂养观念。

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分析及膳食营养建议

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分析及膳食营养建议

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分析及膳食营养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需求和追求也日益多样化、营养化。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特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膳食营养建议,以期为我国居民的合理膳食和营养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首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北部等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进行概述,包括主食、副食、蔬菜水果等各个方面的消费情况。

接着,我们将从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针对不同区域的膳食特点,提出具体的营养建议,包括增加某些营养素的摄入、减少不健康食品的消费、推广平衡膳食的理念等。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健康、科学的饮食选择。

我们也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营养政策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分析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饮食习惯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各地的膳食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普遍偏好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面食、肉类等。

同时,由于北方地区的农业结构以种植小麦为主,因此面食在北方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这种膳食结构可能导致能量过剩、脂肪摄入过多,增加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的膳食结构更为均衡和多样化。

南方人普遍喜食大米、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海鲜、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也较多。

这种膳食结构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慢性病风险。

在西部地区,尤其是牧区,人们的主食以牛羊肉等动物性食品为主,膳食结构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高。

中国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膳食品质和营养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中国的膳食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1. 粮食消费过高。

中国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粮食消费占总能量的比重高达70%以上,而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较低,容易导致热量过剩、营养不均衡的问题。

2.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大部分人的膳食中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过低,导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容易引发慢性病。

3. 膳食结构区域差异大。

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精加工食品和肉制品摄入过多,而粗粮和蔬菜的摄入量较低。

为了改善中国膳食结构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大力推广粗粮。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补贴等方式鼓励人们多吃粗粮,如糙米、全麦面包等,以降低粮食消费比重,提高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

2. 加强蔬菜、水果的推广。

政府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鼓励人们多吃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量,预防疾病。

3. 加强中西部地区的膳食结构改善。

政府可以优先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以便他们能够购买更多的蔬菜和水果,减少肉制品和精加工食品的消费。

综上所述,改善中国的膳食结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居民合理膳食的现状

我国居民合理膳食的现状

我国居民合理膳食的现状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观念的转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

然而,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居民合理膳食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膳食结构。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快餐和外卖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

这种便利食品通常富含油脂和盐分,而缺乏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这导致了我国居民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分的食物,而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从而增加了肥胖、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偏向主食,而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不足。

主食是我们日常膳食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如果过量摄入,会导致能量过剩和肥胖问题。

与此同时,过少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和身体机能下降。

因此,我们需要合理控制主食的摄入量,并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以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也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常常强调蔬菜和水果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我国居民的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仍然偏低。

这可能与蔬菜和水果的价格上涨、运输成本的增加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

然而,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于保持健康的身体和预防慢性疾病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蔬菜和水果的消费,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膳食结构的认识和重视。

我国居民对肉类的偏好也是一个问题。

肉类是许多人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量的肉类摄入会增加患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适量摄入肉类,并选择瘦肉和禽类等低脂肪、高蛋白质的肉类。

同时,我们也应该增加对豆类、豆制品、鱼类等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以多样化蛋白质的来源,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的摄入。

我们还需要关注盐分的摄入。

我国居民普遍喜欢吃咸的食物,而过高的盐分摄入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尽量少加盐或使用低钠盐,多食用新鲜食材,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罐头食品。

居民膳食调查和改善建议

居民膳食调查和改善建议

居民膳食调查和改善建议《居民膳食调查和改善建议》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居民膳食这档子事儿。

你知道吗?我前段时间做了个小小的调查,发现好多人的饮食习惯还真有点让人操心呢。

比如说,有些人早餐总是随便对付,要么不吃,要么就是路边买个油乎乎的煎饼果子。

这可不行呀!还有不少人,中午在单位吃工作餐,总是选择那些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蔬菜和水果摄入少得可怜。

晚上回家呢,又大鱼大肉地犒劳自己,结果肠胃负担过重。

那怎么改善呢?首先得把早餐重视起来,一杯热牛奶、一个水煮蛋,再加点全麦面包,简单又营养。

中午呢,尽量选择荤素搭配合理的套餐。

晚上别吃那么油腻啦,多来点清淡的蔬菜和优质蛋白,像鱼肉、鸡肉就不错。

还有哦,别老是坐着不动,吃完饭后适当散散步,消化消化。

也别总盯着手机看,到了饭点就专心吃饭,细嚼慢咽。

朋友们,让咱们一起努力,把膳食变得更健康,身体棒棒哒!《居民膳食调查和改善建议》嗨呀,朋友们!今天来跟大家唠唠居民膳食的那些事儿。

我发现啊,咱们好多居民在吃这方面还真有点小问题。

像有些小伙伴特别爱吃甜食,蛋糕、奶茶不离手,糖分摄入那叫一个超标。

还有些朋友呢,特别喜欢吃油炸食品,什么炸鸡、薯条,香是香,可对身体不太好哟!另外,好多家庭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太单一,水果也吃得不够。

这可不行,咱们得丰富起来。

那咋改善呢?咱们可以给自己定个小计划。

比如说,每周规定自己只能吃一次甜食,解解馋就行。

油炸食品能不吃就不吃,实在忍不住,一个月吃一回。

买菜的时候,多买点不同种类的蔬菜,像西兰花、胡萝卜、茄子啥的,换着花样做。

水果每天都要吃,苹果、香蕉、橙子,随便选。

朋友们,为了咱们的身体,一起把膳食调整得更合理,让生活更美好!。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钙摄入现状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影响膳食结构的这些因素是在逐渐变化的,所以膳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适当的干预可以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大致有四种膳食结构模式:一是发达国家模式。

也称富裕型模式,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通常年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二发展中国家模式。

也称温饱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谷类与薯类达200kg,肉蛋鱼不过5g,奶类也不多。

三是日本模式.也称营养模式,主要特点是既有以粮食为主的东方膳食传统特点,也吸取了欧美国家膳食长处,加之经济发达,人均年摄取粮食110kg,动物性食品135kg左右.四是地中海模式。

为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

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

膳食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

一、我国膳食结构的现状(依据2002年全国膳食调查)(一)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低动物脂肪(二)、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 61%.(三)、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

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

9厘米,女性平均低4。

2厘米.(四)、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我国膳食结构现状及改进目标
食检102 王龙
过去20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购买食物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下降,食物供应丰富,可供选择的食物品种不断增加;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势必会对居民的膳食结构、营养状况产生相应的影响,并最终导致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发生改变。

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样过度的双重挑战。

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 61%。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

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

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

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

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

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 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糖尿病患病增加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

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
腹血糖受损。

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

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

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

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

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

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从国情出发,从急需入手,以不失时机和分类指导为原则,将从政策支持、市场指导和群众教育三方面加强居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预防工作:
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二,加强对农业、食品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的科学指导,发挥其在改善营养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公众教育,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
保健意识和能力
此时的中国改进膳食结构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要改善我们的饮食习惯
1、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
各种各样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尽相同,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每日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适当搭配,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谷类食物是我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它提供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等。

华康医院专家提议可以在各类食物中应当以谷类为主,并需注意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蔬菜、水果和薯类都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水果,而水果中的糖、有机酸及果胶等又比蔬菜丰富。

含有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某些癌症等有重要作用。

3、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奶类含钙量高,是天然钙质最好的来源,也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我国居民膳食中普遍缺钙,与膳食中奶及奶制品少有关。

经常吃适量奶类可提高儿童、青少年的骨密度,减缓老年人骨质丢失的速度。

豆类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

经常吃豆类食物,既可改善膳食的营养素供给,又利于防止吃肉类过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4、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鱼、禽、蛋及瘦肉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某些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吃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当增加摄人量。

但部分大城市居民吃肉食太多,对健康也不利。

应当少吃猪肉,特别是肥肉、荤油,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量。

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

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会导致肥胖,反之会造成消瘦。

体重过高易得慢性病,体重过低可使劳动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应保持进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体力活动较少的人应进行适度运动,使体重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膳食不应太油腻、太咸或含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及油炸、烟熏食物。

每人每日食盐用量以不超过6克为宜。

除食盐外,还应少吃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

吃盐过多会增加患高血压病的危险。

7、饮酒应限量
无节制地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

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的危险。

若饮酒可少量饮用低度酒。

孕妇和儿童应忌酒。

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泥污、杂质,没有变色、变味的食物。

进餐要注意卫生条件,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卫生状况。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国人的膳食结构的改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为未来世界食品的发展方向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世界各国对食品的研究和加强合作,相信也对我们在食品方面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