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判断题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00道判断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
“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对 ) 泛指学校。殷代叫序,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周代一叫庠句。,其中的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 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 《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人才。( 对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
乡试、会试、殿试。(对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 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
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对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对 )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如福建路、广东路。(对 )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
称为“家”。( 对 )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 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对 )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
用“右迁”一词。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
40.“出”在古代官一极般少是用指“地右方迁的”官一员到词朝)廷担任要职,如
(二)山川与地理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
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对 )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 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五)天文历法(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五)天文历法(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五)天文历法五、判断题1.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都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巨龙,称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称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称白虎;南方七宿像大鸟,称朱雀。

2.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凌晨23点至1点,辰时是指早晨7点至9点,午时是指午间11点至13点。

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

4.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年分成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5.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农历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一个月的天数。

6.日中,时间名词,即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牛”,表示一天中的太阳正中时。

7.古人用于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8.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人、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哺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9.古人将一个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名称,如鸡鸣、黄昏。

“日昃”指太阳偏西,约下午一点到三点。

10.古人把每个季节中的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春就是春季的第二个月。

天文历法(答案)1.√2.√3. X【解析】七月流火表明暑气已退,天气转凉。

4. X【解析】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年分为二十四段。

5.√6. X【解析】不是中午12点,是午间11点至13点。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7.√8.√9.√10.√。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历史文化常识)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历史文化常识)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历史文化常识)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常识判断常识判断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出自( )。

A.《左传》B.《史记》C.《淮南子.人间训》D.《论语》正确答案:B解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西汉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人间训》。

知识模块:历史文化常识2.下列全是唐宋时期的一组作品是( )。

A.《过秦论》《捕蛇者说》《劝学》《兵车行》B.《师说》《论语》《六国论》《鸿门宴》C.《捕蛇者说》《六国论》《念奴娇.赤壁怀古》《琵琶行》D.《邹忌讽齐王纳谏》《崤之战》《过秦论》《蜀道难》正确答案:C解析:《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柳宗元,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作者苟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师说》是韩愈的名作,作于唐贞元十八年;《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苏洵是北宋文学家;《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为西汉的司马迁;《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朝白居易;《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蜀道难》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崤之战》原文出自《左传》,作者是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故本题答案选C。

知识模块:历史文化常识3.《红楼梦》中四大家族是贾、史、薛、( )。

A.林B.王C.刘D.赵正确答案:B解析:《红楼梦》中四大家族是贾、史、薛、王。

故本题答案选B。

知识模块:历史文化常识4.《阿Q正传》中阿Q的结局是( )。

A.被当成替罪羊抓进城里,关进牢房B.糊里糊涂送掉性命C.成了富人D.平庸生活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历史文化常识5.《金粉世家》的作者是( )。

文化常识判断题带答案

文化常识判断题带答案

文化常识判断(一)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人有名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八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B、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如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公”。

C、古代表谦称的词语如“寡人、孤、不谷、仆、小人”等,其中“不谷”是古代诸侯的谦称。

D、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

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

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左传》。

《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4,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

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文化常识分类300判断题答案版

文化常识分类300判断题答案版

11月5日文化常识检测一、判断正误,在题号前的括号里,正确划“√”,错误划“╳”。

()1、“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2、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3、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4、“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句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6、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7、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8、古代十日为旬。

(╳)9、“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10、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11、冠,即帽子。

免冠,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12、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3、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4、“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15、“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16、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

( × )解析 “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错,应是“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2.在古代,姓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姓,而贱者有名无姓。

氏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可通婚姻。

( × )解析 在古代,用以区别贵贱的是“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3.古人常自称姓名或名,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有时也直称所厌恶的人的名,而不称其字。

( √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女皆为20岁取字。

( × )解析 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 × )解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是他的号。

6.字和名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往往用字来解释名。

有些人的字广为人知,本名反而隐没于世,称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

( √ )7.小名也叫小字,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裕小名寄奴。

( √ )8.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写;号由自己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 × )解析 “号由自己取定”错,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

“只用于自称”错,对他人也可称号,以示尊敬。

9.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

如明崇祯帝谥号为“庄烈”,陶渊明谥号为“靖节”。

( × )解析 “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错,谥号可褒可贬可中性,并非只是“赞美性的”。

10.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常识判断(一)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人有名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八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B、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如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公”。

C、古代表谦称的词语如“寡人、孤、不谷、仆、小人”等,其中“不谷”是古代诸侯的谦称。

D、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

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

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左传》。

《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4,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

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八拜之交、君子之交、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管鲍之交、金兰之交、一面之交、点头之交、布衣之交、刎颈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明史.选举志》:“会试第一为会元。

”会试后尚有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C、丁忧是中国古代官员居丧的专用名词,即官员遭父母或其他尊长之丧,必须暂离公职,回藉守丧三年,期间停止升转,停给俸禄,然仍准算历俸,待守制期满,重新出来任职。

丁忧其间在饮食、服饰、起居及婚嫁、赴考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

D、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如: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指七八岁。

不惑:指四十岁。

艾:指五十岁。

黄发:指长寿老人。

期颐:指九十岁。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神明。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B、国子监祭酒,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始于西晋武帝国子祭酒,后经北齐、隋唐、明清延变。

该官职基本隶属于朝廷最高学府:国子监。

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C、“会九日登高”九日指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习俗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赛龙舟等。

D、两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其下有比二千石。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丧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

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称“五服”。

B、庶子指大宗的嫡长子,依宗法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C、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D、古代的“三纲五常”中“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又称“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指五行。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

诸侯春见曰觐,秋见曰朝。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朝廷见诸侯,否则失礼。

B、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祀祖庙,也重视祭祀天地山川,一般都是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C、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

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一头。

少牢,指猪、羊各一头。

D、棺椁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红色棺椁亦作“棺郭”。

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上古的贵族墓里大多有椁。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视事:就职治事,任职。

多指政事言。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饗诸北郭,子称疾,不视事。

”B.移病(或移疾):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C.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如征、辟、举、除、封、迁、陟等。

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语如谪、贬、左迁、左转、转等。

D.下车:官吏到任。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稽首(qǐshǒu),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因有所稽留,故名稽首。

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

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顿首是晚辈对长辈的拜礼。

C、黔首是是中国战国时期和代对百姓的贱称。

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D、古人“跪”两膝着地,伸直腰股,臀部不着脚跟。

古人有“跪危而坐安”,“跪”这一姿势常用来表示道歉、罪,或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

B、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C、箕踞,两脚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崩,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

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

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卒,古代称士死曰卒。

不禄,古代称大夫死为不禄。

殇,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

殒,古代泛指死亡。

缢,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序是地方学校,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明清时最高学府是“国子监”。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有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B、古代、专指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指崤山以东地区。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C、,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姑、石头城,曾是六朝古都。

D、畿,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

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朝廷见诸侯,否则失礼。

B、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祀祖庙,也重视祭祀天地山川,一般都是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C、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

少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一头。

太牢,指猪、羊各一头。

D、棺椁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红色棺椁亦作“棺郭”。

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上古的贵族墓里大多有椁。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如《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示尊敬。

B、古时座次坐向有严格规定,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以右为尊。

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左为尊,以右为卑。

C、古人忌讳说死,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曰西归、仙游、世、作古等。

D、古人避讳实际上是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有两大类:国讳和家讳。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黜,指废掉官职。

夺,削除官职。

摄、权,暂代官职。

B、国,古代诸侯王的封地,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国郡”连称。

C、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

D、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围比较广泛,子女和父母都可以互称“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汉以后,“亲”主要表亲,戚,表外亲。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

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

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古代贵族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帽子)仪式。

古代贵族成年人必戴帽子。

《礼记.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