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膳食调查报告

膳食调查报告一、引言膳食调查是对人们膳食结构及摄入营养素情况的一种系统性观察与分析方法。
本次膳食调查旨在探究我国城市居民的膳食结构、摄入营养素情况,并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人们健康饮食的养成。
本报告根据对1000名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和膳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二、膳食结构调查与分析1. 主食摄入情况通过统计问卷调查和膳食记录数据,发现85%的调查对象每日摄入主食量在400g以上,占主要地位的主食是大米、小麦及其制品,大部分人的主食摄入量符合国家推荐标准。
2. 蛋白质摄入情况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有着重要意义。
据问卷和膳食记录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受调查者的蛋白质摄入量达到或接近推荐摄入量,主要摄入来源为动物性食品和豆类产品。
但是也有部分人蛋白质摄入不足,特别是一些素食者。
3. 脂肪摄入情况脂肪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不仅提供能量,还参与多种生理功能。
问卷和膳食记录数据显示,相对于推荐标准,有较多的人摄入脂肪过多,而且摄入的脂肪种类以动物脂肪居多。
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4. 糖摄入情况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摄入过多与肥胖、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根据数据统计,绝大多数受调查者每日摄入糖分较多,其中包括隐性糖分摄入(如饮料、糕点等)。
人们需要合理控制糖的摄入量,特别是来自加工食品和碳酸饮料。
三、营养素摄入状况分析综合膳食记录数据及营养计算结果,对受调查者的主要营养素摄入情况进行分析:1. 能量摄入根据受调查者的体重、身高、年龄和活动量计算得出,绝大多数人的能量摄入均在推荐摄入范围之内。
但是也有少部分人存在摄入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整体来说,能量的摄入基本满足人体需求。
2. 维生素摄入维生素是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有机物质,缺乏或过多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通过对膳食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受调查者的维生素摄入量较低,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D的摄入。
需要加强对维生素的补充和多样化膳食的宣传。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钙摄入现状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影响膳食结构的这些因素是在逐渐变化的,所以膳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适当的干预可以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大致有四种膳食结构模式:一是发达国家模式.也称富裕型模式,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通常年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二发展中国家模式。
也称温饱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谷类与薯类达200kg,肉蛋鱼不过5g,奶类也不多.三是日本模式。
也称营养模式,主要特点是既有以粮食为主的东方膳食传统特点,也吸取了欧美国家膳食长处,加之经济发达,人均年摄取粮食110kg,动物性食品135kg左右。
四是地中海模式。
为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
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
膳食含大量碳水化合物。
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 一、我国膳食结构的现状(依据2002年全国膳食调查)(一)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低动物脂肪(二)、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 61%。
(三)、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
9厘米,女性平均低4。
2厘米。
(四)、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
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变化趋势

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变化趋势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仍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虽向富裕型膳食结构的方向转变,但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由此导致的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仍需高度关注。
根据多年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变化趋势,可见居民膳食结构主要有以下变化:(1)中国城乡居民的谷类食物摄入量符合膳食推荐值,但薯类摄入量急剧下降,杂粮摄入量也未达到推荐值下限。
(2)中国居民植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摄入量却不断上升。
城乡居民对于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均达不到推荐值,且农村居民的新鲜蔬菜摄入量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低,可能会引起膳食纤维和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不足,导致营养缺乏症以及肥胖、2型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上升。
(3)中国城乡居民奶类摄入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农村居民奶类摄入量尽管有所增加,但持续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由于奶类蛋白质利用率高,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摄入不足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需引起重视。
(4)中国居民对畜禽肉和鱼虾类食物的摄入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论城乡,畜禽肉类摄入量均高于推荐值,而鱼虾类摄入量远低于推荐值。
动物性食物主要以畜肉为主,鱼虾类的比例较低,这对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肿瘤的预防不利。
(5)中国城乡居民烹调油摄入量明显上升,并超出25~30g的推荐日摄入量范围,中国城乡居民烹调盐摄入量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摄入量仍处于较高水平。
油和盐的过量摄入,可能会导致相关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综上,中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普遍存在,膳食结构趋向“高能量密度”,偏离了平衡膳食的要求,造成脂肪摄入过高以及健康食物摄入减少,可能增加各类营养缺乏症和慢性病的患病风险。
因此,针对目前的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优化膳食结构,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和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对于控制膳食相关的营养缺乏症和慢性病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是指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所摄入各种食物的比例和搭配方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供应逐渐丰富,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下面将从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油脂和糖盐的摄入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现状。
首先,主食在我国居民的膳食中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米、面、粮为主的主食在我国的日常饮食中仍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常将主食作为提供能量和营养的首选食物,并且在用餐时大量摄入。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多样化越来越受到青睐,人们对主食的需求开始下降。
其次,蛋白质的摄入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是身体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肌肉、骨骼、血液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居民膳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普遍偏低。
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主要来自于肉类和豆类,而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则常常被忽视;另一方面,一些人为了减肥或特殊饮食习惯,可能选择了低蛋白质的饮食方式。
此外,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人在日常饮食中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不足。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蔬菜和水果不如肉类或主食重要,因此摄入量较低;另一方面,一些人出于便利或经济的考虑,选择了便宜的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
油脂和糖盐的摄入量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一个亟待改变的方面。
油脂和糖盐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但摄入过多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通常摄入的油脂和糖盐超过了身体的需求量。
例如,高油、高糖的快餐食品在年轻人中普遍受欢迎,但却给健康带来了风险。
总的来说,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在近年来发生了变化,主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蛋白质、蔬菜水果以及油脂和糖盐的摄入情况需要加以改善。
饮食多样化、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需要重视并加以引导。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对膳食营养的关注逐渐增加。
健康的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居民膳食结构、膳食营养平衡以及膳食改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主要由谷类、肉类、蔬菜、水果、奶类以及豆类等主要食物组成。
谷类是中国居民主要的能量来源,包括大米、小麦等。
肉类则提供高质量蛋白质和脂肪,常见的有猪肉、牛肉和鸡肉等。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豆类提供植物蛋白和纤维素。
奶类则是补充钙质的重要来源。
二、膳食营养平衡膳食营养平衡是指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在膳食中的合理摄入。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平衡的指导原则是“五谷杂粮、五菜一汤、适量鱼肉、少盐少油、常喝牛奶”。
这一原则强调了谷类和杂粮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多摄入蔬菜、水果以及奶类,减少盐和油的摄入量。
为了保持膳食营养平衡,需注意以下几点:1. 多样化饮食:摄入多种食物可以获得不同种类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正常功能。
2. 合理安排主食:以谷类为主,适量摄入杂粮、精细米面和马铃薯等。
3. 多吃蔬果: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富含不同种类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
4. 适量摄入肉类和豆类:摄入适量的肉类和豆类可获得高质量的蛋白质,但要注意控制总脂肪摄入量。
5. 勤喝牛奶:牛奶是重要的钙质来源,有助于骨骼健康。
6. 减少盐和油的摄入:摄入过多的盐和油会增加慢性病的风险,应尽量减少食用含盐和油较多的食物。
三、膳食改善措施为了提高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1. 加强营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递膳食营养知识,提高居民的营养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 促进农产品多样化:增加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3. 多渠道宣传重要食物:重点介绍具有重要营养价值的食物,如杂粮、蔬菜、水果和奶类等。
4. 加强餐饮行业监管:加强对餐饮行业的监管,推动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选择。
5. 家庭健康膳食指导:通过开展家庭膳食指导,引导家庭合理选择食物,制定健康的膳食方案。
食品营养卫生3.6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图3-1-18 2000 年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情况
三、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现状 与调整
我国优质农产品的比重偏低,奶类、大豆等优质食 物 消费明显不足。城乡居民营养不平衡,东、中、西 部 地区差异较大,城市居民因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 导 致的疾病迅速增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营养 不 良现象仍然严重; 食品工业产值不足农业产值的40%,加工食品消费 量 仅占食品消费量的 30 %; 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 2000 年已达到 71 岁, 标志
(二) 公众的营养改善
营养是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是决定人体素质 的 三要素(遗传、营养、训练)之一,是人们的社会、 智 力和身体潜力得以发挥的先决条件,是反映一个国家 社 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营养不良人群数量巨大,儿童和妇女的营养 健 康是一个薄弱环节,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与全 国 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营养素摄入不足和营养结构失调同时存在,食品
(二) 公众的营养改善
国务院于 2001 年 12 月发布实施《 中国食 物与 营养发展纲要 (2001 — 2010 年)》,提 出我 国201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总体目标,具体 内容 如下: 保障合理营养素摄入量; 保障合理的食物 摄入量; 2010 年全国主要食物生产总量达到安全目 标;
三、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 在 21 世纪,我国居民人均摄入能量 9 987 kJ (相当于 2 387 kcal)左右、蛋白质 70 .5 g左 右,优质蛋白质消费量有所增加,脂肪 54 .7 g,已基本达到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某些微 量
三、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现状 与调整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变迁及改善措施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变迁及改善措施一、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变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主食(如米、面、粮食)在中国居民膳食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水果、豆类等摄入量较少。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转变。
大量的人开始增加肉类、奶制品、油脂、糖等高能量食物的摄入量,并且西式快餐等高脂肪、高糖食品逐渐流行。
这种转变导致了居民膳食结构的不平衡,缺乏膳食多样性。
二、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变迁与膳食结构的变迁相对应,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由于经济条件较差,许多人面临着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不良问题逐渐得到改善。
然而,与此同时,营养过剩和肥胖问题也逐渐加剧。
据统计,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三、改善措施为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1. 提高营养教育的普及率:加强对居民的营养知识普及,提高他们的营养意识,引导他们合理选择食物,避免过度依赖高能量、高盐、高糖、高脂肪食品。
2. 加强食品监管: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监管,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减少食品中的盐、糖、油脂等摄入量,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营养价值。
3. 提倡膳食多样性:引导居民摄入各种不同种类的食物,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豆类等,保证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充足摄入。
4. 加强学校食堂的营养改善:改善学校食堂的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豆类等的供应,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食品的摄入。
5. 鼓励健康饮食习惯:提倡居民少油少盐少糖的饮食习惯,鼓励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总结起来,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的变迁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
为了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需要加强营养教育、加强食品监管、提倡膳食多样性、改善学校食堂的营养以及鼓励健康饮食习惯等措施的综合推进。
中国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膳食品质和营养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中国的膳食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1. 粮食消费过高。
中国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粮食消费占总能量的比重高达70%以上,而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较低,容易导致热量过剩、营养不均衡的问题。
2.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大部分人的膳食中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过低,导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容易引发慢性病。
3. 膳食结构区域差异大。
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精加工食品和肉制品摄入过多,而粗粮和蔬菜的摄入量较低。
为了改善中国膳食结构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大力推广粗粮。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补贴等方式鼓励人们多吃粗粮,如糙米、全麦面包等,以降低粮食消费比重,提高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
2. 加强蔬菜、水果的推广。
政府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鼓励人们多吃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量,预防疾病。
3. 加强中西部地区的膳食结构改善。
政府可以优先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以便他们能够购买更多的蔬菜和水果,减少肉制品和精加工食品的消费。
综上所述,改善中国的膳食结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居民钙摄入现状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影响膳食结构的这些因素是在逐渐变化的,所以膳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适当的干预可以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大致有四种膳食结构模式:一是发达国家模式。
也称富裕型模式,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通常年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二发展中国家模式。
也称温饱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谷类与薯类达200kg,肉蛋鱼不过5g,奶类也不多。
三是日本模式。
也称营养模式,主要特点是既有以粮食为主的东方膳食传统特点,也吸取了欧美国家膳食长处,加之经济发达,人均年摄取粮食110kg,动物性食品135kg左右.四是地中海模式。
为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
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
膳食含大量碳水化合物。
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
一、我国膳食结构的现状(依据2002年全国膳食调查)(一)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低动物脂肪(二)、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 61%。
(三)、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
(四)、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五)、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仍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
但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城乡之间的膳食构成存在很大差别,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较大。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向“富裕型”膳食结构的方向转变。
1959 年、1982 年、1992 年、2002 年分别进行过四次全国营养调查,调查发现以高谷物膳食类型为主的居民主要反映在住校的学生群体、大部分农村地区等。
高谷物类型的特点为总体营养水平低,以粮谷类食品为主,而动物性食品和蔬菜及水果食品摄入不足。
从营养成分分析,高谷类膳食结构造成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
同时据调查,有一部分居民特别是上班族和学生不吃早餐,有一部分是早、中、晚餐分配不合理。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存在严重的合理性问题,同时饮食制度和饮食习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我国长期来形成的膳食分配方式可以用民间俗语“早饭早、中饭饱、夜饭少”来表达,这是根据我国的工作及生活习惯来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膳食方式在一些地区正在慢慢地改变,一些家庭已将晚餐作为一天的正餐。
目前及今后一日三餐膳食供给方式以何种比例较适合国情是值得作一番研究的。
总的说来,我国现行的膳食分配中早餐的食物品种较少,以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主,其他的营养素供给不足。
一些人群的中餐食物较为单调,不能与人体一天活动的能量及营养素需要相适应。
同时,我国膳食习惯是合食制,每人都可吃到多种食物,各取所需,看来较为合理。
具体地分析一下,发现在食物分配上都存在着老、小和中青年成员间的差异。
老年人的能量需要量减少,但其他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都与中青年近似,因此吃多了能量超过需要,而其他营养素少了,幼儿与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一方面对营养素有着特殊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容易养成偏食习惯。
此外,学龄儿童早饭一般吃得很简单,甚至不吃就匆匆上学,在工作单位就餐的双职工家庭的学龄儿童,中餐更加得不到指导,这个问题也应予以研究。
至于农村学龄儿童及中午寄餐或住校的一部分中学生则经常吃干菜淡饭,就更加值得重视了。
(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
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1、谷类(大米、小麦面粉、杂粮及油炸食品)仍是我国居民的主食,食用率达到98.9%,新鲜蔬菜的食用率、食用频率也较高,农村略高于城市。
约有40%的居民不吃杂粮,16%的人不吃薯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翟凤英表示,杂粮及薯类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可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
因此,建议我国居民在以谷类食物为膳食主体的同时,还应经常吃一些杂粮、薯类等。
2、猪肉食用比例过高猪肉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食用率达到94.3%,而牛羊肉、禽肉及水产品的食用频率较低。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
其中,鸡、鱼、牛肉等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较低,而猪肉的脂肪含量高,应提倡多吃牛肉、禽肉及鱼肉等,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
3、奶类产品消费较低奶及奶制品在我国居民中的消费依然较低,鲜奶、酸奶、奶粉及奶酪的食用率分别为17.4%、10.1%、8.5%和3.2%。
其中城市地区居民鲜奶及奶粉的食用率是农村地区居民的4倍多,男性居民奶粉及酸奶的食用率低于女性。
4、豆类食品消费偏低我国居民豆类的消费也很低。
豆类含大量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等。
为提高农村人口的蛋白质摄入量及防止城市中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大力提倡豆类,特别是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
特别提醒:奶及奶制品消费偏低,对于促进骨骼健康、防止骨质疏松和贫困地区预防营养不良都极为不利。
奶类除含有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还含有丰富的钙,且利用率也很高。
本次调查发现,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质普遍较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
因此,应提倡我国居民消费奶类及其制品。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
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
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
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
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糖尿病患病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
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
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
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
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
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
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
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食物多样,谷物为主,粗细搭配;以我国现有营养学的5大类来看 ,应注意协调食品结构:第 1类为谷物、薯类、杂豆类,为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是热能的主要来源;第2类为动物性食品,包括肉、禽、蛋、鱼、奶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 A、B族;第3类为大豆及其制品 ,这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 B族维生素;第4 类为蔬菜水果 ,这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C和胡萝卜素;第5类为纯热能食物,主要包括∃植物油脂、各种用糖和酒类,这直接提供热能。
从这5类食品来看,我们在膳食时应注意多种食物协调饮食。
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热能来源以粮食为主 ,避免西方发达国家膳食模式所带来的脂肪过多、热能太高的弊端。
在食物的选择中,应尽量选择不同的食物,尤其应更多的选择深绿色的或其它色的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胡萝卜素和矿物质。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三)、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四)、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五)、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六)、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保持和维护人体的正常体重是健康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