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习题集及答案
2010年4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空想社会主义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位置的移动C.事物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9.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感觉、概念、判断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知觉、表象D.感觉、知觉、推理10.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主观性D.真理具有绝对性12.地理环境是()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13.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16.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人的心理素质B.人的文化素质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自然属性17.货币的本质是()A.价值符号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18.资本的有机构成可表示为()A.c∶v B.m∶cC.c∶m D.m∶v1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劳动成为商品B.劳动力成为商品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D.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活和生产资料20.商品生产者要实现更多的收益必须使()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1.资本循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B.社会两大部类的比例失调C.商品供给和需求的矛盾D.国家宏观调控的缺失23.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A.c+v+m B.c+vC.c+m D.v+m24.除了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分工,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条件还有()A.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分工B.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C.存在独立的商业活动D.存在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商业店员25.借贷资本是()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第3 页共9 页A.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相同的职能资本B.与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相同的流通资本C.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D.与其他职能资本家获得同样利润的资本形式26.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A.商品资本输出B.借贷资本输出C.生产资本输出D.货币资本输出27.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A.促进市场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的平衡B.促进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C.促进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D.促进币值稳定与收支平衡28.资本国际化进程大体是()A.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B.从借贷资本、产业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C.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D.从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国际化29.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共产党人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邓小平3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A.按资分配B.按劳分配C.按需分配D.平均分配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山大学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及答案

中山大学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及答案(吴育林)2011-01-12 19:32一.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试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
关于实践,马克思曾用“人的感性存在”或“感性活动”、人的“改变世界的活动”等方式来表达,并强调它是“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
根据这些,我们可以为“实践”下一个这样的基本定义: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特殊本质形式。
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承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不依赖于的客观物质世界,这是人的活动和生活的前提;(2)人们能够认知和解读的世界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世界对人而言只能是想像的、可能的、未知的世界;(3)世界万物的性质、功能和意义依赖于人的实践水平、需要和目的。
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的特征:⑴从“实体思维”进入“实践思维”;⑵从客体性思维进入主体性思维;⑶从单向的认知模式走向全面的反映论;⑷从静态的直观思维进入动态的变革思维。
2.什么是可能性?如何从哲学角度分析可能性情况?可能性是指指包含在现实事实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可从质和量两个层面对可能性进行分析。
就质的角度而言,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可能和不可能;二是分析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二是分析是好与坏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从量上分析可能性就是分析可能性的大小。
3.什么是真理?联系实际分析真理可能转化为谬误的可能性情况。
真理是指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则是主观的。
所谓客观真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所特有的适用范围,超出其适用范围,真理就可能变成了谬误;二是真理是发展的,真理必须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发展,否则真理也有可能变成谬误;三是真理是全面的,即任何真理都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其中的每个观点、每个思想相互之间都具有逻辑的统一性,如果割裂其中的联系,断章取义地理解真理,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
2010年10月及4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1分)A:配第、斯密、李嘉图B: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C: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1分)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3.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 (1分)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 (1分)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 (1分)A:社会劳动时间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剩余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1分)A: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价值和交换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1分)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1分)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 (1分) A:能动性B:间接性C:客观性D:直接性10.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含历年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人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利,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简述时间按的基本特点和其基本形式。
答: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是深刻的,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木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2)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答:(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5、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试卷及参考答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试卷及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01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进化论三个成果的发觉。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了[ C ? ]。
直接来源阶级利益自然科学基础主观条件02在一元论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是承认世界的[ C ? ]。
同一性可知性统一性物质性03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 D ? ]。
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04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观点属于[ A ? ]。
古代朴实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05"冲突无处不在,冲突无时不有。
"这句话说的是[ ? B ]。
冲突具有特殊性冲突具有普遍性冲突具有同一性冲突具有斗争性06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B ? ]。
规律可以被熟识和利用规律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只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07熟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 B ? ]。
机械唯物主义熟识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熟识论观点主观唯心主义熟识论观点客观唯心主义熟识论观点08感性熟识与理性熟识的区分在于[ D ? ]。
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前者源于实践,后者源于内省前者是抽象的思维,后者是生动的直观前者反映事物现象,后者揭示事物本质09在检验熟识真理性的问题上,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标准与规律证明关系的是[ C ? ]。
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无需规律证明补充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必需规律证明补充被规律证明白的熟识,最终还要靠实践来检验规律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0地理环境在社会进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B ? ]。
它准备社会制度的性质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进展它准备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准备社会生产力的水平11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冲突当中[ ? A ? ]。
历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答案

三.简答41.简述意识的本质?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
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作用。
答:(1)人民群众指顺应社会历史潮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201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习题集及答案

201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习题集及答案第一篇:201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习题集及答案论述题:1、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统一性;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2、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3、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4、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
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5、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重大意义。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010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10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冲刺试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第Ⅰ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包含在资本家工厂里半成品中的资本价值处于资本循环的( ) 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 )A.社会总商品资本B.社会总生产资本C.社会总货币资本D.社会总流通资本3.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价格的构成是( )A.成本价格加利润B.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4.生产价格形成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生产价格规律C.资本主义占有规律D.平均利润规律5.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导致( )A.平均利润的产生B.企业利润和利息的分离C.利息的出现D.高利贷的产生6.股票价格( )A.和股票面额完全一致B.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C.和股息成反比,和存款利率成正比D.和股息成正比,和存款利率成反比7.-块土地每年可得级差地租500元,绝对地租200元,其他租金100元,银行利息率是5%,这块土地的理论价格是( ) A.1.6万元B.1.4万元C.1万元D.800元8.因距离市场较近而交纳的地租属于( )A.级差地租IB.级差地租ⅡC.绝对地租D.垄断地租9.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是( )A.卡特尔B.康采恩C.托拉斯D.混合联合公司10.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现了( )A.部门内部的竞争B.部门之间的竞争C.国内竞争D.国际竞争11.垄断资本家制定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在于( )A.创造更多的商品价值B.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D.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12.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管理( )A.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B.带有指令性质C.是指导性和预测性的D.能自觉保持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13.资本主义经济中一定程度的计划管理和调节主要是依靠( ) A.财政手段B.法律手段C.经济手段D.行政手段1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后盾和基础是( )A.经济实力B.政治实力C.军事实力D.外交实力15.以下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的是( )A.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B.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发展D.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16.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17.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首先要经过( )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共产主义第一阶段D.战时共产主义阶段1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任务是( )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B.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D.完成剥夺剥夺者的任务19.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A.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组织B.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C.全体无产阶级组成的政党D.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的2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 )A.工人阶级B.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C.马克思主义政党D.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22.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D.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23.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 )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C.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24.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B.多种形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存C.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并存D.生产资料的个人和公共所有并存25.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是( )A.实现社会单一的公有制B.按需分配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D.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26.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 ) A.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B.实行按劳分配原则C.实行按需分配原则D.实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27.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 )A.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28.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的融合形成( ) A.万能垄断者B.金融资本C.国家垄断资本D.金融寡头29.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C.金融资本D.商业资本30.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B.建立社会公有制C.提高劳动生产率D.解放全人类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1、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统一性;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2、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3、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4、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
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5、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重大意义。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6、试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7、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8、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9、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0、为什么说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垄断价格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其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
它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基本形式。
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表现在: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1、怎样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I生。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12、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13、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
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14、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克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