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饮酒》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饮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题目为《饮酒》。
该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通过讲述一个饮酒的故事,呼吁人们要慎重对待饮酒问题以及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本文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能够了解到饮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饮酒问题的正确态度。
同时,本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此外,《饮酒》这篇文章的题材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饮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理解饮酒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社会影响;•掌握词汇:兴致盎然、淡漠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旨;•理解饮酒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酒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通过引入一个与主题相关的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饮酒对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饮酒问题?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初次了解和理解。
3. 分析课文结构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
例如,通过解读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脉络和层次。
4. 阅读理解与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句子,进行逐段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传递的信息。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词汇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
例如,兴致盎然、淡漠等词汇。
6. 语言表达训练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饮酒》(其五)说课稿

《饮酒》(其五)说课稿一、说教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的是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三、说目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词的学习目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3.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四、说教法学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2.讨论探究法3.情境设置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中国素称(诗的国度),是因为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饮酒》(其五)吧!二、知人论世——介绍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人教版饮酒说课稿

人教版饮酒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对《饮酒》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同时,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及其在《饮酒》中的体现。
2. 分析《饮酒》的文学特点,包括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1.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描写田园生活和表达隐逸思想而著称,被誉为“田园诗人”。
2. 作品背景《饮酒》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隐居乡间的时期。
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 文本解读(1)内容概述《饮酒》共二十首,每首诗都以饮酒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2)主题思想通过对饮酒场景的描写,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他倡导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3)艺术特色《饮酒》的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田园诗的韵味。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饮酒的看法,引出陶渊明的《饮酒》,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2. 诗文朗读播放《饮酒》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文本分析逐首解读《饮酒》中的诗句,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饮酒》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和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5. 课堂小结总结《饮酒》的文学价值和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南山”。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饮酒》中的一首,进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避免表面化的解读。
初中课文饮酒教案

初中课文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理解《饮酒》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寓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饮酒》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和他的时代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饮酒》。
2. 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关键词汇的解释和背景资料的补充。
3.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可提问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分析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境和寓意,如酒与人生、酒与友谊等。
3. 学生可就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可布置一道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如写一篇关于酒的个人感受或者酒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可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进行写作,教师可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可就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分享。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与酒相关的诗词或者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师可组织一次关于酒的文化讲座或者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理解《饮酒》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陶渊明饮酒说课稿人教版

陶渊明饮酒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 掌握《饮酒》系列诗作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 理解并分析《饮酒》诗中所体现的隐逸思想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独立和内心平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其对《饮酒》创作的影响。
- 《饮酒》诗中隐逸思想的内涵及其在诗作中的体现。
- 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
2. 教学难点:- 对陶渊明隐逸思想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 简述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为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提供历史背景。
2. 诗歌朗读- 学生齐读《饮酒》系列诗作,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3. 文本分析- 逐句解读《饮酒》诗作,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 讨论诗歌中的隐逸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4. 艺术手法探讨-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
- 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5. 拓展延伸- 讨论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借鉴陶渊明的生活哲学。
6. 课堂小结- 总结《饮酒》诗作的主要特点和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 强调文学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饮酒》中的一首诗歌。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文人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饮酒》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1、走近作者: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有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好读书”,“嗜酒”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2、作品介绍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
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明确:悠然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饮酒》说课稿

《饮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以《饮酒》为教学文本,该文本出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首《饮酒》描绘了人们在欢乐时刻饮酒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教授这篇诗歌,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饮酒》的故事背景、作者和出自的文学作品。
2.理解《饮酒》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掌握《饮酒》中的重要词汇及诗句的含义。
2.2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准确理解文本。
2.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能够通过朗读来表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3 情感目标1.提供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分析《饮酒》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饮酒》中的重要词汇及诗句的含义。
3.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诗歌的隐含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述古代人们饮酒的图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是哪个文学作品的情景。
4.2 预读老师提问学生对饮酒有什么了解,学生进行简短回答。
然后告诉学生我们要一起来读一首有关饮酒的诗歌,《饮酒》。
要求学生预先想象这首诗歌的情景和主题。
4.3 阅读理解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饮酒》。
2.学生就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
3.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4.4 词汇学习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并解释其含义和意义。
4.5 朗读练习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练习,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4.6 听读评价学生听老师朗读《饮酒》并观察老师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评价老师的朗诵效果,并与自己的朗诵进行对比。
《饮酒》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辛苦了!我是语文组XXX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说一说对教材的理解,《饮酒》,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首诗歌,文章通过对田园生活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通过学习本文能够激发学生灵性,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含养,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通过前面的学习,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感悟力,鉴赏力。
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他的问题仍然停留在表面,对于主题的把握,对于情感的体会,对于语言的品味与理解等能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以上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的特点。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以上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的特点。
我将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文章中的名句,体会其中的内涵,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所表达出来的豁达开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
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诗歌语言的语言美,意境美。
在设计理念上,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说课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饮酒》,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分析教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能准确地背诵,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2、重难点:(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能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学生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可以让学生回忆、搜集相关内容,然后进行课堂展示,有必要的话老师再做适当补充。
(三)赏析诗歌
1、读首先是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奏,然后学生自由诵读,进行诵读比赛,要抓住节奏,读出韵律。
2、议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梳理诗歌内容,师生给予评价,学生对诗歌也会择优理解。
3、赏赏析每句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字面去感悟内涵。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4、研问题探究(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
远离官场,远离尘俗。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
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
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5、背背出情感、背出内涵
6、练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五、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