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饮酒(其五)16-20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五首《饮酒》(其五)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饮酒》(其五)文本解读一、原文:《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大多是写诗人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自得其乐的兴致和领悟。
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远离官场,再也不用过往日迎来送往的日子,不用再见不喜欢的人,不用再说不喜欢的虚伪的官场套话,心情非常轻松快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写诗人因为心已远离官场名利的诱惑,即使身处闹市也心静如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心态过心仪的田园生活,欣赏居处周围的美景,似乎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至返璞归真的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真是“此诗有真味,如说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很多美妙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句诗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思想的韵味,寄情深长,耐人寻味,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三、文本教学策略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饮酒》赏析及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24课诗词五首诗词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八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1]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云气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总体理解:《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主旨情感: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回归田园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阅读理解: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饮酒·结庐在⼈境》是晋朝⼤诗⼈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的第五⾸诗。
这⾸诗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写诗⼈于劳动之余,饮酒⾄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的作品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四课《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陶渊明⽣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追求和热爱⽥园⽣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志⾼远的精神境界,启⽰学⽣培养乐观向上的⽣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的⽣活⽅式⽣存的处世⽅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陶渊明出⾝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司马,祖⽗陶茂、⽗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与母妹三⼈多在外祖⽗度⽇。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文默写 饮酒(其五)

八年级上册 第16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含义(情感):“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中所领悟到的人生 哲理,即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 生活的愿望。表露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以及安贫乐道、自然神游的高 尚品德。
八年级上册 第16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如何能做到这样?(只要)心灵避离尘俗,所居之处自然(就) 变得僻静了。 修辞:设问。用设问的方式揭开上文的悬念,解释诗人超然物外的原因:因 为〖JP3〗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住的地方显得偏僻安静。既强调了 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又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八年级上册 第16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炼字:①“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②“见”表明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 入眼帘。表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创造了一种浑然天成、物我合一 的诗境。
诗歌精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间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表达方式:记叙。写诗人虽身处俗世之中,却能免于尘俗的烦扰。 内容:写诗人弃官归田后的生活状况,“人境”点明归隐之所,“车马喧”代 表着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荣华富贵而奔竞的形象写照。 作用: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喧嚣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的思考 。 情感: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闲适愉悦的心情。
八年级上册 第16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 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整合, 蕴含着深刻的 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景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 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 “情”。
2.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问君何能尔”中的“尔”是指上句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马喧”。
心远,是指自己内心的厌倦,退避,不去主动参与。
B.“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指的是心里的XXX。“地自偏”
指的是地理位置的偏远。
第六单元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不同体裁的诗歌, 韵律、节奏也不同。
古体诗
饮酒(其五)
律诗
春望
古体诗
雁门太守行
绝句
赤壁
词
渔家傲
饮酒(其五)
成果展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 是指陶渊明领会到了返璞归真 的自然意趣。
品悠然之真意
6.既然“此中有真意”,诗人为什么又说“欲辨已忘言”呢?
诗人归隐田园后,感受到生活的闲适、恬淡和悠然自得, 体味到生活的真谛,无法用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 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 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居方式“大隐于市”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悠然”从容自得心灵宁静生活悠闲
悟诗情,品诗情感美
①“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②“山气日夕佳”这个“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令人联想到那傍晚的美丽山色。
品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一样,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应当心远、自然、无为、自由。
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总结:《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在人境”的心灵宁静,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
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网球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