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上课讲义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赵喜枝(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患者,胺碘酮持续静脉用药时间为3~4d,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1],男21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神志均清楚,用药途径(1)静脉注射14例,(2)微量泵维持泵滴22例。
外渗范围大小不等,2*2-4*16cm2,外渗时间在输注21~48h后,外渗部位表现为从穿刺点开始,沿血管走行呈红色条索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强烈的疼痛感,局部皮温高,疼痛难忍。
严重者局部组织发硬,颜色变紫(黑)。
1.2治疗方法出现外渗后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有两例首先用50%mgso4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 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如外渗部位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
)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1.3结果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4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作者:李合平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将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转变为专业的血管评估程序化输液,以期对患者的血管起更好的保护作用。
方法:42例患者分别接受程序化的血管处理。
结果:42例患者中,有30例出现不等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仅有1例患者的静脉血管因受到胺碘酮注射液的影响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现象(后来经过切开引流而治愈),剩余患者均需要局部治疗才可痊愈(使用土豆片或者硫酸镁)。
结论:常见于胺碘酮注射液的并发症是组织损伤和静脉炎。
减少患者发生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情况的策略是:由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改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方法,有效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加强其责任心,更要能正确评估穿刺血管的情况并熟练掌握该药的特点。
【关键词】胺碘酮;组织损伤;静脉炎;护理Care Strategy Damage in Tissue and Phlebophlogosis Because of Amiodarone Injection/LI He-p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099-100【Abstract】 Objective: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intravenous fluids into professional vascular assessment programmed infusion,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the patient’s bloodvessels.Method:Forty-two patients accepted programmed vascular treatment respectively.Result:In 42 patients,there were 30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tissue damage and phlebitis,1 patient happenedvein tissue necrosis because of effect of amiodarone injection(then after incision drainage and cured),the remaining patients were local treatment need to heal(Used potato chips or magnesium sulfate).Conclusion:Common in amiodarone injection complication is tissue damage and phlebitis.Reduction of tissue injury and phlebitis occurring in patients with strategy is:from the traditional way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into a specialized vascular assessment programmed infusion method,effectively promote the nursing personnel technical level enhancement,not only to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more to correctly assess puncture blood vessels and mast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ug.【Key words】 Amiodarone; Tissue damage; Phlebitis; NursingFirst-author’s address: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19,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47以往胺碘酮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见药物,其效果高效而安全,治疗心室颤动以及心动过速的顽固性疾病极为显著,因而被频繁应用于临床[1-3]。
盐酸胺碘酮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和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盐酸胺碘酮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和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和静脉炎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9例胺碘酮外渗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总结。
结果 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经过局部湿敷、消毒、护理后治愈。
结论持续泵入胺碘酮注射液造成血管壁通透性改变是外渗的主要原因,要掌握胺碘酮的药理作用,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加强责任心,将有效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盐酸胺碘酮外渗局部组织静脉炎预防护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是苯丙呋喃的衍生物,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侓失常药,其静脉制剂起效快,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临床上用于危及生命的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及室颤的终止和预防,也可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房扑、房颤的转复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对血管的刺激性强,PH值为2.5-4.0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88.2%[1]。
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坏死。
2018年1月-2018年10月,我科有9位患者静脉泵入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时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疼痛、静脉炎。
经及时对症处理后,约在3—9天痊愈。
现将在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减少了胺碘酮注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自2018年1月-2018年10月共收住9例患者应用胺碘酮注射液,均有不同程度产生局部血管及皮肤组织炎性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及上方有条索状红肿、压痛、血管变硬等现象。
9例外渗发生在持续静脉滴注用药后的24-48h中,全部在手背和前臂使用了浅静脉留置针。
其中有一例患者静脉炎出现水泡,溃烂,治疗和护理的时间较长,应用我们配置的酊剂(左氧氟沙星10ml+15AA氨基酸10ml+利多卡因5ml+75%酒精5ml+地塞米松20mg+维生素B12 100ug)等局部湿敷约9天后痊愈;其余8例患者为轻、中度,应用硫酸镁、土豆片湿敷后痊愈。
判断静脉炎严重程度的标准: 轻度:沿静脉走形局部组织红、肿、热、痛;中度:静脉呈条索状,有压痛,血管弹性差,局部发硬;重度: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和破溃。
微量泵静脉注射盐酸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

6 3 8 ・
CHI NE S E GENERAI P RA( : T1 CE NURS I NG M a r c h 2 O l 3 Vo l _ 1 1 NO . 3 A
微 量 泵 静 脉 注 射 盐 酸 胺 碘 酮 引 起 静 脉 炎 的 预 防及 处 理
3 盐 酸 胺 碘 酮 药 液 外渗 后 的 处 理
1 . 1 一 般 资 料 2 0 1 1 年 1 0月 2 0 1 2年 1 0月 我 科 对 住 院 病 人 使用微量泵静脉注 射胺 碘酮 6 7例 , 男4 1例 , 女 2 6例 ; 年龄 4 6
岁~8 O岁 , 平均 6 5岁 。
文章 编 号 : 1 6 7 4—4 7 4 8 ( 2 0 1 3 ) 0 3 A一 0 6 3 8—0 2
盐 酸 胺 碘 酮 作 为第 Ⅲ代 抗 心 律 失 常 药 物 , 对 预 防 致 命 性 室 性心动 过速、 复发性心房 扑动 、 心房颤 动、 阵 发 性 室 上 心 动 过 速 以及 预 激 综 合 征 伴 发 的快 速 性 心律 失 常 均 高 度 有 效 , 具有安 全、 有效 、 给药方便等特点 , 在 临床 上 广 泛应 用 。盐 酸 胺 碘 酮 p H 为 2 . 5 ~4 . 0 , 偏酸, 酸性 溶液对外 周血管刺激 性大 , 易损伤血 管 内 皮 细胞 , 容易 引发静 脉血 管 、 局 部 组 织 无 菌 性 炎 症 。有 资 料 显 示, 浓度为 6 mg / m1 胺碘酮从外 周血 管静脉 泵人 , 泵 人 时 间 > 4 8 h时 静 脉 炎 发 生 率 达 8 8 . 2 L l J 。多 为 局 部 红 肿 、 胀痛、 静 脉 条索状改 变 , 甚至 出现水 疱 、 破溃 、 坏死, 给 病 人 造 成 痛 苦 和 恐 惧, 也 给 护 理 工 作 带 来 困难 。2 0 1 1 年 1 0月 一 一 2 0 1 2年 1 O月 我 科 6 7例 病 人 应 用 微 量 泵 静 脉 注 射 胺 碘 酮 , 经 采 取 积 极 的 静 脉 炎 预 防和处理 , 无 一 例 发 生 严 重 静 脉 炎 。 现报 告 如 下 。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发表时间:2016-06-21T10:23:35.4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作者:姚正盛彭碧苗[导读]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作为Ⅲ类广谱抗心率失常药的典型代表,临床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
姚正盛彭碧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药剂科福建宁德 355000)【摘要】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作为Ⅲ类广谱抗心率失常药,常用于治疗各种各种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然而临床应用过程中该药所致静脉炎的事件时有发生,笔者结合我院心内科药学监护的实践经验,针对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剖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及临床实践对该药所致静脉炎的应对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该药在临床的正确使用,及静脉炎的防治提供帮助。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原因分析;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085-02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作为Ⅲ类广谱抗心率失常药的典型代表,临床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但该药刺激性较强,易引起静脉炎,据有关报道,静脉炎发生率可达8%[1],而高浓度胺碘酮从外周泵入超过48h时静脉炎发生率甚至可高达88.2%[2],此类药物不良事件,不仅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严重影响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该问题一直困扰着医务工作者,近年来广大医务人员对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该药所致静脉炎的应对措施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结合笔者在我院心内科药学监护的实践经验,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原因以及静脉炎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常见原因1.1 药物因素溶液PH值是影响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3]。
血液正常PH值为7.35~7.45,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4],引起静脉炎,而药典表明盐酸胺碘酮注射液pH2.5~4.0,采用METTLER TOLEDO DELTA 320pH计测得盐酸胺碘酮0.15(法国赛诺非公司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30022)+5%GS20ml(青岛华仁药业股分有限公司,产品批号B0701001)混合液的pH值为3.65、胺碘酮0.3+5%GS50ml混合液的pH值为3.69,均明显低于人体正常的pH值,对血管刺的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其有效成分胺碘酮,其所含碘对血管的刺激性很强,静脉用药易引起静脉血管、局部皮肤组织无菌性炎症反应,发生静脉炎,可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沿穿刺静脉近端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这可能是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高浓度胺碘酮(6mg/ml)静脉泵入也是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原因[2]。
胺碘酮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胺碘酮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发表时间:2012-10-08T11:21:50.3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崔艳菊[导读] 探讨静脉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寻找减少及减轻静脉炎的防护方法。
崔艳菊 (甘肃天水市中医院 741000)【摘要】目的:探讨静脉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寻找减少及减轻静脉炎的防护方法。
方法:使用前做相关知识宣教,正确选择血管,掌握好使用的浓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发生静脉炎后及时对症处理。
结果:患者发生静脉炎受损血管恢复正常。
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有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一原因分析1.1药物刺激性较强由于盐酸胺碘酮本身PH值偏酸性,静脉应用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超过了血管缓冲的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二注射部位的选择与静脉炎的关系2.1首选中心静脉给药,由于中心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2选择通过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选择上肢静脉,宜选择管径粗直、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
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
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
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
三药液外渗3.1药液外渗对血管壁有伤害,容易引起静脉炎,加上胺碘酮有刺激性更增加了发生静脉炎的可能。
引起药液外渗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3.1.1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可造成药液外渗3.1.2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致使针头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造成药液外渗3.1.3穿刺后未见回血或回血不畅,不再想扎一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实际穿刺不成功导致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 3.1.4各种原因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如感染、血管内皮受损、静脉压增高等等,致使药液外渗。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赵喜枝(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时间为3~4d76岁,平均54。
50%mgso4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如外渗部位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
)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1.3 结果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4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
本药在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有时需微量泵持续泵入。
切功能。
因此,充足的氧气供应将活跃皮肤及浅静脉内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使皮肤富有弹性。
使良性的静脉炎尽快痊愈。
由于胺碘酮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增多,外渗的处理不容忽视,药物外渗出现炎性反应时间为1-2周,所以在滴注有可疑渗漏,即应按渗漏处理,切无轻易放过造成严重后果[2]实践证明:在周围静脉应用盐酸胺碘酮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静脉推注胺碘酮后立即用5%GS20ml冲管,再接液路,(2)维持泵滴用药时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在上肢不同较粗大的血管上同时建立2-3条液路,并20分鈡-2小时更换泵滴连接液路一次,后冲管,三液路总滴速不超过需要量,同时在泵滴的血管上方间断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药物局部停留时间,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目的针对胺碘酮注射液对组织和血管的影响,改变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更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血管。
方法对42例患者分别给于程序化的血管管理和处理。
结果42例患者中,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1例局部组织坏死经切开引流而治愈;其余29例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痊愈。
结论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是胺碘酮注射液的常见并发症。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责任心,正确评估穿刺血管,熟练掌握该药的特点,将有效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
标签:胺碘酮注射液;组织损伤;静脉炎;护理策略胺碘酮是以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主,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且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其静脉制剂起效快,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房颤的转复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1]。
但在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过程中,如果持续给药超过24 h常引起穿刺局部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症。
轻者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针对以上现象,在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大大减少了胺碘酮注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008年3月~2010年5月共有42例患者次应用胺碘酮注射液,3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其中重度患者1例,穿刺手背浅静脉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转外科切开引流治愈;其余29例为轻、中度,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而痊愈。
静脉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为:轻度:沿静脉走行局部组织红、肿、痛,弹性差;中度,静脉呈条索状,压痛不明显;重度,在中度静脉炎的基础上,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破[2]。
2护理策略2.1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训练和专科培训,严格无菌操作2.1.1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凡是需要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所以应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赵喜枝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
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
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患者,胺碘酮持续静脉用药时间为3~4d,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1],男21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神志均清楚,用药途径(1)静脉注射14例,(2)微量泵维持泵滴22例。
外渗范围大小不等,2*2-4*16cm2,外渗时间在输注21~48h后,外渗部位表现为从穿刺点开始,沿血管走行呈红色条索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强烈的疼痛感,局部皮温高,疼痛难忍。
严重者局部组织发硬,颜色变紫(黑)。
1.2治疗方法
出现外渗后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有两例首先用50%mgso4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
如外渗部位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
)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1.3结果
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
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4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
本药在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有时需微量泵持续泵入。
高浓度胺碘酮溶液静脉用药时间与静脉炎发生呈正态分布,宜采用中心静脉用药。
但仍存在着因病人害怕,经济及基层医院条件等一些客观因素,而要求在表浅静脉作穿刺,这样即使护理人员一再谨慎小心,仍会因药物、血管等因素出现外渗现象,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临床观察持续用药21-48h后,在穿刺部位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
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若不慎药液外渗,患者外渗处皮肤疼痛难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出现皮肤颜色改变,甚至发生组织坏死的危险。
氧疗能使皮肤得到新鲜氧气,新鲜的氧气使人体局部皮肤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更加活跃,促进体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他不纯物质的排泄,调节身体的一切功能。
因此,充足的氧气供应将活跃皮肤及浅静脉内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使皮肤富有弹性。
使良性的静脉炎尽快痊愈。
由于胺碘酮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增多,外渗的处理不容忽视,药物外渗出现炎性反应时间为1-2周,所以在滴注有可疑渗漏,即应按渗漏处理,切无轻易放过造成严重后果[2]实践证明:在周围静脉应用盐酸胺碘酮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静脉推注胺碘酮后立即用5%GS 20ml冲管,再接液路,(2)维持泵滴用药时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在上肢不同较粗大的血管上同时建立2-3条液路,并20分鈡-2小时更换泵滴连接液路一次,后冲管,三液路总滴速不超过需要量,同时在泵滴的血管上方间断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药物局部停留时间,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如有不慎出现药物外渗现象,立即氧疗无一例出现并发症,诚请护士姐妹借鉴。
作者简介:赵喜枝(1965-),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单位:临城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北临城,054300)
电话:7165278,7165193
参考文献:
[1] 陈行秀.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及护理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2):24-89
[2]金京星,李艳秋,朴素宙,等.强刺激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