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色彩论文:当代山水画对青绿山水画色彩语言的继承与转换
中国青绿山水画,一个色彩缺失的时代,真的会五色令人目盲吗?

中国青绿山水画,一个色彩缺失的时代,真的会五色令人目盲吗?在中国绘画批评的传统里,一向认为青绿山水不是高品,而文人写意画才是画中正宗。
似乎只有水墨才是真正的传统,才具备真正的民族特色。
这种顽固的思维定式,缘于人们把元明清以来盛行的文人画定为传统本宗。
元明清画坛推崇文人水墨画的清幽、雅逸、疏简,讲究黑白之韵,以禅的荒寒清冷为最高境界,以'深情冷眼'看世界的方式为最高美学追求。
这是文人士大夫对绘画选择的结果,并不是绘画本身自然发展的结果。
董其昌的'南北宗'学说在提倡'南宗'柔润、含蓄画风的同时,对青绿山水给以了最为致命的一击,'色彩'与'水墨'、'青绿画'与'文人画'成为互不相容的概念。
其实,他错在了在指出两种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的同时,却没有说明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气质去选择并决定绘画的创作方向;在'崇南贬北'的同时,忘记了只求柔静而没有强烈情感与魄力的艺术作品,是缺乏感染力的。
贵族气是一种高尚、华贵的气质,无可指责;而气势雄浑、豪纵的青绿山水画原本就以一种健康的美学心态作为依托,表现了儒家提倡的至大至刚的宏伟气派与入世阳刚的灿烂之美,同时也体现了庄子'磅礴万象'、'挥斥八极'的美学观点。
这种由唐宋至元明清的色彩向水墨的移行,实质上,是封建社会中国文化气候由强健阳刚向低沉内敛转变的缩影。
没有什么比眼看着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形式渐至衰微、无可挽回更让人痛心了。
那是一个色彩缺失的时代。
毕竟,真实的色相世界是无法回避的。
当代人的视觉感受力在工业文明带来的声、光、电技术的刺激下变得更加敏感,传统的审美趣味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品味及情感需求。
许多画家仍只坚持走文人画的路子而不太重视绘画的色彩,除了以上所说的数百年来的心理定式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今处在一个青绿山水画继承的断代时期。
青绿山水解析

青绿山水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青绿山水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风格,以描绘山水为主题,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生气。
青绿山水代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是中国山水画的典范。
青绿山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色彩鲜明。
青绿山水在使用颜色上非常讲究,主要以青蓝色和绿色为主调,辅以少量的红、黄等暖色调。
这种色调的运用使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二、笔墨简练。
青绿山水在笔墨运用上注重精简,偏向于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和纹理,不注重细节的描绘。
这种简练的笔法不仅能让画面更富有动感,还能让观者有更多的联想空间,增加观赏性。
三、造型生动。
青绿山水在形式上多以山、水为主题,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生气。
通过运用丰富的线条和色彩,使画面更具有鲜明的对比和层次感,让观者仿佛置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意境深远。
青绿山水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注重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在青绿山水作品中,往往能看到画家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以及对生命、历史、文化的思考。
这些深刻的意境会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产生共鸣和思考。
青绿山水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观念。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青绿山水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在今天,青绿山水依然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不仅仅是一种画风,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
青绿山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对自然的热爱。
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在于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青绿山水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出自然的奇幻和壮美。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贯穿于整个青绿山水画系列,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青绿山水与现代山水创作融合

青绿山水与现代山水创作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山水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青绿山水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美的追求。
因此,艺术家们开始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将青绿山水与现代艺术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山水画介绍、青绿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特点、融合方法等角度,讨论青绿山水与现代山水创作融合的现状与趋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类型之一,被誉为“文人画”的代表之一。
其内容主要描绘自然山水景色,艺术家们借助画笔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传统的山水画往往采用青绿山水的色彩,通过水墨线条、山、水、云、石等元素来营造出一种纯粹的意境。
然而,这种传统的风格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过于古典、陈旧,难以产生共鸣。
青绿山水画是山水画中的一个分支,与宋代的文人画风格类似。
其首要特点是使用中性色彩,以青绿色为主,营造出清新、高雅的氛围。
在画面构图上,青绿山水画经常采用“半山半水”的布局,用极少的元素来表现整个画面。
这种简约的风格给人以静谧之感,适合人们寻求内心宁静的情志。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青绿山水画开始与现代性结合。
现代山水画不再局限于山水自然环境的描绘,而更多地把画面设置在人类活动的城市环境中。
现代山水画主要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在表现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兼顾了人类活动与文化的表达。
现代山水画采用鲜艳的色彩和新颖的构图手法,更注重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青绿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融合,代表了艺术家们对于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新颖等不同元素的探索和实践。
这种融合常常表现为把传统的青绿山水元素融入到现代画面中,或者是将现代性的元素融入到山水画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例如,在青绿山水画中加入工业化元素,或者在现代山水画中添加传统山水画的风格元素。
青绿山水与现代山水的融合不仅给人带来了新鲜感,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传统山水画。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尝试青绿山水与现代山水的融合,这一创新的艺术形式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比较之我见

明代文徵明在《衡山论画山水》中说:“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
”这句话清楚地交代了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发展状况,即青绿山水相比于水墨山水在山水画发展初期更占上风;而在宋元之后,大量的文人加入绘画队伍促使水墨山水成为绘画的主流。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两种艺术样式的审美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青绿山水受到传统的五色理论的影响突出装饰性,而水墨山水受到道家思想、禅学影响则突出玄与素、简淡空灵的意境之美。
一、青绿山水—丹青先行(一)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在汉代,山水画一般是以衬景的形式出现,发挥政教功能。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发生巨大变化,玄学、佛学兴起,儒学失去往日的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隐居山林,潜心问道,绘画的功能也从过去的说教向审美转变,促使山水画走向萌芽阶段。
青绿山水之所以在魏晋萌芽,首先是因为其借鉴了人物画技法,如人物画方面“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就用“朱及青绿”的方式进行创作;其次就是山水画理论的出现,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详细地讲述了山水画构思过程,记载了山水与人物的布局,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也对这时的山水画有很大的影响。
(二)发展与成熟:隋唐时期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此前三百多年的社会动荡,也促进了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
隋代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即展子虔的《游春图》。
这幅作品具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虽然没有出现皴法,但是从其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青绿山水画已然走向成熟,直接影响到大小李将军。
[1]到唐代,青绿山水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就是这一时期的核心画家。
他的作品笔格遒劲,使青绿山水画法成为典范并达到成熟,有《江帆楼阁图》传世。
其子李昭道继承家学,被元代汤垕《画鉴》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作品有《明皇幸蜀图》。
从展子虔到李昭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初步完成。
山水画的色墨关系及创新分析

艺术探讨山水画的色墨关系及创新分析梁佑安(四川大学,山西,太原 030009)摘 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使得民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效的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壮大。
就当前实际情况来说,中国山水画拥有完善的绘画体系,与西方国家的油画等艺术形式存在明显的差别。
我国山水画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写实性,在山水画之中蕴含着大量的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了长时间的历史的洗礼,使得山水画的创作水平在不断的提升。
关键词:山水画;色墨关系;创新引言:青绿山水创作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历史环境存在密切的关联,在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水平较高,各个国家商业往来十分的频繁,各个民族之间不但会进行经济活动,并且也会进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山水画作者思想发展十分的迅速,所以整个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色彩鲜明,各个细节中都透露这繁荣盛世的景象。
但是在历史发展到元朝的时候,青绿山水逐渐的被水墨山水所取代,并且水墨山水当时的地位较高,逐渐的演变成为了当时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代表形式。
明清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在延续了山水画创作技巧的同时,也对墨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水墨艺术的整体水平提升了一个高度。
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改革开放的力度,从而使得诸多西方文化民主思想以及色彩艺术流入到了我国,很多新潮派画家因为受到了希望文化的影响,将我国传统山水画创作方法与西方色彩和绘画艺术进行了融合,切实的增强了水墨山水画的生活气息,最终形成了现代形态的山水画。
一、山水画中的色墨关系就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来说,色墨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历经了“以色为主”、“色墨互补”、“水墨为上”三个阶段,在上述三个时期中,色墨的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一样的。
首先,“以色为主”的阶段,是我国山水画的发展起步阶段。
我国传统国画一般都是以“丹青”为名,“丹”即是“红色”,其实质是利用朱砂以及红土进行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绘画涂料。
“青”也就是“青色”,其一般都是有蓝铜矿以及青金石混合形成的一种矿物质颜料,这个阶段我国山水画对色彩的运用十分的关注,并且也会遭受到传统“五色观”的影响。
青山绽新颜——青绿山水画实践探索

【中国美术研究】中国画自古就有“丹青”的别称。
丹是朱砂,青是青雘,都是中国画中常用的矿物颜料,可见色彩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发展由来已久。
在山水画形成初期,色彩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历代画家将自然山川与自身内在精神体悟相融汇,以心造景,用青绿、浅绛的视觉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景象,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山水画色彩观。
一、传统青绿山水画发展历程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提到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智慧的时代,是一个极其自由、解放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一些文艺理论家已经对色彩进行了研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了“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原理;谢赫对前人和当时的绘画色彩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理念。
这足以证明,中国的青绿山水画于此一时期已有发轫。
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青绿山水画的出现受到了佛教美术的影响,佛教绘画的传入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色彩感知。
敦煌不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同时也是各种活动举办的中心,其地理位置不仅优越而且重要。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大量使用青绿色,在佛教美术、龟兹画风等因素的作用下,早期敦煌壁画以石青、石绿所构成的冷色调为主色调。
敦煌石窟壁画的青绿色调又影响了中原传统绘画,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产生。
从敦煌壁画中对山水的描绘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都呈现出早期青绿山水画的面貌。
南北朝以后,中国绘画中比较单一的平涂式手法逐渐丰富为华丽斑斓的强调厚薄轻重的染色法。
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画经过全面发展,已经脱离了人物故事而形成独立的画科,并在技法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此时的青绿山水画通常先以中锋单线勾勒,再用石青、石绿、赭石、花青等色渲染,具有画法工致、赋色浓丽的特点。
目前已知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山水画作品为隋代展子虔的青绿重彩山水画《游春图》,其线条细劲圆滑、色彩浓丽,对贵族、仕女在郊外湖光山色中骑马、泛舟、踏青游春的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研究

究2023-10-29•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目录程•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意义与目录价值•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与思考01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当时宫廷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墨山水画逐渐兴起,并在宋代成为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文人画的兴起,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与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有所不同。
历史背景青绿山水画的兴起与唐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密切相关。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皇室贵族对艺术品的收藏和赞助也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宋代时期,社会逐渐趋向保守和内敛,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社会背景唐代文化繁荣,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青绿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的特色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宋代文化更加内敛和深沉,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宋代文化对于个性和情感的强调也促进了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文化背景02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程早期的水墨山水起源早期的水墨山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山水画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用笔简单,色彩朴素。
特点早期的水墨山水以简约、朴素为主要特点,注重用笔的轻重缓急和线条的流畅度,画面以黑白二色为主,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空灵和神秘感。
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起源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青绿山水逐渐成为主流。
特点青绿山水以色彩鲜艳为主要特点,用笔细腻,画面注重细节表现和层次感,山水的形态和纹理更加丰富。
元明清时期,水墨山水逐渐回归主流,与青绿山水形成了对比。
特点水墨山水以黑白二色为主,用笔简练,注重笔墨的意境和气韵,画面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氛围。
起源元明清时期的水墨山水VS03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线条的表现力逐渐增强。
青绿山水画色彩重构教学浅谈

教学心得ART EDUCATION RESEARCH色彩重构是指以客体作为参照系,在画面上利用色彩的组合与色块(色域)的对比将其转换为个人感情的符号和具有表现性的色调,从而使绘画作品产生某种视觉心理感受,体现画家内心世界的情感,继而达到以色传情的目的。
这样,画家通过对画面色彩的转换与重构,把对客观色彩的内心感受转换为较为主观甚至纯主观性的色彩表现,超越客观物象的表象,从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色彩实体,体现绘画色彩的精神价值与情感价值。
清代画家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中说:“古人作画,五彩彰施,故晋、唐诸公皆用重色,笔尚勾勒。
”①强调青绿主色调的青绿山水画或金碧山水画,重在各种纯正色相并用,而以墨线或金银线勾勒作为色界,在画面上以色相对比构成庄重而强烈的绘画色彩结构。
青绿山水画用线作为造型构架,被线分隔开来的各纯正色块在各自被界定的区域内展现着各种纯正颜色本质属性的色彩稳定性。
各种并置的纯粹色块共同构成了绘画作品整体色彩的辉煌。
色彩作为一种情绪语言,其丰富的表现力在于色与色之间的配置关系,而“青绿色彩是‘繁彩寡情’的,理性、克制,重设计性、程式化、装饰化,因而极富观念性的概括色特点”②。
正是因为青绿山水画色彩是理性的、重设计性的,其画面全局色彩的块面协调也是“经营位置”要法的实质。
这一艺术特色为后来的水墨画章法所继承,如布白、开合、取势、疏密、留眼等,进而演化成了相辅相成的黑、白、灰及冷暖色块,互为依托,独具特色。
在对山石等自然物的深浅、冷暖表现上,青绿山水画则是以色彩表现为主,强调画面上色彩分布的平衡和色彩运用的统一,如运用金、银、墨、白在整体画面或主体部位进行统一勾勒,这种手法能使复杂画面统一起来,当单一的色彩被墨线或白线隔开时,它们的个性特点就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
色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受到一定制约,但每种色相所获得的是一种真实而具体的展示。
因此,在全局的深浅、冷暖和厚薄塑造上,灵活地运用镶嵌和凹凸绘画的手法,这样不但保证了线条的表现美,其色彩的表现性亦更为纯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绿色彩论文:当代山水画对青绿山水画色彩语言的继承与
转换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结合画家作品,通过对青绿色彩、继承与转换的研究,从中分析当代山水画是如何在色彩表现方面发展创新的,同时从青绿山水画色彩语言的本质及继承与转换,探讨了传统色彩对于当代山水画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青绿色彩继承转换
山水画形成伊始,就以青绿色彩为主形成表现自然的装饰性的审美情感,其中并不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
而自五代、宋以降,水墨山水画以其文人审美观念与理想的介入,成为后世近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我们绕过传统文人色彩的表现状态,回到青绿表现时期,以青绿色彩改造文人色彩,使色彩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进行主观性的重新建构,把传统之中的笔墨与色彩的精华加以提炼、结合,形成既有水墨的写意表现又有色彩自由情感抒发的具有现代观念的
山水新样式。
因此,要通过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来促进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一、青绿山水画色彩的表现特征
1.青绿色彩的装饰性
青绿山水常运用石青、石绿、朱砂、金等矿物色彩。
这
些石质粉末颜色具有很强的覆盖性,色彩艳丽明快、浓烈奔放,产生出富丽辉煌的视觉效果。
唐宋之际青绿山水在勾线之后以色平涂为主,熟绢的材质性能和纸相比,无法实现色彩的迅速晕染,更适于色的平涂,这也增强了画面的份量感。
材料的性质与施色方法等使青绿山水画具有了非常强烈的
装饰效果。
2.青绿色彩的写意性
元以来,大青绿的表现减少,由于文人水墨的兴盛,青绿式微,虽各朝也有做青绿山水者,但多与水墨相依存,以水墨为主。
在水墨渲染的基础之上,施以青绿色彩,多数山水画家为求笔墨的保留,用青绿色彩时适可而止。
宣纸的运用让青绿色彩失去了平涂的条件,它对色彩同样产生了晕染渗化的效果。
色彩的表现融入到水墨的表达之中,色彩随水墨渗化达到了画面的统一,因此色彩也产生了与笔墨相同的写意性。
二、青绿色彩的装饰性与水墨相结合的当代画家作品分析
传统青绿色彩因色彩的性质、材料的特点,使其在山水的表现中具有装饰性的视觉效果。
装饰性的效果使色彩呈现平面厚重的状态。
当代画家在继承这种青绿色彩装饰性的同时,把它与笔墨相结合,实现了色彩的当代转换,创新了山
水画的表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卓鹤君:把传统笔墨线条的曲折游动变为直线的错落交织而成山川图像,缩减线条曲度带来的纵深感,增强直线线条笔墨组合而成的黑白灰大的墨块。
这种表现将山川形象更加整体化、概括化,并趋向一种视觉图式的装饰平面感。
借用传统大青绿、石绿、金等色彩的浓烈厚重来填充平面化的线型笔墨空间,形成水墨气韵的流a动舒展与色彩的聚集。
画家通过色彩的平面几何型表现增强画面的现代感,色彩要想从水墨中突出出来,与水墨形成对比,必须采用厚涂色的方式,厚涂青绿色彩使色彩不会发生浓淡变化,进而形成色彩的平面化状态。
色的平面依靠水墨为底使色彩不艳俗浮躁,色彩达到饱和、沉稳、润泽的状态。
水墨的气韵流动与浓郁的青绿色彩块面最终在画面中达到和谐统一,把传统文人水墨引向了新的高度。
画家许俊:许俊的青绿山水继承了传统大青绿的设色方法,并结合笔墨语言形成具有现代特点的新青绿表现。
画家采用有色宣纸为底,山川楼阁以浓墨勾勒其型,改变早期大青绿空勾无皴方式,增加皴、擦、点、染的笔墨技巧,以粗放厚重、方直劲挺的线条和饱满润泽的皴染为主,表现空间与质感,使山石层次丰富、线条灵动。
在此基础上施青绿重色,做平面涂染,这改变了传统水墨山水的淡着色产生的色
彩空间从属地位,色彩从局部走向整个画面,这样必然产生色的平面状态,形成色彩的装饰性。
在色彩平面化的同时,笔墨语言加强,山石结构层次的强调让景物的空间感加深,近处山石通过涂色前的笔墨造型和涂色后的笔墨层次表现,使山川产生空间感。
同时,近处山石的石绿重色与远山的稍淡的蓝色,形成远近、厚薄的对比,这样运用平面色块的对比就产生了空间变化,由此,新的山水图式产生了。
画家从传统青绿山水中提取色彩的平面表现,从传统水墨中借鉴笔墨的形式语言,让两者相结合,这样笔墨在色彩的范围内有了丰富的层次表现,色彩在笔墨的造型空间中被充分放大。
画家采取了笔墨与色彩并行发展的创作理念,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三、青绿色彩的写意性与水墨相结合的当代画家作品分析
当代山水画家卢禹舜等一批艺术家运用传统青绿色彩写意性融合水墨,创造了山水画表现的新形式。
卢禹舜在传统笔墨与色彩表现方式上都是非常独到的。
画家从传统大青绿的重彩施色中得到启示,他的作品充分做到了色彩的写意性与水墨的结合,既继承了传统的笔墨情趣又提升了色彩的精神内涵,使色彩融于水墨氤氲的意境中,并幻化为视觉的主体。
在山水画的表现上改变笔墨与造型的
对立状态,使笔墨造型融合在一起,增强水墨形象的整体感。
采用勾和染的方式减少对山石空间深度的表现,让色彩进入画面的主体空间中,与笔墨造型形成对比统一的视觉关系。
画面中山石的空间深度的表现被弱化,服从于笔墨的整体表达,通过近处山石的勾画与远处浓重水墨的晕染,形成山水空间的关系与强烈的对比,只勾出山体轮廓,不在山石的细节上做空间表现,由此,色彩就进入山石的结构中,形成色彩的平面表现。
一幅画不仅要有对比,更要有统一,画家把青绿色彩的写意性表现加强,让色彩走出山石结构的范围,主动与墨相连接、相渗透,形成色彩的气韵流动,青绿色彩产生了与水墨一样的渲染效果,也形成了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因此色彩就获得了表现的主动性。
色彩对形体的超越产生的色彩写意性与装饰性,最终与水墨实现完美的融合,既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高尚文雅,又表达了现代色彩的精神情感与意蕴。
四、对青绿色彩的继承与转换实现了当代山水画色彩表现的拓展
当代山水画家在借用青绿表现创新时,实现了青绿色彩的写意性改变,色彩的表现上升到与水墨同等的理论层次。
新时代的画家们从传统中寻找开拓创新的基点,寻找到色彩的优势与不足,以色的优势补墨的不足,同时把水墨的精神
情感赋予色彩,让色彩实现自身的超越,继承色彩的装饰性与写意性表达,并实现与水墨的融合转换。
这样,色彩就超越了本身的物理属性,达到了情感的宣泄,最终使山水精神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许俊.新编青绿山水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