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程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

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组织行为学课程是面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已经简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应用知识的学生,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组织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等知识,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管理素养的要求,同时为后续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结构的基本知识,造就现代企业管理人才。

本课程学习难度一般,具有一般管理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管理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生均能很快地适应本课程的学习。

但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特别是按照实训设计的内容进行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授课的老师应该注重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能够结合实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比较深奥的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课教师还可自编一定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3.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本书共其个学习情境,包括:组织行为学认知、个体行为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团队、领导行为与艺术、组织行为与变革、构建健康组织等内容。

二、课程的教学层次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要求。

对于书中案例分析、参考资料部分的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考试要求。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一、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学习文字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组织行为学七个学习情境的基本内容。

各教学点应聘请有一定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师进行面授辅导。

2.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讲解一些习题及关键的案例。

3.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书面作业3~4次,教师应该批改,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公开场合予以纠正。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 -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学生将研究有关个体行为、小组和团队动力以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原则。

研究目标
-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

- 掌握分析和解决组织行为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 培养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力。

- 培养领导和管理能力以推动组织发展和创新。

课程大纲
1. 引言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围
-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2. 个体行为
- 个体个性与行为
- 感知与决策
- 动机与激励
3. 小组和团队动力
- 小组动力与有效团队合作- 冲突与冲突管理
- 组织文化和组织认同
4. 领导行为
- 领导力的概念和原则
- 领导风格与影响力
- 变革和创新的领导
5. 组织行为的应用
- 组织结构与设计
- 组织变革与发展
- 组织绩效管理
评估方式
- 课堂参与度:20%
- 个人作业:30%
- 期末考试:50%
参考教材
- Robbins, S. P., Judge, T. A., & Campbell, T. T. (201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th ed.). Pearson.
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欢迎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共同探索组织行为学的奥秘和应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组织行为学课程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IBehavior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开课专业:工商管理经济学开课学期:6总学时:32(其中理论32学时)总学分:2二、课程目标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以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管理者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一般规律,并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应用行为科学知识的能力,具备“人本管理”的意识。

(2)培养学生掌握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一般规律,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方法解决企业中人员管理的相关问题管理。

(3)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际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1.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内容与研究方法1.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2知觉(4学时)2.1知觉的一般问题2.2.社会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偏差2.3与行为(4学时)3.1个性的含义内容和影响因素3.2个性倾向性3.3个性心理特征3.4(6学时)4.1激励的含义与过程4.2激励理论4.3激励的常用方法与原则4.4行为(6学时)5.1群体的一般问题5.2群体决策5.3群体中的人际关系5.4群体冲突5.5(4学时)6.1领导的一般问题6.2领导特质理论6.3领导行为理论6.4领导权变理论6.5行为(4学时)7.1组织理论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7.2组织文化7.3核(2学时)五、教学方法及手段1.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2.课堂教学中穿插若干心理测试。

3.在硬件条件具备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无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前续课程:管理学八、参考教材及学习资源[1]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2]张德.组织行为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Science of organizationalbehaviorsience)(中英文)课程代码113102101321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时/学分2课程性质选修实践学时责任教师课外学时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该课程为公共管理学科本科专业学生专业知识选修课程。

该课程包括绪论、个体行为、群体与团队行为、组织行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五部分内容。

(This course is an elective course of public management.The course consists of five parts:introduction,individual behavior,group team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n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mation.)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支撑的新兴学科。

因此,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先研修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心理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修完之后再研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就能更好地掌握如何激励组织中的员工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取得最优绩效。

二、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将对西方组织行为学理论与中国情境下的组织管理实践相结合,更多地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组织的实践成果作为课堂讲授案例,以期以丰富、完善或替代西方组织行为学的教研目标,推动组织行为学的中国化、本土化。

三、学习要求-1-1、课程学习的同时,研读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2、课堂思考和讨论“组织行为学”这门课在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讨论“富士康跳楼事件”,分析悲剧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管理的启示。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Organization Behavior适用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用科学和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管理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理解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任务与意义。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体系三、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二、从人群关系运动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三、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第二章人性假设与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我国传统的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两种人性假设如X理论、Y理论,理解雪恩提出的四种人性假设,了解Z理论与Z式管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一、性善论二、性恶论三、尽性主义四、流水人性第二节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二、“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与Y理论四、“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权变理论)五、中西方人性假设比较第三节 Z理论与Z式管理一、Z理论二、Z式管理第三章个性与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个性的特点与形成原因,掌握四种气质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性格的特征及类型,并能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个性差异。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定义二、个性的特点三、个性的形成第二节气质差异与行为一、气质的内涵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三、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性格差异与行为一、性格的内涵二、人的性格特征三、性格的类型四、性格的发展五、性格与管理第四章价值观、态度和组织承诺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理解态度对行为的关系,掌握改变态度的方法,掌握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基本概念,掌握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方法。

行政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1BehaViOr)课程编号:00405029学分数: 3 (其中讲授学分:3 实践学分:0)学时:48 (其中讲授学时:48 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先修课程:管理学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二、课程说明本课程是的一门基础课,主要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这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本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才。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以下4个层次的知识: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窕;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研究组织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

(对应毕业要求:5、6)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能分析人类在工作中的行为;能评价个体的差异、激励和授权、管理组织中的群体;能考察工作设计、目标设定及工作压力。

(对应毕业要求:7、8、9、10、11)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一)章节名称: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讲解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如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等。

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阐述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

4.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应用。

5.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概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

2. 讲解:进行PPT演示,讲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4.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历史和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二)章节名称:个体行为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个体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个体行为的概念:介绍个体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讲解个体行为分析的常用方法,如心理分析、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3. 个体行为分析的技巧:介绍个体行为分析的实用技巧,如观察、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简述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本课程是为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学科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掌握必要的管理学基本知识和实用的组织管理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管理意识和思维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满意度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提出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用掌握、理解、了解、具有等动词表达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其中主要知识点和技能应分别不少于5个方面。

)掌握了气质的涵义及生理机制,把握典型气质类型的主要行为特征,掌握气质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掌握性格的涵义、结构、特点和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以及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把握各种性格类型的主要行为特征,了解A型性格的形成、危害和矫正方法,掌握气质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掌握能力的涵义,能力与知识、智力的关系,把握能力的个别差异,掌握能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了解需要、动机、激励的涵义、种类和特点,掌握各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理解群体的涵义、分类和发展阶段,把握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掌握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和作用。

理解群体沟通的涵义、分类和网络形式,认识群体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作用,掌握改善群体沟通效果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或理解某种现象发生或产品的生产过程,掌握思维、观查、测量、分析、研究、检验、评估等方法)理解个性发展、组织行为、组织管理的基本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了解组织行为学
2.1 组织行为学概述
(1) 含义 __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
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 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 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研究的内容
个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 领导心理与行为; 组织心理与行为。
(3)研究的意义
《案例名称》 基本事实: 关键问题: 有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的解决方案: 总结。
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名称》 组别: 小组成员: 日期:
简介: 问题讨论: 建议的解决方案: 总结:
了解你的气质
多血质(活泼型) 胆汁质(兴奋型) 粘液质(安静型) 抑郁质(抑制质)
自测: 气质类型
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在能 力;
重视研究个人需要,并把满足个人的需要与达到组织 的目标挂上钩;
重视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来; 重视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效的领导者不仅关心组织目
标和效率,而且注重人际关系,始终与组织互相适应 和协调,以求两者均获发展; 重视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增强组织的有 效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1. 遗传 2. 环境 3. 情境
3.1 个体行为的基础
(3) 人格
人格特质
▲ MBTI 指标
外向的或内向的(E或I) 领悟的或知觉的(S或N) 思维的或情感的(T或F) 感知的或判断的(P或J)
自测: 艾森克人格自测
3.1 个体行为的基础
(3) 人格
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1.控制点 2.马基雅维里主义 3.自尊 4.自我监控 5.冒险性 6. A型人格或B型人格
2.3 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模型法
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其对其持现实事物的简化 。 模型可以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物理模型和抽象模型、
标准模型和描述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等等。 任何模型,都是由目标、变量和关系三个部分组成的。
案例分析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见教材P45)
3 个体
3.1 个体行为的基础
(4) 人格理论的应用
提高工作成就—特尔曼; 提高健康水平—贝斯和托马斯; 提高管理水平:
1.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 2.采用相应的领导方式; 3.合理安排工作。
案例分析:兰仕广告公司(见案例集P4)
1 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的功能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1.1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 头面人物 领导者 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 监控者 传播者 发言人 决策角色 创业者 混乱处理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1.2 管理的技能
[罗博特·卡茨( Robert Katz)]
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1.3 有效与成功的管理活动
[弗雷德·路桑斯(FredLuthans)]
传统的管理: 决策、计划和控制;
沟通活动: 交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资
料;
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训练、管理冲突、安置、
培训;
网络活动:
社交、政治活动、与外部交往。
管理者分配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3.1 个体行为的基础
(1) 能力
心理能力
1. 算术 2. 言语理解 3. 知觉速度 4. 归纳推理 5. 空间视知觉 6. 记忆力
3.1 个体行为的基础
(1) 能力
体质能力
1. 动态力量 2. 躯干力量 3. 静态力量 4. 爆发力 5. 广度灵活性 6. 动态灵活性 7. 躯体协调性 8. 平衡性 9. 耐力
3.1 个体行为的基础
(1) 能力
能力—工作的匹配
1. 飞行员—空间视知觉能力 2. 高层建筑工人—平衡能力 3. 记者—推理能力
3.1 个体行为的基础
(2) 性格
内向型和外向型 顺从型和独立型 情绪型、理智型和意志型气质、性格、能力 是构成人格的基要素3.1 个体行为的基础
(3) 人格 人格的决定因素
普通心理学
1. 心理活动过程 ① 认识活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
② 情感活动 ③ 意志活动
2. 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
工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2.3 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组织系统水平 群体水平
人的输入
个体水平
生产率 缺勤率 流动率 工作满意度
人的输出
2.3 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2.2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人事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管理学 行为科学
管理心理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2.2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 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组织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封闭

第一阶段

1900~1930
泰勒 法约尔 韦伯
开放
第三阶段 1960~1970 钱德勒 劳伦斯
洛希
第二阶段

1930~1960

梅奥 麦克雷戈 巴纳德
第四阶段 1970~现在 维可 马奇
2.2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 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人事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1. 福利; 2. 招聘、挑选录用、培训和人员配备; 3. 合理工资形式。
2.2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2)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5 0 一般管理者
成功管理者
有效管理者
传统管理 沟通活动 人力资源 社交活动
1.3 管理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善质量与生产率; 改善人际技能;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回应全球化; 授权; 激发革新; 处理“临时性”; 员工忠诚度减弱; 处理道德困境。 案例分析题:约翰·斯隆(见案例集P6)
组织行为学的传统方法
1. 泰勒法 2. 法约尔法 3. 巴纳德法
组织行为学的现代方法
1. 交叉学科方法 2. 人力资源方法 3. 权变方法 4. 系统方法
2.3 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具体方法
1. 观察法 2. 实验法 3. 调查法 4. 定量研究法 5.个案研究法 6. 模型法
组织行为学
主讲老师: 卢 纪 华 联系电话:83672635(O) E-mail: Jihua@
组织行为学课成绩评定
1. 案例研究报告(个体课后完成,成绩占20%);
2. 案例分析报告(小组随堂完成,成绩占30%);
3. 考 试
(个体随堂完成,成绩占50%)。
案例研究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