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上课讲义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赵喜枝(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患者,胺碘酮持续静脉用药时间为3~4d,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1],男21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神志均清楚,用药途径(1)静脉注射14例,(2)微量泵维持泵滴22例。
外渗范围大小不等,2*2-4*16cm2,外渗时间在输注21~48h后,外渗部位表现为从穿刺点开始,沿血管走行呈红色条索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强烈的疼痛感,局部皮温高,疼痛难忍。
严重者局部组织发硬,颜色变紫(黑)。
1.2治疗方法出现外渗后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有两例首先用50%mgso4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 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如外渗部位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
)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1.3结果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4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
胺碘酮外渗的处理方法

胺碘酮外渗的处理方法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胺碘酮外渗的情况,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处理胺碘酮外渗的情况,我们需要了解其处理方法。
一、立即停止给药。
当发现患者出现胺碘酮外渗的情况时,首先要立即停止给药,避免继续注射胺碘酮加重患者的症状。
二、观察症状。
停止给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三、处理外渗部位。
对于胺碘酮外渗的部位,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首先要用干净的纱布进行局部的清洁,然后进行局部的冷敷,以减轻局部的疼痛和肿胀。
四、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在处理了外渗部位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注意观察患者的心脏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五、积极处理并发症。
如果患者出现了胺碘酮外渗所引起的并发症,需要积极处理,包括对心律失常的处理、对局部感染的处理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六、加强护理。
在处理了胺碘酮外渗的情况后,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更换外渗部位的敷料、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等,全面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七、避免再次发生。
对于已经出现胺碘酮外渗的患者,需要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加强对药物的使用和监测,避免再次出现胺碘酮外渗的情况,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总之,胺碘酮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我们需要在日常护理中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胺碘酮外渗的情况,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本文所述的处理方法能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微量泵静脉注射盐酸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

6 3 8 ・
CHI NE S E GENERAI P RA( : T1 CE NURS I NG M a r c h 2 O l 3 Vo l _ 1 1 NO . 3 A
微 量 泵 静 脉 注 射 盐 酸 胺 碘 酮 引 起 静 脉 炎 的 预 防及 处 理
3 盐 酸 胺 碘 酮 药 液 外渗 后 的 处 理
1 . 1 一 般 资 料 2 0 1 1 年 1 0月 2 0 1 2年 1 0月 我 科 对 住 院 病 人 使用微量泵静脉注 射胺 碘酮 6 7例 , 男4 1例 , 女 2 6例 ; 年龄 4 6
岁~8 O岁 , 平均 6 5岁 。
文章 编 号 : 1 6 7 4—4 7 4 8 ( 2 0 1 3 ) 0 3 A一 0 6 3 8—0 2
盐 酸 胺 碘 酮 作 为第 Ⅲ代 抗 心 律 失 常 药 物 , 对 预 防 致 命 性 室 性心动 过速、 复发性心房 扑动 、 心房颤 动、 阵 发 性 室 上 心 动 过 速 以及 预 激 综 合 征 伴 发 的快 速 性 心律 失 常 均 高 度 有 效 , 具有安 全、 有效 、 给药方便等特点 , 在 临床 上 广 泛应 用 。盐 酸 胺 碘 酮 p H 为 2 . 5 ~4 . 0 , 偏酸, 酸性 溶液对外 周血管刺激 性大 , 易损伤血 管 内 皮 细胞 , 容易 引发静 脉血 管 、 局 部 组 织 无 菌 性 炎 症 。有 资 料 显 示, 浓度为 6 mg / m1 胺碘酮从外 周血 管静脉 泵人 , 泵 人 时 间 > 4 8 h时 静 脉 炎 发 生 率 达 8 8 . 2 L l J 。多 为 局 部 红 肿 、 胀痛、 静 脉 条索状改 变 , 甚至 出现水 疱 、 破溃 、 坏死, 给 病 人 造 成 痛 苦 和 恐 惧, 也 给 护 理 工 作 带 来 困难 。2 0 1 1 年 1 0月 一 一 2 0 1 2年 1 O月 我 科 6 7例 病 人 应 用 微 量 泵 静 脉 注 射 胺 碘 酮 , 经 采 取 积 极 的 静 脉 炎 预 防和处理 , 无 一 例 发 生 严 重 静 脉 炎 。 现报 告 如 下 。
胺碘酮外渗的处理方法

胺碘酮外渗的处理方法
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中,我们
常常会遇到胺碘酮外渗的情况。
胺碘酮外渗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因此,正确处理胺碘酮外渗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胺碘酮外渗的处理方法。
首先,对于已经发生外渗的胺碘酮,我们应该立即停止使用该
药物,并将外渗的部位进行清洁。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纱布轻轻擦拭,避免造成皮肤刺激或感染。
接着,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碘伏进行冲洗,以彻底清洁外渗部位。
其次,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胺碘酮外渗可能导
致局部皮肤瘙痒、红肿、灼热等症状,甚至引起过敏反应。
如果患
者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进一步的处理和护理。
另外,对于胺碘酮外渗的患者,我们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可
以选择局部擦药或口服抗过敏药物,以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
同时,建议患者避免摩擦或揉搓外渗部位,以免加重症状。
除此之外,预防胺碘酮外渗同样重要。
在使用胺碘酮时,应该
注意药物的保存和使用方法,避免药物外渗。
另外,定期检查药物的保存状况,及时更换过期或变质的药物,也是预防外渗的有效措施。
总之,胺碘酮外渗是临床常见的问题,正确处理外渗并预防外渗的发生,对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临床医护人员能够加强对胺碘酮外渗处理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胺碘酮外渗的处理方法

胺碘酮外渗的处理方法胺碘酮是一种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然而在临床应用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胺碘酮外渗的情况。
外渗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胺碘酮外渗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处理胺碘酮外渗的方法,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对于已经发生外渗的胺碘酮,我们需要及时停止给药,并立即更换输液管路。
同时,需要检查输液部位是否发生了渗漏,若有渗漏则需要做好局部处理,避免药物外渗污染周围环境。
其次,对于患者的病情需要重新评估,如果患者的病情允许的话,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替代胺碘酮。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另外,我们还可以考虑调整胺碘酮的给药方案,例如减少给药速度、降低给药浓度等。
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外渗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护理技能,避免输液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导致的药物外渗情况。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让他们了解药物外渗的危害性以及处理方法,提高他们的医疗安全意识。
最后,对于已经发生外渗的胺碘酮,我们需要做好药物残留的处理工作,避免药物污染环境,造成交叉感染等问题。
同时,也需要及时向医院药学部门报告,以便他们对药物外渗进行跟踪调查,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总之,处理胺碘酮外渗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包括及时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重新评估病情、调整给药方案、加强护理培训和宣教工作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胺碘酮外渗的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更加重视药物外渗的处理工作。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赵喜枝(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时间为3~4d76岁,平均54。
50%mgso4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如外渗部位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
)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1.3 结果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4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
本药在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有时需微量泵持续泵入。
切功能。
因此,充足的氧气供应将活跃皮肤及浅静脉内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使皮肤富有弹性。
使良性的静脉炎尽快痊愈。
由于胺碘酮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增多,外渗的处理不容忽视,药物外渗出现炎性反应时间为1-2周,所以在滴注有可疑渗漏,即应按渗漏处理,切无轻易放过造成严重后果[2]实践证明:在周围静脉应用盐酸胺碘酮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静脉推注胺碘酮后立即用5%GS20ml冲管,再接液路,(2)维持泵滴用药时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在上肢不同较粗大的血管上同时建立2-3条液路,并20分鈡-2小时更换泵滴连接液路一次,后冲管,三液路总滴速不超过需要量,同时在泵滴的血管上方间断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药物局部停留时间,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胺碘酮发生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胺碘酮注射液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疗效显著,但容易引发静脉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在使用该种药物时,护理人员要熟悉药理特点及其不良反应,实施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要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趋向严重,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1) 穿刺技术的因素:在患者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加大对静脉的损伤;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易导致药物外渗;输液结束拔针的时候按压不当,没有按至静脉穿刺点,也有很大的可能导致药液外渗;患者长时间卧床或者是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情况下,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容易使药液随着针孔外渗。
(2) 药物因素:外周静脉可耐受的pH值为6.5,而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pH值为2.5~4.0,小于6.5,呈酸性,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易损伤内皮细胞;且胺碘酮含碘,同样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损伤血管内膜,患者静脉输注浓度>2mg/mL则易发生静脉炎。
(3) 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对胺碘酮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其特性缺乏系统的了解;此外,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时巡视,观察不仔细,使得药物外渗发生之后未能及时发现。
(4)其他因素: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过度依赖报警系统,不能及时发现回血及药物外渗等情况;药物滴注速度不均、输液时间过长、针头位置固定不良、输注速度过快、环境温度不当等。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预防·(1)选择合适的稀释液胺碘酮注射液为强酸性,对血管有很大的刺激性,易损伤血管内膜。
临床使用胺碘酮注射液要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配置浓度不可>2 mg/L,使其pH值及含量趋向稳定。
控制给药的持续时间,使用不同部位连续静脉滴注,同一个部位连续给药超过6 h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而不同部位6 h连续给药其静脉炎发生率为0%,胺碘酮输注6 h时,要与其他静脉通路液体互换。
(2)合理选择静脉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率,输注胺碘酮时应首选中心静脉给药。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目的针对胺碘酮注射液对组织和血管的影响,改变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更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血管。
方法对42例患者分别给于程序化的血管管理和处理。
结果42例患者中,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1例局部组织坏死经切开引流而治愈;其余29例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痊愈。
结论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是胺碘酮注射液的常见并发症。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责任心,正确评估穿刺血管,熟练掌握该药的特点,将有效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
标签:胺碘酮注射液;组织损伤;静脉炎;护理策略胺碘酮是以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主,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且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其静脉制剂起效快,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房颤的转复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1]。
但在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过程中,如果持续给药超过24 h常引起穿刺局部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症。
轻者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针对以上现象,在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大大减少了胺碘酮注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008年3月~2010年5月共有42例患者次应用胺碘酮注射液,3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其中重度患者1例,穿刺手背浅静脉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转外科切开引流治愈;其余29例为轻、中度,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而痊愈。
静脉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为:轻度:沿静脉走行局部组织红、肿、痛,弹性差;中度,静脉呈条索状,压痛不明显;重度,在中度静脉炎的基础上,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破[2]。
2护理策略2.1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训练和专科培训,严格无菌操作2.1.1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凡是需要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所以应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
起静脉炎的处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赵喜枝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
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
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患者,胺碘酮持续静脉用药时间为3~4d,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1],男21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神志均清楚,用药途径(1)静脉注射14例,(2)微量泵维持泵滴22例。
外渗范围大小不等,2*2-4*16cm2,外渗时间在输注21~48h后,外渗部位表现为从穿刺点开始,沿血管走行呈红色条索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强烈的疼痛感,局部皮温高,疼痛难忍。
严重者局部组织发硬,颜色变紫(黑)。
1.2治疗方法
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出现外渗后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有两例首先用50%mgso
4
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 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如外渗部位
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
)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结果
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
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
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
4
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
本药在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有时需微量泵持续泵入。
高浓度胺碘酮溶液静脉用药时间与静脉炎发生呈正态分布,宜采用中心静脉用药。
但仍存在着因病人害怕,经济及基层医院条件等一些客观因素,而要求在表浅静脉作穿刺,这样即使护理人员一再谨慎小心,仍会因药物、血管等因素出现外渗现象,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临床观察持续用药21-48h后,在穿刺部位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
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若不慎药液外渗,患者外渗处皮肤疼痛难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出现皮肤颜色改变,甚至发生组织坏死的危险。
氧疗能使皮肤得到新鲜氧气,新鲜的氧气使人体局部皮肤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更加活跃,促进体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他不纯物质的排泄,调节身体的一切功能。
因
此,充足的氧气供应将活跃皮肤及浅静脉内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使皮肤富有弹性。
使良性的静脉炎尽快痊愈。
由于胺碘酮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增多,外渗的处理不容忽视,药物外渗出现炎性反应时间为1-2周,所以在滴注有可疑渗漏,即应按渗漏处理,切无轻易放过造成严重后果[2]实践证明:在周围静脉应用盐酸胺碘酮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静脉推注胺碘酮后立即用5%GS 20ml冲管,再接液路,(2)维持泵滴用药时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在上肢不同较粗大的血管上同时建立2-3条液路,并20分鈡-2小时更换泵滴连接液路一次,后冲管,三液路总滴速不超过需要量,同时在泵滴的血管上方间断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药物局部停留时间,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如有不慎出现药物外渗现象,立即氧疗无一例出现并发症,诚请护士姐妹借鉴。
作者简介:赵喜枝(1965-),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单位:临城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北临城,054300)
电话:7165278,7165193
参考文献:
[1] 陈行秀.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及护理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2(22):24-89
[2] 金京星,李艳秋,朴素宙,等.强刺激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处理 [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