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文讲解

合集下载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讲述了他住在一间简陋且破旧的房子里,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美好追求。

首先,诗人详细描绘了自己简陋的居所,其中用词朴素而有力,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审美和洞察力。

其次,诗人在表现自己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不是拥有富贵和华丽的家居物品,而是拥有一颗感悟美好生活的心灵。

在这间简陋的屋子里,诗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自然,去感悟生命的本质,同时也在寻找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从而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整首诗的意境以“陋室”表现出来,贯穿了“宅心”与“天地之性”这一主题。

诗歌中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诗人心灵的丰富与高尚。

诗人的“宅心”表现在他不断地思考和探寻生命的真谛,在简陋的居所里寻找生命的意义。

而“天地之性”则体现在诗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中,他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生命美好价值的追求。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首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诗歌,它通过对自己简陋的生活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探索和追求。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妆饰的华丽,而在于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而这种认识和感悟是可以在简陋的环境中获得的。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讲述了他所居住的陋室的破旧和简陋,但是他依然能够从中发现值得欣赏和领悟的东西。

这首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现实意义。

首先,《陋室铭》告诉人们,即使身处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寻找到美好和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从中寻找到积极的一面,不要轻易放弃。

其次,《陋室铭》告诉人们,不要被物质所迷惑,而是要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和内心的体验。

我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素质。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全程全解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全程全解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全程全解【梳理知识】1.字音辨析陋室(lòu)德馨(xīn)调素琴(tiáo)鸿儒(hóng)案牍(dú)苔(tái)2.一词多义素:素琴,不加装饰;素衣,白色。

儒:鸿儒,大;儒生,指读书人。

3.古今词义惟吾德馨(美好。

今义为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身。

今常用义为样子、形状。

)无丝竹之乱耳(琴瑟萧笛之类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指丝绸、竹子。

)4.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5.特殊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之”表示宾语前置,整句意思可理解为“有何陋?)6.佳句背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资料链接】1.文题品味:陋室,即简陋的屋子,“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本文主要写为陋室作铭的原因,反映了作者不媚世俗、不慕荣华、洁身自好的品格。

2.走进作者: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

他是匈奴后裔,七世祖刘亮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土第,授监察御史。

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

王叔文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也被贬。

3.背景回放:刘禹锡被贬到各州当通判。

此地知县是个势利小人,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河,没有埋怨,还撰写了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可气坏了知县,于是将刘禹锡的居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边有一排排杨柳,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于是又把他的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面对县官的仗势欺人,刘挥笔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陋室铭》。

《陋室铭》疑难词注释

《陋室铭》疑难词注释

疑难词注释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者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

“山不”二句:山不在于高不高,有神仙居住就名闻远方。

“水不”二句:水不在于深不深,有龙潜藏着就有灵验。

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斯是”二句:这座简陋的房子,也正是由于我具有美德而散发出芳香。

斯、是,都是代词,“这”。

惟,只。

馨(xīn欣),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苔痕”二句:点点青苔滋生上了台阶,台阶因而呈现着绿色;草色映入帘帷,室内也显得一片青翠。

痕,斑迹。

“谈笑”二句:在室中一起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相互往来的没有一个不识字的人。

鸿儒,大儒。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文化的人。

调素琴:即弹琴。

调,抚弄乐器。

素琴,朴素无华的琴。

阅金经:读佛经。

金经,古代用混金(一种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无丝竹”二句:是说悠闲地调琴,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潜心静默地读经,用不着处理官府事务那样劳神。

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

案牍(dú读),官府公文。

形,指身体。

“南阳”二句:是说诸葛亮的草庐和扬雄的子云亭也是简陋的,但都因主人而闻名。

言外之意是以自己的陋室和它们相比。

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今湖北襄阳西)时居住的草房。

西蜀子云亭,西汉学者和辞赋家扬雄(字子云)在成都的住所,又称“草玄堂”,因扬雄在这里写作《太玄》一书而得名。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可言呢?《论语·子罕》说: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方去居住,有人劝他不要去,说那个地方太简陋,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按,本文只本句没有入韵。

《陋室铭》诗词解释赏析

《陋室铭》诗词解释赏析

《陋室铭》诗词解释赏析《陋室铭》诗词解释赏析引导语: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就要把握住意境的营造,独有的审美内涵,在阅读欣赏中丰富想象、开阔视野,提升文学素养、审美情趣。

下面,小编带大家走进古诗词美丽的境界,去欣赏古代著名诗人的高风亮节吧!陋室铭唐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

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zài):在于,动词。

2. 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

斯:这。

是:表示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5.惟吾德馨:好在我(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

德馨:德行馨香。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陋室铭》注释

《陋室铭》注释

《陋室铭》注释嘿,同学们!今天咱来讲讲《陋室铭》的注释哈。

你们看哈,“陋室”就是简陋的屋子呗。

咱可能都觉得哎呀,简陋的屋子有啥好说的呀。

嘿,可别小瞧了这简陋屋子。

就好像咱平时觉得没啥了不起的东西,说不定里面藏着大惊喜呢!“铭”呢,我觉得就像是给这个陋室写的一个小介绍、小评语。

刘禹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就是想告诉大家,屋子虽然简陋,但是他在这住得可开心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就好像说一个人长得不咋好看,但是他特别有才,那也能出名呀!山也是这样,不一定非得特别高才厉害,要是有神仙在那,那可就有名啦。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水呀,也不是越深越好,要是里面有龙,哇塞,那可就神奇啦。

就跟咱身边的人似的,不一定非得啥都会,有一个特长就很了不起啦。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就是说这就是个简陋的屋子呀,但是我品德好呀。

咱可能有时候也会住在不那么好的地方,但是咱可以让自己变得很棒呀,是不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哎呀,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台阶上长满了青苔,那绿色都爬到台阶上啦,草的颜色都映到帘子上啦,多好玩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说在这聊天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那些没文化的。

咱也得跟学习好的同学多在一起玩,这样咱也能变得更厉害。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能弹弹琴,看看书,多惬意呀。

咱有时候也得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这样才开心呢。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声音吵耳朵,也没有那些工作让人累得不行。

这多好呀,我觉得刘禹锡可真会享受。

哎呀,我说了这么多,你们可能觉得有点乱,但是没关系呀,注释就是帮咱理解的嘛。

咱慢慢体会,也许就能明白刘禹锡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啦。

你们觉得呢?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嘿嘿!。

刘禹锡的陋室铭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刘禹锡的陋室铭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刘禹锡的陋室铭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该文章通过描述自己的住所——一个简陋的小屋,道出了作者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内心富足的求索之道。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现了一种平淡而又富有哲理的生活理念。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的居所,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深思熟虑。

作者并没有渴望奢华富贵的境遇,而是以一种轻松、宽厚的态度接受了自己拙陋的居所。

文章中的“陋室”被赋予了一种象征的意义。

它不仅是作者的居所,更是一种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拒绝和反思。

刘禹锡生活简朴,拥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屋,但他并不感到失落或不满。

相反,他以平和的心态观察世间百态,淡泊名利,专心致志地追求内心的满足和人生的真谛。

《陋室铭》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作者通过他对陋室的描述,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刘禹锡通过自己简陋的居所,反思了现实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的盲目竞争和执着,呼吁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心灵的栖居与修养。

这篇文章正是凭借着对于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刘禹锡的《陋室铭》成为了一篇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

它引领着人们思考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呼唤追求内心富足和价值的追求。

这一思想不仅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更一直激励着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文章介绍了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名篇的背景和重要性。

其次,文章提出了本文的目的,即对该作品进行解释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

正文部分包含两个解释内容。

首先,文章解释了陋室的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文章中陋室的描述和刘禹锡的思考,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文章解释了陋室的哲学思考。

通过分析刘禹锡的哲学观点和对陋室的思考,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人生哲学和对世界的看法。

陋室铭详细讲解

陋室铭详细讲解

陋室铭详细讲解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骈文。

以下是原文及详解: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详解:
刘禹锡在这篇铭文中,通过描绘陋室的环境和他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于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的看法。

他首先以山和水为例,说明名气和灵验并不在于物质的高低贵贱,而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接着,他引入自己的陋室,强调虽然房屋简陋,但是自己的道德品质却高尚馨香。

在描绘陋室的环境时,刘禹锡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苔痕、草色、鸿儒、白丁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他以此表达自己虽然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但是仍然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笑风生,阅读经书,调弄素琴,远离了丝竹之乱耳和案牍之劳形。

最后,刘禹锡借用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两个典故,表达陋室虽然简陋,但是其中包含的精神内涵却是丰富的。

他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反问,强调陋室并不简陋,因为其中蕴含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是高尚的。

总的来说,《陋室铭》是一篇以物喻德、托物言志的骈文,通过
描绘陋室的环境和刘禹锡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于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的看法。

它传递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并不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而取决于他内心的修养和精神追求。

《陋室铭》课文讲解

《陋室铭》课文讲解

《陋室铭》课文讲解【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之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属河北)。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和州(今属安徽)刺史。

直到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铭的文体特点】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

铭可以分作两类。

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

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即《文心雕龙》所谓“体贵弘润”“文约为美”,《文赋》所谓“铭博约而温润”(博与温,指内容、气魄;约与润,指辞句)。

这里只说前一类。

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为题,并且把铭文刻在这些器物上。

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为题,立石勒铭。

器物之铭开始也用以颂扬功德,如扬雄的《鼎铭》等,但后来主要是记物寓意,形容该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况人事,用以劝勉警诫。

而劝诫的对象,主要是作者自己。

也有请人作铭的,如苏轼的《徐州莲华漏铭》就是受“莲华漏”的制作者之请而作。

刘禹锡的《陋室铭》别具一格,虽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名题,但是用意、内容与器物之铭相近,是用来自述其志的。

古人为了自警自诚,还作“座右铭”,意即置于座位之右,时时提醒自己。

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是比较有名的,内容是总结在封建制度下为人处世的经验,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已之长”之类,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折射。

【疏通分析课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简陋的小屋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 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 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 此处引用孔 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 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 " 不陋 " 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 亭子。孔子说:“(既有君子住在里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词类活用:
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舌L:使……扰乱。
案牍(du):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 书信。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 累。
原文及解释
原文
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名。水 / 不在深,有龙 / 则灵。斯 / 是陋 室,惟吾/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 来/无白丁。可以 /调素琴,阅 /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 灵验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 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 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 的)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我的陋室 真比得上)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 诸葛庐和子 云亭都很简陋,但是因为主人有名,都受到了人们的景仰) 。孔 子说:“(既有君子住在里头)有什么简陋的呢?” 解释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 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 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 因为居住 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着,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 学家。这篇铭文运用 托物言志 的表现方法, 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 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的生活态度 。 表达了 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的情趣 。
作品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八集。“铭”是古代刻在
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 后来就成为一种文 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蔓到。 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明来拜访刘禹锡 的人少。草色入帘青, 庭草不除, 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译文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一词多义:
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 (《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生活情趣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⑴山不在咼,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动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灵:神奇,灵验,这里作动词, 显现灵验。
译文:山不在于咼,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 显现灵验了。
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 德馨 : 品德高尚。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 只是我(住屋的人) 的品德高尚(就 不感到简陋了)。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 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ti a o)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泛指佛经。
译文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 6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
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 -842) ,河南洛阳人。 字梦得,晚年自称“庐山 人”,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 治家,世称“刘宾客”、诗豪。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 , 洛阳(今属河南 )人,自言系出中山 (今河北定县 )。 唐代大诗人、 文学家、 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 晚 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与朋友交游赋诗, 生活闲适。 死 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诗现存 800 余首。
1.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闻名,着名。例句: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验。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原意为名词香气,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高 尚,可译为品德高尚。
4.舌L: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犹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 重点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