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铜时代的文化1
中国古代的铜器文化

中国古代的铜器文化中国古代的铜器文化源远流长,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铜器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阶段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青铜时代、白铜时代和青铜后时代。
青铜时代是铜器文化的黄金时期,铜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白铜时代则是铜器制作技术大规模衰退的时期;青铜后时代则是铜器制作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
一、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铜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在这个时期,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祭器,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权力和地位。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包括铸造、鎏金、浑金、刻花和镶嵌等多种技术,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
青铜时代最有名的铜器是商代的司母戊鼎和周代的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青铜器,它高大雄伟,鼎身上的四个方髅造型独特,被誉为“神鼎”。
大方鼎是周代的代表性铜器,造型庄重,鼎身上的纹饰精美华丽,被誉为“千古铜鼎”。
二、白铜时代白铜时代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铜器制作技术出现了萧条和衰退。
由于铜资源的枯竭和社会的动荡,白铜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主流。
白铜器是用铜和其他金属合金制成的,颜色较白,比重较轻,也更为易于加工,但质地不如青铜器坚固。
白铜时代的铜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如餐饮器具、烹饪用具等。
白铜器的发展虽然不如青铜器时代的那般辉煌,但它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铜后时代青铜后时代是指公元3世纪至公元9世纪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铜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青铜后时代的铜器制作以鎏金和镶嵌技术为特点,使得铜器的装饰效果更加华丽和精细。
青铜后时代的铜器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和民间祭祀,如佛教的供佛器、道教的祭器等。
这些铜器在形状和装饰上充满了宗教和神秘意象,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崇拜。
总结中国古代的铜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
铜器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追求精神境界的表达。
青铜文化感悟

青铜文化感悟
青铜器几乎有着和人类一样漫长、悠久的历史,那是祖先们留下的印记,也是历史的足迹。
进入山西青铜博物馆的大厅,直接来到四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壁画,上面雕刻着一幅幅古代的画,也雕刻着祖先们创造的甲骨文。
壁画的前面是一个鼎,上面的雕刻优美细致,别有美感。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铸造、使用青铜器为标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青铜文化在夏代已经成熟,到商周达到鼎盛。
山西青铜器体现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脉络,反映了中国礼乐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
春秋中期以后,晋系青铜铸造工艺不断创新变化,达到了技术和艺术上的巅峰,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里程碑。
再往里走就看到了兽面纹鼎,这是公元前1460年——前771年的文物,在绛县横水倗国墓地3250号墓出土,现在在山西博物馆收藏。
兽面纹鼎,刻有精美的雕花,如果仔细看会看到里面刻有古文,展现了祖先的智慧。
雕刻记录着历史,传承着中国人的智慧。
接着往里走,就看到了一幅图,上面画着《西周中期倗国国君墓葬》。
最底部是国君和陪葬品,青铜器、原始瓷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蚌(贝)器等随葬品1900余件,光青铜器就有902件,不仅如此,墓里还有殉人6名,殉狗2只,器物上还有“倗伯”“倗姬”“鲁侯”“芮伯”“太保”等大量铭文,体现出了国君的地位。
参观青铜博物馆让我知道了青铜时代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的巅峰阶段,更是我们人类进步的见证。
2022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之青铜时代

2022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之青铜时代
近年历史学也是大热的考研科目,是很多考生的选择,现在开始复习了,以下是考研为大家整理的“2022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之青铜时代”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即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
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
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
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还出现了契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来。
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
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以上是考研整理的“2022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之青铜时代”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2中华历史五千年之青铜时代 (1)

二、青铜时代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阶段是伟大的青铜时代,这是一个史诗性的时代。
部落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使人类产生了最早的国家。
青铜时代的标志,是青铜的使用。
青铜,是铜、铅、锡的合金,它的冶炼需要较高的技术,这标志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的青铜时代,就是历史上的奴隶时代,相当于古人所说的“三代”时期,即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夏、商、周。
青铜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
中国文明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正是治水英雄禹的儿子启建立的。
由于禹的功劳,他的家族声名显赫,为以后的禹传子,“家天下”奠定了基础。
于是,启成了夏的第一代国王,国家诞生了。
中国天子的位子从此一直传到了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
中国进入了有阶级社会,黄河中游的夏族,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夏族的族姓后来成了汉民族的代称——“中夏”,就是指中原,可以泛指中国。
然后夏实在太遥远了,一千多年以后的诗人屈原,就在他的诗歌《天问》中提出疑问。
近代的许多学者也都怀疑夏的存在。
1958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的发现,终于为我们证实了夏的存在。
二里头遗址中夏朝的都城和宫殿结构复杂、规模宏大。
宫殿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里头最重要的发现,是青铜器和青铜作坊。
其中的一个铜爵,是用四块以上的范合起来做成,过程相当复杂。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物候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夏代已经积累起来的“观天察候”的知识。
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候和相应的农作,正式被称作“夏历”。
夏朝维持了500年,传说那时东方有穷氏的部落首领后羿曾一度夺取了夏的政权,后羿的妻子,就是有名的嫦娥。
到夏朝末年,先是伊、洛二水的枯竭,其次是国王桀凶残无道,最终使夏朝灭亡的,是在东方崛起的商族。
经“鸣条之战”,夏彻底完结了。
商,本比夏要落后,后来受到了夏文化的影响,也迅速进入了奴隶社会的文明阶段。
到了商汤任首领的时候,商族已经战胜周围的各部族,成了夏的劲敌。
青铜文化的理解

青铜文化的理解青铜文化是指在青铜时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青铜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权氏族社会的过渡,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社会。
青铜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铜文化在工艺上体现了独特的韵味。
青铜器是青铜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不仅在形态上具有独特的美感,而且在制作工艺上也极为精湛。
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铸造、打磨、雕刻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精心打磨和雕琢,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艺术品的代表,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青铜文化在社会制度上体现了一种特殊的秩序。
青铜时代是氏族社会向国家社会过渡的时期,青铜文化的兴起也标志着国家制度的形成。
青铜文化中的青铜器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它们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资源,因此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拥有和使用青铜器。
这种社会制度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青铜文化在宗教信仰上体现了一种神圣的崇拜。
在青铜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灵有着深深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他们相信青铜器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与神灵沟通,因此在青铜器上常常雕刻有神灵的形象和祭祀仪式的场景。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宗教仪式的必备品,也是人们对神灵的致敬和崇拜的象征。
青铜文化中的宗教信仰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也加深了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和理解。
青铜文化在艺术表达上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青铜器作为青铜文化的代表,其造型和装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青铜器的形态多样,有器形、兽形、人形等,每一件青铜器都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装饰纹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和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青铜器上的纹饰精美细腻,有的雕刻有动植物的形象,有的刻画了人物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趣味,更是后世艺术的重要源泉和灵感之源。
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青铜文化、社会制度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究青铜时代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青铜文化的繁荣在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和标志。
青铜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示出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创造力。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常常以祭祀和礼仪活动为目的。
青铜器不仅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它代表了古代人民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
青铜器还通过其独特的纹饰和图案,传达出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大量出现的龙纹和凤纹,表达了人们对神龙和凤凰的崇拜。
同时,青铜器上的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青铜时代的社会制度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是以频繁的城邦和部落联盟为特征的。
这种联盟关系可以得到青铜器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文化交流的促进。
在青铜时代的社会制度中,尊重祖先、礼仪法度以及社会等级制度是核心价值观。
人们相信,只有通过维护尊重祖先的传统,才能得到祖先的祝福和保佑,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三、青铜时代的艺术表现青铜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不仅仅局限于青铜器。
青铜器制作过程中的铭文和图案、壁画、玉器等都是当时艺术的重要载体。
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图案记录了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壁画则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历史事件,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而玉器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成为当时贵族的象征和珍贵的礼物。
总结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为后世的文化及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迪。
青铜文化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青铜时代的社会制度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明的演进。
虽然青铜时代的文明已经远去,但它的影响力和价值却永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青铜时代的贡献。
殷商时期的青铜文化

殷商时期的青铜文化青铜器是先秦礼制的象征,它以抽象的语言传达着丰富的寓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器形和纹饰被赋予的特殊的美学意义。
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
青铜因其熔点低、硬度高而很快取代了红铜器和石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推动生产发展,改进文化面貌的划时代作用。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殷商时代,青铜的冶炼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纯熟的程度。
当时已经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各有不同的合金比例。
而青铜器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殷商时期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
灿烂的青铜工艺,显示了工艺美术的基本装饰原理和美学法则,多样造型说明了我国器皿造型在当时已经初具规模,在装饰上,工匠们懂得根据器物的变化,运用不同的装饰,体现出高度的艺术匠心,时代与工艺美术的紧密联系性。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在特定的奴隶制统治下,青铜以其造型和纹饰来体现一定的政治、宗教意义的主题,体现出其当时鲜明、独特的风格,这是中国青铜艺术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一、殷商时期青铜纹饰特点:殷商西周时代之所以被称为青铜时代,是因为从青铜器的纹饰造型的变化上,人们可以把握商周文化的特点。
青铜器的纹饰极为丰富,在商周时期动物纹饰特别是幻想的动物纹饰——饕餮、夔龙、凤纹等占主要的地位,被看做是青铜器纹饰的代表。
殷商时代,神事观念笼罩一切。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执行宗教职能的巫,到殷商时代,则变成了“通天地”的神秘人物,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
就中国文化史而言,这些巫史便成了神本文化的人格化体现。
而这种神本文化则在殷商时代青铜器的纹饰造型上凸现出来。
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纹饰瑰丽而浑厚,有饕餮(tāo tiè)纹、夔(kuí)龙纹、夔凤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还有各种表示器物用途的特种纹饰。
世界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世界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的过渡。
在青铜时代,人类开始掌握和利用青铜这种合金,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的青铜时代发展、青铜器的制作与用途以及青铜时代的社会变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铜时代的发展青铜时代的发展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在中国,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末年代结束。
而在欧洲,青铜时代大致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到公元前800年左右的铁器时代开始。
在中东地区,青铜时代则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
这些不同地区的青铜时代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二、青铜器的制作与用途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重要产物,它们的制作与用途多种多样。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熔炼和铸造技术,这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
青铜器的用途广泛,既可以作为礼器、祭器,也可以作为武器、工具。
例如,中国的青铜器中有大量的鼎、觚、簋等礼器,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而在欧洲,青铜器也是各种形状和用途的,如剑、斧、钺等武器,以及饰品、装饰品等。
三、青铜时代的社会变革青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青铜的制作使得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流也日益加强。
在中国,青铜时代的社会结构逐渐由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演变,出现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封建制度。
而在欧洲,青铜时代的社会结构则以部落为基础,形成了以首领为核心的部落联盟。
青铜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进步,也为后来的铁器时代和革命时代奠定了基础。
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们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也成为后世的学习和研究对象。
总结起来,世界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的过渡,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文化的追溯
关于青铜时代的文化
青铜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我们称之为青铜文化,是特指青铜时代形成的文化的总和。
春秋末期,中国冶铁技术有了很大突破,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至秦汉时期,在武器、农具方面,钢铁逐渐取代了青铜。
青铜时代作为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是,铸铜雕塑制作业并没有因此衰落下去,相反,在更多的领域继续得到纵深的发展,汉代甚至出现了青铜器的又一辉煌时期,铜雕塑始终贯穿于我国整个文明史,因而形成自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铜文化。
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占有中国文化的主导位置,铜文化自它一产生就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步,在每个发展时期又铸铭着时代的印记。
在秦以后的二千多年里,铜文化概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如货币、兵器、邮政、宗教、地震、冶金、天文、建筑、气象、中医学等等,铜文化与其它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步发展,形成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于铜文化的解读
文化与铜文物既有紧密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铜文物是遗存在社会上和埋藏在地下的有关铜的历史文化遗物。
一般地讲,铜文物应包括:古代铜冶铸遗址、铜建筑、铜佛、古墓窖藏的历代有价值的铜实物等。
它们能反映各个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情况,各类青铜器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内容及包涵、折射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青铜文化或者铜文化。
铜雕塑,是
铜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
从这个概念上讲,铜文化包涵了所有的铜文物。
但是,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又毕竟与文物有区别。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获得反过来又指导规模实践的日益丰富多样的价值系统和认识系统。
文化有特有的历史创造积累和精神记忆。
中华民族是一个创造了伟大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延续,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联结,靠的是中华民族共同铸造和共同享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
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青铜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与历史、冶金、文字、造型美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商、周青铜器历来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据史籍记载、商、周两代是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期。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诞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甘肃省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曾出土那时期制作的铜刀。
商、周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水平进步很快,青铜器制作进入顶峰阶段。
这时期出品的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中最典型,最丰富的代表。
早期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主要种类有兵器、炊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铜镜、车马饰、带钩、度量器、动物造型等。
西
周社会还对青铜器使用制定严格的等级。
以礼器来说,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规定。
许多贵族视青铜器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铜器随葬。
《吕氏春秋·节丧》曾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
夫玩好、货宝、钟、鼎、壶、舆、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
”此外,青铜器的文字,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汉代雕塑介绍一
中国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
汉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石刻作品上。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
西汉侍女俑,具有体态端庄、形象俊美的特点。
舞俑长袖飘拂,舞步轻盈。
乐舞杂伎陶俑盘,注重人物不同身份体态的刻画,场面欢快热烈,整体效果颇佳(见无影山陶塑)。
陶塑骑兵俑东汉陶塑品种增多。
运用准确洗练的艺术手法,将说唱艺人滑稽幽默、自我陶醉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
东汉动物雕塑,形象十分生动。
青铜雕塑汉代青铜雕塑以善于刻画特定人物的表情动态见称。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两广地区西汉初期墓出土的几组铜俑。
广西贵县风流岭31号墓出土的1件身着盔甲的跽坐铜俑,高39厘米;伴出1匹青铜马,高约115厘米,姿态雄健威武,是继秦代铜车马之后,西汉前期的大型青铜雕塑杰作。
广西西林县普驮粮站铜鼓墓,出土1件青铜骑马俑和一组青铜4人六博俑,造型亦甚生
动,六博俑外形洗练,着重刻画因胜负而引起的得意或沮丧神态。
广州动物园汉初辛偃墓出土2件鎏金侍女俑,出色地刻画了地位卑微而善良聪慧的侍女形象
汉代雕塑介绍二
西汉中、后期,铜俑种类增加,优秀遗例如陕西西安玉丰村出土的铜羽人,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铜说唱俑,以及甘肃灵台、西安东郊、四川资阳等地出土的铜六博俑。
其中,铜羽人长脸尖鼻、颧骨隆起,大耳过顶、肩臂生翼,作举手微笑状,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祈求“羽化登仙”的社会风尚。
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铜说唱俑,形貌服饰似胡人,满脸堆笑,逗人开怀。
灵台出土的4人六博铜俑,表情亦极生动。
此外,陕西兴平茂陵东侧陪葬坑出土的鎏金铜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筋骨劲健,金光熠熠,显示了西汉后期雕塑与冶铸的卓越技艺。
铜羽人东汉青铜雕塑,有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青铜车马仪仗俑群、湖南衡阳道子坪出土铜牵马俑、贵州清平坝出土的青铜车马、河北徐水防陵出土的2匹青铜大马(高约116厘米)、河南偃师李家村出土的鎏金铜奔羊、小铜牛和小铜马等。
造型格外精美、构思特别奇巧的是武威雷台的铜奔马,亦称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一匹飞驰电掣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鸟背上,侧视的基本轮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强烈的运动感,被誉为汉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从西汉时代起,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各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边境各族的雕
塑艺术有了显著进步。
最具民族特色的作品,是北方的匈奴族和鲜卑族创作的动物纹铜带饰,南方的百越和滇族创作的人物与动物纹铜扣饰。
西汉时期匈奴族创造的长方形透雕铜带饰,通常以充满草原生活情趣的动物咬斗纹作装饰题材,构图讲究左右对称。
如宁夏同心县倒墩子匈奴墓出土的双马相斗纹、猛虎噬鹿纹铜带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采集的双牛纹、双驼纹、骑士捉俘纹铜带饰,陕西长安客省庄140号墓出土的双人角斗纹铜带饰等。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吉林榆树县出土的浮雕飞马纹鎏金铜带饰,乃是东汉初期鲜卑族的遗物。
各代雕塑艺术简介三
隋唐雕塑: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3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
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
宗教造像、陵墓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雕塑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
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盛极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
宋及金雕塑: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理学的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佛教日趋衰落。
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其中大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精品。
尽管它的开凿有着宣扬佛法说教的主旨,但雕塑匠师的高超手段,
至今仍使人们为造像之精妙而赞叹不绝,从而受到无上的精神享受。
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
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
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像雕塑以观音菩萨居多。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