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_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案例
合集下载
毒作用的影响因素幻灯片课件

化学物因素
环境因素
机体因素 联合作用
3
了解影响毒作用因素的意义
在评价化学物毒性时,可设法加以控制 以避免其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 现性更好
人类接触化学物时,这些因素并不能控 制,因此,以动物实验结果外推人时, 特别在制订预防措施时,都应予以注意
4
第一节 化学物因素
5
化学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22
(三)挥发性(volatility)
➢ 常温下容易挥发的化学物,其易形成较
大蒸气压,从而易于经呼吸道吸收。有
些有机溶剂的LD50 值相似,即绝对毒
性相当,但由于其各自的挥发度不同,
所以实际毒性相差较大
23
➢ 如苯与苯乙烯的LC50 值均为45mg/L, 即其绝对毒性相同 ➢ 但苯容易挥发,而苯乙烯的挥发度仅及 苯 的1/11,所以苯乙烯在空气中较难形 成高 浓度,实际上比苯的危害性则低 得多
(一)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性质 每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是其固有的性 质,它是由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7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 化学物的化学活性 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化学物的生物学活性
外源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 要物质基础,因为他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 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 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 性质和大小。
溶解度 电离度 挥发度 分散度 纯度等
均与其毒性或毒作用大小有关
17
(一)溶解度 ➢ 脂/水分配系数:是指化学物在脂相(正 辛醇)和水 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学物 在脂相与水 相达到平衡时的常数
➢ 一种化学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大,表明易 溶于脂,反之表明易溶于水,而表现出 化学物的亲脂性或亲水性(疏脂性)
环境因素
机体因素 联合作用
3
了解影响毒作用因素的意义
在评价化学物毒性时,可设法加以控制 以避免其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 现性更好
人类接触化学物时,这些因素并不能控 制,因此,以动物实验结果外推人时, 特别在制订预防措施时,都应予以注意
4
第一节 化学物因素
5
化学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22
(三)挥发性(volatility)
➢ 常温下容易挥发的化学物,其易形成较
大蒸气压,从而易于经呼吸道吸收。有
些有机溶剂的LD50 值相似,即绝对毒
性相当,但由于其各自的挥发度不同,
所以实际毒性相差较大
23
➢ 如苯与苯乙烯的LC50 值均为45mg/L, 即其绝对毒性相同 ➢ 但苯容易挥发,而苯乙烯的挥发度仅及 苯 的1/11,所以苯乙烯在空气中较难形 成高 浓度,实际上比苯的危害性则低 得多
(一)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性质 每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是其固有的性 质,它是由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7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 化学物的化学活性 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化学物的生物学活性
外源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 要物质基础,因为他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 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 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 性质和大小。
溶解度 电离度 挥发度 分散度 纯度等
均与其毒性或毒作用大小有关
17
(一)溶解度 ➢ 脂/水分配系数:是指化学物在脂相(正 辛醇)和水 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学物 在脂相与水 相达到平衡时的常数
➢ 一种化学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大,表明易 溶于脂,反之表明易溶于水,而表现出 化学物的亲脂性或亲水性(疏脂性)
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课件

环境条件(气温、气湿等)
↙
\
外源化学物
暴露 ————→
↓ 机体——— → 毒效应
·化学结构
·途径
·物种,品系
··溶剂
性别
脂/水分配系数 ·稀释度
年龄
挥发度
·交叉暴露
生理状态
气/血分配系数
营养/习惯
·分散度
疾病
·纯度/杂质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影响因素
1
•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3
•2、年龄 • 年龄不同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敏感性常不同。 • ①新生动物体内某些酶发育不完善; • ②新生动物生物膜同透性(包括血-脑屏障较强, 对脂溶性神经毒物毒性大;
24
③幼年动物对毒物的吸收和排泄能力与成年动物比 较有差异。 • 一般情况,年幼动物对毒性作用的反应要比成 年动物敏感。 • 老年动物由于发生多个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 对许多化学毒物的毒性反应与幼年动物类似 。
脂溶性高者排泄困难,可延长其在体内的毒作用时间。 另一方面,水溶性较好的化学毒物在体液中溶解度较高,毒 性也大。
11
• •2、大小
• 烟、雾、粉尘等气溶胶物质的毒性与分散度有关。 • 分散度越大,即其颗粒越小,比表面积大,生物活性越强。 • 分散度影响颗粒物质在呼吸道的滞留部位。5~10um者可 达到呼吸道深处,<1um者可沉积于肺泡内。 • 分子量小于200的亲水性分子,乙醇/尿素能经膜孔滤过。
1.系数法
该方法可对多种化学毒物的联合毒作用类型进行评 价。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定化学毒物各自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 ②将各化学毒物按等毒性混合:如毒物A的LD50为 100mg/kg,毒物B的LD50 为 400mg/kg,则混 合物中A的重量占1/5,B占4/5。
↙
\
外源化学物
暴露 ————→
↓ 机体——— → 毒效应
·化学结构
·途径
·物种,品系
··溶剂
性别
脂/水分配系数 ·稀释度
年龄
挥发度
·交叉暴露
生理状态
气/血分配系数
营养/习惯
·分散度
疾病
·纯度/杂质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影响因素
1
•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3
•2、年龄 • 年龄不同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敏感性常不同。 • ①新生动物体内某些酶发育不完善; • ②新生动物生物膜同透性(包括血-脑屏障较强, 对脂溶性神经毒物毒性大;
24
③幼年动物对毒物的吸收和排泄能力与成年动物比 较有差异。 • 一般情况,年幼动物对毒性作用的反应要比成 年动物敏感。 • 老年动物由于发生多个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 对许多化学毒物的毒性反应与幼年动物类似 。
脂溶性高者排泄困难,可延长其在体内的毒作用时间。 另一方面,水溶性较好的化学毒物在体液中溶解度较高,毒 性也大。
11
• •2、大小
• 烟、雾、粉尘等气溶胶物质的毒性与分散度有关。 • 分散度越大,即其颗粒越小,比表面积大,生物活性越强。 • 分散度影响颗粒物质在呼吸道的滞留部位。5~10um者可 达到呼吸道深处,<1um者可沉积于肺泡内。 • 分子量小于200的亲水性分子,乙醇/尿素能经膜孔滤过。
1.系数法
该方法可对多种化学毒物的联合毒作用类型进行评 价。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定化学毒物各自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 ②将各化学毒物按等毒性混合:如毒物A的LD50为 100mg/kg,毒物B的LD50 为 400mg/kg,则混 合物中A的重量占1/5,B占4/5。
第9章 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 (4

✓ 胚体毒性 (embryotoxicity): 指外源性理化因素对孕体着床前 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的有害影响。 表现: 胚体期染毒而 出现畸胎、生长迟缓、着床数减少和吸收胎,也偶有死胎。
✓ 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 (fetoxicity) : 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后 的有害影响。 表现: 胎儿死亡、体重降低、骨化迟缓、功能 缺陷以及结构异常,甚至肿瘤。
33
三、发育毒理学
出生缺陷原因尚未明了,估计15-25%为遗传因素,4%归因 于母体状况,3%为母体感染,1-2%由于脐带阻断等功能机 械因素;与化学物或其他因素有明确关系的不到1%。其他 不明出生缺陷可能与环境因子暴露有关。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是研究出生前暴露于 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 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代动力学等。包括受精卵、妊娠期、 出生后、直到性成熟的发育过程。
27
三、发育毒理学
28
三、发育毒理学
1950年, 日本, 先天性水俣病患者。 手足协调失常, 甚至步行困难、运动障碍、弱智、听
力及言语障碍、肢端麻木、感觉障碍、视野缩小;重 者例如神经错乱、思觉失调、痉挛, 最后死亡。
29
三、发育毒理学
20世纪70年代, Jones描述了酒精综合征(FAS), 包括面 部畸形、宫内和产后生长迟缓 、精神运动和智力发育 障碍等。
着床: 胚泡埋入子宫内膜 的过程;开始于受精后第 5~6天,完成于第11~12天
12
三、植入
着床: 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开始于受精后 第5~6天,完成于第11~12天
13
四、胚层形成和分化
(一)二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 1. 下胚层: 面向胚泡腔内细胞群细胞形成的单层细胞。 2. 上胚层: 其余内细胞群细胞排列规则形成的细胞层。 3. 二胚层胚盘: 上下胚层紧密相贴, 形成椭圆形盘状结构。 形成的时间 第2周
✓ 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 (fetoxicity) : 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后 的有害影响。 表现: 胎儿死亡、体重降低、骨化迟缓、功能 缺陷以及结构异常,甚至肿瘤。
33
三、发育毒理学
出生缺陷原因尚未明了,估计15-25%为遗传因素,4%归因 于母体状况,3%为母体感染,1-2%由于脐带阻断等功能机 械因素;与化学物或其他因素有明确关系的不到1%。其他 不明出生缺陷可能与环境因子暴露有关。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是研究出生前暴露于 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 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代动力学等。包括受精卵、妊娠期、 出生后、直到性成熟的发育过程。
27
三、发育毒理学
28
三、发育毒理学
1950年, 日本, 先天性水俣病患者。 手足协调失常, 甚至步行困难、运动障碍、弱智、听
力及言语障碍、肢端麻木、感觉障碍、视野缩小;重 者例如神经错乱、思觉失调、痉挛, 最后死亡。
29
三、发育毒理学
20世纪70年代, Jones描述了酒精综合征(FAS), 包括面 部畸形、宫内和产后生长迟缓 、精神运动和智力发育 障碍等。
着床: 胚泡埋入子宫内膜 的过程;开始于受精后第 5~6天,完成于第11~12天
12
三、植入
着床: 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开始于受精后 第5~6天,完成于第11~12天
13
四、胚层形成和分化
(一)二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 1. 下胚层: 面向胚泡腔内细胞群细胞形成的单层细胞。 2. 上胚层: 其余内细胞群细胞排列规则形成的细胞层。 3. 二胚层胚盘: 上下胚层紧密相贴, 形成椭圆形盘状结构。 形成的时间 第2周
第9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病理毒理学)

二、药物血液系统毒性的作用机制
1.免疫机制
2.抑制蛋白质合成
3.抑制DNA复制 4.阻断受体 5.抑制酶活性 6.影响氨基酸代谢 7.影响激素水平
1.免疫机制
有些药物具有半抗原特性,进入到体内
与蛋白质结合或者被降解后,可获得免 疫原性,而产生大量抗体。抗体可直接 结合在靶细胞膜上,或与药物结合成复 合体与靶细胞膜结合,进而破坏靶细胞。 如,青霉素是很典型的半抗原型药物, 能够破坏红细胞膜而诱发溶血反应;奎 尼丁可刺激机体产生IgG,进而破坏血小 板导致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引起的主要白血病: 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可能机制: 母体化合物生物转化为活性中间体的活化代谢, 骨髓生理功能受干扰,拓扑异构酶抑制、DNA加成 物生成,染色体畸变、癌基因活化、抑制基因灭活 等 使用化疗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是诱发白血病的最常见 因素。另外,氯霉素、保泰松以及依托伯苷都被证 实能诱发白血病。
高铁血红蛋白形成:Fe2+ Fe3+ • 按作用机制分为直接 和间接氧化物两大类 1. 直接氧化物主要为硝 酸盐类
2. 间接氧化剂多为硝基和氨基化合物
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有关的常见药
硝酸盐类
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硝酸银
其他氧化物 非那西丁、磺胺类、毛果芸香碱、利 多卡因 、伯氨喹、
• 代表药物: 伯氨喹、非那西丁 • 作用机理(非那西丁): 其代谢产物对氨乙醚通过羟化,使血红 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高铁血红蛋 白血症,出现发绀等缺氧症状。
第10章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制作者 08麻醉本科 徐倩 陈翔
第1节
血液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药物对血液 系统的毒性作用机制
关于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课件

一般情况下,碳原子数相同时,毒性大小为: 直连>支链,成环>开链,总体是:成环>直连>
支链 18
(四).不饱和度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度越大,毒性 越大
如, 毒性:乙炔>乙烯>乙烷
19
(五).与营养物质或内源物质的相似 性
与营养物质或内源物质越相似越容易进 入体内
如:氟尿嘧啶与尿嘧啶 铬、锰与铁 铅与钙
12
γ-、δ-六六六急性毒性强 β-六六六慢性毒性大 α-、γ-、六六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
兴奋作用 β-、δ-六六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13
二取代苯
14
15
16
17
(三).同系物的碳原子数
饱和脂肪烃,甲烷和乙烷是惰性气体,仅仅在 高浓度时引起单纯窒息作用,从丙烷开始,碳原子 愈多,则麻醉作用愈大。但碳原子数超过9时,麻醉 作用反而下降。
一、代谢酶的多态性
许多种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代谢酶都具有多态性。
29
(四)、密度
密闭的、空气不流通的空间,有毒气运
31
(六)血/气分配系数
血/气分配系数 ,气态物质越容易被吸 收
32
三、不纯物含量及毒物的稳定性
在生产环境中生产或使用的化学物质常含有 一定数量的不纯物,包括原料、杂质、副产物、 溶剂、赋形剂、稳定剂、着色剂等其中有些不 纯物的毒性比原来化合物的毒性高,对此若不 加注意,可影响对一些化合物毒性的正确评定。
关于影响毒性作用 的因素
毒性作用是毒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相互 作用的结果。 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五个方而的影响: 1、毒物因素; 2、毒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3、机体因素。 4、联合作用 5、暴露因素
支链 18
(四).不饱和度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度越大,毒性 越大
如, 毒性:乙炔>乙烯>乙烷
19
(五).与营养物质或内源物质的相似 性
与营养物质或内源物质越相似越容易进 入体内
如:氟尿嘧啶与尿嘧啶 铬、锰与铁 铅与钙
12
γ-、δ-六六六急性毒性强 β-六六六慢性毒性大 α-、γ-、六六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
兴奋作用 β-、δ-六六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13
二取代苯
14
15
16
17
(三).同系物的碳原子数
饱和脂肪烃,甲烷和乙烷是惰性气体,仅仅在 高浓度时引起单纯窒息作用,从丙烷开始,碳原子 愈多,则麻醉作用愈大。但碳原子数超过9时,麻醉 作用反而下降。
一、代谢酶的多态性
许多种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代谢酶都具有多态性。
29
(四)、密度
密闭的、空气不流通的空间,有毒气运
31
(六)血/气分配系数
血/气分配系数 ,气态物质越容易被吸 收
32
三、不纯物含量及毒物的稳定性
在生产环境中生产或使用的化学物质常含有 一定数量的不纯物,包括原料、杂质、副产物、 溶剂、赋形剂、稳定剂、着色剂等其中有些不 纯物的毒性比原来化合物的毒性高,对此若不 加注意,可影响对一些化合物毒性的正确评定。
关于影响毒性作用 的因素
毒性作用是毒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相互 作用的结果。 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五个方而的影响: 1、毒物因素; 2、毒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3、机体因素。 4、联合作用 5、暴露因素
毒理学自学材料之第九章-致畸

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发育毒性与致畸性 致畸(发育毒性)作用机制 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试验与评价
2
第一节 概
述
一、发育毒理学(deve1opmenta1 toxico1ogy)
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 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 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7
孕期吸烟可能引起不良妊娠结 局,多指(趾)、并指(趾)和无指 (趾)是最普遍的畸形。 吸烟越多,发生畸形的危险越高。 每天吸10支,婴儿带有手指或脚 趾畸形的危险增加29%。 每天吸11-20支,婴儿畸形的危险 增加38%。 每天吸21支以上,婴儿畸形的危 险增加78%。
8
孕妇体内缺乏叶酸, 导致神经管畸形 神经管就是胎儿的中枢神 经系统。 神经管畸形指主要包括无 脑畸形和脊柱裂在内的中 枢神经系统发育畸形。 根据国家卫生部推荐的小剂 量叶酸(每片含叶酸0.4毫 克)预防神经管畸形的要 求,具体应用的方法是:孕 前3个月服0 .4毫克/日,孕 后头3个月服0.8毫克/日。
能引起畸形的环境因子
(3) 致畸作用
致畸物引起畸形的过程
致畸性
致畸物引起畸形的特性
16
2.变异(variation)
同一种属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子代的个体之 间,有时出现不完全相同的现象,一般是小的或 次要的结构改变。 例如肋骨或椎骨数目多于或少于正常,某 些内脏易位也属于变异。一般认为变异不影 响正常生理功能,更不危及生命。
二、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1
影响因素
基因突变:小头畸形,肾上腺肥大、软骨 发育不全
遗传因素
染色体畸变:先天愚形,猫叫综合征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发育毒性与致畸性 致畸(发育毒性)作用机制 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试验与评价
2
第一节 概
述
一、发育毒理学(deve1opmenta1 toxico1ogy)
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 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 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7
孕期吸烟可能引起不良妊娠结 局,多指(趾)、并指(趾)和无指 (趾)是最普遍的畸形。 吸烟越多,发生畸形的危险越高。 每天吸10支,婴儿带有手指或脚 趾畸形的危险增加29%。 每天吸11-20支,婴儿畸形的危险 增加38%。 每天吸21支以上,婴儿畸形的危 险增加78%。
8
孕妇体内缺乏叶酸, 导致神经管畸形 神经管就是胎儿的中枢神 经系统。 神经管畸形指主要包括无 脑畸形和脊柱裂在内的中 枢神经系统发育畸形。 根据国家卫生部推荐的小剂 量叶酸(每片含叶酸0.4毫 克)预防神经管畸形的要 求,具体应用的方法是:孕 前3个月服0 .4毫克/日,孕 后头3个月服0.8毫克/日。
能引起畸形的环境因子
(3) 致畸作用
致畸物引起畸形的过程
致畸性
致畸物引起畸形的特性
16
2.变异(variation)
同一种属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子代的个体之 间,有时出现不完全相同的现象,一般是小的或 次要的结构改变。 例如肋骨或椎骨数目多于或少于正常,某 些内脏易位也属于变异。一般认为变异不影 响正常生理功能,更不危及生命。
二、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1
影响因素
基因突变:小头畸形,肾上腺肥大、软骨 发育不全
遗传因素
染色体畸变:先天愚形,猫叫综合征
食品毒理学第9章

1. 致畸性(teratogenicity)和致畸作用 致畸性( ) (teratogenic effect): ): 指在妊娠期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后代结 构畸形的特性或作用. 构畸形的特性或作用. 2. 致畸物(teratogen):在妊娠期间接触能引 致畸物( ):在妊娠期间接触能引 ): 起子代畸形的理化因素. 起子代畸形的理化因素. 3.致畸试验:评定外源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的 致畸试验: 致畸试验 试验. 试验.
(1)表现及原因 ) ①当剂量增加时,毒性作用增强,但畸形和胚胎死 当剂量增加时,毒性作用增强, 亡的增强程度并不一定成比例. 亡的增强程度并不一定成比例.胚胎致死作用增 强更较明显,而致畸作用并不如此. 强更较明显,而致畸作用并不如此. 在同一条件下,给予更高的剂量, ②在同一条件下,给予更高的剂量,并不出现同一 类型畸形. 类型畸形. 许多致畸物除具有致畸作用外, ③许多致畸物除具有致畸作用外,还有可能同时出 现胚胎死亡和生长迟缓; 现胚胎死亡和生长迟缓;而且不同表现还可以相 互影响,又无一定规律. 互影响,又无一定规律. (2)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曲线较为陡峭 )
4. 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比值:即对母体最低 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比值: 损害作用剂量( ) 损害作用剂量(A)与胎仔最低损害作用 剂量( )之比( / ). 剂量(D)之比(A/D). A/D≥3,则具有发育毒性危险性. / ,则具有发育毒性危险性. A/D<3,相对危险性较低或不具危险性. / < ,相对危险性较低或不具危险性.
�
3. 致畸危害指数:表示有害物质在食品中存 致畸危害指数: 在时人体受害的几率. 在时人体受害的几率. 致畸危害指数=最大不致畸量/ 致畸危害指数=最大不致畸量/最大可能摄 入量 致畸危害指数> 致畸危害指数>300 对人危害小 致畸危害指数100~300 致畸危害指数 ~ 对人危害中等 致畸危害指数< 致畸危害指数<100 对人危害大
(1)表现及原因 ) ①当剂量增加时,毒性作用增强,但畸形和胚胎死 当剂量增加时,毒性作用增强, 亡的增强程度并不一定成比例. 亡的增强程度并不一定成比例.胚胎致死作用增 强更较明显,而致畸作用并不如此. 强更较明显,而致畸作用并不如此. 在同一条件下,给予更高的剂量, ②在同一条件下,给予更高的剂量,并不出现同一 类型畸形. 类型畸形. 许多致畸物除具有致畸作用外, ③许多致畸物除具有致畸作用外,还有可能同时出 现胚胎死亡和生长迟缓; 现胚胎死亡和生长迟缓;而且不同表现还可以相 互影响,又无一定规律. 互影响,又无一定规律. (2)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曲线较为陡峭 )
4. 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比值:即对母体最低 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比值: 损害作用剂量( ) 损害作用剂量(A)与胎仔最低损害作用 剂量( )之比( / ). 剂量(D)之比(A/D). A/D≥3,则具有发育毒性危险性. / ,则具有发育毒性危险性. A/D<3,相对危险性较低或不具危险性. / < ,相对危险性较低或不具危险性.
�
3. 致畸危害指数:表示有害物质在食品中存 致畸危害指数: 在时人体受害的几率. 在时人体受害的几率. 致畸危害指数=最大不致畸量/ 致畸危害指数=最大不致畸量/最大可能摄 入量 致畸危害指数> 致畸危害指数>300 对人危害小 致畸危害指数100~300 致畸危害指数 ~ 对人危害中等 致畸危害指数< 致畸危害指数<100 对人危害大
第九章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10只孕鼠继续接触受试物至分娩 和哺乳结束
分娩后,幼仔体重、性别、有 无畸形
4d后 调整到相同幼仔数
称第4、7、14、21日体重, 记录成活情况
(二)第二阶段——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的评定 (三)第三阶段——围产期及出生后发育情况试验
二、两代生殖毒性试验 (一)实验程序
(二)结果评定 受孕率=妊娠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妊娠率=妊娠出生活胎的鼠数÷受孕的鼠数×100% 出生活仔率=出生活仔鼠数÷胎仔总数×100% 出生存活率=出生后4d仔鼠存活数÷胎仔总数×100% 哺乳存活率=21d断乳时的仔鼠存活数÷胎仔总数×100% 三、人群调查
体表检查 骨骼检查 内脏检查
(五)结果评定
致畸指数=
雌鼠LD50 最小致畸剂量
比值愈大,致畸作用愈强。<10为不致畸,10~100 为致畸,>100为强致畸。
最大不致畸剂量 致畸危害指数=
最大可能摄入量
比值愈大,化学物对机体的危害性愈小。 >300危害小,100~300为中等,小于100为大。
二、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损害的作用特点
1、生殖发育过程对外源化学物的损伤较为敏感
2、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过程影响的范围较为广泛和 深远
第三节 化学致畸作用
一、影响致畸作用的因素 1、致畸敏感期:器官形成期
某些哺乳动物器官形成期时间
物种
器官形成期
妊娠时间长度
小鼠
6~15
19
大鼠
6~15
22
家兔
照)。
(三)给药途径和时期 致畸试验日程
交配 着床期 染毒时期 处死时期
大鼠
小鼠
兔
90~120天 60~90天 成年未交配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学物同系物生物 活性; (2)推测化学物的毒作用机理; ( 3)按照人类要求生产高效低毒的化学物; (4)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现已成为毒理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
经过大量研究,目前已找到一些有限的化学结
构与毒性大小之间的规律:
1.1 取代基的影响
苯具有麻醉和抑制造血功能,当苯环中的 氢被甲基取代后(甲苯或二甲苯)抑制造血不 明显但麻醉作用和皮肤刺激作用大于苯, 使得易察觉和治疗。
由于这类非电解化合物伴随碳原子数增加而脂溶 性增大,水溶性相应减小,即脂水分配系数增大。 极亲脂性化合物,由于不利于经水相转运,其在 机体内易被阻滞于脂肪组织中,反而不易穿透生 物膜达到靶器官。
1.3 分子饱和度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 加,如乙烷的毒性 < 乙烯的毒性 < 乙炔的毒 性。
1.5 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
外源化学物结构与主动转运载体的底物如 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类似,即可通过这些 特异的载体系统吸收。例如,尿嘧啶类似 物抗癌药物氟尿嘧啶被嘧啶转运系统携带; 铅在肠管经钙转运系统主动吸收。
2 理化性质
2.1 溶解度
(1)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
1.4 异构体和立体构型
异构体的生物活性有差异,典型的例子是六六六, 有七钟同分异构体。常用的有 α 、 β 、 γ 和 δ 等: γ 和δ-六六六急性毒性强,β-六六六慢性毒性大, α、γ-六六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作用; β、δ-六六六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 >邻位> 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影响溶解度:一般来说颗粒越大,越难溶 解 影响化学物活性:颗粒越小即散度越大, 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如一些 金 属烟(锌烟、铜烟)因其表面活性大,可 与呼吸道上皮细胞或细菌等蛋白作用,产 生异性蛋白,引起发烧,而金属粉尘(锌 尘和铜尘)则无此作用。
2.3 挥发性
常温下容易挥发的化学物,其易形成较大蒸气
2.4 比重
在密闭,长期空气不流通的环境,如沼气,矿
井,地沟等,化学物因比重不同而分层,如下
水沟H2S中毒事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5 电离度 电离度:是指化学物呈现 1/2 为电离型、 1/2 为非 电离型时的 pH 值,即为该外源化学物的 pKa 值。 化学物主要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如 pKa 值不同化学物在pH不同的局部环境中电离程度不 同,从而影响跨膜转运。荷电性影响空气化学物 的沉降和在呼吸道的阻留率。 在体内环境下,弱酸和弱碱有机化合物电离度越 低,越易吸收,毒作用越强。电离度高很难被吸 收,且易随尿排出。
般来说毒性更大。
卤代烷烃类卤素数 此类化学物质对肝脏的毒性可因卤素增多 而增强,如氯甲烷的肝毒性大小依次是 CCl4 ﹥CHCl3﹥CH2Cl2﹥CH3Cl
1.2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
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碳原子愈多毒性愈大 ( 甲醇与甲醛除外 ) 。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 (一般为7~9个碳原子),毒性反而下降(如戊烷毒 性作用<己烷<庚烷,但辛烷毒性迅速减低)。
第九章 影响毒性作 用的因素
毒性作用是毒物与生物 ( 人或动物 ) 机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必须以具有生
物学活性的形式到达靶器官、靶细胞,达到有效
的剂量、浓度,持续足够时间,并与靶分子相互 作用,或改变其微环境,才能够造成毒性作用。
在评价化学物毒性时,可设法加以控制以避免其 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现性更好,人类接
化学物同素异构体存在手征性,即对映体构型的 右旋 (R) 和左旋 (S) ,对于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都 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毒性。一般来说,左旋异 构体对机体的作用较强,如左旋吗啡有强烈的生 理活性,而右旋吗啡没有作用,如 S(-) 反应停的 致畸性比 R(+) 反应停强烈。但也有例外,如左旋 和右旋的尼古丁对大鼠的毒性相等,而右旋尼古 丁对豚鼠的毒性较左旋体大2.5倍。
CH H3 H H
麻醉作用 麻醉
H
H
抑制造血机能 作用
H
被氨基取代后,为苯胺。具有血液系统毒性, 与二价铁结合,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 红蛋白的作用,失去携氧能力;
NH H2
H H
麻醉作用 具有形成高铁血
红蛋白作用 抑制造血机能
H H
H
而被硝基 ( 硝基苯) 或卤素取代( 卤代苯 ) 后,
具有肝肾毒性,可导致中毒性白内障,一
2.2 分散度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分散的程度。即颗粒越小分散 度越大,反之,颗粒越大分散度越小。影响进入 呼吸道的深度:分散度与颗粒在呼吸道的阻留有 关。 (1)大于10μm颗粒在上呼吸道被阻留 (2)5μm以下的颗粒可到达呼吸道深部 (3)小于0.5μm的颗粒易经呼吸道再排出 (4)小于0.1μm的颗粒因弥散作用易沉积于肺泡 壁
触化学物时,这些因素并不能控制,因此,以动
物实验结果外推人时,特别在制订预防措施时,
都应予以注意。
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
响:
化学物因素
毒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机体因素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第一节 毒物因素
1 化学结构 2 理化性质 3 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4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1 化学结构(即构效关系)
每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是其固有的性质, 它是由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外源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 要物质基础,因为他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 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 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 性质和大小。
研究化学结构与毒作用的关系在毒理学 中具有重要意义:
压,从而易于经呼吸道吸收。有些有机溶剂的 LD50 值相似,即绝对毒性相当,但由于其各自 的挥发度不同,所以实际毒性相差较大。如苯 与苯乙烯的LC50值均为45mg/L,即其绝对毒性 相同但苯容易挥发,而苯乙烯的挥发度仅及苯 的 1/11 ,所以苯乙烯在空气中较难形成高浓度, 实际上比苯的危害性则低得多。
溶解度越大,毒性愈大。如As2S3溶解度较As2O3小3万 倍,其毒性亦小。
(2)影响毒性作用部位:如刺激性气体中在水中易溶
解的氟化氢 (HF) 、氨等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而不易 溶解的二氧化氮(NO2)则可深入至肺泡,引起肺水肿。
(3)脂溶性物质,易于吸收且不易被排泄,在体内停
留时间长,毒性较大。易在脂肪蓄积,易侵犯神经系 统。
经过大量研究,目前已找到一些有限的化学结
构与毒性大小之间的规律:
1.1 取代基的影响
苯具有麻醉和抑制造血功能,当苯环中的 氢被甲基取代后(甲苯或二甲苯)抑制造血不 明显但麻醉作用和皮肤刺激作用大于苯, 使得易察觉和治疗。
由于这类非电解化合物伴随碳原子数增加而脂溶 性增大,水溶性相应减小,即脂水分配系数增大。 极亲脂性化合物,由于不利于经水相转运,其在 机体内易被阻滞于脂肪组织中,反而不易穿透生 物膜达到靶器官。
1.3 分子饱和度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 加,如乙烷的毒性 < 乙烯的毒性 < 乙炔的毒 性。
1.5 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
外源化学物结构与主动转运载体的底物如 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类似,即可通过这些 特异的载体系统吸收。例如,尿嘧啶类似 物抗癌药物氟尿嘧啶被嘧啶转运系统携带; 铅在肠管经钙转运系统主动吸收。
2 理化性质
2.1 溶解度
(1)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
1.4 异构体和立体构型
异构体的生物活性有差异,典型的例子是六六六, 有七钟同分异构体。常用的有 α 、 β 、 γ 和 δ 等: γ 和δ-六六六急性毒性强,β-六六六慢性毒性大, α、γ-六六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作用; β、δ-六六六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 >邻位> 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影响溶解度:一般来说颗粒越大,越难溶 解 影响化学物活性:颗粒越小即散度越大, 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如一些 金 属烟(锌烟、铜烟)因其表面活性大,可 与呼吸道上皮细胞或细菌等蛋白作用,产 生异性蛋白,引起发烧,而金属粉尘(锌 尘和铜尘)则无此作用。
2.3 挥发性
常温下容易挥发的化学物,其易形成较大蒸气
2.4 比重
在密闭,长期空气不流通的环境,如沼气,矿
井,地沟等,化学物因比重不同而分层,如下
水沟H2S中毒事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5 电离度 电离度:是指化学物呈现 1/2 为电离型、 1/2 为非 电离型时的 pH 值,即为该外源化学物的 pKa 值。 化学物主要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如 pKa 值不同化学物在pH不同的局部环境中电离程度不 同,从而影响跨膜转运。荷电性影响空气化学物 的沉降和在呼吸道的阻留率。 在体内环境下,弱酸和弱碱有机化合物电离度越 低,越易吸收,毒作用越强。电离度高很难被吸 收,且易随尿排出。
般来说毒性更大。
卤代烷烃类卤素数 此类化学物质对肝脏的毒性可因卤素增多 而增强,如氯甲烷的肝毒性大小依次是 CCl4 ﹥CHCl3﹥CH2Cl2﹥CH3Cl
1.2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
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碳原子愈多毒性愈大 ( 甲醇与甲醛除外 ) 。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 (一般为7~9个碳原子),毒性反而下降(如戊烷毒 性作用<己烷<庚烷,但辛烷毒性迅速减低)。
第九章 影响毒性作 用的因素
毒性作用是毒物与生物 ( 人或动物 ) 机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必须以具有生
物学活性的形式到达靶器官、靶细胞,达到有效
的剂量、浓度,持续足够时间,并与靶分子相互 作用,或改变其微环境,才能够造成毒性作用。
在评价化学物毒性时,可设法加以控制以避免其 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现性更好,人类接
化学物同素异构体存在手征性,即对映体构型的 右旋 (R) 和左旋 (S) ,对于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都 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毒性。一般来说,左旋异 构体对机体的作用较强,如左旋吗啡有强烈的生 理活性,而右旋吗啡没有作用,如 S(-) 反应停的 致畸性比 R(+) 反应停强烈。但也有例外,如左旋 和右旋的尼古丁对大鼠的毒性相等,而右旋尼古 丁对豚鼠的毒性较左旋体大2.5倍。
CH H3 H H
麻醉作用 麻醉
H
H
抑制造血机能 作用
H
被氨基取代后,为苯胺。具有血液系统毒性, 与二价铁结合,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 红蛋白的作用,失去携氧能力;
NH H2
H H
麻醉作用 具有形成高铁血
红蛋白作用 抑制造血机能
H H
H
而被硝基 ( 硝基苯) 或卤素取代( 卤代苯 ) 后,
具有肝肾毒性,可导致中毒性白内障,一
2.2 分散度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分散的程度。即颗粒越小分散 度越大,反之,颗粒越大分散度越小。影响进入 呼吸道的深度:分散度与颗粒在呼吸道的阻留有 关。 (1)大于10μm颗粒在上呼吸道被阻留 (2)5μm以下的颗粒可到达呼吸道深部 (3)小于0.5μm的颗粒易经呼吸道再排出 (4)小于0.1μm的颗粒因弥散作用易沉积于肺泡 壁
触化学物时,这些因素并不能控制,因此,以动
物实验结果外推人时,特别在制订预防措施时,
都应予以注意。
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
响:
化学物因素
毒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机体因素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第一节 毒物因素
1 化学结构 2 理化性质 3 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4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1 化学结构(即构效关系)
每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是其固有的性质, 它是由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外源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 要物质基础,因为他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 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 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 性质和大小。
研究化学结构与毒作用的关系在毒理学 中具有重要意义:
压,从而易于经呼吸道吸收。有些有机溶剂的 LD50 值相似,即绝对毒性相当,但由于其各自 的挥发度不同,所以实际毒性相差较大。如苯 与苯乙烯的LC50值均为45mg/L,即其绝对毒性 相同但苯容易挥发,而苯乙烯的挥发度仅及苯 的 1/11 ,所以苯乙烯在空气中较难形成高浓度, 实际上比苯的危害性则低得多。
溶解度越大,毒性愈大。如As2S3溶解度较As2O3小3万 倍,其毒性亦小。
(2)影响毒性作用部位:如刺激性气体中在水中易溶
解的氟化氢 (HF) 、氨等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而不易 溶解的二氧化氮(NO2)则可深入至肺泡,引起肺水肿。
(3)脂溶性物质,易于吸收且不易被排泄,在体内停
留时间长,毒性较大。易在脂肪蓄积,易侵犯神经系 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