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力教案

合集下载

力的教案3篇_5

力的教案3篇_5

力的教案3篇力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11。

4—4,能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三)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布置作业1、书本第33页第2、3、4、52、完成同步练习力的教案篇2(一)教学要求: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几种常见的力教案

几种常见的力教案

教案格式(讨论稿)生活中常见的力(课时数)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三、教学资源黑板四、知识框架图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形变的概念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4、知道形变的种类(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1)实验演示: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

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使学生理解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3. 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难点:重力、摩擦力、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重物、滑轮组、摩擦片等。

3. 教学挂图、flash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力的动画故事,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新课: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3. 实验:演示重力、摩擦力、弹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4.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力的特点和作用。

5.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八、作业布置:1. 绘制力的分类图示。

2. 写一篇关于力的作用的小短文。

九、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摩擦力的测量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作用的方向、重力的大小。

2.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测量、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弹力: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弹力的应用。

力的教案8篇

力的教案8篇

力的教案力的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力的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的教案篇1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教学设计示例(一)新课引入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二)新课教学1.演示实验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 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教师演示并画图)2.分析实验(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三)总结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力的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关于力的教案5篇

关于力的教案5篇

关于力的教案5篇力的教案篇1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

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

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主题2:受力分析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

(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等常见的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摩擦力:接触面间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弹力: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4. 浮力: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升的力,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5.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分别讲解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等力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效果。

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力的作用效果。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力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物理实验和数学计算,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力的平衡:讲解力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

3. 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七、教学资源:1. 物理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杠杆等。

2. 教学软件:用于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等现象的动画或软件。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3 几种常见的力 教案1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3 几种常见的力  教案1

几种常见的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3.展开重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4.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自主地进行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教师适时地进行提问、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加强学生与科学的亲和力。

【教学重难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展示中国跳水队参加国际比赛的图片。

举例:日常生活中,熟了的苹果落向地面、抛出去的物体总是回到地面、水往低处流……问题:苹果为什么都会下落?(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引入课题重力。

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概念。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教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受不受重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教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重力的物体?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

做法:使几个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落下。

结论:方向一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做法:简单介绍重垂线,将重垂线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铁架台分别放置在水平面和斜面上。

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师对竖直向下进行解释说明。

并让学生了解其应用。

(吊线锤)结论: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自然教案-11常见的力

自然教案-11常见的力

自然教案-11常见的力教案名称:自然教案 - 11常见的力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了11种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拉力、推力、离心力、向心力、电力、磁力和弱核力。

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力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11种常见的力的概念;2. 了解这些力在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作用;3. 能够举出相应的实例来说明不同力的应用。

教具准备:1. 教学投影仪;2. 图片或图示展示不同力的作用。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问题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开始引入,例如:“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将一个苹果从桌子上掉下来,它会落到地上。

你知道是什么力使它落地吗?”Step 2: 讨论和解释让学生讨论并回答刚刚的问题,引出重力这一概念。

解释重力是一个物体向下的力,由地球或其他物体吸引而产生。

使用图片或图示演示重力的作用。

Step 3: 呈现其他力使用同样的方式呈现弹力、摩擦力、浮力、拉力和推力。

每次都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释力的概念,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Step 4: 引入一些相对复杂的力继续介绍离心力、向心力、电力、磁力和弱核力。

这些力可以用更多的实例来说明,例如离心力可以通过旋转物体的实验来感受,电力可以通过插座和电器的使用来解释。

Step 5: 总结和复习复习所学的11种常见力,让学生举出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实例,并与同学分享。

Step 6: 拓展学习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不同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设计实验来观察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

Step 7: 结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力的应用。

教学评估: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后续活动的创意和实验结果,来评估学生对不同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格式(讨论稿)
生活中常见的力(课时数)一、教学目标
教学
内容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识
























悟形变√√√弹力的产

√√√
弹力的方

√√√
弹力的作
用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
三、教学资源
黑板
四、知识框架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

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

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

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

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

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

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5、形变的种类
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小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形变的种类
四、作业
练习二、3、4、5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效果检测
基础题1 .关于相互作用,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自然界中不是任何物体都存在相互作用
B .常见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与万有引力有关
C .目前我们知道的自然界基本相互作用是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D .施力物体不一定是受力物体
2.如图所示,物体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物体A受到的力是








大小:由具体情况而定
方向
产生条件
、弹力
种类
概念
、形变
2
1
A .重力,
B 对A 的支持力
B .重力,B 对A 的支持力、下滑力
C .重力,B 对A 的支持力、摩擦力
D .重力,B 对A 的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
3 .质量为m 的木块在置于桌面上的木板上滑行,木板静止,它的质量M=3m 。

已知木块与木板间、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木板所受桌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A 、μmg
B 、2μmg
C 、3μmg
D 、4μmg
4 .如图所示,A 、B 、C 三个物体的质量相等,有F =1N 的两个水平力作用于A 、B 两个物体上,A 、B 、C 都静止,则地面对A 物体、A 物体对B 物体、B 物体对C 物体的摩擦力分别为:
A .1N 、2N 、1N
B .1N 、0、1N
C .0、1N 、0
D .1N 、1N 、0N 5 .三根相同的轻弹簧(不计弹簧自重),每根长度都是10厘米,挂100克重物时都能伸长1厘米,若
将三根弹簧串接后挂100克的重物,则三根弹簧的总长度为:
A .31cm
B .33 cm
C .1 cm
D .3 cm 6 .向南踩行的自行车前轮和后轮和向南推行的自行车前轮和后轮分别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
A .向北、向南;向北、向南
B .向南、向北;向南、向南
C .向南、向北;向北、向南
D .向北、向南;向北、向北
7 .一个物体质量为m ,沿倾角为θ的斜面下滑,则下面关于此受力分析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 .G X 为下滑力,施力物体是斜面
B .G Y 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施力物体是物体
C .N 和G 的合力等于G X
D .若物体匀速下滑,则没有摩擦力
8 .如图所示传动带装置,大轮为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逆时针转动,则此时皮带上的两点P 和Q 受到轮子的摩擦力方向分别是:
A .向前、向前
B .向后、向后
C .向前、向后
D .向后、向前
9 .如图所示,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
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 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
F F
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摩擦力f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A.N不变,T变大,f不变
B.N不变,T变小,f变小
C.N变小,T变大,f不变
D.N变大,T变小,f变小
10 .如下图所示,滑块A在斜向下的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
匀速运动,那么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与拉力F的合力方向是:
A.水平向右;B.向下偏右;
C.向下偏左;D.竖直向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