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一、原文:《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大多是写诗人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自得其乐的兴致和领悟。
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远离官场,再也不用过往日迎来送往的日子,不用再见不喜欢的人,不用再说不喜欢的虚伪的官场套话,心情非常轻松快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写诗人因为心已远离官场名利的诱惑,即使身处闹市也心静如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心态过心仪的田园生活,欣赏居处周围的美景,似乎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至返璞归真的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真是“此诗有真味,如说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很多美妙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句诗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思想的韵味,寄情深长,耐人寻味,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三、文本教学策略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 《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 《饮酒(其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饮酒(其五)》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
这篇文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抒情小诗,表达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情。
全文短短五行,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李白的豪放与激情,理解文章的主旨,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需要学生仔细品味才能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现象感到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升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难点: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和相关的古文知识资料。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李白的生平为切入点,引出今天的课文《饮酒(其五)》。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释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现象,让学生进行解释和翻译。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然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李白为什么向往田园生活?学生可以结合李白的生平和其他诗作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饮酒》说课稿

三、说目标
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于是我确定本课 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中的意味。学习 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过程与方法: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悠然闲适的 心情和精神境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 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点:读懂意,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理解诗歌思想 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从炼字、修辞、情感、内容、写作技巧等角
作业:1.用正楷抄写并背诵全诗。 2.自选角度(从词语表达的含义、词 语表达的效果、句子表达的情感、内 容等方面,作以简要赏析。)
度进行赏读,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理解诗 人的生活志趣。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 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 2、讨论探究法 3、情境设 置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 以交互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设计
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以便探求诗歌的言外之味,寻求适合学 生解读经典古诗词的赏读途径,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师板书对联),让学生猜对联是在写谁?再来走近这位真正的隐士,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新世界。
1.听读课文录音《饮酒》(其五)或师示范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自由大声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3.点人读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读后注重师生评价。 师:读诗光读正确、流利,我认为还不够。诗有诗的韵味,有诗的节奏。谁 能读出它的节奏来?生自由练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通过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背诵全诗。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
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
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
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
一篇《桃花源记》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解题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一)一读品诗韵律美1.学生试读。
2.听教师范读或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3.明节奏: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举例解释:针对“悠然”一词,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悠然”背后的生活态度,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超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理念。同时,通过分析“悠然”与“急忙”、“焦躁”等词语的对比,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色彩的理解。
最后,我觉得在总结回顾环节,同学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仍有个别同学对某些问题存在疑惑。为了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对这部分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诗意理解:把握诗中“归园田居”的主题,理解诗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自得之情。
-文化背景: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举例解释:通过对比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两句,强调“悠然”与“草盛豆苗稀”所体的课堂上,我们一同走进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感受了诗人的隐逸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朗读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气。但在理解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上,部分同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首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表达了他隐居田园、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它是古代文人向往田园生活、追求精神自由的代表作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理解1.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诗歌犹如其中的一泓清泉,常常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清凉的慰藉。
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
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宋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3.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传记《五柳先生传》,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初中语文《饮酒》(其五)说课稿

《饮酒》(其五)说课稿一、说教材《饮酒》这首诗是在义务教育2016版教科书中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当中的第一首。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边塞诗、思乡诗之类,现在让他们感受田园诗的不同与独特风采。
二、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选择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的任务、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发展水平。
我在教学中重于引导,希望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合作探究与自主思考的方式结合,充分地体现出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布置预习时,明确预习的任务,使学生能够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印象;在结尾处的古诗文配曲环节,寓教于乐,使学生很快记住诗文。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又见炊烟》导入;“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
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多让人心醉的田园风光!旧时代的一些文人由于对现实社会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写情志,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这些人就是田园诗人。
陶渊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耳朵听到的远不如亲自体会来得真切与深刻,让我们一起欣赏《饮酒》这首诗!2.预习检测字音检测;学生搜集的作者的相关知识3.作者简介4.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学生散读诗文,琢磨读法;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听录音范读生自读并指名学生朗读诗文;集体齐读5.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题材来自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污浊尘世的憎恶。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哲理,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田园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诗人对污浊尘世的憎恶,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诗歌的基本结构。
2.具体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田园生活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掌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教材的理解1.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诗歌犹如其中的一泓清泉,常常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清凉的慰藉。
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
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宋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3.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传记《五柳先生传》,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三、教学理念:出于对教材以及作者陶渊明这样的理解以及学生实际,加之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能启发思维,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为了将这首诗讲出味道来,让学生能从多方面收获。
在教学理念上我遵循以下两点: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2.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2.讨论探究法3.情境设置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设计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以便探求诗歌的言外之味,寻求适合学生解读经典古诗词的赏读途径,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教师先出示一副对联,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这位独爱菊花的田园诗人就是陶渊明。
顺势请学生交流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并且结合他作品中的一些语句来评价陶渊明。
为了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我给学生作如下示范并出示句式。
这样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新世界。
(我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实现本节课“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生疑(新课标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我引导学生注意题目和诗文的联系。
相信善于观察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并且提出这样的疑问:题目虽为《饮酒》,但诗文为何没有提到酒?如果学生之间能结合自己读书所得解答这一解惑更好,如果不能我会给予这样的解答:陶渊明共写《饮酒》诗20首,诗前有小序,序中说,这些诗是其“闲居寡欢”,“既醉之后”所作。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这首诗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为了深入了解关于古人的“酒文化”,我还补充这些材料: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及翻译9.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1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一路都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译:(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译:山泉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鸟儿们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
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译: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之处,有时偶尔漏出(一丝一线的)阳光。
12.唐诗五首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