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讲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提纲)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知识点

【复习内容和目标】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高考会考复习的重点,近年来在此处多设置考题。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反射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1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的反射。
后天形成,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老马识途。
1.2非条件反射:动物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
2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一个反射活动要想完成,必须保持反射弧的完整性。
3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4反射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特别提醒:感受器只可把外界信息转化为神经兴奋,而这种兴奋引起什么样的感觉,是由中枢产生的,所以感受器只能感受刺激信号,不能形成感觉。
脊髓是完成反射的低级中枢,完成条件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包括轴突和树突。
轴突:一条、长、分枝少树突:数条、短、分枝多(1)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
(2)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信号传导,又称神经冲动。
(1)传导过程①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有通透性,造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人与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课文档

第1页,共37页。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反射弧的组成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感受器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组成:
作用:
感觉神经末梢部分
。
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 。
传入神经——作用:
传导兴奋至向神经中枢
。
神经中枢——作用: 对传入的信息分析综合并发出指令。
传出神经——作用
第25页,共37页。
总结 1:、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 胞吐
2、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换: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3、兴奋传递的结果: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从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第26页,共37页。
原因是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及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细 胞内K+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都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和 Cl-浓度大于细胞内),但因为细胞膜只对K+有相对较高的通透 性,K+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到细胞外,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 子不能透出细胞,于是K+离子外移造成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外 正内负的状态一方面可随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K+外移 形成的外正内负将阻碍K+的外移(正负电荷互相吸引,而相同 方向电荷则互相排斥)。最后达到一种K+外移(因浓度差)和阻 碍K+外移(因电位差)相平衡的状态,这时的膜电位称为K+平衡
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
效应器———组成: 运动神经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之神经调节

第二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神经调节教学目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B:识记)。
2.兴奋的传导和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C:理解)。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B:识记)。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的传导。
(2)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2.教学难点(1)兴奋的传导。
(2)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教学过程【板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兴奋的传导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注解】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一)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例析】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可称为反射吗?为什么?(不能,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它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是以原生质为结构基础的,应称应激性。
)(二)种类1.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2.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三)生理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例析】请分析“望梅止渴”这一条件反射中的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各是什么?(感受器:眼;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效应器:唾液腺及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二、兴奋的传导(一)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膜电位−−→−刺激兴奋部位膜电位→局部电流→未兴奋部位膜电位→局部电流→向两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侧传导(二)细胞间的传导1.突触(1)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2)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3.特点:单向传递(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再作用于后膜。
或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三、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调节(一)中央前回 各代表区与躯体位置呈“倒置”关系(第一运动区) 各代表区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二)言语区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病症:运动性失语症 H 区:(听性语言中枢)−−→−损伤病症:感觉性(听觉性)失语症 (三)内脏活动区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比较项目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反应速度迅速、准确 比较缓慢 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比较广泛 作用时间 时间短暂 时间比较长 (二)联系1.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控制;2.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小结: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体液调节,两者是辅相成。
高二生物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人教版

第一关
二、未受刺激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变化分别是( )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B
第一关
三、神经冲动在细胞间的传递途径是;①突触小体 ②递质 ③突触间隙 ④突触后膜⑤轴突(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⑤①②③④
非条件反射
神
经 调
基本方式
反射
节
类型
基 础
产
机
生
理
条件反射 基础——反射弧
兴奋的传导
同一个神经元上 双向传导
不
同
神
经
单向传递 轴——树 轴——胞
类型
元
间
突触
亚显微结构
练习
第一关
一、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
D
A.由于气温高而出汗 B.由于气温低,皮肤血管收缩 C.在强光下瞳孔收缩 D.用手触动含羞草的叶片,叶片立即收缩而下垂
轴突 末梢
三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 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应激性)
2、反射弧
感 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四 兴奋的传导
1)性质:电位变化(电信号)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 特点:双向传导
2、细胞间的传递
三
考)( )
关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B 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第
三、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
生物新攻略总复习京课件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02
神经调节对生物钟的 影响
神经调节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和 神经回路的活性来影响生物钟。例如 ,当人体处于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时, 大脑会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来调节生 物钟的节律。
03
生物钟对神经调节的 反馈作用
生物钟也可以对神经调节产生反馈作 用。例如,当人体生物钟发生紊乱时 ,可能会导致睡眠障碍等问题,进而 影响神经调节的正常功能。
特点
疼痛感觉是一种主观体验,需 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排尿反射与排便反射
01
反射中枢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
02 03
排尿反射过程
膀胱充盈时,膀胱壁感受器受到刺激,兴奋传至脊髓排尿中枢,同时上 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在适宜环境下,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传至脊 髓排尿中枢,引起排尿反射。
癫痫与精神分裂症
癫痫
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癫痫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口 吐白沫、意识丧失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
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 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 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
帕金森病与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主要 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 得僵硬。
阿尔茨海默病
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 、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 痴呆表现为特征。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结构
结构特点
甲:感受器,神经元 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 ①传入神经,感觉神
经元
功能
将内外界刺激 的信息转变为
神经的兴奋
结构破坏 对功能的
影响
将兴奋由感受器 既无感 传入神经中枢 觉又无
效应
②神经中枢,调节某 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
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 行分析与综合
栏目 导引
结构
结构特点
2.局部电流 (1)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___未_兴__奋_____区域向_兴__奋______ 区域传导。 (2)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由__兴__奋_____区域向_未__兴__奋______ 区域传导。 3.兴奋传导的特点:__双__向____传导。
自然情况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双向的
1.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 ①概念:未兴奋区的电位;②特点:__外_正__内__负_____;③产 生原因:由____K__+_外__流______引起。
(2)动作电位 ①概念:兴奋区的电位;②特点:___外_负__内__正____;③产生 原因:由___N__a_+_内__流______引起。
吗? _不__是__,__是__单__向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解惑] (1)突触小体不属于突触的结构。 (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中枢的功能
2.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反__射____。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_反__射__弧___。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思考3:如果刺 激神经纤维的 一端,兴奋的传 导方向如何?
即膜外未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传导;膜内由兴奋部位向未 兴奋部位传导.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例3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产生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 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 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C )
返回
突触的分类: 突触的分类
轴突- 轴突-胞体
轴突- 轴突-树突
返回
乙酰胆碱
按化学
单胺类:如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5—羟色胺等。 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门冬氨 酸、r—氨基丁酸等。
神 经 递 质
性质分
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天门冬氨
按功能分
酸、乙酰胆碱等。 抑制性递质: 多巴胺、r—氨基丁酸
返回
神经 调节
兴奋传导
基本 功能
双向 传导
神经 纤维上
神经 元之间
单向 传导
结课小结:
非条件反射←反射→条件反射 等 基本方式 种 、 生 命 活 动 为 、 行 节 习 、 调 液 学 体 控 基本 反 射 结构 基 各 思 维 调
神经
神经
神经
永 久 记 忆 形 成 过 程
返回
返回
刺激来自一端时, 刺激来自一端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兴奋传导小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双向传导 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注: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如果刺激 来自神经细胞一端,则兴奋只向一个方向传导. 来自神经细胞一端,则兴奋只向一个方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 单向传递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 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 电信号) (电信号) 突触间隙 不相同. 不相同.由于电信号的传导速度远 兴奋 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大于化学信号,所以,兴奋在神经纤 突触后膜 传导 维上的传导速度远大于突触,表现出 兴奋传导在突触延搁现象. 兴奋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优秀课件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刺激
特点: 双向性(同时)
绝缘性(互不干扰) 生理完整性(破坏/改变--终止)
相对不疲劳性(高频率、长时间)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外正内负 刺激 内正外负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电位差 (兴奋)
电荷定向流动
(正
负)
局部 兴奋 电流 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双向性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 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 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神经纤维 集结成束 神经
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实验
-+
灵敏电位计
-
+
a
b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时
刺激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 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神经冲动。
单击画面继续
一、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 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以下属于反射吗?为什么?
A、草履虫趋利避害。 B、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响时,自觉走回课室。 C、针刺后感到了疼痛。
一、反射与反射弧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 反射分类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通过遗
兴奋传导方向
兴奋方向
传导方向
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__相__反___ 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__相__同___
静息点位和动作点位是怎么产生的?
• 资料一:生物电产生的两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