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公开课 (1)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公开课课件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公开课课件
志 2、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句:其皆出于此乎 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句:其孰能讥之乎 三、连词 1、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句: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
• 一、介词(同“于”的前两种用法) •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同、
给”。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2、表比较,译为“比、胜过”。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二、语气词 • ①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句:儿寒乎?欲食乎
其(代词、副词、连词)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的、它、它们的”。例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秦王恐其破壁
②偶尔活用为第一人(我的、我、自己)称或第二人称(你、你的)例句: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2、指示代词 ①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例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③也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 1、表祈使、商量或命令语气,译为“可”“还是”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道也 • (wéi)⑤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常“为+所”连用。例
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wéi)⑥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例句:为其来也,臣请
缚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叹词等。

我们将通过归纳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回顾了最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高考文言文虚词的考查范围是十八个常见虚词中的一部分。

因此,掌握这些常见虚词是非常必要的。

考纲解读】考纲要求我们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叹词等。

这些虚词的功能各不相同,需要我们进行识记和理解。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例如,“余”、“尔”、“其”等。

2.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和“之”等。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例如,“于”、“以”、“为”、“因”等。

4.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例如,“也”、“已”、“曾”、“皆”等。

5.助词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拟助词和语气助词等。

例如,“之”、“乎”、“焉”、“者”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哉”、“嗟”、“吁”等。

三.小结本次课程我们介绍了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掌握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虚词的具体用法。

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示特定事物或人的代词,分为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

近指代词包括“之”、“若”、“乃”等,远指代词包括“彼”、“夫”、“其”等。

文言虚词公开课

文言虚词公开课

(三)课堂训练: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 “黄鸟于①飞, 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
于②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 于③今 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 复见, 其鸣之美则倍于④昔。吾乡之美已闻于 ⑤四方。世人皆欲老于⑥吾乡,此乃多人言于⑦ 我也,非吾杜撰耳。于⑧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 醉于⑨是,不亦乐乎?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 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 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 离篇”。
• 五、 紧扣语境
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 的不同用法。推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跟文意的理 解结合起来。
• 例如“不拘于时”与“学于余”中的两个 “于”字,所处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 名词前,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 不同来。
说说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3)灭滑而还。 (4)时矫首而遐观。
辨析:第(3)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承接有 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第(3)句属前一 种情况,“灭滑”先发生,接着“还”这个行为 发生;第(4)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 吧? 而“矫首”是伴随着“遐观”,表示“遐观” 的方式,所以而应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 系。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同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
断。
①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
②其概孰”。能讥之乎?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③吾其还道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 而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却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虚词讲解》PPT课件

《文言虚词讲解》PPT课件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精选课件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精选课件
2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精选课件
3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 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 诘。)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精选课件
35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文虚词教案课件

文言文虚词教案课件

文言常用虚词
(1)连词用法 (1)连词用法
4)表转折,今译为: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表转折 例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劝学》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 表假设,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为政》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閵相如列传》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 表因果,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案
◎考试虚词要求 ◎虚词用法例释 ◎虚词基础知识 ◎虚词解决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风向标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虚词“以”考查次 数仍居榜首,多达12处,其次是“为”考查
了7处,“之”“其”“而”考查了5处,“于” 考 查了4处, “所”“且”“则”“乎”“与”“者”考 查了1至2处,而 “何”“乃”“若”“焉”“也”“因”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 话组成,其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 文课本,要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选项中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 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 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 离篇”。
• 五、 紧扣语境
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 的不同用法。推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跟文意的理 解结合起来。
说说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3)灭滑而还。 (4)时矫首而遐观。
辨析:第 (3)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承接有 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第(3)句属前一 种情况,“灭滑”先发生,接着“还”这个行为 发生;第 (4)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 吧 ? 而“矫首”是伴随着“遐观”,表示“遐观” 的方式,所以而应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 系。
• “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 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 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 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矣 臣节坚如山 乎
洪承畴的对联
臣 节 重 如 山 乎 ? 君 恩 深 似 海 矣 !
虚 词 不 虚
• 例如“不拘于时”与“学于余”中的两个 “于”字,所处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 名词前,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 不同来。
• “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很显然, 这里的“于”字是表被动的;而“学于余”是 说向我学习,因而此处的“于”字是介词“向”,和 表被动无关。

六、看词性,把握作用
一个“矣”字, 感慨万端:你受明朝 君王之恩似海深啊! 一个“乎”字,直接 提出质问:你的节操 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 吗?这一改就变得无 情嘲讽,辛辣有力, 揭穿了叛徒的嘴脸, 入木三分!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说说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 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抚 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 语,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 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 译为“的”。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 断。 ①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 概”。 ②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道”。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 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 同。
③吾其还也(《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好!”与“好了!”
“好!”与“好了!”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 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 斗”的描写:
•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 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 还是煽动。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三)课堂训练: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 “黄鸟于①飞, 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 于②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 于③今 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 复见, 其鸣之美则倍于④昔。吾乡之美已闻于 ⑤四方。世人皆欲老于⑥吾乡,此乃多人言于⑦ 我也,非吾杜撰耳。于⑧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 醉于⑨是,不亦乐乎?
①舟遥遥 以 轻颺,风飘飘 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 因利乘 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诗
经· 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四、看语气表达
文言虚词用法推 断“七看”
一、 看前后句意
说说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觉今是而昨非。
辨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 第 (1) 句表转折关系,第 (2) 句同学也许会 脱口而出:“表转折。”其实不然,“今 是”不一定意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 转折的意思,因此是并列关系。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 置,“乘”是介词“趁着” 三、看对应位置 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 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 “利”“便”也是对文,都 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是指有利的形势。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 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 “于南亩之农夫”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介宾短语,“于” 是介词“比”的意 是定语后置句, 思。 是宾语前置句,“何 ③何以战(《左传· 曹刿论战》) “”“石”是中心语, 以”即“以何”, “以”是介词“凭借” “铿然有声者”是定 语,“之”是助词,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的意思。 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 “与”是介词“和、跟” “被”的意思。 的意思。
• 在不同的句子中,即使同一词性的虚词也有着不同的作 用。 • 比如“之”字,
• 作为结构助词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而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却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 • 至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则 又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于取消句子 独立性。
七、看句式特点
结 总
书 海 扬 帆 定 自 得 。 文 言 功 夫 当 日 进 , 且 于 文 中 辨 差 别 。 若 属 先 得 识 规 则 , 因 为 所 以 与 然 而 。 之 乎 者 也 乃 焉 矣 , 常 见 虚 词 二 十 个 。 经 史 子 集 何 其 多 ,
高考风向标
年份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考查的虚词 以 其 乃 与 为 者 而 以 而 与 之 以 焉 何 而 以 者 而 以 且 之 于 以 其 于 而 则 之
二、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 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 译。 • (2)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 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