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篇一: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xx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钙摄入现状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影响膳食结构的这些因素是在逐渐变化的,所以膳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适当的干预可以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大致有四种膳食结构模式:一是发达国家模式.也称富裕型模式,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通常年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二发展中国家模式。

也称温饱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谷类与薯类达200kg,肉蛋鱼不过5g,奶类也不多.三是日本模式。

也称营养模式,主要特点是既有以粮食为主的东方膳食传统特点,也吸取了欧美国家膳食长处,加之经济发达,人均年摄取粮食110kg,动物性食品135kg左右。

四是地中海模式。

为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

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

膳食含大量碳水化合物。

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 一、我国膳食结构的现状(依据2002年全国膳食调查)(一)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低动物脂肪(二)、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 61%。

(三)、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

9厘米,女性平均低4。

2厘米。

(四)、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是指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所摄入各种食物的比例和搭配方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供应逐渐丰富,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下面将从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油脂和糖盐的摄入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现状。

首先,主食在我国居民的膳食中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米、面、粮为主的主食在我国的日常饮食中仍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常将主食作为提供能量和营养的首选食物,并且在用餐时大量摄入。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多样化越来越受到青睐,人们对主食的需求开始下降。

其次,蛋白质的摄入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是身体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肌肉、骨骼、血液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居民膳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普遍偏低。

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主要来自于肉类和豆类,而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则常常被忽视;另一方面,一些人为了减肥或特殊饮食习惯,可能选择了低蛋白质的饮食方式。

此外,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人在日常饮食中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不足。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蔬菜和水果不如肉类或主食重要,因此摄入量较低;另一方面,一些人出于便利或经济的考虑,选择了便宜的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

油脂和糖盐的摄入量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一个亟待改变的方面。

油脂和糖盐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但摄入过多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通常摄入的油脂和糖盐超过了身体的需求量。

例如,高油、高糖的快餐食品在年轻人中普遍受欢迎,但却给健康带来了风险。

总的来说,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在近年来发生了变化,主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蛋白质、蔬菜水果以及油脂和糖盐的摄入情况需要加以改善。

饮食多样化、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需要重视并加以引导。

老年人饮食营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老年人饮食营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老年人饮食营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一、绪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群体的饮食营养状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免疫力降低、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往往出现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的情况,导致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因此,研究老年人的饮食营养状况,探索老年人饮食营养改善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老年人饮食营养实际状况1.老年人的营养需求老年人的营养需求与年轻人有所不同,老年人不但需要各种营养素,还需要维持身体机能和预防老年疾病所需的营养素,如钙、维生素D、叶酸、维生素B12等。

而老年人的胃肠道吸收、代谢和利用营养的能力下降,导致营养素的不平衡和缺乏。

2.老年人的饮食营养状况据一些调查表明,老年人的蛋白质、铁、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量较少,常见的饮食缺乏包括蛋白质、维生素D、维生素B12和叶酸等。

在富裕地区,老年人常常出现食欲下降、偏食等饮食问题,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而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老年人常常摄入量不足、质量差的饮食,导致营养缺乏。

三、老年人饮食营养改善措施1. 调整饮食结构老年人应当适当增加蛋白质、钙、维生素D、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摄入量。

在饮食中应当保证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盐的营养结构,并且应该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等的食物,如奶制品、肉类、鱼类、绿叶蔬菜等。

2. 合理选择食物老年人应当合理选择食物,吃得健康而不贵。

可以通过增加土特产、农民自制或自己种植的安全健康食品,如蔬菜、水果、蛋类、豆制品等,逐渐增加提高饮食营养素的摄入。

3.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饮食卫生是保证老年人饮食质量的基础。

老年人饮食应以清淡、清爽、清凉为主,健康食品应以新鲜、干净、卫生保障为前提,尽量避免食用过多油炸、油煎、烧烤等油腻食品,避免食用过多加工食品和方便食品。

4. 增加活动量老年人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预防老年疾病的发生。

同时,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加老年人的食欲,促进膳食营养吸收。

中国营养调查报告doc

中国营养调查报告doc

中国营养调查报告篇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XX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XX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膳食营养调查: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膳食营养调查: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膳食营养调查: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膳食营养调查: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背景:饮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饮食习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状况。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以及评估其膳食营养状况,进行了一项膳食营养调查。

方法: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1000名中国人,涵盖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职业的人群。

2. 调查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膳食调查,了解参与者的饮食习惯和每日食物摄入情况。

3. 数据分析:根据膳食调查结果,对参与者的膳食营养摄入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1. 饮食习惯:大部分参与者都遵循传统的中国饮食习惯,以主食(米饭、面食)为主。

素食者占比5%左右,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和女性群体。

同时,西式快餐和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使更多年轻一代开始接受西式的快餐与零食。

2. 主食摄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每天都有摄入适量的主食,但在城市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减少主食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3. 蛋白质摄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的蛋白质摄入量合理,主要来自于肉类、鱼类、蛋类和豆类。

4. 蔬菜和水果摄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每天都有摄入适量的蔬菜和水果。

但仍有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

5. 油脂摄入: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参与者摄入的油脂过多,主要来自于煎炸和油炒食品。

6. 饮水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每天都有饮用足够的水,但其中有一部分人喜欢饮用含糖饮料而忽视了水的摄入。

讨论:1.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参与者的饮食习惯较为健康,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以及部分人摄入油脂过多等。

2. 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更多人开始接受西式的快餐与零食,而传统的中国饮食习惯逐渐减少。

3. 调查结果还显示,年轻人的蔬菜和水果摄入量较低,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关。

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分析及膳食营养建议

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分析及膳食营养建议

我国不同区域膳食结构分析及膳食营养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需求和追求也日益多样化、营养化。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特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膳食营养建议,以期为我国居民的合理膳食和营养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首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北部等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进行概述,包括主食、副食、蔬菜水果等各个方面的消费情况。

接着,我们将从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针对不同区域的膳食特点,提出具体的营养建议,包括增加某些营养素的摄入、减少不健康食品的消费、推广平衡膳食的理念等。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健康、科学的饮食选择。

我们也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营养政策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膳食结构分析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饮食习惯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各地的膳食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普遍偏好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面食、肉类等。

同时,由于北方地区的农业结构以种植小麦为主,因此面食在北方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这种膳食结构可能导致能量过剩、脂肪摄入过多,增加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的膳食结构更为均衡和多样化。

南方人普遍喜食大米、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海鲜、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也较多。

这种膳食结构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慢性病风险。

在西部地区,尤其是牧区,人们的主食以牛羊肉等动物性食品为主,膳食结构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高。

国内外营养健康状况

国内外营养健康状况

国内外营养健康状况国内外营养健康状况吉国民一、我国饮食营养结构现状在我们常用的食物中,每100克植物油所产生的热量高达899千卡,每100克猪肉所产生的热量为395千卡,每100克黄大豆所产生的执量为359千卡,每100克粮食所产生的热量为346千卡,每100克红薯所产生的热量为104千卡。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合适的每天植物油的摄入量只是25克,而调查显示北京居民每天植物油的摄入量是83克,如果每天多吃5克的植物油而不被消耗掉的话,十年以后体重就多长20斤。

大量的临床医学研究证实,晚餐经常进食荤食的人比经常进食素食的人血脂一般要高3-4倍,而患高血脂、高血压的人如果晚餐经常进食荤食无异于火上浇油。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来自早餐的能量应当是全天能量摄入量的30%。

早餐中食物的种类有谷类、豆类、肉类、奶类和蔬菜水果类。

如果一顿早餐中有上述的四种,则早餐营养充足,食用了其中的3类则质量较好。

但是根据对城市家庭早餐状况的调查,食用3类以上的家庭仅占12.6%,我国多数中小学生的早餐质量较差。

最近,国家大豆行动计划试点结果表明,食用豆浆对改善学生营养增强体质具有良好作用。

饮用豆浆的学生体质有所增强,男女生贫血率分别由21.7%降至13.8%,26.4%降至17.9%,体重偏低的男女生贫血率分别降至14%和12%。

郭厅长指出:江苏居民膳食结构出现三高一低(高能量、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

居民杂粮吃得少,畜肉类吃得多,蔬菜和水果消费不足,奶类消费偏低,钙摄入量仅占钙适宜摄入量的50%左右,表现为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双重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了许多的家庭对小学生的早餐是重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要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人,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三十多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膳食营养结构和健康状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因此,对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了解并掌握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现状才能吃得有营养,吃出健康。

关键词膳食营养结构现状健康现状调查研究目录1.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现状 (5)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5)2.1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现状 (6)2.1.1我国居民的传统膳食营养结构 (6)2.1.2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的现状 (6)2.2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7)2.3改善膳食结构,预防饮食疾病 (8)3.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合理的食物结构向人体提供充足且平衡的营养素是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儿童青少年期良好的生长发育直到老年期高质量的健康生活,营养都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状况明显改善,儿童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加,患营养不良疾病率下降。

同时,我同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1.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的现状国民膳食结构是指居民消费的食物种类及数量的相对组成,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和标志之一。

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居民的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二是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A、微量元素普遍摄入不足;三是城市居民蔬菜的摄入量明显减少,绝大多数居民仍没有形成经常进食水果的习惯。

[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向“富裕型”膳食结构的方向转变的同时,与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发病率也相应上升,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而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中国居民的疾病模式由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首位向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转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是否有所发展与提高,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不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据了解,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18.8%患有高血压患病,;2.6%患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18.6%患血脂异常;22.8%的成人超重,其中的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 2]。

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研究表明,我国成人有22.8%超重,其中有为7.1%肥胖率,估计人数分别为2个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高达30%和12.3%超重与肥胖,特别是儿童已达8.1%为肥胖。

血脂异常高达18.6%,估计现有1.6亿人患病,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3]2.1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现状2.1.1我国居民的传统膳食营养结构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类、薯类和蔬菜的摄入量较高,肉类的摄入量比较低,豆制品总量不高且随地区而不同,奶类消费在很多地区较低。

此种膳食结构的特点是:(1)高碳水化合物我国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居民以小麦粉为主,谷类食物的供能比例占70%以上。

(2)高膳食纤维谷类食物和蔬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丰富,因此我国居民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也很高。

这是我国传统膳食最具备优势之一。

(3)低动物脂肪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居民传统的膳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很少,动物脂肪的供能比例一般在10%以下。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膳食结构,中国居民的疾病模式是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首位。

这是因为植物性食物摄入量过多,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较少,能摄入蛋白质与热能的量不足,膳食质量比较差,以至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劳动力下降甚至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病。

2.1.2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的现状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仍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肉、禽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大多数城市脂肪供能比例已超过30%),优质蛋白比例上升,谷类食物、蔬菜水果消费偏低。

我国居膳食结构向“富裕型”膳食结构的方向改变。

此种膳食结构的特点是其特点是:(1)低碳水化合物主食的食用量减少,谷类功能比例降低(2)低膳食纤维蔬菜水果的消费量日趋减少,摄入量不足(3)高动物脂肪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过多,优质蛋白的消费比例上升。

当前中国居民的疾病模式由由以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首位转化为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这是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更趋向于消费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趋向于消费畜肉类食品和蛋类食品,不太倾向于摄入水产、禽肉和奶类动物性食品。

在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增加的同时,植物性食物,特别是谷类和根茎类食物消费量下降。

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这种“三高一低”膳食结构导致营养素摄入量严重过剩,使“文明病”,如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显著增加。

2.2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的健康与寿命,生活方式决定了百分之六十,环境因素决定了百分之十七,生物学因素决定了百分之十五,医疗卫生只决定了百分之八。

生活方式中有百分之三十是由饮食决定的。

所以膳食结构变化是影响疾病谱的因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项目官员张平平曾指出“如果人们平衡膳食,适度地运动,80%以上的冠心病病例,还有90%以上的二型糖尿病病例,还有三分之一的肿瘤,都是可以预防的。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近20年来人们对肉类、油脂消费量大幅度增加,而谷类、蔬果等消费相应减少,导致了膳食向高脂肪、高热能、低谷物的不健康方向发展。

谷类加工过精,以致有的地区儿童出现维生素B1缺乏。

即使在农村,高收入者也出现同样的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如不及时加以引导,不但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隐患[4]。

我国目前有2亿人超重,6000万人肥胖,其中城市超两成儿童超重或肥胖。

我国已经迈入肥胖者增加最快的国家行列。

肥胖或超重将大大增加青少年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是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而造成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膳食结构不合理和缺乏体育锻炼。

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高脂肪膳食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

目前,动物性食物消费增长,禽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使居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不断上升。

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且以每年100万新发糖尿病患者的速度增长。

患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并且,世界上糖尿病的发生多在65岁左右;而在中国,则提前到45岁左右。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达到1.6亿,高脂血症患者也有1.6亿;也就是说,平均每8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和一个高脂血症患者。

而高血压、高血脂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病”,“富贵病”,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甚至带来生命危险,是因为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饮食变得和以前大为不同,而这种不同就会给我们健康带来风险和威胁[5]。

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

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围45.1%。

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每标准人日389mg,还不到适宜摄入量的半数。

现代人的饮食过于精致,吃入太多高糖、高精制淀粉、高不良油脂、高热量、高化肥、高农药和高化学添加物的食物,反而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营养都很缺乏,所以长期处于一种“营养不均衡”的状态。

很多人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便服用人工综合维生素来补充,但这类人工合成的综合维生素会让身体添加许多毒素,反而雪上加霜。

现代人不是虚胖就是太瘦,体力也不好[6]。

2.3改善膳食结构,预防饮食疾病参照国内外膳食掼提出调整膳食结构“4+1金字塔方案。

“4+1”指每日膳食应以“粮、豆类”、“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肉、鱼、蛋”四类食物作为支柱,适当增加一类“油、盐、糖”。

四类食物按人均计,每日粮豆类食物摄入量为400-500g,,其中大豆(黄豆)约40克;蔬菜、水果摄入量300~400g,其中水果约50克;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为200-300g;肉、鱼、蛋摄入量为100-200g,按重量堆砌恰似金字塔,塔尖为少量油、糖、盐。

“方案”既可保持我国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基本特点,又能提高膳食质量特别是蛋白质和钙的数量和质量,还能防止“三高一低”膳食的缺陷;既能预防营养缺乏病,又能预防慢性病。

3.结论我国国民众的许多饮食行为和习惯正朝着非常不健康的方向转化,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在威胁着中国居民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谷类食物的消费量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而动物性食物则是和油脂的消费量与这些疾病的死亡率呈明显的正相关。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应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

在贫困地区还应努力提高肉、禽、蛋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

此外,中国人民的食盐摄入量普遍偏高,食盐的摄入量要降低到每人每日6克以下[7]。

把握健康饮食的“十个网球”原则,即以一个网球的体积为标准,肉类每天不超过1个网球,保证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约4-5两)、三个网球的水果以及四个网球的蔬菜[8]。

参考文献:[1]王陇德.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Z] /article/11842/a15923,2010.[2].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膳食与营养调查报告[R]. 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2008.[3]王陇德.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Z] /article/11842/a15923,2010.[4] 黄梅丽,王俊卿. 家庭科学饮食指南[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5] 陈俊旭.吃错了,当然会生病![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 康景轩. 吃出健康的智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 /zige/yingyangshi/fudao/zonghe/201005/30509.htm[8] 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致谢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初稿到最后定稿,李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