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承重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纸桥承重》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纸桥承重》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纸桥承重》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涉及第三章《结构与力量》的第三节《纸桥承重》。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结构与承重的关系,探索不同结构对承重能力的影响;学习桥梁结构的基本原理;通过动手实验,了解纸张作为结构的承重潜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结构设计影响承重能力的科学原理。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探究纸桥承重与结构的关系。

3. 学生能够发挥创意,合作设计并制作具有较高承重能力的纸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结构原理具体化,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教学重点:纸桥设计中的结构优化,以及如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用纸张、剪刀、胶带、尺子、钩码。

2. 学具:每组一张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图片,提问桥梁的结构与承重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讨论,让学生预测不同桥梁的承重能力。

2. 新课导入:介绍桥梁结构的基本原理。

展示纸张的承重实验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动手实验:分组进行纸桥设计实验,要求每组设计三种不同结构的纸桥。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包括结构类型、承重重量等。

4. 数据分析与讨论:分享各组的实验结果,讨论哪种结构承重能力最强。

5. 知识巩固: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结构承重原理的理解。

随堂练习,学生尝试应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纸桥承重实验记录表模板。

2. 结构类型与承重能力对比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座可以承受更多重量的纸桥,并说明设计原理。

答案要求包括结构图、设计说明和预测承重能力。

2. 作业指导:鼓励学生创新设计,考虑实际应用中的限制因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邀请工程师进课堂,分享真实工程案例。

布置长期项目,让学生设计更大规模的纸桥模型,进行跨学科研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结构原理具体化,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纸桥承重》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纸桥承重》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纸桥承重》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结构与稳定性》中的《纸桥承重》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桥梁结构对承重能力的影响,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纸桥承重能力差异,以及材料强度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桥梁结构的基本类型,了解不同结构对承重能力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材料强度和结构稳定性的认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纸桥承重能力差异。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原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纸桥模型、各种形状的纸片、剪刀、胶水、砝码、尺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纸桥模型、各种形状的纸片、剪刀、胶水、砝码、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不同形状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桥梁会有不同的形状?这些形状对桥梁的承重能力有什么影响?2. 例题讲解:讲解纸桥承重的原理,介绍不同形状纸桥的制作方法。

3. 动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不同形状的纸桥,并记录制作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4. 随堂练习:各组展示制作的纸桥,并进行承重实验,比较不同纸桥的承重能力。

5.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纸桥承重能力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桥梁结构类型2. 纸桥承重原理3. 不同形状纸桥承重能力比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座具有较好承重能力的纸桥,并说明设计原理。

2. 答案要求:学生需提交设计图纸,包括纸桥形状、尺寸及承重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但部分学生对承重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桥梁的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类型桥梁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纸桥承重》课件(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纸桥承重》课件(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纸桥承重》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主题为《纸桥承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三章“结构与稳定性”的第二节“桥的结构与稳定性”,详细内容涉及桥的基本结构、影响桥承重的因素、纸桥制作及测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的基本结构,理解桥的稳定性与承重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桥的结构与稳定性,影响桥承重的因素。

难点:如何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较高承重能力的纸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纸桥模型、演示用桥梁模型、电子秤、剪刀、胶水、直尺等。

2. 学具:每组一张A4纸、剪刀、胶水、直尺、电子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图片,引发学生对桥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桥承重能力很强,有的却很弱?”2. 知识讲解:讲解桥的基本结构,分析影响桥承重的因素,如桥的形状、材料、结构等。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纸桥方案。

b. 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使用A4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纸桥。

c. 各组展示制作的纸桥,进行承重测试,记录数据。

d. 分析测试结果,讨论如何优化纸桥设计。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计算纸桥的理论承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计算一座纸桥的承重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桥的基本结构桥梁、桥墩、基础、支座2. 影响桥承重的因素形状、材料、结构3. 纸桥制作步骤设计、制作、测试、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座具有较高承重能力的纸桥,并计算其理论承重。

2. 答案:根据学生设计的纸桥,计算其理论承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更多关于桥梁的知识,了解桥梁在我国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纸船承重体验活动说课稿

纸船承重体验活动说课稿

《纸船承重体验活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纸船承重体验活动》。

本次的说课环节是一、主题生成: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课堂故事:在一次五年级的科学课堂上,课下有个学生问我:“老师,如果我们把橡皮泥换成纸做成船来承重会不会一下子沉下去了?”天真的童言,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孩子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认知甚少,结合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浮力的探究,及综合实践课体验的需求。

我校独辟蹊径,经过各个科学老师激烈讨论和准备,设立了实践方案,特别将纸船承重纳入到科技节活动上,专门为孩子们展开了“纸船承重体验”的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孩子们了解、理解纸船承重的奥秘,探究纸船跟装载量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目标:根据“纸船承重体验”的活动方案,通过纸船承重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到船舱的大小与船的载重量的关系,对设计的小船实行改进。

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多学科整合,提升孩子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多元表达的水平。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三、活动过程:2015年3月1日至20日,我们分三个阶段展开纸船承重体验活动。

(一)精心筹备,广泛参与在活动之前,老师层面上针对课本上提出来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实行探讨并实行对比实验。

而在学生层面:在老师、家长的组织下,以班为单位,了解纸船承重的相关知识。

然后根据问题的产生以及持续的完善,最后确定比赛规则、评分标准的方案,其中比赛规则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5分钟),用一张70克A4复印纸,用不借助任何工具、辅料的手工折叠方式制成一艘长宽比大于等于4的纸船。

由学生向置于水面的纸船中持续加载1元硬币。

以纸船沉没前承载的硬币数量决定成绩的比赛。

(二)参与比赛,观察记录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经历了准备、讲解比赛规则、折船和比赛过程。

在准备过程中,学生积极配合老师收集相关工具、分配和布置场地。

在讲解比赛规则过程中,有专门负责老师实行对比赛规则、评分标准和注意事项的讲解。

纸船承重

纸船承重

科技课上,老师组织我们开展了第一个项目——纸船承重。

老师要求我们用一张A4纸,不许裁剪、粘贴,在5分钟内折叠出任意形状的纸船,置于水面上。

一枚一枚地往船里头投1元硬币,沉后计量硬币的数量。

同学们折出了各式各样的船。

有的是传统小舟、游艇、元宝船,有的是平面炮艇、帆船,有的是小方盒、大方盒……经过多次实验,我的最高成绩也才72枚,同学们的成绩也不尽人意。

我脑海里冒出一个小问号:“纸船承重”里到底蕴含着什么奥秘呢?我想起科学课上,老师刚刚讲的浮力知识。

他说过在水面浮着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而浮力又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相联系。

因此,我认为船的排水量大,浮力就大,那就得体积大,载重量才会大。

可是,纸的大小是规定了的,如何将船做得体积最大呢?我们用的是A4纸,只能折成长方体时,体积才大。

A4纸长约30厘米,宽为21厘米。

于是,我运用数学课上刚学的长方体体积公式:V=abh及奥数方法将h分别设定为1厘米、2厘米、3厘米……计算出它的体积。

如242从上表可以看出,当高为4厘米时,纸船的体积最大。

接下来,我制作了4个不同的纸船,分别标为“A”、“B”、“C”、“D”,作为第一组实验用船。

然后,我又折了与第一组完全相同的4个纸船,分别标为“A’”、“B’”、“C’”、“D’”,作为第二组实验用船(如图1)。

我用1角的硬币(没有那么多1元的)进行了实验(如图2)。

图1图2两组实验后,得出的结果如下:编长(cm)宽(cm)高(cm)积(cm³)硬币数量(个)号A 21.7 13 4 1128.4 109B 20 13 4 1040 146C 25.8 10.6 2 546.96 97D 15.5 15 2.5 581.25 112实验二这一下,我更糊涂了:怎么第二组比第一组的成绩要好?为什么体积最大的船并不一定是装得最多的?于是,我去向电脑请教。

查了好多资料,我才探到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纸船体积大是浮力大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影响纸船载重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纸船的牢固性,投币的速度、方法等。

[9.13修改]技术《纸船载重》说课稿

[9.13修改]技术《纸船载重》说课稿

《纸船承重》说课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第二届地方课程“开拓杯”素养大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纸船承重》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准备以及教学流程几方面向大家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纸船承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技术二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属于第三单元探索活动中的技术。

本课将通过观察及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会影响其功能,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将第一环节中使用铁皮进行实验改为用橡皮泥实验,这样改动,既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尝试实验,感受技术的生活性。

2、教学对象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经历比较简单、爱动手;在教师创设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自己动手,自己操作,自己实验,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再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这样的探究方式,可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知识方面,他们有了一年级的学习基础,已经学过了一些简单的折纸符号和方法。

3、教学策略及方法技术活动占课程内容的主要地位,玩玩具和做游戏是学生探索活动的一部分,而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技术教学采取的主要做法。

所以,本课我设计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捏橡皮泥、设计制作纸船、实验对比、玩游戏等探究性趣味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空间和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体现了“倡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橡皮泥实验,小组设计、制作纸船、承重实验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会影响其功能。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不怕失败的科学探究精神。

●发挥创造力,体验合作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设计、制作纸船,测试纸船的承重情况。

纸船承重

纸船承重
活动二:设计、制作纸船
1、提出任务:分组折纸船,等会儿看哪个小组设计和制作的纸船装的玻璃弹子最多。
2、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纸船。
活动三:“纸船承重”比赛
1、提出要求:试一试,纸船放在水中会怎样?船内能放多少颗玻璃弹子?
2、交流、比较各组纸船的承重能力。
3、提出问题:比较不同纸船的承重本领,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手段:铁皮、纸、剪刀、夹子、水、玻璃弹子。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活动一:比较铁皮和铁皮船
1、提出问题:铁皮放在水中会怎样?
2、将铁皮放在装满水的盆中。
3、组织学生讨论:大轮船很重,但能在水面上航行,为什么一张铁皮却不能浮在水面上?有没有办法让铁皮浮在水面上?
4、将铁皮弯成船形,放入水中。
5、提问:从这个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记:
课后记:
教学内容:《纸船承重》
基础教案
个性设计
教材地位:是上节课的继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铁皮和铁皮船在水中的沉浮想象,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其功能。
能力目标:在规定纸张大小的基础上,通过“看哪个小组的纸船承重本领大”的比赛活动,进一步体会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会影响其功能。
情感目标:发挥创造力,小组合作设计、制作小船,并体验合作的乐趣。

纸船PPT课件94(说课) 鄂教版 (共24张PPT)

纸船PPT课件94(说课) 鄂教版 (共24张PPT)
妈妈我想对您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您笑,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 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 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纵情朗读,初步感知 合作探究,感悟诗情 品味揣摩,感受意境 拓展搬移,体验表达
垫江县坪山中学 夏万兵 2019/1/12



——寄母亲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
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 文学家。她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 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冰心的著 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 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 诗集有《繁星》《春水》。创作最显功 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 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以轻倩灵活而 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 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 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 凝练。1923年8月17日,冰心由上海乘约 克逊号邮船赴美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 发的海轮上,作者忍不住对祖国对母亲 的思念而创作了《纸船——寄母亲》这 首诗。


——寄母亲 冰 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 和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其功能的变 化。)
教学难点:体会改变物体的 形状和结构会影响其功能。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实验法、小组合作 法等。
六、教学准备
铁皮、纸、剪刀、夹子、水 盆、玻璃弹子等。
教学环节
活动一:比较铁皮和铁皮船
提出问题:铁皮放在水中会 怎么样?怎样能使铁皮不沉下 去?(组织学生讨论,尝试将 铁皮做成船型,引导学生由铁 皮船不会沉下去的现象发现物 体的形状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具有经历较 少、乐于动手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 注重创设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实验环境, 使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在活 动中体验、感悟、有所发现,再把自己的 体会和感悟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共享。这样 的探究方式,可以让学生广泛开动脑筋、 锻炼动手能力与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探究的实施方式符合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具有较大的 可行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铁皮和铁皮船在水中的沉浮 现象,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其功 能。
2、在规定纸张大小的基础上,通过“看 哪个小组的纸船承重本领大”的比赛活 动,进一步体会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会影响其功能。
3、发挥创造力,小组合作设计、制作纸 船,并体验合作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纸船, 测试纸船的承重情况。
活动二:设计、制作纸船
1、提出任务:设计一艘能载重 最大的纸船。并提问:你们小 组想设计一艘什么样的纸船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 作纸船,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展示每个小组折出的纸船式 样。
活动三 :“纸船承重比赛”
1、提出比赛的规则。
2、进行纸船承重比赛,想一想获 胜小组的纸船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纸船承重
一、教材分析
《纸船承重》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技术 二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
本课将以学生设计和制作纸船,并将其 放入水中,在纸船中轻轻地放入承重物, 观察不同纸船的承重情况,从而发现纸船 的形状和结构不同,承重的本领也不一样, 进而体会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会影响其 功能,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