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一)官职典制1.官职制度(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C“分封制”,即中国古代皇帝或国王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D我国古代常取其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没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B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C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D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2.皇室官职(3)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B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C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D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3.中央官职(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B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C秦汉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其中太尉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御史大夫掌管全国军事。
D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司徒,“三公”之一。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B.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藤野先生》等作品。
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作品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有误,“纪传体史书”错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2.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抗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 这是一首豪放词,“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B.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
起句陡兀,用“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雄健豪放之气。
C. 这首词下片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重用,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为国杀敌。
D. 词中运用“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姿态横生,气势恢宏。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一、单选题1.(2024·岳池模拟)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全书130篇。
B.总角、豆蔻、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都属于年龄的称谓。
C.《变色龙》的作者是茨威格,他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林徽因,我国建筑学家、文学家,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答案】C【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外国文学;其他常识;名人事迹【解析】【分析】A项: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细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因此,A项的描述是准确的。
B项:关于年龄的称谓,这些词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明确的含义和用法。
总角通常指幼年期;豆蔻通常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弱冠指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因此,B项的描述也是准确的。
C项:这里的错误在于将《变色龙》的作者误认为是茨威格。
实际上,《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而茨威格(Stefan Zweig)是奥地利作家,与《变色龙》无关。
莫泊桑、欧·亨利与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而非茨威格。
因此,C项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D项: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她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在建筑学和文学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
因此,D项的描述是准确的。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历史常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平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在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认真比对选项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因为细节上的疏忽而导致错误。
2023届专题微练积累与运用(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含解析)

积累与运用(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共19题)一、选择题(共19题)1.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讲孝道,男子外出而归,要拜见父母。
鲁肃拜见吕蒙母亲,像对待自己母亲一般行礼问候,这样与吕蒙结交朋友,表示敬重之意。
B.在古代,“郭”指内城,“城”指外城。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年老体衰,不方便到外城,所以在内城门口迎接木兰归来。
C.《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其中“丝竹”泛指音乐。
“丝”指管乐器,如笛子、笙、箫等;“竹”指弦乐器,如古筝、琵琶等。
D.《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除此之外,古代文体还有“记、书、铭、表”。
2.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字善长。
B.《三峡》选自《水经注校正》。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书中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
C.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D.《水经注》中记北方河流,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记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
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如以“尊君”称对方父亲,以“家君”称自己父亲。
B.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C.“春节、惊蛰、清明、夏至”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D.古代把“梅、兰、竹、菊”誉称为花中四君子,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孔乙已》和《我的叔叔于勒》都用到了少年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但小说中两个少年的情感却迥然不同,小伙计对孔乙已漠不关心,若瑟夫对于勒叔叔则充满了同情。
B.《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中最重要的职位是通过比赛跳绳舞来决定的,“跳得最高而又不掉落下来,就得到最高职位”。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必练题总结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必练题总结选择题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
句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诗经·氓》中“将子无怒”中的“子”也是一样的意思。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将子无怒”中的“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故选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徘徊..也..于斗牛之间②而卒莫消长B.①凌万顷之茫然..横江,水光接天..②白露C.①哀吾生之须臾..兮天一方..②望美人D.①驾一叶之扁舟..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①“徘徊”古今都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消长”古今都表示“减少和增长”。
B项,①“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②“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 .8或9日”。
C项,①“须臾”古今都表示“片刻,一会儿”,②“美人”,古义“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
D项,①“扁舟”古今都表示“小船”,②“狼藉”,古今都表示“凌乱,杂乱不堪”。
故选B。
3、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夏花,又喜欢落蕊.;喜欢看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又喜欢观赏凋.谢的荷花……他从大自然汲.取营养,然后用他的如椽.大笔写下自己的感悟。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 B【解析】【分析】A.从小到大依次是:垂髫(童年)、束发(男子十五岁)、而立(三十),知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
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称呼上很是讲究,“君”“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C. 古人会以籍贯称呼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词又称长短句,源于唐,盛于宋。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豪放词创于苏轼,到辛弃疾发扬光大。
B.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不仅对应了十二生肖,也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应。
《智取生辰纲》中说“辰牌起身”,“辰牌”对应的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的时间。
C. 《水浒传》中,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D.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社戏》是小说,不是《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
文学和文化常识是考试中常会考到的知识,中考文学常识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①选择题:选出所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选出作品、年代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选出名著中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年代及作品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及作品人物表述正确的一项;选出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
新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 爱国是一种无上的情怀,不过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流露出的是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杜甫在《春望》中表现出的是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祖国的黯然神伤;《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为亡了国不能使用祖国的语言而哽咽。
B. 《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和高远志向。
C.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又让我们认识了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菲利普夫妇。
D. 劝说是一门艺术。
晏子以退为进,运用类比,挫败楚王污蔑齐人为盗的阴谋;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委婉规劝齐王纳谏除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忠言而不逆耳。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错误,《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以确定最终选项。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或尊称)有“令、尊、贤”等。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与“三更半夜”的“更”都表示时间,更次。
“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C. 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1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
()20.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有许多方式,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
()21.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22.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23.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
()24.卑已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称对方的母亲用“家慈",称自己的母亲用“令堂”。
()25.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二、官职典制26.擢,提拔的意思,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27.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男是爵位的第五等,即最高等。
()28.“秩",本义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俸禄。
“秩满”,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最高等级。
()29.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30.太子是封建王朝君主儿子中预定为继承王位的人,也称东宫,历朝历代都以长子为太子。
()31.改,指官职调动,是由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是降。
()32.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的侍从官员,负责教授太子政事文理,简称“洗马”。
()33.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兵械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
()34.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5.麾下原指将帅指挥的旗帜,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
()36.“除”,是任命官职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表示任命官职的意思的词还有拜、举、授、征、辟等。
()37.摄,是“统管”之意,它还有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假”“署”“判”“转”等。
()38.勤王,即救驾之意,是指当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的时候,臣下起兵来救援王朝。
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有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9.“迁”指调动官职,有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
如,“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迁谪”表示升职;“左迁”表示削职。
()40.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御史”。
()41.“出”指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也称“外放”,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人”相对。
()42.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仕为官。
古代常用穿着代指出身,如用“布衣”代指平民。
()43.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44.食邑即封地,其大小按官爵等级而定,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并以此地的租税为其俸禄。
()45.“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一般中书省管决策,尚书省管审议,门下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46.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如有一些诸侯王兼任刺史,就可称为“领某州刺史”。
()47.教坊指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机关,掌管祭祀音乐和宴享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8.在告指官吏休假。
唐宋官吏有常规性假日,每十天休一天假,称为“旬假”。
()49.掾,原为帮助、佐助的意思,后为古代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0.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司也泛指官吏。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指“职有专司的官吏”。
()51.乞骸骨是古代官因罪责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思是使自己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52.部曲既可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又可指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
()53.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请辞的说法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下车等,原因不一定就是年老退休。
()54.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55.知府是古代地方官名。
宋代派京官统治府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
知府相当于战国时的郡守和以后的太守,明清两代为府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
()三、教育科举56.束脩是指古代民间相互馈赠的干肉礼物,学生入学用束脩作为拜师的礼物,而且礼物要厚重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5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58.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叫乡试,又称“春闱”,第一名称解元。
()59.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
()60.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6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唐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62.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者称为进士。
()63.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64.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65.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
“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四、宗法礼俗66.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67.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68.服除,即服阙。
“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69.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坐南朝北,因此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70.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五种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71.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原有爵位。
()72.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一种善举。
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
()73.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4.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因其为非列侯,故称之。
外戚小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子弟。
()75.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父母名的做法。
()76.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77.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
()78.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7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
()80.“跽”是挺腰耸身,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81.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82.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衅鼓”。
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
()83.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84.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85.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五、天文历法86.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都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巨龙,称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称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称白虎;南方七宿像大鸟,称朱雀。
()87.“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