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焙烧及相互要点

电极焙烧及相互要点
电极焙烧及相互要点

电极

电极是电石炉的心脏,只有充分地了解电极的组件,才能更好的控制、操作及保护好电极,才能更好的完成生产任务。电极好比人的身体,电极壳是躯干、电极糊好比营养、那么电流就是精神,只有控制好这三样,才能更好的把电极保护好。

1.电极壳

电极壳是自焙电极的关键部分。电极壳的完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否安全、连续、稳定运行,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保障因素。

25500KV A密闭型电石炉自焙电极是以¢1250mm电极壳为铠装,进行电极的自焙。在电极焙烧过程中,电极壳不仅使电极成型而且还兼起导电作用。(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钢质材料的导电系数大以及在导电过程中的集肤效应,电极壳中通过的电流为总电流的80%左右)因此,电极壳在电石生产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器件。电极壳的构成是有均匀的12片3mm的筋板;12片2mm的弧形板和12跟¢18mm厚的圆钢,经过裁剪、冲压、折弯、缝焊而成。

1.1电极壳的导电特性

(1)外壳有效导电截面积约1250×3.14×2=7850㎜2

(2)外筋板有效导电截面积大约30×7×12=2520㎜2

(3)内筋板有效导电截面积约185×2×12=4440㎜2

(4)圆钢有效导电截面积约81×3.14×12=3052㎜2

电极壳的有效导电截面积=17862㎜2

钢材的电流密度为2.2~2.4A/㎜2

故电极壳的有效导电截面积可承受的电流为39296~42869A与《埃肯手册》中所提到的:在电极焙烧初期为防止电极壳烧损,操作电流应控制在40000A以内基本相符。

1.2电极壳的物理特性

由于电极壳为钢质材料制成,故其物理特性与钢材相符,据查找相关钢材特性为:密度 7.86g/㎝3;软化点 450~550℃;熔点1535℃;沸点 2750℃

1.3电极壳外筋板最大可输入电流

接触元件夹紧外筋片面的有效长度约为435㎜,夹电极壳外筋板厚度约为 7㎜电极壳外筋板可输入的最大电流为S=435×7×12=36540㎜2

电极壳外筋板可输入的最大电流为I=36540×(2.2~2.4 A/㎜2)=(80388~87700)A常温下。考虑到电极壳软化温度在450℃,假设,电极壳温度升高全靠电流输入提供热量,不考虑传导热,那么经过计算,电极壳外筋板可输入最大电流为84000~91312A。电极壳外壳允许通过电流为17270~18840A。电极壳外筋板输入电流即为操作电流。

1.4导致电极壳烧损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1)当电极温度超过电极壳的耐热温度;

2)当电极还未完全焙烧好时,通过较大电流;

3)电极壳再制造和焊接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

4)电极壳与接触元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变小或元件本体上有孔隙,造成元件与电极壳打弧。

5)电极壳制造所用钢材存在缺陷;

6)通过把持器的冷却水量小或阻塞,导致局部温升过高等;

7)工艺参数控制不好,造成料面温度过高(即超过700℃)。

2.电极糊

电极对电极糊的要求比较高,电极必须具有高度的耐氧化性和导电性,膨胀系数尽量要小,小的电阻系数,小的气孔率,高的机械强度。由此对电极糊也有了相关的要求。

2.1电极糊质量对电极的影响

1)电极糊灰分高,电极糊的粘结力度差,灰分集中的地方,粘结力更差,这个地方消耗快,而且容易机械拉伤造成硬断。故灰分应保持指标小于等于3

2)电极糊软化点偏低的话,电极糊烧结后的结焦值低,电极强度也差,易造成电极事故。

3)电极糊电阻率偏高,表示电极糊的石墨化程度低,导电性差,电极抗氧化能力差,焙烧后的电极刚性强,电极也容易折断。

2.2 电极糊粒度的影响

电极糊粒度大,在电极筒内加糊时容易造成电极糊架空现象,从而造成电极糊在电极筒内非均匀下沉,非均匀溶化,影响电极糊烧结后强度的均匀性;其次粒度大,电极糊在电极筒内焙烧时候不易溶化,烧结速度慢,使电极糊焙烧速度跟不上电极消耗速度,造成电极事故。因此一般力度应小于等于75㎜

2.3 糊柱高度的影响

糊柱高度低,电极糊溶化后沉积不密实,焙烧后电极密度小,导致电极强度低,电极消耗快;糊柱高度过低,容易在电极筒内糊柱表层产生稀糊,当糊柱表层产生稀糊时,硬糊加进去会沉到底层,被稀糊包住,不能很好的熔化,整个糊柱不是均匀地熔化、烧结,影响电极焙烧质量,焙烧不透的电极极易产生电极事故。根据外省研究的糊柱高度指标一般在4.0米以上。

3.电极烧结

电极糊烧结时升温速度一般以10~20℃每小时的速度升温,进入接触元件上部时,电极糊温度为500~600℃,以保证电极正确烧结位置。温度上移促使电极过烧,温度下移电极呈现欠烧,电极糊烧结时应保持0.05兆帕的压力(相当于4米高的糊柱压力)以保证电极烧结密度,同时电极糊挥发气体压力的增高,有利于缩合反应进行,因此在烧结过程中保持其压力,有利于提高电极的强度,减少事故。

3.1电极烧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温度从室温升到350℃,此阶段固体电极糊熔化,此间的

水分和低沸点的成分开始挥发,此时电极糊的电阻为最

大。

2.温度从350℃升高到750℃时,熔化的电极糊中的粘合剂

开始分解挥发,一般挥发物从电极壳焊缝、电极壳与电极

之间缝焊、电极壳上口等地方排出,由于挥发,电极糊变

稠,有熔融态变成固态

3.温度从750℃到1200℃时,进一步排出挥发物,粘结剂中

大量香分子和其它原子团结成焦炭,经一步致密化,之后

电极糊烧结完成。

3.2烧结好的电极温度分布:

1)料面以上,底环以下最高温度最好控制在1000℃以内

2)接触元件以内最高温度应控制在800℃以内

3)接触元件以上电极糊温度在350℃左右,向上依次降低。

4.电极消耗

电极在电弧的高温下不断气化电离,以维持电弧的稳定燃烧,一部分碳的气体参与了电石生产的反应,其余部分则通过炉料孔隙而逸出,电极的消耗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电极的固定碳含量高时消耗慢;

2)电极烧结后的气孔率低时消耗慢;

3)炉料焦比高、杂质少时消耗慢;

4)电极深入料层时消耗慢;

5)电极电流密度小时消耗慢

5.电极事故原因及处理方法

5.1 电极硬断原因如下:

1)电极糊所含灰分过高,杂质较多,所含的挥发分较少,造成过早烧结或粘结性差,引起电极硬断;

2)热停炉次数多,停电时又没有采取保护措施,造成电极开裂和烧结分层而引起电极硬断;

3)电极壳内落入的灰尘较多,送电后没有清理,造成电极分层

而引起电极硬断;

4)停电时间较长时,电极露出部分没有用炉料保护好,电极受到严重氧化造成电极硬断;

5)长时间停电后,送电时提动电极,造成电极机械拉伤而产生硬断;

6)电极下放过长,自重产生的拉力过大也会引起电极硬断;

7)电极把持筒内风量小,导电鄂板内冷却水量太小,造成电极熔化过度,影响电极的烧结强度,引起电极硬断。

5.2 电极硬断处理方法

1)如果断头很长,又没有歪倒在炉内,可把导电鄂板松开,将断头夹进鄂板内,然后急需送电生产,这种方法很少使用;

2)如果断头很短时,在料面以下,可以通过加压使电极增长,等电极焙烧好后慢慢把断头压入炉内烧掉;

3)如果断头露在料面以上,但又不是很长,就只能放炮炸掉,然后从新加压焙烧。

5.3 电极软断原因如下

1)电极糊所含挥发物过多,造成电极不易烧结,强度差而引起软断;

2)电极壳铁板太厚或太薄。太厚了会造成铁壳和电极芯部接触不紧密而引起软断;太薄了会因外力作用电极壳破裂,造成电极铁壳在压放时折叠或漏糊而软断;

3)电极铁壳焊接质量不好,引起破裂,导致漏糊软断;

4)压放电极时负荷降低得太少,或压放电极后负荷升得过快而引起电极软断,前者出现事故情况较少。

5)压放电极过于频繁,或压放电极时过长而引起软断;

6)添加电极糊时,糊块过大,在筋片上搁住而架空,也可能引起软断;

5.4 电极软断的处理方法

1)发现电极软断停电后,应迅速将电极落下,深入炉内,设法使电极糊不外流,如果可以尽量使电极与断头相连接,弄掉漏下的电极糊硬块,然后送电,低负荷焙烧6小时后,不出意外的话就可以将断头接上,此过程中严禁提升电极。

2)停电后如果没法止住电极糊外流,应迅速用灭火器防止三层半压放油管着火,封掉电极壳顶端出口。等火熄灭后处理炉内电极糊硬块。焊接电极壳下端头,重新加糊,送电低负荷焙烧。

6. 总结

由以上相关知识,可以总结相关操作如下:

1)正常生产时操作电流应控制在84000A~91312A以下

2)焙烧电极时操作电流应控制在 42869A 以下,未烧结好时,严禁快速提升负荷,或剧烈提动电极。

3)尽量避免热停电的次数,不需要停电处理的事不停电。

4)电极深入料层,把持器不得低下限运行,防止底环打弧漏水。

5)确保巡检力度,对各元件、底环的循环水量、水温做到心

里有数,严禁无水运行。

6)电极压放要少量多次,高负荷运行下也不得60㎜每次每小时的压放,低负荷运行时,根据负荷大小,可以20㎜每次每小时或几小时压一次。

7)压放电极时,每次压放时要注意电极是否正常下压,是否有下滑现象,压放完检查夹紧油缸是否对电极壳有刮伤或刺破。

8)一天准确测量一次电极,当班班长及操作工要做到电极工作长度心里有数。学会通过听电流声音来判断电极的工作状态

9)每次接班测量一次糊柱高度,做到对糊柱心里有数,确保在4米左右;测量糊柱时,应注意电极壳内糊柱是否有架空现象,是否出现稀糊,是否有杂质混入。

10)加糊时,严禁把大量电极糊灰铲入电极壳内,严禁多种电极糊同时加入同一电极壳内。

11)长时间停电,应用混合料包住电极,保护好电极,停电前应将电极尽量下插;用盖板盖住电极壳上端口,防止大量杂物落入。

石墨电极的原料及制造工艺

石墨电极的原料及制造工艺 一、石墨电极的原料 1、石墨电极 是采用石油焦、针状焦为骨料,煤沥青为粘结剂,经过混捏、成型、焙烧、浸渍、石墨化、机械加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生产出来的一种耐高温石墨质导电材料。石墨电极是电炉炼钢的重要高温导电材料,通过石墨电极向电炉输入电能,利用电极端部和炉料之间引发电弧产生的高温作为热源,使炉料熔化进行炼钢。其他一些冶炼黄磷、工业硅、磨料等材料的矿热炉也用石墨电极作为导电材料。利用石墨电极优良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其他工业部门也有广泛的用途。2、石墨电极的原料 生产石墨电极的原料有石油焦、针状焦和煤沥青 (1)石油焦 石油焦是石油渣油、石油沥青经焦化后得到的可燃固体产物。色黑多孔,主要元素为碳,灰分含量很低,一般在%以下。石油焦属于易石墨化炭一类,石油焦在化工、冶金等行业中有广泛的用途,是生产人造石墨制品及电解铝用炭素制品的主要原料。 石油焦按热处理温度区分可分为生焦和煅烧焦两种,前者由延迟焦化所得的石油焦,含有大量的挥发分,机械强度低,煅烧焦是生焦经煅烧而得。中国多数炼油厂只生产生焦,煅烧作业多在炭素厂内进行。 石油焦按硫分的高低区分,可分为高硫焦(含硫%以上)、中硫焦(含硫%%)、和低硫焦(含硫%以下)三种,石墨电极及其它人造石墨制品生产一般使用低硫焦生产。 (2)针状焦 针状焦是外观具有明显纤维状纹理、热膨胀系数特别低和很容易石墨化的一种优质焦炭,焦块破裂时能按纹理分裂成细长条状颗粒(长宽比一般在以上),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各向异性的纤维状结构,因而称之为针状焦。 针状焦物理机械性质的各向异性十分明显, 平行于颗粒长轴方向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热膨胀系数较低,在挤压成型时,大部分颗粒的长轴按挤出方向排列。因此,针状焦是制造高功率或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关键原料,制成的石墨电极电阻率较低,热膨胀系数小,抗热震性能好。 针状焦分为以石油渣油为原料生产的油系针状焦和以精制煤沥青原料生产的煤系针状焦。 (3)煤沥青 煤沥青是煤焦油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为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常温下为黑色高粘度半固体或固体,无固定的熔点,受热后软化,继而熔化,密度为-cm3。按其软化点高低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沥青三种。中温沥青产率为煤焦油的54-56%。煤沥青的组成极为复杂,与煤焦油的性质及杂原子的含量有关,又受炼焦工艺制度和煤焦油加工条件的影响。表征煤沥青特性的指标很多,如沥青软化点、甲苯不溶物(TI)、喹啉不溶物(QI)、结焦值和煤沥青流变性等。 煤沥青在炭素工业中作为粘结剂和浸渍剂使用,其性能对炭素制品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影响极大。粘结剂沥青一般使用软化点适中、结焦值高、β树脂高的中温或中温改质沥青,浸渍剂要使用软化点较低、 QI低、流变性能好的中温沥青。 二、石墨电极的制造工艺

电极焙烧相关要点

电极 电极是电石炉的心脏,只有充分地了解电极的组件,才能更好的控制、操作及保护好电极,才能更好的完成生产任务。电极好比人的身体,电极壳是躯干、电极糊好比营养、那么电流就是精神,只有控制好这三样,才能更好的把电极保护好。 1.电极壳 电极壳是自焙电极的关键部分。电极壳的完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否安全、连续、稳定运行,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保障因素。 25500KV A密闭型电石炉自焙电极是以¢1250mm电极壳为铠装,进行电极的自焙。在电极焙烧过程中,电极壳不仅使电极成型而且还兼起导电作用。(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钢质材料的导电系数大以及在导电过程中的集肤效应,电极壳中通过的电流为总电流的80%左右)因此,电极壳在电石生产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器件。电极壳的构成是有均匀的12片3mm的筋板;12片2mm的弧形板和12跟¢18mm厚的圆钢,经过裁剪、冲压、折弯、缝焊而成。 1.1电极壳的导电特性 (1)外壳有效导电截面积约1250×3.14×2=7850㎜2 (2)外筋板有效导电截面积大约30×7×12=2520㎜2 (3)内筋板有效导电截面积约185×2×12=4440㎜2 (4)圆钢有效导电截面积约81×3.14×12=3052㎜2 电极壳的有效导电截面积=17862㎜2 钢材的电流密度为2.2~2.4A/㎜2

故电极壳的有效导电截面积可承受的电流为39296~42869A与《埃肯手册》中所提到的:在电极焙烧初期为防止电极壳烧损,操作电流应控制在40000A以内基本相符。 1.2电极壳的物理特性 由于电极壳为钢质材料制成,故其物理特性与钢材相符,据查找相关钢材特性为:密度 7.86g/㎝3;软化点 450~550℃;熔点1535℃;沸点 2750℃ 1.3电极壳外筋板最大可输入电流 接触元件夹紧外筋片面的有效长度约为435㎜,夹电极壳外筋板厚度约为 7㎜电极壳外筋板可输入的最大电流为S=435×7×12=36540㎜2 电极壳外筋板可输入的最大电流为I=36540×(2.2~2.4 A/㎜2)=(80388~87700)A常温下。考虑到电极壳软化温度在450℃,假设,电极壳温度升高全靠电流输入提供热量,不考虑传导热,那么经过计算,电极壳外筋板可输入最大电流为84000~91312A。电极壳外壳允许通过电流为17270~18840A。电极壳外筋板输入电流即为操作电流。 1.4导致电极壳烧损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1)当电极温度超过电极壳的耐热温度; 2)当电极还未完全焙烧好时,通过较大电流; 3)电极壳再制造和焊接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 4)电极壳与接触元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变小或元件本体上有孔隙,造成元件与电极壳打弧。

石墨电极

石墨电极 石墨电极(graphite electrode) 以石油焦、沥青焦为颗粒料,煤沥青为黏结剂,经过}昆捏、成型、焙烧、石墨化和机械加工而制成的一种耐高温的石墨质导电材料。石墨电极是电炉炼钢的重要高温导电材料,通过石墨电极向电炉输入电能,利用电极端部和炉料之间引发电弧产生的高温为热源,使炉料熔化进行炼钢,其他一些电冶炼或电解设备也常使用石墨电极为导电材料。2000年全世界消耗石墨电极100万t左右,中国2000年消耗石墨电极25万t左右。利用石墨电极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其他工业部门中也有广泛的用途,以生产石墨电极为主要品种的炭素制品工业已经成为当代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门。 简史早在1810年汉佛莱?戴维(Humphry Davy)利用木炭制成通电后能产生电弧的炭质电极,开辟了使用炭素材料作为高温导电电极的广阔前景,1846年斯泰特(Stair)和爱德华(Edwards)用焦炭粉及蔗糖混合后加压成型,并在高温下焙烧从而制造出另一种炭质电极,再将这种炭质电极浸在浓糖水中以提高其体积密度,他们获得了生产这种电极的专利权。1877年美国克利夫兰(Cleveland)的勃洛希(C.F.Brush)和劳伦斯(https://www.360docs.net/doc/2b11207886.html,wrence)采用煅烧过的石油焦研制低灰分的炭质电极获得成功。1899年普利查德(O.G.Pritchard)首先报道了用锡兰天然石墨为原料制造天然石墨电极的方法。1896年卡斯特纳(H.Y.Gastner)获得了使用电力将炭质电极直接通电加热到高温,而生产出比天然石墨电极使用性能更好的人造石墨电极的专利权。1897年美国金刚砂公司(Carborundum Co.)的艾奇逊(E.G.Acheson)在生产金刚砂的电阻炉中制造了第一批以石油焦为原料的人造石墨电极,产品规格为22mm×32m mX380mm,这种人造石墨电极当时用于电化学工业生产烧碱,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艾奇逊”石墨化炉将由石油焦生产的炭质电极及少量电阻料(冶

环式焙烧炉

环式焙烧炉 (ring type baking furnace) 国内外碳素焙烧炉发展状况 环视焙烧炉是生产碳素制品最关键的大型热工炉窑设备,对一个预焙阳极生产厂而言,环式焙烧炉的基建投资占整个碳素厂总投资的50%~60%,而且焙烧炉设计及技术的先进性对产品的质量单位投资的产能、能耗及能源综合利用、炉子寿命、产品生产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焙烧炉火道墙结构的设计,材质的选择和施工工艺是设计焙烧炉最关键的技术。 碳素生产企业环式焙烧炉火道墙采用砖砌结构,由轻质耐火砖、粘土耐火砖、异型耐火砖砌筑而成。根据焙烧炉火道墙尺寸的不同,每条火道墙重约7~9吨,砖层多打40层。在生产过程中,依照工艺要求反复地升降温(1250℃~1300℃),降温(20℃~30℃),每次装、出炉时,天车夹具、碳素产品都不可避免地会碰撞到火道墙上,这样火道墙就会发生变形,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拆除重砌。火道墙主要损坏形式:传统工艺采用耐火砖加耐火泥浆砌筑,采用了卧缝打灰、立缝不打灰的砌筑工艺,这样会出现砖缝泥浆脱落,影响了火道墙的整体结构强度。由于砌砖更多的注重了火道墙的牢固性,但忽视了火焰的流向,不可避免地出现温度死角,对产品的均匀性造成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产生不均匀热膨胀以及频繁升降温和装出焙烧品的撞击,造成火道墙变形,继而火焰不走正道→温度死角→温差变大→炉箱变形等恶性循环,能耗增大,降低炉体寿命,出现频繁中小修。 目前国内碳素焙烧炉的设计是5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火道墙采用砖砌筑结构,经历了半个世纪,并为大多数碳素厂所采用。随着生产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该技术的一些技术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边火道墙向外突出或整体倾斜,使料箱变窄,装出炉困难; (2)中间火道向内外凹陷,使火道变窄,影响热流气体的流动和燃烧效果; (3)火道墙裂缝严重,导致漏风漏料,影响产品质量,增大热能损耗,破损比较严重的火道墙必须进行中修、大修,由于火道墙是由小块耐火砖砌筑而成,拆除一条火道墙大约需要7~8小时,重新砌筑需24小时左右,拆除并重砌一条火道墙就必须搬运近17吨的材料,这不仅给修炉工作带来困难,而且给车间的正常生产增加难度。特别是环式焙烧炉是以循环方式作业,留给维修、拆除、重砌火道墙的时间非常紧张,通常在炉温还有80℃~90℃时就必须开始刨修,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反过来又影响施工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用在环式焙烧炉上的耐火材料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高温抗蠕变性,荷重软化点,高温热稳定性等理化指标及产品外形尺寸精确度。加之生产管理,操作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碳素焙烧炉火道墙的平均使用寿命为80~100炉次,国外焙烧炉一般达到150炉次。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类产品都必须以优质廉价来赢得市场,炭素制品也不例外。若焙烧炉火道墙变形严重,势必影响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影响产量,增加生产成本,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针对砖砌火道墙存在的上述缺陷,国外多家碳素制品生产公司对火道墙结构的设计,材质的采用及砌筑方式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的改进,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贝克莱和利德汗姆公司对火道墙的砌筑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采用异地预砌墙的方法,整体吊运到现场安装。该技术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改善了施工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焙烧炉的产量及砖

石墨电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指标的及消耗原理知识讲解

石墨电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指标的及 消耗原理

目录 一、石墨电极的原料及制造工艺 二、石墨电极的质量指标 三、电炉炼钢简介及石墨电极的消耗机理 石墨电极的原料及制造工艺 ●石墨电极是采用石油焦、针状焦为骨料,煤沥青为粘结剂,经过混 捏、成型、焙烧、浸渍、石墨化、机械加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生产出来的一种耐高温石墨质导电材料。石墨电极是电炉炼钢的重要高温导电材料,通过石墨电极向电炉输入电能,利用电极端部和炉料之间引发电弧产生的高温作为热源,使炉料熔化进行炼钢。其他一些冶炼黄磷、工业硅、磨料等材料的矿热炉也用石墨电极作为导电材料。利用石墨电极优良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其他工业部门也有广泛的用途。生产石墨电极的原料有石油焦、针状焦和煤沥青 ●石油焦是石油渣油、石油沥青经焦化后得到的可燃固体产物。色黑 多孔,主要元素为碳,灰分含量很低,一般在0.5%以下。石油焦属于 易石墨化炭一类,石油焦在化工、冶金等行业中有广泛的用途,是生产人造石墨制品及电解铝用炭素制品的主要原料。 ●石油焦按热处理温度区分可分为生焦和煅烧焦两种,前者由延迟 焦化所得的石油焦,含有大量的挥发分,机械强度低,煅烧焦是生焦经煅烧而得。中国多数炼油厂只生产生焦,煅烧作业多在炭素厂内进行。 ●石油焦按硫分的高低区分,可分为高硫焦(含硫1.5%以上)、中 硫焦(含硫0.5%-1.5%)、和低硫焦(含硫0.5%以下)三种,石墨电极及其它人造石墨制品生产一般使用低硫焦生产。 ●针状焦是外观具有明显纤维状纹理、热膨胀系数特别低和很容易石 墨化的一种优质焦炭,焦块破裂时能按纹理分裂成细长条状颗粒(长宽比一般在1.75以上),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各向异性的纤维状结 构,因而称之为针状焦。 ●针状焦物理机械性质的各向异性十分明显, 平行于颗粒长轴方向具 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热膨胀系数较低,在挤压成型时,大部分颗粒的长轴按挤出方向排列。因此,针状焦是制造高功率或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关键原料,制成的石墨电极电阻率较低,热膨胀系数小,抗热震性能好。 ●针状焦分为以石油渣油为原料生产的油系针状焦和以精制煤沥青 原料生产的煤系针状焦。 ●煤沥青是煤焦油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为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 物,常温下为黑色高粘度半固体或固体,无固定的熔点,受热后软化,继而熔化,密度为1.25-1.35g/cm3。按其软化点高低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沥青三种。中温沥青产率为煤焦油的54-56%。煤沥青的组成极为复杂,与煤焦油的性质及杂原子的含量有关,又受炼焦工艺制度和煤焦油加工条件的影响。表征煤沥青特性的指标很多,如沥青软化点、甲苯不溶物(TI)、喹啉不溶物(QI)、结焦值和煤沥青流变性等。

石墨电极的原料及制造工艺

石墨电极的原料及制造工艺

石墨电极的原料及制造工艺 一、石墨电极的原料 1、石墨电极 是采用石油焦、针状焦为骨料,煤沥青为粘结剂,经过混捏、成型、焙烧、浸渍、石墨化、机械加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生产出来的一种耐高温石墨质导电材料。石墨电极是电炉炼钢的重要高温导电材料,通过石墨电极向电炉输入电能,利用电极端部和炉料之间引发电弧产生的高温作为热源,使炉料熔化进行炼钢。其他一些冶炼黄磷、工业硅、磨料等材料的矿热炉也用石墨电极作为导电材料。利用石墨电极优良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其他工业部门也有广泛的用途。 2、石墨电极的原料 生产石墨电极的原料有石油焦、针状焦和煤沥青 (1)石油焦 石油焦是石油渣油、石油沥青经焦化后得到的可燃固体产物。色黑多孔,主要元素为碳,灰分含量很低,一般在0.5%以下。石油焦属于易石墨化炭一类,石油焦在化工、冶金等行业中有广泛的用途,是生产人造石墨制品及电解铝用炭素制品的主要原料。 石油焦按热处理温度区分可分为生焦和煅烧焦两种,前者由延迟焦化所得的石油焦,含有大量的挥发分,机械强度低,煅烧焦是生焦经煅烧而得。中国多数炼油厂只生产生焦,煅烧作业多在炭素厂内进行。 石油焦按硫分的高低区分,可分为高硫焦(含硫1.5%以上)、中硫焦(含硫0.5%-1.5%)、和低硫焦(含硫0.5%以下)三种,石墨电极及其它人造石墨制品生产一般使用低硫焦生产。 (2)针状焦 针状焦是外观具有明显纤维状纹理、热膨胀系数特别低和很容易石墨化的一种优质焦炭,焦块破裂时能按纹理分裂成细长条状颗粒(长宽比一般在1.75以上),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各向异性的纤维状结构,因而称之为针状焦。 针状焦物理机械性质的各向异性十分明显, 平行于颗粒长轴方向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热膨胀系数较低,在挤压成型时,大部分颗粒的长轴按挤出方向排列。因此,针状焦是制造高功率或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关键原料,制成的石墨电极电阻率较低,热膨胀系数小,抗热震性能好。 针状焦分为以石油渣油为原料生产的油系针状焦和以精制煤沥青原料生产的煤系针状焦。 (3)煤沥青 煤沥青是煤焦油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为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常温下为黑色高粘度半固体或固体,无固定的熔点,受热后软化,继而熔化,密度为1.25-1.35g/cm3。按其软化点高低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沥青三种。中温沥青产率为煤焦油的54-56%。煤沥青的组成极为复杂,与煤焦油的性质及杂原子的含量有关,又受炼焦工艺制度和煤焦油加工条件的影响。表征煤沥青特性的指标很多,如沥青软化点、甲苯不溶物(TI)、喹啉不溶物(QI)、结焦值和煤沥青流变性等。 煤沥青在炭素工业中作为粘结剂和浸渍剂使用,其性能对炭素制品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影响极大。粘结剂沥青一般使用软化点适中、结焦值高、β树脂高的中温或中温改质沥青,浸渍剂要使用软化点较低、 QI低、流变性能好的中

阳极焙烧

第四篇阳极焙烧 第一章焙烧工艺 一.概述 阳极焙烧工艺过程,把阳极升温到到1100O C,保温并冷却的过程。 阳极焙烧必须满足下列三个目标: 1.保证需要的产量 2. 优良的焙烧,质量满足电解使用的要求。 3.最低的成本 保证需要的产量 火焰周期取决于所需的产量和每个炉室的焙烧阳极的平均吨数,也就是说当一个焙烧炉建成以后,焙烧的产量直接取决于合理的火焰周期,火焰周期通常是24小时—30小时,通常为26-28小时。 其次是火焰系统的构成。 焙烧炉的年产量=火焰系统数×炉室数×每个炉室的装炉量(t)×365天×24小时÷火焰周期 良好的焙烧 良好的焙烧,即焙烧后的阳极必须满足电解车间质量的要求,焙烧的过程目的在于使沥青焦化,以便达到: 1. 阳极成为良好的导电和导热体 2. 提高阳极的机械性能 3.较低的氧化反应率 焙烧产品最大的均匀性,即对于同一炉室的不同料箱,同一料箱中不同位置的阳极,焙烧的阳极品质的均匀性。也就是所有的阳极应基本上按相同的升温和冷却曲线的,焙烧到同样的温度。 这与炉室及火道的结构有关。 最低的成本 它涉及到全部价格的所有领域。产品的合格率、燃料的消耗、火道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维护费用) 二.焙烧过程中的现象特征: 阳极焙烧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范围: 20 O C—200 O C 200 O C—550 O C 550 O C—1100 O C

从20O C—200O C在生阳极焙烧期间,其内部应力得以释放。通常情况下,所用的沥青的软化点为110O C,阳极从开始(室温)升高到约200O C时,有一个塑性的状态,在这一阶段,阳极变软,炉室内的填充料保证阳极的不变形。升温速度一般低于10O C/H。 从200O C—550O C 在这个间,沥青的挥发份将散发出来,在350O C—550O C 期间,最大限度的挥发份排出,重质物质经过连续不断的分解,透过填充料,及耐火砖逢,挥发份将在火道中燃烧,其条件: 氧气含量是充分的;火道温度为750O C;火道中有必须的烟气混合物。 注意:燃烧是放热反应,但一些物质的分解是吸热的。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挥发性物质释放可能在阳极里产生相当大的应力,甚至导致裂纹,内部应力大多数取决于在阳极中心和外表面的温度差别。在温差超过120℃时,裂纹的危险性较高。(当然生阳极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温差与热传递速度有联系,热传递速度主要受烟气与阳极之间的温差和多层热扩散率控制。(砖--填充料--阳极)。 通常必须避免过快的阳极升温速度直到阳极中心温度到550。在一般情况下。升温速度必须低于20℃/h,中间与边缘的温差不得超过100℃。 挥发物质的散发会导致阳极的膨胀,但沥青在变成半焦时,有收缩现象。阳极的收缩决定于干料粒度的大小分布和沥青的组成。 从550 O C—1100 O C 这区间的特点是半焦质到沥青焦。这个转变的形成,随着挥发物的逸出,特别是氢气,直到750℃。 在连续焙烧到750℃以上,允许焦碳和沥青焦之间不同的反应率得以减少,。焙烧必须连续,温度达到1080--1150℃,以便达到足够的阳极密度标准,任何一块焙烧后的阳极的真密度: 焦碳的真密度-0。005 ≤焙烧后的阳极的真密度。该标准必须达到,以使在电解槽中的碳粉最少并降低阳极反应的能力。 由于焦碳里的硫释放出来的缘故,其反应可能增加,因此,在选择原料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在最后阶段,焙烧温度的增加速率仅取于加热区的技术的可能性.

焙烧电极

电极焙烧及操作 1电极糊 1电极糊的组成 电极糊的主要由固定碳素原料、石墨粉和泥球(粘结剂)组成。 2电极糊的质量标准 固定碳含量≥80%,灰分≤4%,挥发分:12.5~15.5% 2电极焙烧 1电极焙烧的热源 ⑴传导热:电极本身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而处在孤光区的电极部分具有2500℃以上的高温,因此电极可通过自下而上的热量传导,使上部的电极和电极糊得到更多的热量。 ⑵电阻热:当大电流通过电机壳和熔化的电极糊而产生的较大的电阻热,尤其是当电极太短,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时,补压电极后的电极焙烧所需热量主要靠电阻热来进行。 ⑶辐射热:主要由炉料表面CO燃烧所释放的热量。 2电极焙烧的三个主要阶段 ⑴第一阶段(软化阶段):从室温到200℃,电极糊块状固体逐渐软化的阶段。 ⑵第二阶段(挥发阶段):从200℃~600℃,熔化的电极糊的挥发分开始挥发的阶段。 ⑶第三阶段(固化阶段):600℃以上为电极糊的固化温度,成型过程。 ` 三、电极压放量与焙烧时间 1、电炉正常运行时,通过电极本身自焙每小时可焙烧成型30~40mm,故在正常情况下,电极的压放时间间隔控制在半小时以上。 2、电极通过补压,在正常焙烧时,每100mm的电极需要一个小时的焙烧时间。 若电石炉长时间进行检修,导致炉温降低,可适当延长焙烧时间。 若电极在生产时,长时间未压放,焙烧时可适当缩短焙烧时间(缩短时间不超过2小时)。若电极的补压量超大(500mm以上)时,电石炉操作工应开炉门操作(35档),向电极周围推料,并观察挥发分的挥发情况。 3、在焙烧电极期间,严禁中控工提升电极。通过电流变化情况适当点落电极,切不可将电极落死,否则电极将产生巨大的涡流,容易发生电极事故。 在电极焙烧期间,中控工尽量不动该相电极,可通过操作控制其它两相电极来渐渐控制该相电极的二次电流。 4、焙烧电极时,用一半的焙烧时间在最低档位运行,待挥发分由小变大然后由大变小时再考虑升负荷继续焙烧。 5、在焙烧电极时尽量不出炉,待焙烧完时再安排出炉,焙烧电极所对应的炉眼尽量安排最后出炉。如果焙烧电极过长,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翻电石的现象时,可在电极焙烧时间过半,安排出其它炉眼,最后再考虑对该炉眼出炉(同时降低电压等级,将二次电流控制在安全范围、注意下落电极),并控制出炉量,出完炉,检查电极,再升负荷。 短电极进行焙烧时,由于其自身重力小,对其进行补压后,操作工将电极糊柱高度控制在工艺指标范围以内(夏季:4.0~4.5m,冬季:3.8~4.3m)。 长电极进行焙烧时,由于其自身重力大,对其进行补压后,操作工可将电极糊柱高度控制在3.3~3.5m以内,待电极焙烧过半时间后(即挥发分已经由大变小固化阶段)将电极糊柱高度补充到工艺指标范围以内。 6、焙烧电极采用开炉门操作,对电极进行焙烧结束至净化正常开车后,方可关闭炉门,然后正常操作,升负荷切忌跳跃式提升负荷,应平稳提升负荷。

石墨电极的工艺流程详解

石墨电极的工艺流程详解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各种工序 原料:用于炭素生产的原料有哪些? 在炭素生产中,通常采用的原料可分为固体炭质原料和粘结剂及浸渍剂两类。固体炭质原料包括石油焦、沥青焦、冶金焦、无烟煤、天然石墨和石墨碎等;粘结剂和浸渍剂包括煤沥青、煤焦油、蒽油和合成树脂等。此外生产中还使用一些辅助物料,如石英砂、冶金焦粒和焦粉。生产一些特种炭和石墨制品(如炭纤维、活性炭、热解炭和热解石墨、玻璃炭)则采用其他一些特殊原料。 煅烧:什么叫煅烧?哪些原料需要煅烧? 碳质原料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高温(1200-1500°C)热处理的过程称为煅烧。煅烧是炭素生产的第一道热处理工序,煅烧使各种炭质原料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一系列变化。 无烟煤和石油焦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挥发份,需要进行煅烧。沥青焦和冶金焦的成焦温度比较高(1000°C以上),相当于炭素厂内煅烧炉的温度,可以不再煅烧,只需烘干水分即可。但如果沥青焦和石油焦在煅烧前混合使用,则应与石油焦一起送入煅烧炉煅烧。天然石墨和炭黑则不需要进行煅烧。 压型:挤压成型原理是怎样的? 挤压过程的本质是在压力下使糊料通过一定形状的模嘴后,受到压实和塑性变形而成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毛胚。挤压成型过程主要是糊料的塑性变形过程。 糊料挤压过程是在料室(或称糊缸)和圆弧式型嘴内进行的。装入料室内的热糊料在后部主柱塞的推动下。迫使糊料内的气体不断排除,糊料不断密实,同时糊料向前运动。当糊料在料室的圆筒部分运动时,糊料可看作稳定流动,各颗粒料层基本上是平行移动的。当糊料进入到具有圆弧变形的挤压嘴子部位时,紧贴嘴壁的糊料前进中受到较大的摩擦阻力,料层开始弯曲,糊料内部产生不相同

电石炉自焙烧电极事故分析及处理措施

电石炉自焙烧电极事故分析及处理措施 在整个电石炉或铁台金炉设备中,电极就是心脏。在电石生产中,电流通过电极输入炉内,产生电弧,进行电石冶炼。电极起着导电和传热作用,自焙电极由电极糊和电极铁壳组成。电极铁壳由厚度1~2.5㎜的铁板卷制而成,期中装有铁拉筋,以增强电极的强度和导电性。电极铁壳装在电极把持器内,然后将电极糊装填在铁壳内。该电极在电石炉工作时不断消耗,因此,需要不断地下放电极,以资补充。当电极下放到导电颚板下部时,电极糊经过1000℃的高温焙烧碳化成电极。由于电极铁壳可以在电石炉不停炉的情况下连续焊接,电极糊不断地加入到铁壳内,且又是在电石炉内烧结而成的,因此自焙电极又叫连续式自动烧结电极。 1、电极糊的原料 电石炉对电极糊的要求较高,须具有连续的稳定性,适宜的流动性,良好的导热性能。电极则必须具有高度的耐氧化性和导电性。因此,电极在生产中应能够耐高温,同时热膨胀系数要小;具有较小的气孔率,以使加热状态下电极氧化缓慢;具有较小的电阻系数,以降低电能损耗;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不致因机械或电气负荷的影响,使电极软断;必须经受得住炉料崩塌导致的轻微冲击。根据这些要求,制造电极糊的原料有两大类:古体碳素原料和粘结剂。以往对其成分的控制项目有:固定碳、挥发分、灰分和水分的含量。固定碳素原料常用的有:无烟煤、焦炭和人造石墨。它们是制造电极糊的基本原料,电极烧成后,就成为电极的骨架。粘结剂常用煤焦油和煤沥青,经过焙烧后能够转变为坚固的焦炭纲,起焦结作用,形成自焙电极整体。 2、电极糊焙烧过程中的性质变化

2.1焙烧热源 在电石冶炼过程中,电极不断消耗而逐渐下放,电极糊温不断升高排除挥发物,最后完成烧结过程。电极糊在烧结过中需要热量,其焙烧热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电极自身的传导热:其热量约占焙烧电极总热量的60%,是电极焙烧的主要热量来源。 (2)电阻热:包括料面以上电极电流通过时所产生的电阻热和铜瓦与电极接触的电阻热两部分。 (3)炉面辐射热:它的热量传导和辐射到电极上,对电极完全烧结关系也很大。 2.2 电极糊的烧结过程 电极糊在铁壳内烧结时的变化过程,没有明显的界限,可根据焙烧温度和部位,将其分为3个阶段。 (1)软化阶段。此阶段固体电极糊熔化,电阻增大,强度降低,最后全部成为液体状态。当温度由常温上升至120℃~200℃时,其位臵位于导电颚板约500㎜处。 (2)挥发阶段。此阶段电极糊充分熔化,沿着壳内截面流动,充填空隙,并使质量均匀,同时开始明显地挥发而逐渐粘稠,电阻不断降低,挥发急剧而成糊状。此时温度由120℃~200℃上升至650℃~750℃,位臵位于半环部位。 (3)烧结阶段。此阶段少量挥发物继续挥发,并开始进一步烧结,导电性大大增加,成为坚硬整体。完全烧结温度为900℃~1000℃,其位位臵于导电颚板下部200~400㎜处。 2.3 电极糊烧结时的质量特性 在以往的电石生产过程中,选择电极糊往往总是以电极糊中的固定碳、挥发份、灰份、水分四项指标来作为衡量电极糊的质量特

石墨电极的生产工艺处理步骤和质量预期指数的及消耗基本知识

目录 一、石墨电极的原料及制造工艺 二、石墨电极的质量指标 三、电炉炼钢简介及石墨电极的消耗机理 石墨电极的原料及制造工艺 ●石墨电极是采用石油焦、针状焦为骨料,煤沥青为粘结剂,经过混捏、成型、 焙烧、浸渍、石墨化、机械加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生产出来的一种耐高温石墨质导电材料。石墨电极是电炉炼钢的重要高温导电材料,通过石墨电极向电炉输入电能,利用电极端部和炉料之间引发电弧产生的高温作为热源,使炉料熔化进行炼钢。其他一些冶炼黄磷、工业硅、磨料等材料的矿热炉也用石墨电极作为导电材料。利用石墨电极优良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其他工业部门也有广泛的用途。生产石墨电极的原料有石油焦、针状焦和煤沥青 ●石油焦是石油渣油、石油沥青经焦化后得到的可燃固体产物。色黑多孔,主 要元素为碳,灰分含量很低,一般在0.5%以下。石油焦属于易石墨化炭一类,石油焦在化工、冶金等行业中有广泛的用途,是生产人造石墨制品及电解铝用炭素制品的主要原料。 ●石油焦按热处理温度区分可分为生焦和煅烧焦两种,前者由延迟焦化所 得的石油焦,含有大量的挥发分,机械强度低,煅烧焦是生焦经煅烧而得。中国多数炼油厂只生产生焦,煅烧作业多在炭素厂内进行。 ●石油焦按硫分的高低区分,可分为高硫焦(含硫1.5%以上)、中硫焦(含 硫0.5%-1.5%)、和低硫焦(含硫0.5%以下)三种,石墨电极及其它人造石墨制品生

产一般使用低硫焦生产。 ●针状焦是外观具有明显纤维状纹理、热膨胀系数特别低和很容易石墨化的一 种优质焦炭,焦块破裂时能按纹理分裂成细长条状颗粒(长宽比一般在1.75以上),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各向异性的纤维状结构,因而称之为针状焦。 ●针状焦物理机械性质的各向异性十分明显, 平行于颗粒长轴方向具有 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热膨胀系数较低,在挤压成型时,大部分颗粒的长轴按挤出方向排列。因此,针状焦是制造高功率或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关键原料,制成的石墨电极电阻率较低,热膨胀系数小,抗热震性能好。 ●针状焦分为以石油渣油为原料生产的油系针状焦和以精制煤沥青原料 生产的煤系针状焦。 ●煤沥青是煤焦油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为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常温 下为黑色高粘度半固体或固体,无固定的熔点,受热后软化,继而熔化,密度为1.25-1.35g/cm3。按其软化点高低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沥青三种。中温沥青产率为煤焦油的54-56%。煤沥青的组成极为复杂,与煤焦油的性质及杂原子的含量有关,又受炼焦工艺制度和煤焦油加工条件的影响。表征煤沥青特性的指标很多,如沥青软化点、甲苯不溶物(TI)、喹啉不溶物(QI)、结焦值和煤沥青流变性等。 ●煤沥青在炭素工业中作为粘结剂和浸渍剂使用,其性能对炭素制品生产 工艺和产品质量影响极大。粘结剂沥青一般使用软化点适中、结焦值高、β树脂高的中温或中温改质沥青,浸渍剂要使用软化点较低、QI低、流变性能好的中温沥青。 ● ●

电极软、硬断事故应急预案.

电极软、硬断事故应急预案 一、电极软断原因: 下列操作容易造成电极软断事故: 1. 电极一次性下放太长。且下放后电流负荷给的较大。 2. 电极下放不好,多次下放,造成电极桶拉裂流糊。 3. 下跟电极超过极限,使电极折断流糊。 4. 电极糊质量不好,焙烧不合格。 二、电极软断的危险性 1. 容易造成爆炸事故。 2. 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人员中毒。 3. 热停炉事故 4. 炉膛於实,炉料粘结,经济损失大。 三、防范措施 1. 严格执行电极加糊和电极接桶规程。 2. 电极下放一定要在班长的指挥下进行,并严格按照规定下放。 3. 刚下放的电极要先用低于额定负荷50%的电流进行冶炼,到电极正常时在逐步慢慢给起。 4. 在跟电极时,要注意不能太多,发现遇到硬料要停止下跟,防止折断电极。 四、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 1.发现电极软断立即停电。 2电极软断后,如电极壳完整,断口在铜瓦外部,电极较长时,将铜瓦松开,把断口坐回到铜瓦内,对正压紧,然后夹紧铜瓦,把炉膛内积糊清理干净之后送电。如果电极断口周围电极壳烧损,位置在铜瓦下部,可在铜瓦外对好,采用套“袖子”的办法包围软断处,然后死相焙烧。 3.软断电极在焙烧过程中,不准活动电极以免再次拉断或断口处起弧烧坏铜瓦。 4.根据软断情况和焙烧情况,决定升负荷速度,当该相电极烧好后,可正常给负荷,有时断头没接上,按电极硬断处理。 5. 电极软断后,发现下面电极头倾倒已不能扶正,电极糊全部流空时,此时必须把

电极断头及炉内积糊清理干净,重新焊底装糊座死电极焙烧,如死相坐不住,电极周围加木材重新焙烧。 电极硬断: 1. 断头较短时,可将断头压入料层深处,然后下放该相电极,缓慢给负荷送电,如无渣法冶炼应拉出断头。 2. 断头较长时,应将断头拉出炉外,下放电极进行焙烧。 如发现某相电极脱卡,该相电极不动,提起其它两相电极冶炼,用其它两相电极控制该相电极电流,根据电极烧结程度后可转为正常冶炼。如还发生脱卡,应停电检查设备,确认无误后方可送电。

焙烧对石墨电极质量的影响

焙烧对石墨电极质量的影响 1 焙烧的概念及工艺内容 1.1 焙烧的概念 焙烧是指压型生制品(生坯)在隔绝空气的填充料包围中,通过不断地接受外部的热量,使制品中的黏结剂沥青变成沥青焦,并同时与炭素骨料颗粒结合成为牢固的一体的热处理过程。 1.2 焙烧过程的几个重要步骤 1)装炉前准备:检查炉子状况,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要对其进行预防性的维护,满足装炉要求。 2)填充料准备:加工合格的填充料,通过机械将其填满生制品周围的空隙,避免在加热循环过程中,当生制品内的沥青变成液体时,制品发生变形。 3)装炉:通过机械将生制品装入焙烧炉炉箱内的指定位置。 4)加热:通过燃料的燃烧将其产生的热量间接传递给制品本身,使其连续不断地受热。 5)冷却:按要求逐步减小燃料的供给,以减少对炉内热量的供应;当焙烧过程结束后,通过强制风冷逐渐将炉内的温度降到400 ℃,然后再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 6)出炉:采用机械将炉箱内产品周围的填充料清除和移走,然后将产品从炉箱内移出至清理场地,进行产品表面粘附填充料的清理。

7)检查:用肉眼检查产品表面,并通过锤击回声法判断内部结构缺陷。 2 焙烧炉炉型的比较 为适应对不同尺寸及品种的产品进行焙烧,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炉子及控制系统,在提高生产率、降低燃料消耗、控制排放物及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焙烧炉。发展到目前,焙烧炉的主要炉体型式有:带盖式环式焙烧炉、敞开式环式焙烧炉、车底式焙烧炉、隧道窑等。 当前,在传统炉型的基础上,敞开式环式焙烧炉又得到了新的改进,即在每个炉箱上增加了一个轻质的保温盖,并对燃烧喷嘴结构进行了改进,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废气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还实现了燃烧系统的低氮燃烧效果。以上4种类型是现在主流的焙烧炉炉型,它们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3 焙烧升温全过程的机理分析 对一次焙烧而言,不论外燃式环式焙烧炉(敞开式环式焙烧炉),还是内燃式环式焙烧炉(带盖式环式焙烧炉)以及车底式

石墨电极工程分析

4、工程分析 4.1 拟建项目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简析 4.1.1 拟建项目工艺流程 本项目工艺流程主要有中碎配料、混捏压型、焙烧浸渍、石墨化、机加工等工段组成。其中中碎配料 工段主要是对针状焦和生产过程中回用的石墨碎、焙烧碎、生碎料等进行破碎、筛分成不同粒度的颗粒及粉末后进入配料仓;混捏压型工段主要是熔化后的沥青与配料仓配料混捏成糊料后使用压力机挤压成型,得到电极与电极接头生坯料;焙烧工段是将上述坯料在焙烧炉中焙烧;浸渍工段是将焙烧制品与液体沥青一起在浸渍罐中浸渍;石墨化采用石墨化炉,在强大电流造成的高温下将制品石墨化得到电极和接头的毛料;机加工是将毛料加工成较高的公差和光洁度的成品。其中电极需要1 次浸渍2 次焙烧,电极接头需要 2 次浸渍 3 次焙烧。本项目工艺流程详图见图4.1-1。具体工艺与产污环节描述如下。 (1)原料贮存 本项目主要原料为优质针状焦、煤沥青、改质沥青等,其技术特性见表4.4-1、表4.4-2、表4.4-3。 针状焦要求严格防止水分和其他杂物混入,因此必须密闭包装,并需要室内原料仓库贮存;煤沥青要求防止泥土砂石杂物混入,因此必须建水泥砖地进行贮存。 原料仓库内运输由 1 台5t 单钩双梁桥式起重机负责。 本工段主要污染为起重机和运输车辆运行的噪声污染,此外沥青如露天堆放易导致粉尘污染。 本项目所有原料均贮存在原料仓库内,不露天堆放(《可研》中煤沥青露天堆放,本评价要求改为室内堆放,具体后面有相关内容阐述),以避免粉尘无组织排放现象。 (2)中碎配料 针状焦经2 台对辊破碎机破碎成各种粒度,由斗式提升机提升至2 台多层振动筛进行筛分,筛分出6种不同粒度的物料进入配料仓,此工序将产生一定量破碎和筛分粉尘;另取部分针状焦经5R 雷蒙机制成粉料后进入配料仓,粉料直径小于0.075mm,此过程将产生磨粉粉尘。后续工段压型废品、焙烧废品经1 台鄂式破碎机破碎后(将产生生碎破碎粉尘),与针状焦一起进入中碎配料程序;石墨化废品、机加工废品、边角料经4R 雷蒙机磨粉后(主要产生磨粉粉尘)进入配料系统;中碎筛分、机加工等除尘设施粉料也进入配料仓。本项目经对辊破碎机中碎后的物料粒度为1-20mm,磨粉后粒度为0.075mm 以下。 本工段上述粉尘发生点安装有集气除尘系统,粉尘被除尘器截留(固废)。 综上,中碎配料主要污染物为粉尘污染,此外作业过程将产生一定的噪声。 (3)沥青熔化 原料库中固体沥青采用快速沥青熔化装置熔化,排除杂物和水分,贮存在液体沥青贮槽中,待用于混捏工段和浸渍工段。 本项目采用的快速沥青熔化装置,是一种高效的、能使沥青在不发生变质的条件下快速熔化的设备。 由熔化槽、加热槽、液体沥青贮槽、沥青泵、搅拌器组成,各个熔化装置和贮槽内有排管间接加热,排管内热源为导热油,导热油密闭在循环系统中,通过加热炉不断得到热能,加热炉采用煤气加热方式实现。 沥青熔化流程是干沥青加入沥青熔化槽后与已熔化的液体沥青不断进行热量传导,在搅拌器的作用下,被液体沥青冲刷而熔化,熔化后的沥青经管道进入加热槽,加热槽内的搅拌装置具有提升作用,将液体沥青提升,使沥青由下向上运行,然后通过加热槽旁的溢流管进入加热槽底部,然后又被提升,如此循环加热,当沥青达到规定温度后打开沥青泵,将熔化好的

新电极焙烧时爆炸事故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新电极焙烧时 一、事故经过 2005年12月,宁夏某电石厂新建两台电石炉,于12月上旬安装完毕,12月20日开始焙烧1#炉电极,前两天电极焙烧正常,22 □电极端头已基本形成固化物,电极底部铁板消耗完毕,23 n中午,在焙烧电极过程中炉内散发出大量的电极糊挥发分,此时弧光也很大,无法辨别炉况,负责开车的周某见此状况开始压电极。23 EI晚上10时左右,另一负责人在巡查时发现电极位置较高,再次压放电极。24 □早上周某发现电极弧光减弱电流变化较快,试着提了一下电极,但见电流无变化就再次提电极,提电极后准备到炉前观察炉况,当时是9时10分,周某刚出操作室,操作工发现电流突然下降,电石炉内冒出大量黑烟,火花四处溅落,见此现状后迅速通知周某,周某即下令停炉。此时炉内发生一声巨响,设备炉门、防暴孔全部炸飞,一名正在外面巡检的工人当场炸死,一名加电极糊工人脸部烧毁达到80%,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电极压放过量,电极焙烧硬度不够造成电极变形、有裂纹,在提电极时电极断裂,电极糊外漏产生爆炸。 2、间接原因 2.1负责的工艺员对无法辨别的炉况,没有及时停炉观察,盲目操作造成电极断裂。 2. 2操作人员观察不仔细,发现事故不及时,造成事故恶化。 2. 3操作工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意识差。 2. 4工艺负责人员责任心不强,思想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相互沟通探讨,解决问题不及时。 2. 5管理不当,电极糊质量差,灰分、油分过大,电极强度不够。 三、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1、加强员工的培训,增强员工安全防护、保护意识。

碳素焙烧炉的介绍

碳素焙烧炉的新老产品对比介绍 碳素焙烧炉是将高压成形后的各种碳素制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按规定的焙烧温度进行间接加热,从而达到改善制品的导电、导热性能,提高制品强度的一种热工设备。 碳素焙烧炉按其结构划分为炉底、侧墙、火道墙、横墙、炉顶和烟道。 国内外通常使用的炭素焙烧炉有两种形式,即敞开式环式焙烧炉和有盖式焙烧炉。这两种焙烧炉主要用于铝用炭素阳极与阴极焙烧和炼钢电极焙烧。目前,我国铝用炭素阳极焙烧均采用敞开式环式焙烧炉。生产实践表明焙烧炉的热利用率和热损失约各占一半,每吨炭素阳极成品的燃料消耗一般在2.4GJ/t~3.2GJ/t(约折合一般重油60kg/t~80kg/t)。目前国际上有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焙烧炉在阳极原料要求十分苛刻和沥青被完全燃烧(新技术)的条件下,燃料消耗可以降到1.8GJ/t~1.9GJ/的重油。因此,降低铝用炭素阳极焙烧炉的燃料消耗,一直是炭素行业长期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多年来,国内外在炭素焙烧炉节能降耗方面,针对炉体结构、焙烧工艺和燃料燃烧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尚没有注意到焙烧炉的辅助设备对能耗的影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炭素企业使用的焙烧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发的,炉面配置的辅助设备沿用了传统的铸铁圈/铸铁盖/铁皮盖、重油燃烧器座、气体燃烧器、热电偶架、测温测压架和测负压架,而材质均为普通铸铁和普通钢材,设备笨重简陋,而且功能是配合测温仪表、测压仪表和控制系统来完成对炉温和能源输入的测量控制。由于焙烧炉与炉面辅助设备接口直径过大,导致炉面温度高,损失了大量的热能,增加了燃料消耗;同时,由于辅助设备结构和材质有较大的缺陷,致使产品使用寿命短且操作劳动强度大。因此,必须研发一组新型炭素焙烧炉炉面接口测控组件,解决上述存在的各种缺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型炭素焙烧炉炉面接口测控组件由炉口变径盖、配套座、平口塞、新型燃烧器、新型热电偶支架、新型测温测压探头、新型负压探头组成。该组件实现了: 1、新型变径炉盖将接口直径由300mm减少到70mm,面积缩小77%,明显降低散热量,减少热损失,炉面温度及环境温度相应降低; 2、变径盖的配套底座直接镶嵌于炉面接口内壁,增加了炉面辅助器件与炉面接口处的密封性,保证负压操作,稳定炉况; 3、组件中各工件结构及材质的优化,耐火浇注料材质的变径炉盖和配套座、平口塞代替了传统的铸铁组件,重量明显降低,使用寿命和性价比得到提高,劳动强度相应减轻。 新型碳素焙烧炉产品与传统产品的效果对比 图-1图-2

石墨电极的工艺流程详解

石墨电极的工艺流程详解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各种工序 原料:用于炭素生产的原料有哪些? 在炭素生产中,通常采用的原料可分为固体炭质原料和粘结剂及浸渍剂两类。固体炭质原料包括石油焦、沥青焦、冶金焦、无烟煤、天然石墨和石墨碎等;粘结剂和浸渍剂包括煤沥青、煤焦油、蒽油和合成树脂等。此外生产中还使用一些辅助物料,如石英砂、冶金焦粒和焦粉。生产一些特种炭和石墨制品(如炭纤维、活性炭、热解炭和热解石墨、玻璃炭)则采用其他一些特殊原料。 煅烧:什么叫煅烧?哪些原料需要煅烧? 碳质原料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高温(1200-1500°C)热处理的过程称为煅烧。煅烧是炭素生产的第一道热处理工序,煅烧使各种炭质原料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一系列变化。 无烟煤和石油焦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挥发份,需要进行煅烧。沥青焦和冶金焦的成焦温度比较高(1000°C以上),相当于炭素厂内煅烧炉的温度,可以不再煅烧,只需烘干水分即可。但如果沥青焦和石油焦在煅烧前混合使用,则应与石油焦一起送入煅烧炉煅烧。天然石墨和炭黑则不需要进行煅烧。 压型:挤压成型原理是怎样的? 挤压过程的本质是在压力下使糊料通过一定形状的模嘴后,受到压实和塑性变形而成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毛胚。挤压成型过程主要是糊料的塑性变形过程。 糊料挤压过程是在料室(或称糊缸)和圆弧式型嘴内进行的。装入料室内的热糊料在后部主柱塞的推动下。迫使糊料内的气体不断排除,糊料不断密实,同时糊料向前运动。当糊料在料室的圆筒部分运动时,糊料可看作稳定流动,各颗粒料层基本上是平行移动的。当糊料进入到具有圆弧变形的挤压嘴子部位时,紧贴嘴壁的糊料前进中受到较大的摩擦阻力,料层开始弯曲,糊料内部产生不相同的推进速度,内层糊料推进超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