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有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P27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P31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P32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P34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P36—37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P37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

P27、P36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P37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P38—39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P41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P41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夏商西周的灭亡,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纷争

夏商西周的灭亡,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纷争

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夏朝建立后,组建了哪些国家机构?
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 组建军队,并制订刑法,设置监狱。
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实质是什么?
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 隶的工具。
第二学习主题
第1课
夏朝和商朝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
暴君:桀 (亡国之君)
建造豪华宫室,
西 周 等 级 示 意 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 西周的衰亡
原因:
1、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国人暴动。
2、地方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壮大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周厉王 国 (西周第十 人 个国王)
暴 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西周灭亡
朝代
建立
时间
灭亡
时间
开国 都城 之君

重大 事件
世袭制
暴君
夏 桀
亡国 之君
夏 桀
商 纣
夏 商
约公元前 约公元前 2070年 1600年
阳 城

约公元前 公元前 1600年 1046年

盘庚迁殷 商 武王伐纣 纣
分封制 国人暴动
西周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1年
周 武 王

周厉王 周幽 周幽王

夏朝建立(禹) 夏朝:禹(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一、夏朝的兴衰
夏 禹 王 像 启 像
夏朝第二 代国王
第二学习主题
第1课
夏朝和商朝
继承制变化


禅让制 公天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2.观察思考青铜器比原始社会的工具有哪些优点?它怎样促进当时经济发展?概括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其概念。

联系比较氏族部落与奴隶制国家,哪个进步?夏、商、西周疆域扩展概况.综合归纳:夏、商、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统治的基础之上3.增强民族自豪感,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和难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

导入新课:2001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

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

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问答题1、在汉语中,与鼎有关的成语有很多,如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

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鼎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是怎样制造的?2、夏、商、西周三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3、请你找一找古代的青铜器还有哪些种类,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用途?二、填空1、_______朝时,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_______和造型奇特的________3、西周青铜器大量用于________4、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5、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_________。

西周青铜器赏析

西周青铜器赏析

西周青铜器赏析博文中展示的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众多周代的考古发现成为我们领略周代典章制度及其演进的桥梁。

第一节西周青铜器概述商朝的统治最终在社会矛盾的浪潮冲击下崩溃,被周朝所取代。

青铜器工艺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西周建都的陕西关中地区。

西周的青铜文化是在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周人得到了殷商的工艺匠人和先进的冶铸技术,使青铜铸造业迅猛地发展起来。

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礼制的不断加强,周人在全面继承殷商青铜工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器类、器形、纹饰和铸造工艺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创造出精美的艺术瑰宝,把青铜文化推到了最鼎盛时期。

西周早期的器类、器形和花纹大都是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

这是因为周灭商前,先周文化虽然已经跨入青铜时代,铸造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但还远不如殷商的青铜铸造业发达。

到目前为止,周原和丰镐地区还没有发现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先周青铜器。

从传世和出土的周初青铜器来看,情形比较复杂,这其中混杂有相当一部分商器,有的甚至是商代中期的青铜器。

周灭了商朝之后,把商朝的奴隶主及其所占有的奴隶分赐给自己的大贵族,商人的许多宝器也被分赐给周朝的奴隶主贵族,因此有大量青铜器落到了周人的手中。

至今周初墓中仍然可发现部分商器,其原因就在于此。

灭商之后,周人接收了青铜铸造工业和工艺奴隶,生产为周人服务的手工业产品,在一段时期内还是原来的模式,因此出现了一批商制周铭的青铜器。

因而在讨论周初的青铜器特征时,必须与铸有周初铭文的器物结合起来。

对于时代界限模糊的器物,有些著作称之为“殷周式”,或定为商末周初。

青铜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西周中期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早期青铜器上商代特点逐渐被全新艺术所代替,这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造型设计、纹饰构图等方面。

在器型方面,西周中期酒器迅速衰落,爵、觚、觯、觥、瓿等逐步消失,鬲的种类不断增加,写实风格的鸟兽樽十分流行,而且式样活泼。

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

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

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举例论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上的变化特征中国青铜器从本质上来说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宗法礼制。

根据青铜器的不同特征,把夏商周三代划分为夏、商早期、商中期、商晚期和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六个部分,并从三个方面论述它们的变化特征:器形、纹饰、铭文。

一、夏代夏代以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器形模仿陶器、石器和骨器,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中铜爵最为丰富,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

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

这种从原始型到精致型的变化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夏代青铜器器类相对较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

就纹饰而言,这一时期的纹饰少,体现出朴素简练的特点,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兽面纹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例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牌饰,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

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还未出现铭文。

二、商代早期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人类社会由蛮荒向文明时代过渡,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青铜冶炼技术逐步成熟。

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形普遍出现爵、觚、斝的组合酒器,器壁普遍很薄;具有独特造型,鼎、鬲的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

商代人的崇拜神鬼,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及作用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及作用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及作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

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附学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附学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一: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

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

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自主阅读课本P23~24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完成第4题。

西周的青铜器文化

西周的青铜器文化

西周的青铜器文化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更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高峰时期,西周时期通过传承前代的青铜器制作技艺,生产了大量的精美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西周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西周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历程西周历时约500年,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西周的前期和后期。

西周的前期,也叫明代,从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朝后建立周朝开始,持续到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后期,也叫春秋时期,从公元前841年持续到公元前771年。

在西周时期,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和制作工具的改进,青铜器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在西周的前期,青铜器制作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青铜器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青铜器在西周时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制作方法和图案风格,是对西周时期历史和文化的最好注解。

二、西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西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是铸造,即利用熔炉将青铜液注入模型中造型成型。

接下来是修整,将在模型中冷却的器物加以修整,以便达到良好的外形和表面,去除一些废品,增强美感。

通过几个步骤的来回进度,最终将成品凸现出来,凝固完成后就是一件美丽的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要素包括:冶炼技术、技艺传承、图案风格等。

冶炼技术是青铜器制作的基础,同时青铜器的图案,也是反映西周时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技艺传承也是西周青铜器制作的核心之一。

技艺传承指的是自古开始至今,青铜器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所形成的传统工艺。

三、西周青铜器的图案风格西周青铜器的图案风格分为动物纹、花纹、几何纹三种。

其中动物纹是西周青铜器图案风格中的一大特点,出现的动物有:虎、狼、蛇、犬、鸟、龟等等,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当时人们崇拜动物的宗教观念。

花纹则以饰花为主,包括分枝花、墨荷花等。

几何纹则是将单一形状,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比如水草、菱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国家的产生2.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3.社会的变革4.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剖析重难点1.国家的“产生”和“形成”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传说夏启之前,尧舜禹时代,社会的公共管理机构已经有了一定发展。

夏朝建立虽然被认为是国家产生的标志,但它的机构十分简陋。

到了商代,有了一定进步,但仍然不能说是完备的。

周代实行分封制,虽然又前进了一步,但国家体制中仍存在着浓厚的血缘色彩,与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还有很大差距。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后,国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已经具备,可以说中国的国家制度已经完全形成了。

2.夏、商、西周的几个重要人物①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

最后失去民心,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打败,夏朝灭亡。

②商汤:商朝的开国国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要求大臣勤恳办事,“有功于民”。

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使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③商纣:商朝最后一个国王,也是个有名的暴君,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他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

结果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④周文王:姬昌,周国国君,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国力逐步强大起来,为周国灭商打下了基础。

⑤周武王:姬发,周文王的儿子,继承文王遗愿,决心乘商朝政治混乱,伐纣灭商。

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3.西周的分封制西周最重要的制度是分封制。

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把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大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

他们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大的平民和奴隶身上。

西周的分封制,使得边远的地区得以开发,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但后来却形成了诸侯纷争、割据争霸的局面。

4.什么是青铜文明?“青铜文明”不能简单地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等同起来,要想正确理解“青铜文明”,首先要弄清“青铜时代”的含义: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石器时代”之间。

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夏商西周就处在这个时代。

所以,“青铜文明”指的就是夏商西周以青铜器制造为代表,包含那时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所有成就。

5.春秋争霸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所以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诸侯争霸。

著名的霸主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春秋以前,土地属国家所有。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成为私田并出租。

于是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这使得社会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

私田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于是一场废除奴隶主统治的旧制度,确立封建统治的新制度的社会变革,在春秋战国之际迅速爆发了。

7.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个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发展,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化,以及各国之间的频繁战争,促使各国的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对本国的政治、军事或社会进行变法。

战国七雄中的每个国家都先后进行了变法,不过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正是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逐步得到确立。

8.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晚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在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

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还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在教育方面:(1)他创办私学,不问出生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据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2)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4)他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还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9.关于“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背景: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不同派别的学者或思想家,对治理国家、统治人民以及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相互辩论。

于是在思想和学术领域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

影响:“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前后持续了几百年。

这种局面有利于各方面的人才辈出。

大量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涌现。

他们提供了一大批关于战争、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学术研究,甚至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学法指导1.识读历史地图“左图右史”是一种传统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识读历史地图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历史地图还是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历史地图的基本方位,图中标志的含义通过图例来解析。

识读历史地图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立体的空间概念,从而使历史鲜活起来。

还可以通过古今地图的对比,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例】下页图是商朝都城分布示意图,请仔细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的“河水”“江水”现在称什么?(2)周位于商朝的什么方位?(3)图中标注的商朝都城有几处?请根据所学的知识解答这种现象,并用红笔将商王盘庚的都城在图中圈画出来。

【答案】(1)黄河长江(2)位于商朝的西部(3)6处;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多次迁都所致;应圈画“殷”。

2.听成语故事,学历史许多成语故事也是历史故事,事情、人物都是真实的,这些故事使历史生动、鲜活而丰满。

那么听、看、读这些成语故事的过程,也是学习了解历史的过程。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时还要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结果弄清楚,同时与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对应。

【例】请将下列成语故事的代码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序。

A.草船借箭B.千金买笑C.老马识途D.揭竿而起E.破釜沉舟【答案】 B C D E A3.问题讨论问题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参与讨论者的兴趣,还可以激活讨论者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收获。

在问题讨论中有这样几点要注意:第一,所有讨论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彼此要互相尊重;第二,讨论问题时,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事实即史实,用事实说明观点,用观点概括事实;第三,认真倾听,借鉴同伴意见,修正或丰富自己的观点;第四,通过讨论,可能会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也可能彼此不能形成共识,但要尊重这种结果,如果没有形成共识,还可以继续查找资料,印证自己或他人的观点。

【例】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你怎么看?甲说: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

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乙说:不对!那时候多么黑暗。

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答案】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代历史的看法。

历史是复杂的,多样的,从某一方面来判断一个时代的整体情况是不够客观的和科学的,它只能说明某一方面的情况。

对于商代的文明应该综合地评价: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但是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材料题4.材料题是历史学科的特色试题,往往也是一套试题中最难的题目。

这种题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既考察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又考察学习者的分析、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

解题的关键步骤有四:第一步,材料种类较多,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有文言文材料,也有白话文材料,关键是读懂材料,要明白提供的材料大意,明确图片反映的主题。

第二步,明确问题。

第三步,提取有效信息,结合问题找出文中或图中的关键词语、元素进行知识的联系。

第四步,按要求回答问题。

【例】阅读材料:子(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请回答:(1)“桓公九合诸侯”标志着什么?(2)齐桓公之所以能够“九合诸侯”,是受了何人的帮助?【答案】(1)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他得到了管仲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