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礼制
中国古代礼制要求

中国古代礼制要求1.礼节尊崇:在古代中国,礼节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物,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系。
人们要遵循各种规范的礼仪,如言行举止要庄重,注意礼貌用语,不可随意妄为,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2.礼服规定:在古代中国,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礼服是一项重要的礼制要求。
例如,参加婚礼时,男性需穿着正式的斗篷和襦裙,女性需穿着礼裙,而在宴会或会议上,男性则常穿长袍或官服,女性则常穿长衫和宽裙。
3.宴会之道:古代中国的宴会礼制极其繁杂,包括宴会的筹备、宾客的座次、酒仪、食物摆设等方面的要求。
在宴会上,主人要根据宾客的身份和地位安排座次,对每个客人都有相应的尊重。
在喝酒方面,留一勺敬酒象征着向对方表示敬意,不可以过量喝酒。
食物的摆设也要符合特定的规矩,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
4.婚嫁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非常庄重而繁琐。
婚礼仪式分为聘礼和嫁妆两个阶段,具体流程非常复杂。
男方在聘礼时需要以重金购买礼品,展示其财富和对女方的诚意。
在婚礼仪式上,新郎要亲自迎接新娘,必须穿着正式的婚礼服饰,并且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拜堂和敬茶等。
5.丧葬仪式:古代中国人对丧葬仪式非常讲究,十分重视尊重死者的方式。
丧葬仪式包括守灵、守孝、下葬等环节。
在丧葬期间,亲属需穿着素服,并按照丧礼仪式进行收拾和准备,如摆设神桌、焚香、上香等。
同时,还要按照等级关系和身份来确定悼念的时间、方式和场所。
总之,中国古代礼制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特定场合中遵守特定的礼仪规范。
这些礼制要求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尊重和谐的重视,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已经有所改变,但一些传统的礼仪观念和习俗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一、介绍古代礼制文化的背景及概述中国古代礼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秩序、政治体制等。
礼制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一种规范,它通过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塑造人们的品德。
本文将从礼制的起源、主要特点、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礼制文化的起源与主要特点1. 礼制的起源礼制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部落社会阶段,当时人们为了维护族群的利益和秩序,逐渐发展出一套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族群规范逐渐转变为全面的礼制体系,成为统治者统治手段的重要工具。
2. 礼制的主要特点古代礼制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1)等级观念:礼制文化非常注重人们的地位和身份差异,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在礼制中得到了完善。
通过制定各种礼仪和规定,明确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行为准则,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2)仪式规范:礼制文化以一系列仪式和规范为基础,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这些仪式体现了尊卑有序、尊重祖先、友善待人等价值观念,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南。
(3)家族道德:古代礼制文化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将家族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石。
家族的成员需要遵循家族传统和规范,保持家族荣誉和声望,维系着家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三、礼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1. 商周礼制商周时期是古代礼制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礼制以尊崇祖先、崇拜天地为核心。
大量的礼仪和仪式规范被制定,例如祭祀、宴饮等,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的尊严。
2. 秦汉礼制秦汉时期的礼制体系在统一中国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各个地方的礼制进行规范和统一,使礼制成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同时,秦汉时期的礼制也体现了尊重中央集权、崇尚法律的特点。
3. 唐代礼制唐代是中国古代礼制发展的鼎盛时期,礼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唐朝的礼制注重规范官员和君主的行为,以及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往来礼仪。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古代中国有着严格的礼制和仪式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传统的尊重和追求,更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象征。
1. 封建礼制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当时,族长或首领会通过仪式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这些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封建礼制。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礼制变得更加复杂,成为封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1)封建礼制的核心是君臣关系。
皇帝和官员之间的关系是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皇帝会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维护和巩固这种关系。
例如,封官让爵、册封皇后等仪式,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互动和权力的传承。
(2)家族礼制也是封建礼制的一部分。
家族礼制强调家族的地位和传承,家族里的成员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责任。
丧葬礼仪、祭祀仪式等都是家族礼制的体现。
(3)宗教仪式也是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
古代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人们会通过宗教仪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3. 习俗与仪式(1)婚礼习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仪式之一。
婚礼习俗分为三步,即纳采、过礼和亲迎,每一步都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
这些习俗体现了尊长、尊敬和对传统的继承。
(2)丧葬仪式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仪式。
根据封建礼制,丧葬仪式应该庄重而隆重,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3)祭祀仪式是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
例如,孔庙祭孔、祭拜神灵等仪式,都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和庇佑。
4. 古代礼制与现代社会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逐渐减弱,但仍然有一定的存在和传承。
例如,传统的春节庆祝活动、清明节扫墓等习俗至今仍在人们的生活中保留着。
封建礼制和仪式习俗的存在提醒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
总结: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
从君臣关系到家族礼制、宗教仪式,古代中国的礼制和仪式习俗丰富多样。
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礼制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是古代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交往的一种制度。
古代中国的礼制分为宗法制和官制两大体系。
宗法制是指以家族和宗族为单位的礼制,主要是家族祭祀和家庭生活中的礼仪;官制是指以国家机关为单位的礼制,包括皇帝、官员和士人等阶级的礼仪。
无论是宗法制还是官制,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的礼仪规矩,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宗法制中,重要的仪式包括祭祀祖先、祭祀神明以及婚丧嫁娶等。
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家族中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并按照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去进行祭祀。
祭祀神明是古代中国人的另一种信仰,也是传承国家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婚丧嫁娶则是宗法制经常需要进行的仪式,这些仪式根据不同的地区和阶级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规矩,但都是极其注重礼仪的。
在官制中,重要的礼制包括朝见君王、登封祭祀、官员升迁和宴会等。
朝见君王是最为庄重的仪式,皇帝会穿戴盛装,坐于御座之上接受官员朝拜和贡献。
登封祭祀是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与祭祀祖先和神明不同,登封祭祀是向历代先贤和名人致敬,向他们学习道德和文化。
官员升迁则是官制中最为重要的礼制之一,官员按照职责和职位不断升迁,每次升迁都要进行严格的仪式。
而宴会则是官员之间进行交际和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宴会的规矩和礼仪也是非常严格和繁琐的。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为中华民族传承了悠久的文化精髓和道德传统。
由于其年代久远,礼制文化已经渐渐消失于现代社会,但它对于我们了解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深度和丰富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古代礼制文化中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精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上古时期,传承至今。
礼制主要集中在婚嫁、传道、祭祀、姓名、节日等几大方面,是极其庞大的体系。
一、婚嫁礼俗
婚嫁礼俗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了当时的婚配方式、婚礼流程、礼仪以及新人祝福时所说的话等。
其中,婚礼流程是礼仪规范最为完善的一个部分,成亲前夕大家会举行宴席等活动,送上新娘宝贝和礼金等。
二、传道礼俗
传道礼俗是古代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山贤人开拓出道路,会将法规传授给后代,将他们的信仰传承下去。
每次传道,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按掌礼,拜祭祭祀,谢赐礼物等。
三、祭祀礼俗
祭祀礼俗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神明表达尊敬,也是表达祖先的敬畏之情。
每当有不同的节日,就会举行祭祀仪式,礼仪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四、姓名礼俗
姓名礼俗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孩子取名字有着严格的规定。
有人名有宗族名、氏族名、个人名;有男子名有女子名;有谐音起名有寓意起名。
五、节日礼俗
节日礼俗一般是以农历月份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变化而改变的。
每当节日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祀、拜年、灯节、舞狮、舞龙等活动,以礼仪方式庆祝节日。
总之,中国古代礼俗是一个由多种礼仪行为组成的庞大体系,传承至今,且仍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可以探索。
中国古代的礼制与尊卑秩序

中国古代的礼制与尊卑秩序一、引言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和尊卑秩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规范和等级体系的建立,礼制和尊卑秩序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礼制与尊卑秩序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以及对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礼制与尊卑秩序的概念1. 礼制的定义礼制指的是一套关于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的制度体系。
这一制度体系包括了仪式、礼节、仪表等方面的规定,并通过这些规定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
2. 尊卑秩序的定义尊卑秩序是古代社会中对人们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等级划分。
根据尊卑秩序,人们在社会中被赋予不同的地位,从而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等。
三、礼制与尊卑秩序的起源与发展1. 礼制的起源与发展礼制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共同的仪式和礼节来维系社会秩序和凝聚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礼制逐渐演变成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并被定为法律和制度的基础。
2. 尊卑秩序的起源与发展尊卑秩序的形成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人们地位的差异化。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根据工作的性质和贡献的大小来划分尊卑等级。
随着国家的出现,尊卑秩序逐渐被体制化,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四、礼制与尊卑秩序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1. 礼制的作用(1)维系社会秩序:礼制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和行为中应该遵循的规范,通过这些规范来促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2)传承文化: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代代的传承,使得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得以延续。
2. 尊卑秩序的作用(1)维系社会稳定:尊卑秩序建立了一种明确的社会等级体系,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和角色都有明确的规定,从而减少了社会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2)提高社会效率:尊卑秩序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能够有效分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从而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五、结论中国古代的礼制与尊卑秩序在社会发展和维护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礼制的分类

中国古代礼制的分类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而礼的名目极为繁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制的分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礼制一、吉礼吉礼是指祭祀之礼。
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国家最重大的典礼。
每年冬至,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
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
例如天为阳,而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的地点要在南郊;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须在冬至,等等。
第二等是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附丽于天,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须祭祀;'星辰'是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
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
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主兴风降雨。
祭这一类星用'槱燎'之祀。
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围不断扩大,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也都成为致祭的对象。
对上述三类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
相同之处是,禋祀、实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
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只有帛没有玉,牲体是经过节解的;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这里还要提到雩祭。
农业时代危害人民最多的是旱灾,古人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有祈谷于天的雩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是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届时必祭。
中国古代礼制与宗法

宗法制度对礼制的影响
提供制度保障
宗法制度为礼制的实施提 供了制度保障,使得礼制 在家族和社会中得以有效 推行。
传承家族文化
宗法制度通过传承家族文 化和传统,使得礼制得以 延续和发展,丰富了中华 文化的内涵。
维护社会秩序
宗法制度和礼制共同维护 了社会秩序,使得社会关 系得以协调发展,促进了 社会的稳定。
宗法制度的社会功能
维护社会秩序
宗法制度通过嫡长子继承制等原 则,明确了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 利,避免了因财产和权力分配而 产生的纷争,从而维护了社会秩
序。
加强家族团结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共同利益和 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加 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协作。
传承文化传统
宗法制度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 传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如 孝道、尊卑有序等观念,对后世
礼制与宗法制度的共同点与差异
共同点
礼制与宗法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团结,强调尊卑有序和等级观念。
差异
礼制更侧重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强调的是一种道德约束力;而宗法制 度则更侧重于规定家族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强调的是一种血缘关系和家族内部的 权力分配。
04
中国古代礼制与宗法在现 代社会的应用
社会结构稳定
宗法制度下的家族和亲缘关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团结。
传统文化传承
宗法制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有助于传承和发展 中华文化。
如何平衡传统礼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创新发展
01
在保持传统礼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
创新和发展。
尊重个体权利
02
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同时,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宾礼宾礼,顾名思义,指的是接待宾客之礼。
在先秦时期,施用宾礼的对象有特定的范围,《周礼》中说:“以宾礼亲邦国”,即是在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国相互之间交往时采用宾礼,因而宾礼起初只是宗主与藩属之间,藩属与藩属之间互相来往的一种礼仪制度。
宾礼的内容包括“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诸多礼仪。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宾礼的范围也就得以扩大,不仅把皇帝遣使出访,外使朝觐等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继续归人宾礼,而且还把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交往礼仪也增补进去,这就使得宾礼成了一种经常使用的礼仪。
一朝觐之礼周代行分封之制,除周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其他地方都由同姓子弟或异姓功臣,受封为诸侯,镇守一方,并拱卫王廷。
在这种分封制度下,周王是政治上的共主,负有统领万邦诸侯的职责和治理天下的权利,各地诸侯则是周王的藩属,虽有统领一方的权力,也负有尽忠王廷、为周藩屏的重大义务。
可以看到,要保证周王朝的统治秩序紊然不乱,要保证周王朝的天下长治久安,其关键之一就是如何加强和调适周王与各地诸侯的关系,密切双方的联系。
朝觐之礼的制订,可以说就是本之于这一用意而组成的一条上下联系的纽带。
根据《周礼》的记载,周代的朝觐制度是这样的:王畿之内的诸侯,一年中要朝觐四次,称为春朝、夏宗、秋觐、冬遇。
王畿之外的诸侯,则根据其封地距京都的远近,各据其服数来朝。
王畿外方五百里之地称为侯服,其诸侯一年一朝;侯服外方五百里谓为甸服,其诸侯二年一朝;甸服外方五百里称为男服,其诸侯三年一朝;男服外方五百里谓为采服,其诸侯四年一朝;采服外方五百里谓为卫服,其诸侯五年一朝;卫服外方五百里称为要服,其诸侯六年一朝;九州之外,称为藩国,藩国之君一世一朝。
很显然,《周礼》的这种说法是十分理想化的,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当然无法据之实行。
还是《礼记·王制》中的说法比较可信一点:周代诸侯五年一朝天子。
诸侯朝觐天子,称为“述职”,即是各地封君在朝觐天子时,要亲自向天子汇报封国的情况。
朝觐述职时的礼仪规定比较严格,所有的诸侯要按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身穿不同的服饰,立于不同的位置,公爵立于东面,侯及其下各爵立于西边,依序述职。
各诸侯手中所执的礼器——珪也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珪是一种长条形的玉器,公所执的硅为九寸桓珪,侯为七寸信珪,伯为七寸躬硅,子为五寸縠璧,男为五寸蒲璧。
朝觐时,各地诸侯还要以玉帛、珍玩及土珍异产作为礼物,贡献给天子,称为“朝贡”。
当然,天子受贡之后也有礼物回赠。
朝贡的物品主要是各种璧玉和币帛。
以玉帛为贡有着悠久的传统,相传大禹王在涂山大会诸侯时,“执玉帛者万国”。
由于国家之间互相交好时多以玉帛为礼,所以,“玉帛”也就成了和平友好的象征,“化干戈为玉帛”正是此意。
周代的诸侯若不按期朝觐周王,其罪名是很大的,称为“大不敬”,将会受到周天子以及其他诸侯国的讨伐。
但春秋以来,周室衰微,各地诸侯坐大,便都渐渐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朝觐制度首当其冲遭到了破坏。
各地的诸侯不仅不按规定时间入朝,甚至数年、数十年都不来人朝。
相反,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却频频向强大的诸侯国入朝,祈求他们的保护。
以和周王室关系最为密切的鲁国为例,整个春秋时期的三百多年间,鲁君人觐周王仅有寥寥可数的三次,而朝晋、楚等大国却多达三十二次。
所以孔老夫子慨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倒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
秦汉以后,地方体制上基本实行郡县制,皇室宗亲子弟以及异姓功臣虽也有王侯之封,但大多是虚封而非实封,即享有封号及一些特殊权益但不管民事,不赐土,基本上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因而对朝觐之礼也就不如周代那么重视,各藩王诸侯虽则也有朝觐的规定,但大多不甚严格。
如曹魏王朝,对诸王防范甚严,甚至明令不让他们人京朝觐。
相比之下,倒是明代的朝觐制度较为严苛而又比较特殊。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分封了二十五个儿孙到各地为藩王。
为加强对藩王的控制,维护独裁专制政体,朱元璋不仅不让藩王管民事,还严令藩王在藩地不许随便活动,不许随意人京,每年只许人京朝觐一次。
朝觐时藩王不许同时入朝,必须等到一个藩王朝觐回国之后,另一位藩王才能起身人觐。
朝觐的次序按嫡庶长幼依次轮换,周而复始。
朝觐时大朝行八拜之礼,常朝只须一拜,而在私下场合,也可以家人之礼相见。
这种特殊的朝觐方式,确保了藩王在京只有一人,防止了藩王们的互相串联。
朝觐之礼中还包括周边属国或少数民族首领来觐见中原天子的内容,唐代《开元礼》中为此特地制定了藩王来朝之礼。
唐礼规定:藩王来到京城,皇帝派使者在国宾馆门前用束帛迎接劳问;朝觐之日,由官员将藩王先引至太极殿阁外,然后击鼓奏乐,皇帝登御座;二次奏乐击鼓,引藩王入殿;藩王再拜稽首后,由侍中宣读制书、敕命,引藩王升坐,皇帝进行劳问;最后,第三次奏响鼓乐,藩王再拜稽首,以示谢恩。
皇帝再择日为藩王设宴,藩王于宴前奉贽献贡,皇帝于宴后给予赏赐,以表嘉奖。
二朝聘之礼聘礼,是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它主要包括封国遣使入朝,封国之间遣使互访以及中原王朝和周边邻国间的使节来往等内容。
在先秦时期,则主要指的是封国遣使入朝天子,故又称为朝聘。
周代诸侯聘于天子之礼是一正常的制度,据《礼记·王制》中说:“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
”就是说在诸侯朝觐天子的间隔之年,诸侯遣卿大夫为使人聘,问候天子,并陈述职守。
有时,正当诸侯朝觐之期,但诸侯有事不能亲行,也遣卿大夫为使,代自己人觐,这也是聘礼的一种。
春秋以来,周王室日烟衰微,不再有号令天下的威风,诸侯聘于天子的制度也就日渐式微。
还以鲁国为例,春秋时期鲁国聘于周室仅有屈指可数的四次,而聘于晋、楚等强国的次数却多达五十六次。
各诸侯国之间的使节互聘,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一般每隔一段时间,各国都要派遣使者,互致问候。
以卿为使者称为“大聘”,以大夫为使者称为“小聘”。
通过互聘,来强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相互之间攻战不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同盟反目、国破家亡的悲剧。
外交在各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既造就了无数个智计横出、纵横捭阖的外交家,又使得朝聘活动日趋频繁,成为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要大事。
朝聘的礼仪规定,在先秦时期也是十分严格的。
周礼规定,诸侯聘于天子,必以卿为使,以大夫为上介,以土为众介;聘使进入王畿时,必先通报“关人”,关人转报天子,待天子同意后,聘使才能人城。
聘使被安置在馆舍之中,等候天子召见。
觐见时要贡奉玉帛珍玩以及本国土产奇珍。
觐见之后,由王室盛情款待,再由王室使臣送其出畿返国。
诸侯国之间的使节互聘,也有相同的礼节规定。
外交礼仪是相当严肃的事情,须加以严格认真地执行,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若在外交场合违法弃礼,玩忽礼仪,就很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公元前592年,晋、鲁、卫、曹四国同往齐国聘问。
事有凑巧,晋使郤克瞎了一只眼,鲁使季孙行父头上无毛,卫使孙良夫跛了一只脚,而曹使公子首偏偏又是个驼背。
四个残疾人走上朝堂行礼聘问,让齐顷公乐不可支。
好不容易等到退朝,顷公就连忙走向后宫,讲给其母萧夫人听。
萧夫人一听有这等好玩的事,就要求亲眼观赏一番。
齐顷公答应了,并且马上做了一番秘密的安排。
他找来了四个具有相同残疾的人,负责为四国使臣驾车。
这事让齐国大臣国佐知道了,连忙进谏:朝聘是国之大事,必须礼遇使臣,宾主双方都要互相尊重,怎可开这种玩笑!齐顷公执意不听,按原计划择日宴请使臣。
开宴当天,顷公先让萧夫人及宫嫔侍女躲在帷帐后面,再让使臣的车辆从前面经过。
萧夫人等一看,瞎子拉着瞎子,秃子拉着秃子,不禁大笑起来。
蒙在鼓里的四国使臣听得女人们的尖笑声,仔细一看,才发觉自己受到了戏弄,不觉个个怒火中烧,当下也不辞行,马上动身回国,并且互相约定,定要请兵伐齐,以报此辱。
过了两年,由郤克担任统帅的四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顷公忙点起军马,亲自迎战。
双方大战一场,齐兵大败,要不是有人和齐顷公换穿衣服,冒充国君,齐顷公也就成了俘虏。
惊魂未定的齐顷公刚刚逃回都城临淄,四国联军已尾追而来。
慌了手脚的齐顷公忙派国佐带着玉磬等传国之宝出城求和,不仅承认晋的盟主地位,答应今后按期朝见,而且同意归还侵占的鲁、卫二国的土地。
邵克另行提出了附加条件:以萧夫人为人质,改齐国垄亩为东西向,以便晋军随意在齐晋之间往来。
这下国佐也火了,指责这不合礼数。
经国佐据理力争后,邵克方收回了无理要求,双方达成和议。
齐国玩忽外交礼仪,致使“一笑倾城”,付出了巨大的损失,由此也可看出正式场合据礼行事的重要性。
秦汉之后,由于分封制的废弛,不再有诸侯国聘于天子之礼;由于天下一统,诸侯互聘的重要性也日渐减弱而不再使用。
故后代礼书中多以藩国聘使朝贡以当此礼。
唐《开元礼》中记载,凡边疆属国或少数民族首领遣使聘唐,唐廷在接待时使用“受藩国使表及币”、“皇帝宴藩国使”等礼。
根据这些礼仪,当使者进入京城时,唐政府对之要“束帛迎劳”,表示欢迎慰问之意。
欢迎仪式过后,安排使者到宾馆下榻,并设宴招待,在融洽的气氛中,双方协商确定递交国书的日期。
届时,负责礼宾的官员引领使者人宫。
使者身穿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服装,其随员手捧币、玉等各种贡品,静静地立于殿门之外。
这时鼓乐齐鸣,隆重的宫廷仪仗一队队鱼贯而出,皇帝端然就座,等候使者人殿觐见。
按照来聘国家的大小及重要程度,在使者人觐时给予奏乐不奏乐的不同礼遇。
使者站班停当后,由中书侍郎率令史捧案上前,使者递交国书,中书侍郎礼貌而又慎重地将国书置于案内,呈交皇帝。
再由礼官上前,收下各类贡物。
使者率随行人员跪拜行礼,退出,礼成。
择日,皇帝举行盛大宴筵,招待使者,并赏赐大量礼物。
唐廷正是通过这种慎重其事的外交礼仪和礼尚往来的互相馈赠,密切和加强了唐王朝和周边各国、各族的友好关系。
宋代,宋王朝和辽、夏、金、蒙古等先后对峙,双方之间的使者往来十分频繁,其外交礼仪也就更为发展。
宋廷设有专职馆伴使,负责陪同各国使节。
有时,使节刚人边关,受命而来的馆伴使已在此迎候,并陪其同往京城。
使者到达京城后,有专门的馆驿负责接待,朝廷还专门派官员前来问候,并责成馆伴使负责安排各国使者在国期间的一切活动和生活。
使者回国时,馆伴使伴送其至边境。
馆伴使的设置,保证了各国使者在华期间始终都受到了极好的礼遇。
使者人觐时的礼仪,也制定得十分周到,以辽使人觐为例,宋把接待辽使分成“见日”、“宴日”、“辞日”三种礼仪。
见日,是辽使第一次觐见宋帝时举行的仪式。
先将辽使携来的礼物陈列在殿下,再由中书官员接受辽主致宋帝的文书,通事官翻译转达辽主对宋帝的问候,宋帝相应问候辽主,并回赠大量礼物。
宴日,是为宴请使臣所举行的仪式。
辽使及其随行人员皆应邀参加宋帝举办的盛宴,席间,宾主互致问候,双方敬茶敬酒,十分热闹、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