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合集下载

制冷循环系统的热力计算

制冷循环系统的热力计算
单位压缩功为66.67kJ/kg,制冷剂循环量为0.018kg/s,所以压缩功为66.67*0.018=1.2kW,取输气系数为0.7,从而压缩机排量可得:
3.3膨胀阀选型:
系统制冷量为2.8kW,即2800/3300=0.84冷吨,故选用容量为1冷吨的膨胀阀。
3.4连接管的选型:
由于换热器为扁椭圆形截面,而压缩机接口为圆形,所以选择橡胶管为连接管,耐压胶管。
查资料(参考文献1)知,根据冷却压力对循环的影响,最佳冷却压力与冷凝器出口温度的关系式为:
Pk=-0.71471+0.27243 tk(MPa)式中:32℃≤tk≤48℃.
根据冷凝器出口温度为40℃,计算得最佳冷凝压力为10MPa.
根据吸气过热度对循环的影响,利用回热提高点1的过热度使循环的性能系数增大,但是过热度不是任意可以提高的。由于传热温差的存在,点1的温度总是低于点3的温度。由此假定点1的过热度为15℃。
δf
0.0002
0.0002
n5
-0.5268
s1
0.035
0.045
λ
0.026
n
11
5
Pr
0.7
l
0.55
0.55
<0.6
u
1.82E-05
H
0.385
0.225
<0.4
de
0.0055072463768
0.0063865546218
F
0.7865
Δt1
2.49
Δt2
21.3
Δt3
38.9
Δt4
19.8
Q1
1970
Q2
2500
Q3
3000
Q4

制冷量与流量计算公式

制冷量与流量计算公式

制冷量与流量计算公式制冷量是指制冷系统在单位时间内从被冷却的物体中吸收的热量,一般用热力学单位“千焦耳”(或千瓦时)来表示。

流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通过其中一断面的流体的体积或质量。

制冷量的计算公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制冷量:理论制冷量是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的制冷系统的最大制冷量,也称为制冷机的制冷能力。

理论制冷量的计算公式为:Q=m×h其中,Q为制冷量,m为制冷剂的质量,h为制冷剂的焓值。

2.总热交换量:总热交换量是指在制冷过程中,制冷剂从蒸汽态到液态的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也就是从制冷剂传递到被冷却物体的热量。

总热交换量的计算公式为:Q=m×(h2-h1)其中,m为制冷剂的质量,h2为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焓值,h1为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焓值。

3.机械制冷功:机械制冷功是指制冷机为了将热量从低温环境传递到高温环境所做的功。

机械制冷功的计算公式为:W=m×(h2-h1)其中,W为功,m为制冷剂的质量,h2为制冷剂在压缩机出口的焓值,h1为制冷剂在压缩机入口的焓值。

流量的计算公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体积流量:体积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其中一断面的流体的体积。

体积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v=A×v其中,Qv为体积流量,A为断面积,v为流速。

2.质量流量:质量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其中一断面的流体的质量。

质量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m=ρ×v×A其中,Qm为质量流量,ρ为流体的密度,v为流速,A为断面积。

3.聚焦式测量法:聚焦式测量法是通过利用光线、声波或微粒等特定信号聚焦的方法来测量流量。

其测量原理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和条件进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制冷量和流量时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具体参数和条件,包括制冷剂的性质、流体的密度、流体的速度、流体的温度等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制冷量和流量的计算需要依据具体的系统和条件进行精确的计算和测量。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首先是制冷剂的选择。

制冷剂是一种特殊的工质,能够在低温下吸收热量,然后在高温下释放热量。

选择适合的制冷剂是制冷系统热力计算的第一步。

要考虑制冷剂的物理性质、环境影响、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等因素,选择符合要求的制冷剂。

制冷剂循环计算是制冷系统热力计算的核心内容之一、制冷剂循环计算是指根据制冷系统的工作参数和要求,通过计算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的各个状态参数,确定制冷循环的运行参数。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基于压缩机功率平衡的循环计算方法、基于热力学原理的循环计算方法等。

制冷剂流量计算是指根据制冷系统的制冷负荷和制冷剂的性质,计算出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的流量。

制冷剂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制冷系统的性能和能耗。

制冷剂流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制冷负荷、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等因素。

制冷剂压力计算是制冷系统热力计算的一个重要环节。

制冷剂的压力对制冷系统的循环效率和制冷效果有重要影响。

在制冷剂的蒸发器和冷凝器中,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关系,可以通过热力学原理和相关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制冷剂的压力。

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计算是制冷系统热力计算中的重要部分。

冷凝器和蒸发器是制冷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其传热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的制冷效果。

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计算需要考虑传热面积、传热系数、温差和热阻等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计算可以确定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量。

最后是制冷系统功率与能量的计算。

制冷系统需要消耗一定的功率来完成制冷过程,制冷系统的功率大小直接影响制冷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成本。

制冷系统功率与能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制冷剂的密度、流量和温度等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计算可以确定制冷系统的功率和能耗。

综上所述,制冷系统热力计算是制冷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关键环节,通过热力学原理和相关计算方法对制冷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和计算可以提高制冷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性能,并辅助制冷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制冷剂的选择、制冷剂循环计算、制冷剂流量计算、制冷剂压力计算、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计算、制冷系统功率与能量的计算等。

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复叠式制冷系统是一种高效能的制冷系统,它将蒸发器串接起来,使得每个蒸发器都能利用前一个蒸发器的冷凝温度进行蒸发。

这种系统能够提高制冷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在进行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热力特性。

首先,需要计算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冷冻负荷。

冷冻负荷是指系统需要移除的热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冷冻负荷=冷负荷/蒸发器效能其中,冷负荷是指需要制冷的空间的热负荷,蒸发器效能是指蒸发器的制冷效果。

蒸发器效能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蒸发器效能=冷凝温度/(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冷凝温度是指冷凝器的冷凝温度,蒸发温度是指蒸发器的蒸发温度。

在计算冷冻负荷后,需要计算每个蒸发器的冷冻负荷。

假设复叠式制冷系统中有n个蒸发器,每个蒸发器的冷冻负荷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每个蒸发器的冷冻负荷=冷冻负荷/n计算每个蒸发器的冷冻负荷后,可以计算每个蒸发器的冷冻量。

冷冻量是指每个蒸发器需要移除的热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冷冻量=每个蒸发器的冷冻负荷/(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在计算冷冻负荷和冷冻量时,需要确保蒸发器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的范围能够满足系统的要求。

如果蒸发器的冷凝温度过高或蒸发温度过低,可能会降低系统的制冷效果。

除了冷冻负荷和冷冻量的计算,还需要计算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制冷剂流量。

制冷剂流量是指制冷剂在系统中的流动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制冷剂流量=冷冻量/(制冷剂的比热容×(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制冷剂的比热容是指制冷剂在单位质量下的比热容。

制冷剂流量的计算可以帮助确定制冷系统所需的制冷剂供应量和相应的设备尺寸。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热力计算,还需要考虑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和能源消耗。

制冷效率是指制冷系统输出的制冷量与输入的能量之间的比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制冷效率=制冷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是指制冷系统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能源消耗=制冷量×制冷系统的能效比制冷系统的能效比是指制冷系统输出的制冷量与系统的能源消耗之间的比值。

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制冷系统中一些关键参数的变化,从而指导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本文将对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一、复叠式制冷系统复叠式制冷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制冷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多个制冷循环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复合制冷系统,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制冷效果。

复叠式制冷系统的优点在于其高效、耐用、可靠,以及其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在工业、医疗、航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热力计算热力计算是指对一个制冷系统进行热力分析,从而确定系统中各参数的变化,进而指导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热力计算包括系统的热平衡分析、热传递分析和热流量分析等内容。

其中,系统的热平衡分析是热力计算的核心,可帮助我们确定系统中的热量分配和传递方式。

三、热力计算的步骤进行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的步骤如下:1. 确定制冷系统的输入参数,包括冷媒种类、冷却剂种类、压缩机工作状态以及系统的环境参数等。

2. 进行系统的热平衡分析,确定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热量流动方式。

在分析时,应考虑不同区域的热阻、热容和热传递系数等参数。

3. 计算制冷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热量流量,以便确定系统中的热量分配和传递方式。

在计算时,应注意各个部分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4. 利用计算结果,进行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以改善制冷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四、热力计算的应用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可用于指导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 选择合适的制冷循环,确定合适的冷媒种类和冷却剂种类,以满足特定的制冷要求。

2. 指导系统的设计,包括管道的布置、换热器的选型以及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选择等。

3. 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主要包括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维护成本和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等。

4. 安全评估,包括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系统的热稳定性评估和操作风险分析等。

五、总结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是一个重要的制冷系统设计和优化工具,可帮助我们确定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热量分配和传递方式,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常用制冷公式大全

常用制冷公式大全

常用制冷公式大全
1. 热力学效率(COP):COP = 制冷量 / 制冷机的功耗
2. 一氧化碳凝结温度:Tc = 2T / (1 + (b / a))
3. 摩擦轴承承受载荷限度:Q = Pv·ψ·λ·K
其中,Q是轴承的承受载荷,P是轴的功率,v是轴承的沉没速度,ψ是轴承的速度系数,λ是轴承的荷载系数,K是轴承的位置系数。

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
其中,P是气体的压力,V是气体的体积,n是气体的物质的量,R是气体常数,T是气体的温度。

5. 相等物质的熵变公式:ΔS = (m1s1 + m2s2) - (m1+m2)s
其中,ΔS是系统的总熵增量,m1和m2分别是两个相等物质的质量,s1和s2是两个物质的熵,s是混合后物质的熵。

6. 传热公式(牛顿冷却定律):Q = hAΔT
其中,Q是传递的热量,h是传热系数,A是传热面积,ΔT是温差。

7. 饱和水蒸气温度与压力关系(饱和曲线):T = c·ln(P) + d
其中,T是饱和水蒸气的温度,P是饱和水蒸气的压力,c和d 是常数。

8. 潜热公式:Q = mL
其中,Q是潜热,m是物质的质量,L是单位质量的潜热。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制冷公式,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应用的公式。

空调系统工程常用计算公式

空调系统工程常用计算公式

空调系统工程常用计算公式
1.制冷量(制冷量)计算公式:
制冷量 = 重量(kg)× 比热容(J/kg℃)× 温度差(℃)
2.冷却水流量计算公式:
冷却水流量=制冷量(W)/(冷却水进口温度(℃)-冷却水出口温度(℃))×4.186×10^3
3.水系统中水泵的功率计算公式:
水泵功率(W)=流量(m^3/s)×重力加速度(m/s^2)×扬程(m)/
效率
4.冷却设备各组件功率计算公式:
压缩机功率(W)=制冷量(W)/性能系数
风冷螺杆机组的冷却水泵功率(W)=冷却水流量(m^3/s)×重力加
速度(m/s^2)×扬程(m)/效率
螺杆机组的冷却水泵功率(W)=冷却水流量(m^3/s)×重力加速度(m/s^2)×扬程(m)/效率
5.风量计算公式:
风量(m^3/h)=1/0.1225×10^3×缺氧量(m^3/h)×行进速度(m/s)
6.空气过滤器选择计算公式:
风量(m^3/h)=面积(m^2)×风速(m/s)
7.空气处理设备总吨位计算公式:
总吨位=冷却负荷(kW)×1.2/COP
8.制冷剂泄漏量计算公式:
泄漏量(kg)= 泄露率(kg/年)× 泄露年数
9.噪声水平计算公式:
声级差(dB(A))= 20 × log(10^(L1/10) + 10^(L2/10)+ 10^(L3/10)+ …)
10.制冷剂气体流量计算公式:
气体流量(kg/h)= 0.125(kg/h)/ m^3 × Vm(m^3)× ρ。

制冷系统循环及热力计算

制冷系统循环及热力计算

制冷系统循环及热力计算制冷系统循环主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四个主要部件。

首先,制冷剂经过蒸发器,利用周围环境的热量使制冷剂蒸发,并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达到制冷的目的。

然后,蒸发后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进行压缩,增加了其温度和压力。

接下来,制冷剂进入冷凝器,通过冷凝的过程使制冷剂释放出其吸收的热量,并且冷凝成液体。

最后,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进入蒸发器,降低其温度和压力,重新进入循环。

在制冷系统循环中,热力计算是为了确保能量转化和热力平衡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热力计算主要涉及到制冷剂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的能量转化以及在膨胀阀和压缩机中的能量转移。

其中,蒸发器的能量转化一般是通过制冷剂与空气或其他流体的热交换实现的。

而冷凝器的能量转化则是通过制冷剂与冷凝介质的热交换来实现的。

膨胀阀和压缩机则是用来改变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从而控制制冷效果的。

在热力计算中,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使用以下的热力学公式:1.蒸发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计算公式:Q_evap = m * (h1 - h2)其中,Q_evap为蒸发过程中的能量转化,m为制冷剂的质量,h1和h2为制冷剂在蒸发器入口和出口的比焓。

2.冷凝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计算公式:Q_cond = m * (h3 - h4)其中,Q_cond为冷凝过程中的能量转化,m为制冷剂的质量,h3和h4为制冷剂在冷凝器入口和出口的比焓。

3.膨胀阀和压缩机的能量转移计算公式:W_expand = m * (h2 - h3)通过以上的热力学计算,可以准确地计算制冷系统循环中各部件的能量转化和热力平衡,保证制冷效果的稳定和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制冷系统的工作条件、环境温度等因素,对热力计算进行修正和优化,以达到理想的制冷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凝压力Pk 蒸发压力Po 阀前温度Tg 吸气温度Ts 阀前密度 阀前焓值Hg (Mpa) (Mpa) (℃) (℃) (kg/m3) (kj/kg) 2.1462 单位制冷量 (kj/kg) 0.6254 质量流量 (kg/h) 49.4 15.2 1085.215 冷凝能力 (W)
低压气体饱和 吸气焓值Hs 吸气熵值Ss 焓值Ho (kj/kg) kj/kg.k (kj/kg)
260.64432 384.018507 413.72277 1.7620715 排气温度 (℃) 能效比COP
排气气体密 吸气气体密 度 度 (kg/m3 ) (kg/m3 ) 123.374192 364.7440313 445.95905 3266.10934 15766.1093 81.9744924 3.827183567 78.367863 25.377766 排气管体积 吸气管体积 液管体积流 排气管管径 液管管径 吸气管管径 流量 流量 量(m3/h) (mm) (mm) (mm) (m3/h) (m3/h) 排气焓值Hd 压缩机功率 kj/kg (W)
4.654255 0.336103 14.37258
9.6
8.9
18.4
MAX MIN
#REF! #REF!
#REF! #REF!
#REF! #REF!
#REF! #REF!
状态点
Tliq R22
Tvap Pliq SI with C
过冷度 (℃) 5 液管流速 (m/s) 1.5
Pvap
吸气过热度 (℃) 8 吸气管流速 (m/s) 15
TPLeabharlann PS冷凝温度Tk 蒸发温度To (℃) (℃) 54.4 7.2 设计蒸发能 排气管流速 力(W) (m/s) 12500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