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阿 马 岛 战 争 研 究
英阿马岛战争简介

英阿马岛战争简介英阿马岛战争又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马岛战争、福岛战争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英阿马岛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英阿马岛战争分析中文名称:英阿马岛战争参战部队:英国,阿根廷战争结果:英军获胜并重新占领群岛时间:1982年4月2日-6月14日地点: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和桑威奇群岛人物:撒切尔夫人加尔铁里英阿马岛战争详情开战到四月中旬时,英国皇家空军在大西洋中的阿森松岛上的威迪亚威克空军基地(Wideawake airfield,RAF AscensionIsland)开始进驻,包括负责护航的麦道幽灵FGR.2战斗轰炸机与44中队的火神轰炸机、还有一个胜利式空中加油机机群。
与此同时,皇家海军特遣舰队抵达阿松森岛水域为战事做准备。
有一小型部队已被派往前线光复南乔治亚岛。
收复南乔治亚岛派遣收复南乔治亚岛的英军,代号“小鹦哥作战”OperationParaquat(关于这个作战任务闹的笑话是其名称常常被误认为“巴拉奎(除草剂)作战”,由于“paraquet”的关系),由皇家海军陆战队盖·薛利丹(GuySheridan) 率领,包含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2突击营(Commando) 的士兵、一小队英国陆军SAS及皇家海军特种舟艇突击队(SBS) 进行侦察登陆为窝在辅助舰“潮泉号”上的海军陆战队员进攻作准备。
任务进行前首先抵达附近地区的是英军的丘吉尔级攻击型核潜艇征服者号,于4月19日到达,进行海域侦查;4月20日具有雷达成像功能(radar-mapping) 的胜利者空中加油机飞越南乔治亚岛进行侦查。
特别空勤队计划在4月21日进行第一次登陆,其余英军预备在次日登陆;显然运气不好,SAS部队原来打算空降到冰河上,然后夺下葛莱特维肯港。
整个计划问题就出在当地风速没有低于每小时32英里以下,而且还越来越强,能见度也低,SAS小队眼看任务是非失败不可,因此发出撤退的讯号。
英阿马岛战争

战争背景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 规模的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 动。阿根廷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 来缓解国内危机。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 登陆南乔治亚岛并升起国旗。4月2日,加尔铁 里总统下令出兵占领马岛,马岛战争正式爆发。 英国最初对阿根廷的进攻感到吃惊,派遣 了一支海军特遣战斗群来对抗阿根廷海空军的 进攻,皇家海军陆战队也加入了战斗。在一番 激烈和艰苦的争夺后,英军夺回了马岛的控制 权。但是阿根廷至今仍未有放弃对马岛的主权 要求。战争对双方的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阿 根廷的战败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最 后导致军政府倒台。对于英国来说,强烈的爱 国主义情绪横扫全国,加强了以首相撒切尔夫 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同时帮助英国保守党赢 得1983年的普选。尽管这场战争双方的伤亡并 不是很大,在双方历史的长河中也很难称为主 要历史事件,但它在两国历史上还是占有重要 的一页,并成为不少书籍,电影和歌曲的题材。
导火线
1981年的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到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 资成长只有达到19.2%;国内的受到越来越多支持的工联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军政府受到人民的唾弃与憎恶。 作为1981年到1982年间当时阿根廷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领导人,加尔铁里,在面对严重的国内的经济问题和人 权问题上,选择经由通过自认为一场干净利落的马岛战役,以其胜利的结果来转移公众的焦点。于是阿根廷执政当 局以巧妙的暗示表达入侵马岛的意图,并且造成联合国的压力;1982年3月19日,一群阿根廷当局酬佣的废五金商 人强行登陆了位于马岛以东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他们在南乔治亚岛建立了营地,并升起了阿根廷的国旗。英 国皇家海军的坚忍号(Endurance)破冰船被派遣去拆毁这个营地,但是由于坚忍号武装程度几乎为“贫脊”的等 级(仅有2挺20毫米俄勒康机炮,除非另外搭载两架黄蜂式直升机),带着一个排的陆战队打算将这些升国旗唱国 歌的阿根廷人赶走。但是阿根廷海军5,000吨的Bahí Buen Suceso(喜事湾号)已经先放下100名士兵登陆,坚忍 a 号只好折返。 不确定英国是否漏过还是忽略了这一警告,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包括外交上。英国不积极的反应以及1981年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 诺特(Sir John William FredericNott)计划将坚忍号从马岛撤离(作为在整个英属海外领地裁军 计划的一部分),使得舰长巴克(Royal Navy captainNicholas Barker)认为将英国海军在南大西洋唯一的武力展 示撤走就是向阿根廷间接的宣示“英国不会,也不再能够保护自己在海外的领土”;加上同年《英国国籍法》中限 制给予马岛居民全面的公民权这一系列事件,使阿根廷认为,用武力夺取马岛控制权的时机已经到来。 作为加尔铁里最好的支持者,阿根廷海军司令霍黑· 阿那亚(西语:Jorge Isaac Anaya,Adm.)以他一贯反英 的立场负责制定这一次登陆马岛的计划,又称为“罗沙里欧作战”(Operation Rosario),初步规模如下: * 两栖登陆部队为3,000人,借由优势兵力压倒并包围马岛上驻守的寥寥无几的皇家海军陆战队与当地警察,迫 使其投降以减少无谓伤亡。 * 占领成功后应将岛上之战俘与居民驱逐出境;入侵之部队应于48小时内完成撤回原驻地的任务。 * 马岛最高行政官改为军事总督,并配署500名宪兵进行军事统治。 就在1982年初英阿两国并不热切的外交斡旋失败后,以及小小的坚忍号无功而返的行动让作战计划最终被确定。 事实上攻占马岛的前奏一直从火腿族爱好者的交流中被曝光,以及阿根廷海军开始在贝尔格拉诺港运送部队上船, 尽管种种迹象表明,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拉美组在3月30日仍然表明“侵略行动不会马上到来”。
关于马岛战争的争论

关于马岛战争的争论摘要:阿根廷和英国关于马岛的主权争端由来已久,双方各持己见,使得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困难重重,最终演化成了战争,然而战争并没有是争端平息,反而更加复杂化。
时值马岛战争30周年之际,争端方英国高调纪念这次战争,并且推动马岛问题军事化,引起阿根廷强烈抗议。
在此,简单回顾马岛争端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英国阿根廷马岛战争马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是阿根廷的称呼,英国称该岛为福克兰群岛。
马岛位于阿根廷东南的南大西洋水域,距离英国本土约1.3万千米,距离阿根廷海岸约500千米。
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是英阿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并时常发生冲突。
1982年3月,双方关系再度紧张,4月2日阿根廷军队突袭马岛,俘虏了马岛上的英国驻军,3天内,英国发动了自二战以来的最大军事行动。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海空战,经过40多天激烈的海陆空战斗,阿根廷军队投降,英国恢复了对马岛的统治。
战争的代价是惨重的,750名阿根廷士兵和236名英国士兵阵亡。
马岛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争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这也引起战后学术界对马岛战争研究的持续关注。
其中学术界讨论的重点有:到底谁拥有马岛的主权、战争能否避免、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事件和马岛的未来等问题。
其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原则,借助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实际证明,马岛争端并没有像学者预计的评介外交努力可以解决,2012年初的英阿紧张局势说明,马岛争端的解决急剧复杂性,需要从不断变换的国际实际中寻求暂时的平衡。
一、学术界关于马岛战争的争议(一)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英阿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由来已久。
马岛战争指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南桑德维奇群岛及附近海域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马岛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利用这里天然海港作为海军基地成功地袭击过德国舰艇。
战后马岛还是进行南极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前哨战和物资中转站。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介

● 全境由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海岸曲折,地形复杂,群岛以北部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为 主,最高峰达705米。岛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缓。两主要岛屿的北部有东西走向的山脉,沿岸 许多溺河谷形成有屏障的海港。覆盖着泥煤的宽阔峡谷流有许多小河。
● 马尔维纳斯群岛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 左右。阴凉多风的气候使温度平稳,仅有季节性的小变动。强劲的西风平均每小时31公里(19英 里),年平均温度约5℃(42℉),平均最高温度9℃(49℉),最低温度3℃(37℉)。年降雨 量平均63.5厘米(25英寸)。
● 土生的陆地哺乳动物已不复可见,土生野狐也已灭绝。大约有65种不同种类的鸟,包括黑眉信天 翁、福克兰鹨、游隼和条纹长脚鹰。是数百万企鹅的繁殖地,其中最多的品种有岩企鹅、麦哲伦 企鹅和巴布亚企鹅,还有少数的王企鹅和马卡罗尼企鹅。海豚和鼠海豚极为普遍,南海狮和象海 豹也很多。在个别僻静的场所发现有海獭。
● 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于1764年首先在东福克兰岛建立居民点。 ● 英国人是第一批于1765年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定居者,但1770年被西班牙人逐出,西班牙人并于1767年左右买下法国居民
点的全部产权。 ● 英国在以战争为威胁之后,于1771年恢复其西福克兰岛的前哨基地,1774年时又以经济原因撤出该岛,但并未放弃对其
主权的要求。西班牙在东福克兰岛(它叫该岛为索莱达岛〔 Soledad Island〕)的居民点保持到1811年。 ● 1816年,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的阿根廷于1820年宣称对马尔维纳斯群岛拥有主权。 ● 1831年,美国军舰勒星顿号(Lexington)摧毁阿根廷在东福克兰岛的居民点,以报复它们非法扣留3艘在该区域猎海豹
航母经典战例点评之九:征战马岛

Stories
f A
•
• •
---a
.- -=-
-『二
"谢菲尔德"号导弹巡洋舰中弹起火
上封锁过程中,英"征服者"号潜艇 于 5 月 2 日击沉阿"贝尔格拉诺将军"
繁忙。"海鹤"式舰载机达到最大出 动强度,为登陆舰艇和登陆部队提供
始分兵两路,依次夺取岛上重要阵 地,从两个方向对斯坦利港发动钳形
号巡洋舰; 4 日,英"谢菲尔德"号
沉了 2 艘阿根廷巡逻艇。 9 日, 2 架 英"海鹤"式舰载机击沉了 1 艘阿
根廷侦察渔船。 15 日,英舰载直升 机运送 40 名突击队员在索莱达岛西 面的佩布尔岛着陆,袭击该岛上的阿
根廷本土与马岛的交通运输补给,孤 立、消耗、疲惫驻岛阿军。对此,阿
根廷做出强硬回应,宣布凡是进入阿
派遣一支特混舰队,重新夺占马岛。
781 当代海军 NAVYTODAY
Historical Stories
I 史海钩沉 E
作战兵力、武器装备、军需物资通过
要战场是海洋和群岛,而不是在大陆,
困难大,不仅担负空中巡逻、空中预
顺畅的海、空运得到及时、充足的补
充。马岛阿军陷入困境,危机日渐加
所以无论是能力还是结果,最终英国
皇家海军的航母胜过了阿根廷空军的
英军作战的第二阶段是实施马岛
登陆。鉴于前期海上封锁已经达成削 弱马岛阿军防御的有利形势,英国战
仅 21 曰一天就有 17 架飞机被击落。
25 日,阿根廷国庆日,阿根廷空军 为配合地面部队的反登陆作战发动了
截、阻击阿空军飞机,继续为英方舰
船和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 30 日,
二战以来三次岛屿封锁作战的战略决策及启示

$##" 年第 % 期
战争史研究
二战以来三次岛屿封锁 作战的战略决策及启示
姜华峰
关键词: 岛屿封锁作战 战略决策 历史启示 ($##" ) 文章编号: &##$ —"**% — #% —##"# —#( “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如果一开始就有一支更强 言: 大的海军, 或陆军迅速占领海峡各港口, 战争就会是另 ” “陆军必 一种结局。 于是, 希特勒提出在未来的战争中 须占领对海军和空军具有重要意义的基地。如果我们 能成功地占领并保住荷兰和比利时以及打败法国,就 创造了战胜英国的基础。 这样, 空军既可以从法国西部 就近封锁英国,而海军可以依靠潜艇实行更广泛的封 (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 》 锁。 ” ,)"& 页 ) 希特勒的这些想法成为德军日后制定作战计划的 基础。 德国进攻波兰; 英、 法两国 &’%’ 年 ’ 月 & 日, % 日, 先后对德国宣战,德国海军随即奉命开始破袭两国的 法国战败投降, 从挪威到西 海上交通线。&’"# 年 ) 月, 班牙边界的欧洲大陆西海岸全部为德国所夺取,从而 使德国海军和空军的基地网逼近英国,并成包围之 “不论是德国人, 势。当时, 还是英国人自己, 都认为海 ( 〔苏 〕 上交通线是英国的最薄弱环节。 ” 博戈列波夫主 《封锁与反封锁 》 编: , 北京,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 &(& 页, 所, &’’%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于 &’"# 年 * 月 &+ “全面封锁 ” 日正式宣布 英伦三岛。 此间, 时任德国国防 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的约德尔还产生了从外围 “向意大利提供装甲兵 解决大英帝国问题的想法, 建议 力,以加强其对苏伊士运河的攻势 ” ,赢得了希特勒的 赞许。 约德尔还进一步提出准备在同西班牙、 意大利达 成一致的基础上占领直布罗陀,以及意大利应尽可能 ( 〔德 〕 派遣大量空军和潜艇部队将英国列岛紧紧围困。 《 德 国 国 防 军 大 本 营 (&’%’ — 瓦尔特 , 瓦利蒙特: 》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 - &## 页, &’"( )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这一计划实际上是对英 &’’# ) 国实施封锁作战思想的延伸。 因为, 英国一直将地中海 作为其通向苏伊士运河和远东的生命线。这一计划由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对据守岛屿之敌采取军事行动时,战略决策当局 为什么在诸多的作战样式之中选择采取岛屿封锁作 战?这是在岛屿封锁作战研究中应该首先加以考虑的 问题。本文拟通过对二战以来三次岛屿封锁作战的战 略决策过程的考察,来对影响选择采取岛屿封锁这一 作战样式的基本因素进行一次初步探讨。二战以来所 发生的三次岛屿封锁作战分别是:德国对英伦三岛实 施的全面封锁、美国对日本列岛实施的饥饿战役和英 国对马岛实施的海空联合封锁。 一、 德国对英伦三岛采取全面封锁的战略决策 &’%’ 年 ( 月 $% 日,希特勒召开由三军总司令和 国防军统帅部将领参加的高级军事会议。这是希特勒 “关键 发动战争前的一次重要会议, 纽伦堡法庭称之为 性会商 ” 。在会上, 希特勒向其军事将领们谈了自己关 “英国的补给线一旦 于对英作战的某些想法。他指出: 被切断, 它就会被迫投降。 因为生活资料和工业原料的 ” (李巨廉、 《第二 补充依赖于海军的保护。 王斯德主编: 上海, 华东 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 》 , )"# 页, 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一点长期以来就一直为包括 &’*( ) 英国自身在内的各方所公认,这也是德国对英国列岛 实施封锁的前提条件。 几个世纪以来, 英国作为一个世 界强国,其经济和战略的基础在于其较早掌握的遍布 世界、 幅员广阔的海外殖民所拥有的资源。 英国本土作 为一个面积狭小、 资源贫乏的群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 发前,对于民众生活所必需的食品则已完全依赖进 口。 因此, 英国的强盛和生存都是依靠其海上霸权保障 海上交通线的畅通来维系的。 对此, 希特勒有着深刻的 “ 空军对英国本土的攻击不能迫使英国迅速投 认识: ” ( 《第二 降, 但如果英国舰队被歼灭, 它就会立即投降。 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 》 , )"# 页 ) 在会上,希特勒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时断 ! "# !
阿拉伯世界概况习题

一、国家首都名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1.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的特点。
2.为什么说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第一单元一、填空题:01.当今的阿拉伯国家具备了四个基本条件:第一,国家人口中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第二,大部分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第三,居民主要讲阿拉伯语;第四,属于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员国。
02.称呼阿拉伯国家为中东国家,是从地理角度来划分的;称呼其为伊斯兰国家,是从宗教角度来划分的;称呼其为发展中国家,是从经济角度来划分的;称呼其为第三世界,是从政治角度来划分的。
03.阿拉伯世界现有22个国家,它们是:伊拉克共和国、科威特国、巴林王国、卡塔尔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苏丹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也门共和国、约旦哈希姆王国、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巴勒斯坦国、阿拉伯埃及共和国、苏丹共和国、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突尼斯共和国、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摩洛哥王国、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吉布提共和国、索马里共和国、科摩罗联盟。
04.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与非洲大陆东北部之间,扼守红海南部的出入口。
曼德海峡拥有东西两条水道,中间是丕林岛。
05.西亚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面积约320万平方公里。
整个半岛是一个平坦的台地,西边高,东边低。
06.阿拉伯沙漠广义上讲是阿拉伯半岛上所有沙漠的总称,狭义上讲专指鲁卜哈利沙漠,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
07.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与伊朗南部之间,据守波斯湾的南部出入口。
08.直布陀罗海峡位于非洲大陆上的摩洛哥与欧洲的西班牙之间,是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09.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无疑是世界上公认的“东西方海运大动脉”。
马克思曾热情地称它为东方伟大的航道。
10.阿拉伯人习惯把阿拉伯世界分为两大部分,把位于亚洲的阿拉伯国家称为“马什里格”,意思为“东部”,把位于非洲的阿拉伯国家成为“马格里布”,意思为“西部”。
经典联合作战案例

经典联合作战案例冷战后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三栖联合作战,一场战略投送的经典战役:1982年,阿根廷和英国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役,而这场战役就是冷战开始后,规模最大且战况最激烈的一次陆海空联合作战,它被认为是“现代海战的转折点”,甚至称得上是世界第一场现代化战争。
同时,马岛战争还是一场海上战略投送的经典战役,英军开辟的八千海里后勤线(约14800公里),刷新了当时的战略投送纪录。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马岛战争,看英国如何在万里之外击败战争对手。
首先在讲马岛战争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战争起因。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马岛战争主要是由阿根廷挑起的,英国属于被动应战。
在1981年,阿根廷的经济出现了问题,该国通货膨胀率超过了600%,而该国薪资却只增长19.2%,国内经济环境非常恶劣。
为什么阿根廷的经济问题会如此严重?这主要就与军政府的独裁统治有着重大联系,军政府对左翼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导致阿根廷政局动荡不堪,经济直线下滑,这引起了阿根廷民众的强烈不满。
所以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阿根廷军政府就决定发动马岛战争,从英国手中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以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来转移公众焦点。
大家都有知道,自从二战结束后,英国就走起了下坡路,其海外殖民地,一个接一个宣布独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数据显示,在1980年,英国的GDP为5367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五。
阿根廷的GDP为209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十。
英国的领土面积为24.4万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为6679万。
而阿根廷的领土面积为278万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为4385万。
面对日益衰落的英国,阿根廷非常有自信,认为自己能击败英国,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
据了解,当时阿根廷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在马岛战争爆发前,阿根廷海军拥有1艘航母、2艘万吨级巡洋舰,以及大量的先进常规潜艇,是南美第二大海上武装力量。
而阿根廷空军更是直接排名南美第一,拥有大量的先进战机、运输机和直升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阿马岛战争研究
马骏
一九九九年四月
一、马岛概况与战争起因
阿根廷:
一是马岛发现石油,经济价值增大
二是增强国民对政府的信任度,缓和国内矛盾英国:
一是维护帝国尊严
二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二、双方企图与作战编组
阿根廷:
战略判断:
英国远离马岛,鞭长莫及,实施远洋作战可能性不大;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己友好,会保持中立;
夺占马岛有反殖性质,会得到其他国家的同情
企图:
以大陆为依托,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乘英不备,夺占马岛,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英国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决心:
组建特混舰队,夺占马岛及其附属岛屿,然后转入防御。
特点:
一是判断失误,盲目乐观,过于自信;
二是心存侥幸,缺乏应战准备
英国:
战略判断:
阿不宣而夺占待谈判解决的马岛,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出兵马岛,会得到朝野支持;
西方盟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企图:
以强大军事优势迫使阿军从马岛撤兵,恢复马岛原有状态。
决心:
组建南大西洋特混舰队,迅速完成战略展开;
实施海空封锁,夺取制空制海权,切断马岛与大陆的联系;
登陆马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实施有效控制。
特点:
一是判断准确,决策迅速,目的明确,目标有限;
二是集中兵力,三军联合,统一指挥,速战速决。
三、作战简要经过
四、战争特点与经验教训
1、战争特点:
目的有限,时间短;
作战条件现代化;
作战双方力量不等。
阿军强点:
一是距离作战地域近;
二是人员与飞机占有优势;
三是战争具有民族性,军民士气高。
阿军弱点:
一是作战经验不足;
二是装备总体上不及阿军;
三是武器装备依赖西方。
英军强点:
一是作战经验丰富,作战能力强;二是海军实力强;
三是有西方国家的支持。
英军弱点:
一是距离作战域远,作战难度大;二是舰载机少,难以保持空中优势。
2、经验教训
阿军失败原因:
战略判断失误,战争准备不足;
战略指导错误,没有持久作战
作战消极,协同不利
一是三军作战思想不统一;
二是缺乏主动求战精神;
三是三军协同作战不利。
官兵军事能力差,战斗力低下。
一是军官指挥能力差;
二是官兵技战术水平差;
英军胜利原因:
战略决策正确
快速反应能力强
一是决策快,决心大;
二是战备程度高,动员体制完善;
三是作战物资预有准备;
四是指挥通信系统顺畅,组织计划周密指挥高效、协调、灵活、有力
一是指挥自动化;
二是指挥权下放;
三是审慎选将。
官兵军事素质好
一是多为职业军人;
二是重视军事训练;
三是科学文化水平高
四是官兵体能好
五、两点启示
开战决策必须科学
影响开战决策因素
国家利益
决策环境
情况判断
武器装备建设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