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5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四)血气分配系数
气态物质的血气分配系数越大, 气态物质的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其越容易从肺泡跨呼 吸膜吸收入血。 吸膜吸收入血。 吸入麻醉剂的血气分配系数与该药的可控性呈反比, 吸入麻醉剂的血气分配系数与该药的可控性呈反比, 血气分配系数越低,麻醉的可控性越强(诱导快, 血气分配系数越低,麻醉的可控性越强(诱导快, 苏醒快,平衡快)。 苏醒快,平衡快)。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毒性与毒效应? 毒性与毒效应?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能够引起机体损害作用的固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能够引起机体损害作用的固 有的能力,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内在的、 有的能力,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内在的、不变的 生物学性质。 生物学性质。 毒效应也称为毒作用, 也称为毒作用 毒效应也称为毒作用,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健 康引起的有害作用,即机体接触化学物后所致 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的各种生物学变化。 的各种生物学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脂水分配系数
脂水分配系数大说明化学物的脂溶性高, 脂水分配系数大说明化学物的脂溶性高,容易以简单 扩散的方式穿透生物膜,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 扩散的方式穿透生物膜,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也易 侵犯神经系统。 侵犯神经系统。 DDT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 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 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 四乙基铅因其亲脂性,对神经系统毒性大; 四乙基铅因其亲脂性,对神经系统毒性大; 有机汞易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有机汞易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 相应临床表现。 相应临床表现。
不同基团有机磷化学物对大鼠的毒性
化合物名称 甲基对硫磷 对硫磷 对氧磷 甲基内吸磷 内吸磷 甲氟磷 沙林 结构
CH3O CH3O S P O C6H4NO2
经口 LD50
(mg/kg)
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5、染毒时机和方式 给实验动物空腹染毒比胃内充盈时染毒,毒物 吸收得快。一定剂量的毒物混于饲料中喂饲,要比 灌胃投药毒效应轻。相同剂量的毒物在一天内多次 投予,比集中在短时间内一次投予时血中的浓度低 得多。而连续无间歇的染毒,则毒性反应明显。因 此染毒条件的控制,对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也 是很重要的。 6、交叉接触 毒物经呼吸道接触时,应保护皮肤,防止气态 毒物经皮肤吸收。对易挥发化合物,经皮涂布接触 时,应将涂布处密封起来,以防其蒸汽经呼吸道吸 收或动物舔食涂布部位,引起经消化道吸收。
性别、妊娠和激素
妇女在妊娠、哺乳、月经期及更年期 对毒物的耐受力都要降低,某些毒物还可 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造成流产, 哺乳期中毒则毒物经乳汁对哺乳婴儿造成 不同程度的影响,故妇女在这些时期的食 品、用药上有许多禁忌。
激素可影响某些酶的活性。
习惯性、敏感性
长期小剂量地使用某种毒物,可降低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 先后作用于机体,有些可相互影响而加强 或减弱彼此间对机体的毒作用,这种作用 称为联合作用 。 有四种类型的效应:
1)无关作用(inrelevant action):又称独 立作用。同时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因各自 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 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 而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2)协同作用(synergism):联合作用产 生的效应大于混合有害因素中每个单项因 素效应的总和。
4、分散度 吸入粉尘状态的毒物时其毒作用依其分 散度而异。粒径大于10 微米的空气颗粒污 染物在呼吸道上部被阻,而小于5微米的颗 粒才能进入呼吸道深部。固体毒物的分散 度不仅和它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和溶解有关, 而且还影响它的化学活性。
三、不纯物含量
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
1
环境条件(气温、气湿等)
↙
\
外源化学物
暴露 ————→
↓ 机体——— → 毒效应
·化学结构
·途径
·物种,品系
·理化性质
·时间/频率
·个体因素
水溶性
·溶剂
性别
脂/水分配系数 ·稀释度
年龄
挥发度
·交叉暴露
生理状态
气/血分配系数
营养/习惯
·分散度
疾病
·纯度/杂质
19
•② 据260种化学毒物的人与动物致死剂量的 比较,大多数毒物对动物的致死剂量比人高 1~10倍,约3%高25~450倍,仅有8%左右对 人的致死剂量高于动物。
20
• ③不同种属(species)、不同品系(strain)甚至 同种属同品系的不同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往往存在 质与量的差异。如: • β-萘胺:人狗患膀胱癌,鼠、兔则无; • 反应停:人、兔致畸,鼠则无; • 2-乙酰氨基芴(2-AAF):很多动物有致癌性, 但豚鼠则无。
脂溶性高者排泄困难,可延长其在体内的毒作用时间。 另一方面,水溶性较好的化学毒物在体液中溶解度较高,毒 性也大。
12
• •2、大小
• 烟、雾、粉尘等气溶胶物质的毒性与分散度有关。 • 分散度越大,即其颗粒越小,比表面积大,生物活性越强。 • 分散度影响颗粒物质在呼吸道的滞留部位。5~10um者可 达到呼吸道深处,<1um者可沉积于肺泡内。 • 分子量小于200的亲水性分子,乙醇/尿素能经膜孔滤过。
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和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
•5、比重
•6、电离度和荷电性
15
(三) 不纯物(纯度) • 通常述及的化学毒物的毒性系指纯品的毒性。但实际上,
毒理学基础 第五章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Chatper Five
Modifying Factors of Toxic Effects
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条件 ⑴途径 静脉注射>呼吸>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 内注射>经口>经皮涂抹 ⑵溶剂,助溶剂 ⑶投予体积、稀释度 ⑷交叉接触
intravenous injection Inhalatio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hypodermic injection endermic injection Oral Per cutem (skin smear) Solvent solution adjuvant Volume of toxic solution Dilution Cross exposure
Chatper Five
Modifying Factors of Toxic Effects
相加作用 见于结构相似或同系衍生物, 如其作用靶子相同,则毒性 表现为各单个毒物效应的总 和。 协同作用 表现为各个毒物的综合效应 大于各单个毒物效应的总和, 即毒性增强作用。
Additive effect It occurs when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wo toxicants is equal to the sum of the effects of each agent given alone. Synergistic effect It occures when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wo toxicants are much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 effects of each given alone
第5章 影响毒性作用因素

当化学物的外消旋混合物被给予动物时,要么立 体选择性地代谢,形成两种或更多不同的异构产 物,要么只有一种同分异构物被代谢。
3、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按 同系物相比,碳原子数愈多,则毒性愈大
苯丙氨酸
H2N
H
H
NH2
PhH2C
COOH HOOC
CH2Ph
(S)-Phenylalanine Bitter taste
(R)-Phenylalanine Sweet taste
“苦”
“甜”
某些酶和受体有立体构型的特异性,从而生物转 运和生物转化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受到影响,如: L-二羧基苯丙胺酸比D一同分异构物更容易从 胃肠吸收。
化学物因素
机体因素
暴露因素 环境因素
联合作用
了解影响毒作用因素的意义
1.在评价化学物毒性时,可设法对其加以控制 以避免其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现性 更好
2.人类接触化学物时,有些因素并不能完全控 制,因此,以动物实验结果外推人时,特别 在制订预防措施时,都应予以注意
7
第一节 化学物因素
1、取代基团对毒性的影响 取代基团不同,化学物的毒性可能不同
(1)苯及苯的衍生物(甲苯,硝基苯)
12
例1
CH 3
H
H
H
H
H
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
抑制造血机能
例2
NH 2
H
H
H
H
H
麻具醉有形作成用高铁血 抑制红蛋造白血作机用能
第五章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可编辑】

第五章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条件;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第一节化学物因素一、化学结构研究意义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化学物;推测新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预测新化学物的毒性效应;预测新化学物的安全接触限量。
(一)取代基的影响苯:麻醉、抑制造血烷烃类取代基愈多,毒性愈大(二)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异构体的生物活性有差异。
γ、δ-六六六急性毒性强;β-六六六慢性毒性大;α、γ-六六六兴奋中枢神经系统;β、δ-六六六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三)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直链饱和烃多具有麻醉作用甲烷和乙烷;丙烷起:麻醉作用、脂溶性;碳原子数是奇数的毒性大于偶数;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庚烷> 异庚烷,正己烷> 新己烷;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环烷烃的麻醉作用> 开链烃(四)分子饱和度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亦增加。
乙烷< 乙烯< 乙炔(五)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外源化学物结构与主动转运载体的底物类似,可借助这些特异的载体系统吸收。
氟尿嘧啶被嘧啶转运系统携带;铬和锰通过铁转运机制吸收;铅在肠管经由钙转运系统主动吸收;百草枯通过主动吸收进入肺组织毒性与化学结构的关系研究QSAR定量构效关系试图寻找出分子的结构与其效应的定量关系,预测新分子的生物活性。
Hansch方程化学物在体内转运与其疏水性(π)有关;在作用部位反应与其电性效应参数( )和立体效应参数(Es)有关。
在多环烃化学物中K区环氧化合物的致癌性亦不如7,8-二氢二醇或9,10-二氢二醇强。
后来,Jernia等提出了湾区(bay region)理论,认为湾区的末端环,在代谢活化和致癌性方面起关键作用,该区正离子的稳定愈高,则致癌性愈强。
苯并(a)芘的湾区所形成的终致癌物9,10-二氢二醇环氧化物比之其他部位的环氧化合物,更易形成正碳离子,致癌作用亦最强。
QSAR分析方法分类第一类采用的结构描述为分子的整体物化性质,如偶极矩、溶解度、亲电性等;第二类取分子的局部的拓扑性质,即基因、碎片等为结构描述因子。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分子饱和度:分子中不饱和键增多,使化学物
活性增大,其毒性增加。
卤素取代:卤素元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结
构中增加卤素使分子极性增加,更易于酶系统结 合,使毒性增高。
5.
6.
羟基:芳香族化合物引入羟基,分子极 性增强,毒性增加。 巯基:易与多种金属离子生成硫醇盐;易与带
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了解影响毒作用因素的意义 在评价化学物毒性时,可设法加以控制以 避免其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现性 好; 人类接触化学物时,这些因素并不能控制, 因此,以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时,特别 在制定预防措施时,都应予以注意。
第一节 毒物因素
一.
化学结构 (一)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性质 每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是其固有的性质, 它是由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性质的关系很复杂,分 析毒作用性质,应注意分子的整体性,基 团的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 研究外源化学物化学性质和毒性效应之间 的关系,找出其规律,在毒理学研究中具 有重要意义
一.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Factors Influencing Toxicity
【目的要求】
一. 二.
掌握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化学物 因素、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掌握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及类型。
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必须以具有 生物活性的形式到达靶器官及靶细胞,必 须具备有效地剂量、浓度,持续足够的时 间,并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或改变其微环境, 才能够引发毒性作用。 任何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都会影响化 学物的毒性作用。
如:动物饲喂含蛋白量为 5 %与 20 %相比,微粒 体蛋白质的水平较低,血浆清蛋白水平减少,非 结合化学拘的血浆水平增加,酶活性显著丧失: 四氯化碳的肝毒性下降,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减少, 但巴比妥酸盐睡眠时间延长,扑热息痛的肝毒性 增加。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基因多态性是EGP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可确 切解释某一亚种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这 对环境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s):是指某些对环境因素作用产生特定反应 的基因。 环境基因组(environmental genome): 即指基因组中环境应答基因的总和。
二、理化性质 外来化合物理化性质,如溶解度、电离 度、挥发度、分散度、纯度等均与其毒性或 毒性效应有关。 现就目前讨论较多的几项介 绍如下: 1、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是指化合物在脂 (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合物的 水溶性与脂溶性间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 称为脂水分配系数。一种化合物的脂/水分配 系数较大,表明它易溶于脂,反之表明易溶 于水,而呈现出化合物的亲脂性或疏脂性。
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大小与其毒性密切 相关,它涉及化合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 谢和排泄。 2、电离度 是指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各在 不同PH时解离,当呈现1/2为电离型、1/2为 非电离型时的PH值,即为该外源化学物的pKa 值—电离度。对于弱酸性或弱碱性的有机化合 物,只有在PH条件适宜,使其维持最大限度成 为非离子型时,才易于吸收,包括透过生物膜, 发挥毒性效应。若化合物在一定PH条件下呈离 子型的比例越高,虽易溶于水,但难于吸收, 且易随尿排出。
第一节
化学物因素
一、化学结构 每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是其固有 的性质,它是由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所决 定的。 研究外源化学物化学结构和毒性效 应之间的关系,找出其规律,在毒理学 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已知举例介绍如下:
以直链饱和烃为例,这类脂肪族化合物为非电 解质化合物,其毒性为具有麻醉作用。从丙烷 (甲烷、乙烷例外,为惰性气体)起,随着碳 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增强。但达到9个碳原 子之后,却又随着碳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反 而减弱。这是由于这类非电解化合物伴随碳原 子数增加而脂溶性增大,水溶性相应减小,即 脂水分配系数增大。极亲脂性化合物,由于不 利于经水相转运,其在机体内易被阻滞于脂肪 组织中,反而不易穿透生物膜达到靶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作用增强,其后因水溶性过小,麻醉作用 反而减弱;甲醇、丁醇、戊醇的毒性较乙醇、 丙醇大;甲醛在体内可转化成甲醇和甲酸, 毒性较大;随后的高级脂肪醇毒性逐渐减小。 分子中不饱和键增多,活性增大而毒性增强。 如对眼结膜的刺激作用,丙烯醛大于丙醛, 丁烯醛大于丁醛。
1.1.2 烃基与卤素取代
对非烃类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烃基,使脂溶性增高, 易于透过生物膜,毒性增强。但烃基结构可增加毒 物分子的空间位阻,从而使毒性增强或减弱。 卤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结构中增加卤素使分子 极性增加,更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活性增强。如氯 化甲烷对肝脏的毒性强弱顺序为:CCl4>CHCl3> CH2Cl2 > CH3Cl> CH4 ,麻醉作用的强弱顺序为 CHCl3> CH2Cl2 > CH3Cl> CH4 。
1.6 溶剂
有的溶剂和助溶剂可改变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和生物活性。如DDT的油溶液的毒性比水溶液 要大得多,敌敌畏和二溴磷的丙二醇溶液比 吐温-80溶液的毒性要大,因丙二醇的烷氧基 可与该两种毒物的甲氧基发生臵换而生成毒 性更强的产物。 因此,在产品生产时一般应尽可能选用无毒、 与活性成分不发生反应的溶剂或助溶剂。
对毒物的反应,也可影响毒物的理化性质, 因而可影响毒物的毒性。主要环境因素有: 2.1 温度 2.2 湿度 2.3 气压和光线 2.4 其他化合物的同时存在
2.1 温度
气温升高可使机体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 呼吸加速,经皮和呼吸道吸收的化合物的吸收速度 加快。毒物的毒性增强。 气温升高也可使出汗增加,氯化钠经汗液排出增加, 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影响化合物经胃肠的吸 收,急性毒性减弱。但同时尿液减少而使化合物的 排泄减慢,慢性或亚急性毒性增强。 温度过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力降低,对毒物的清 除能力也降低,因而毒性增强。
1.1 化学结构
毒物的构-效关系有助于预测新化合物的毒性。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与分子饱和度 烃基与卤素取代 羟基和氨基 酸基和酯基 构型 有机磷
1.1.1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与分子饱和度
烷烃中从丙烷开始至庚烷,随碳原子数增加,
1.5 毒物的剂型
毒物进入机体,首先需与其吸收面接触。其
接触的速度和量与毒物的分散度及在吸收面 的体液中的溶解度密切相关。 不同剂型的毒物,因其分散度和固体毒物的 崩解、溶出及溶解度不同,而影响其毒物吸 收的量和速度,进一步影响其毒性。 一般气体型毒物吸收快,其次是真溶液型, 固体型吸收较慢。
3 机体因素
3.1
生理方面的因素 3.2 病理方面的因素
3.1 生理方面的因素
3.1.1
3.1.2 3.1.3 3.1.4 3.1.5
年龄 性别 身体比重与精神因素 生理周期变化 遗传差异
3.1.1 年龄
老年人:对毒物的耐受力差,毒物一般对其
表现较强的毒性;对毒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 能力均差而影响毒性;体内脂肪含量较高, 亲脂性毒物易蓄积。 婴幼儿及儿童:对影响水盐代谢、神经、血 液及造血系统功能的毒物较敏感;生物转化 酶发育不完善而影响毒物的毒性;血脑屏障 功能发育不完善,对中枢神经毒物的毒性增 强。
3.2 病理方面的因素
机体在患病时对毒物的耐受力及毒物在机体
的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影响毒物的毒性。 其影响因素包括: 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 遗传病理:功能缺陷与过敏; 药物性病理。
思考题
1
毒物接触途径与吸收快慢的顺序是什么? 2 哪些主要环境因素可影响毒物的毒性? 3 哪些化学结构可影响毒物的毒性?
3.1.5 遗传差异
代谢酶的多态性:无论是Ⅰ相酶还是Ⅱ相酶
均存在多态性。因而影响毒物的代谢过程而 影响毒物的毒性。 种属差异:不同种属的动物,对毒物的耐受 力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毒物代谢 酶的差异。如食草动物对氰化物的解毒能力 较强,使对其耐受力增强。又如黄种人中存 在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的差异,而对酒精的 解毒能力存在差异。
其他外来化合物可来自食品(包括水)、药品和空气。 它们可能因与毒物发生理化反应而改变毒物的理化性质,会 影响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及生物活性,从而 影响毒物的毒性。 它们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机能状态而影响毒物的毒性。 毒物与其它化合物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的结果包括: 相加作用:同性质作用的相加(1+1=2); 协同作用:同性质的作用比单独存在时增加(1+1 > 1); 拮抗作用:同性质的作用减弱; 独立作用:各自独立的毒性作用同时存在。
1.1.3 羟基和氨基
芳香族化合物中引入羟基,分子极性增强,毒性增 强。如苯引入羟基成苯酚后具弱酸性,易与蛋白质 分子的碱性基团结合,与酶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 毒性增大。多羟基的芳香化合物毒性更强。 脂肪烃引入羟基成为醇类,麻醉作用增强,并可损 伤肝脏。 胺具有碱性,易与核酸和蛋白质的酸性基团反应, 易与酶发生作用。胺类化合物活性强弱依次为伯胺 (RNH2)> 仲胺(RNHR’)>叔胺(RNR’R’’)。
2.2 湿度
湿度增大,可使毒物经皮吸收速度加快。
湿度增大,汗液蒸发困难,皮肤表面的水合
作用加强,水溶性强的化合物可溶于皮肤表 面的水膜而被吸收;同时也延长了化合物与 皮肤的接触时间,是吸收量增加。 在高湿环境下,某些化合物可改变其形态, 如SO2可转化为SO3和硫酸,使毒性增大的物理性质可影响其毒性,其主要物
理性质包括: 1.2.1 油/水分配系数 1.2.2 电离度 1.2.3 挥发度和蒸汽压 1.2.4 分散度
1.2.1 油/水分配系数
油/水分配系数是物质在油相和水相溶解达到平衡 时的平衡常数。 前述其直接影响化合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 与排泄过程,故与毒性大小密切相关。一般脂溶性 高的易于吸收而不易排泄,在体内停留时间长而毒 性大。如有机汞化合物的脂溶性大小与其神经毒性 大小顺序为:甲基汞>苯基汞>醋酸汞 >氯化高 汞。 化合物一般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大。如砒 霜(As2O3 )的溶解度与毒性较雄黄(As2S2 )大。
1.4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接触化学毒物的途径不同,则吸收、分布不同,其 生物转化、毒性的性质和程度也不同。 一般毒物接触途径与吸收快慢的顺序为: 静脉注 射>呼吸道吸入> 腹腔注射>肌肉注射> 口服> 皮肤接触。 值得注意的是口服时具有首过消除效应,它不仅可 影响毒性反应的快慢和程度,也可能影响其性质。
气压的高低可影响毒物的毒性。不同的毒物
可因气压的变化,可能使毒性增强,也可能 使毒性降低。如在高原低气压下,氨基丙苯 的毒性增强,而士的宁的毒性降低。 光线的照射,可使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 出现毒性变化。如某些氮氧化物和醛类,在 光照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光化学烟雾。
2.4 其他化合物的同时存在
1.3 不纯物含量
工业化学品种往往混有溶剂、剩余的原料、原料中 的杂质、合成副产物等;成品中往往含有赋形剂和 添加剂等。 这些杂质也可能影响化合物的毒性,包括影响其强 弱和毒性性质。 有些化学原料或成品中的杂质的毒性比有效成分的 毒性还要大。如除草剂2,4,5-T的致畸性主要是 其所含杂质四氯二噁英(TCDD)所致。
机体内的酶对化学物质的构型有高度特异性。当化 合物为不对称分子时,酶只能作用于一种构型。 同分异构体:毒性一般对位>邻位>间位。如二甲 苯、硝基酚、氯酚等。但也有例外,如邻硝基苯醛 的毒性大于对硝基苯醛。 旋光异构体:受体或酶多只与一种旋光异构体结合 产生生物效应。且多以左旋体(L-型)与受体或酶 结合产生效应,如L-吗啡。少数以右旋体(D-型) 与受体或酶结合产生效应,如D-尼古丁较L-尼古丁 的毒性大。
3.1.2 性别
性别对毒物的影响主要见于性成熟机体,主要原因 是性激素的不同和生殖器官的差异。 一般雌性机体比雄性对毒物更敏感,如苯、二硝基 酚、对硫磷等。但也有些毒物对雄性毒性大,如铅、 乙醇、马拉硫磷。 雌性激素可抑制毒物的生物转化。 雄性激素可促进毒物的生物转化。 女性月经期、孕期对影响水盐代谢的毒物敏感。
第5章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外源性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对外源性化合物的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 究的设计及其资料的评估十分重要。 1 毒物因素 2 环境因素 3 机体因素
1 毒物因素
1.1
1.2 1.3 1.4 1.5 1.6 1.7
化学结构 理化性质 不纯物含量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毒物的剂型 溶剂 毒物的浓度与容积
1.7 毒物的浓度与容积
一般在等同剂量下,溶液浓度较高的急性毒
性作用强,溶液浓度较低的慢性毒性强。 原因可能是,浓度高时吸收速度快,短时间 内毒物吸收的量大,血内浓度升高较快,峰 浓度高。而浓度低时吸收充分,即吸收率较 高,故慢性蓄积的可能性越大。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影响机体的机能状态而影响机体
1.1.6 有机磷
有机磷杀虫剂一般为五价磷化合物,其结构通式为: R’ (O) Y(O、S) P R’’(O) X R’、R’’为烷基,其碳原子数越多毒性越强,如异丙基>乙基 >甲基。 Y为氧时较为硫时的毒性大。 X为苯基时,其毒性与苯环上的取代基性质有关,毒性大小 顺序为: -NO2>-CN> -Cl>-H>-CH3 >-C4H9>-CH3O >NH2。若同为-NO2,则与取代位臵有关,一般对位>邻位> 间位。
3.1.3 身体比重与精神因素
身体比重轻者,表明其脂肪组织所占的比例
较高,亲脂性毒物易于蓄积而产生蓄积毒性。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毒物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大。
3.1.4 生理周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