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浅析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浅析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发布时间:2021-12-21T02:51:03.229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0期作者:梁定发[导读] 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勤劳民众口头撰写,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梁定发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103摘要: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勤劳民众口头撰写,并在民间广泛传播,以表现勤劳民众生活和思想趣味的口头传播语言文字艺术[1]。
它的重要艺术体裁包含了散文体的神话故事、传奇民间故事、民俗寓言和段子等,韵文体的民俗歌曲、小说诗、史诗和谚语,与韵散体紧密结合的民俗说唱、民俗戏剧等。
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围绕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了解社会事物为主题,以展示劳动人民的政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法、审美趣味,及其对社会各类客观事物的评论为重要题材,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重点刻画对象,具有表现社会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关键词:民间文学;功能;价值一、民间文学的相关特征(一)口头性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的口头撰写、口头传播的基本特征。
虽然在个别时期也有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家,有文本收集笔录本,有电子本,但文本并非传播民间文学所必需的传播载体,是辅助性的传播载体。
相反,作家文学用笔书写、借助书面文本传播。
在个别时期,作家文学也采取了口头传递形式,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递形式对作家文学来说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到目前为止,人类内部的社会交流中仍然以口头语言形式为最普遍的工具。
(二)集体性集体性也确保了民间文学作品在群众之间的最高限度的自由流传。
例如,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都经过了众多人的再创造,已经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汉族民间文学的杰作。
他们的思想和艺术作品,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的某些特征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传承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创新,不断变化的。
同样,民间文学也具有一定的家族承袭特点,可以世世代代流传。
论述民间文学的价值

论述民间文学的价值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
这些作品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民间文学的价值。
一、民间文学是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
这些作品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人民智慧的珍贵财富。
它们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二、民间文学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们的语言、形式、节奏、韵律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价值。
三、民间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
通过阅读和研究民间文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民间文学是社会历史的见证民间文学是社会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这些作品,可以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探究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演进。
五、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作品,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
民间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文化遗产、文学艺术、人类智慧、社会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民间文学是语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一种自然类型的即兴创作,
内容涉及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礼仪文化以及军事文化等等。
它丰富
多彩的内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
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起学生的热爱,活跃学习气氛。
民间文学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情趣盎然的语言特色,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阅读,打破课堂上死板乏
味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们进行文学鉴赏和鉴藏的热情,激发其对文
学的热爱。
二、让学生掌握人文素养和智慧。
民间文学蕴藏着浓郁的文化精髓,
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听取环境的能力,塑造和谐的道德情趣。
在这样的
语境中,学生可以发掘民间文化的智慧,掌握人文素养。
三、建立文字表达能力。
民间文学中的内容细腻诗意,可以让学生学
会正确、细腻的语言表达,培养出良好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
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免费完整版)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三)审美作用:民间文学通过某些内在旳东西予以美旳感受。
(四)娱乐作用: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我娱乐旳工具。
4、民间文学与民众心理ﻫ透过民间文学作品,可以觅到民众老式心理旳轨迹。民旳心理活动是复杂旳,影响个人心理活动旳因素多种多样。而民族旳心理构造,是历史旳积层而成旳。如民间信奉,扎根旳土壤深厚。重要表目前如下几种方面。(1)以“自然崇拜”为核心旳“万物有灵”观念;(2)对鬼魂观念旳迷信。(人是有灵魂旳,醒时,与肉体合一,睡时离开---梦、守灵、化为另一物。)(3)对多种“超自然力”旳盲目崇拜。浮现种种祝祭典礼,形成固定期间与内容旳周期纪念活动,进而演化成多种老式节日。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第三章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第一节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民间文学的生活功能,是指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现象的民间文学,在一个民族文化体系中所发挥的效用。
我们知道,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而创造文化,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互相联系的各种文化要素构成,其中每一要素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发挥这一定的功能。
民间文学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具有多形态、多层次性。
从我们的认识来看,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传授功能由于民间文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没有掌握文字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从而,民间文学担负着一项主要的使命,那就是传承民众的知识和经验。
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大量的文本都是知识的汇集。
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天地万物的由来和人间秩序的形成,尽管并非真正科学的知识,却是当时人们认识成果的结晶。
如中国地理形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现象,神话是这样解释的: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
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篇》】非常明显,神话叙述中国独特的地理形势,并与日月星辰西落和水向东流的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
这无疑成为当时民众传授知识的途径。
神话这样,传说也是如此。
民众获得大量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的知识,并不是依靠传统的典籍,而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和传说。
尽管这些故事传说与历史真实会有一定距离,但是民众是将其作为历史知识加以认同的。
至于谚语之类所包含的知识以及民众通过谚语的运用传授气象、劳动、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就更直接明了了。
二、道德塑造功能“传统对于社会有无上的价值,所以再也没有比社会分子遵守传统更为重要的了。
必须严格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第23页】道德规范就是传统中极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众历来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自我道德约束,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大量属于风俗习惯中的村规民约、礼俗禁忌之外,人人们还通过舆论以及家庭教育规范各自的行为,成为人民自觉遵守的传统。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课程编码:095528课程类别:专业限选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开课学期:第四学期课程学时:32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并修课程:无教学方法:多功能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课堂讲授、视听、观看教学录像、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相结合。
选用教材:黄涛编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2版参考书:1 .段宝林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4版。
2 .田兆元敖其主编《民间文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 月第1版。
3 .万建中主编《新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第1 版。
二、课程教学目标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驾齐驱的两大文学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文学概论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
它的主要教育目标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认识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掌握民间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并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丰富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民间文学概述(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知识要点:什么是民间文学,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
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的范围与性质,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民间文学的民俗学属性第二节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知识要点:民间文学的功能,生产生活的独特伴侣:劳动生产中的知识传授;阶级斗争中的精神武器;社会交往中的礼俗功能;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娱乐。
民间文学的价值,科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人类文化学(语言、民族);民间文学与哲学;民间文学与历史学;民间文学与自然科学(农业、气象、水文、地理、医学、心理学)。
试论民间文学对于传统美德养成的教育意义

试论民间文学对于传统美德养成的教育意义内容摘要:民间文学寓教于乐,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传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常用、最形象、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中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普适性”道德观念,对于民众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美德的培育养成具有教育价值,对于培育养成传统美德、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间文学传统美德教育意义民间文学寓教于乐,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传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常用、最形象、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现实而功利、直接而质朴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打上了民众道德意识的深刻烙印。
中国民众历来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对自我道德约束,除了通过行为、语言、礼俗、舆论和一般性教育来完成道德教化之外,经常性地运用民间文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塑造和培育民众的道德素养。
民间文学的传承者们可能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进行艺术创造活动,但他们却自觉意识到,民间文学的讲述是有具体针对对象的,是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审判的工具。
很多中外名人大家都洞见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道德教化意义。
钟敬文指出,民间文艺“是民众经验的宝库,民众思考的渊薮,而且直接间接地都有相当的教育作用。
……一句话,民众文艺实在是培养民众道德和知识的一道不竭源泉”。
①恩格斯认为:“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
”②俄国普希金曾说:“在傍晚,我听故事,并且用他来弥补我所受的可祖咒的教育的缺陷,这些故事是多么优美啊!每一个都是一首诗。
”③民间文学颂扬爱国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崇尚勤奋劳动、注重道德品行,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民间文学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具有传授民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一一一一、、、、传授知识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功能。
((((一一一一))))传授礼俗知识传授礼俗知识传授礼俗知识传授礼俗知识。
口头讲述或演唱的民间文学可以使人们了解礼仪、民俗风情,如向民众传授关于婚姻等习俗方面的常识:民间小戏《洪月娥做梦》便描述了传统婚俗中的细节,使观众或听者获得了丰富的民俗知识。
附:民间小戏《洪月娥做梦》中的一段: …… 叫声女儿“快起来吧,你梳洗打扮好上车。
今天女儿你出闺去,妈我有知心话对你说。
公婆面前闲话少说,小姑子不好你别管,小叔子不好你要少说”。
((((二二二二))))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
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其中积淀了民众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
如在散文体叙事题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
附:承载自然和生产等知识《梯玛神歌》土家族祭祀仪式上由祭司梯玛所演唱的《梯玛神歌》即《社巴歌》中有关于时令特点的自然知识。
而《社巴歌》的第三部分是讲述诸如割草砍树、挖土、种包谷、犁田、撒谷种、薅草、踩田、背包谷、打谷子等农业生产劳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打镰刀、绩麻、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知识的。
二二二二、、、、传授民众历史知识传授民众历史知识传授民众历史知识传授民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
((((一一一一))))传传传传授历史知识授历史知识授历史知识授历史知识。
民间文学是群体口述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民间文学的各个类别或者直接描述历史,或者隐含着历史,或者具有历史的背景,它们与人们的历史记忆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的全部口述历史。
而其中的口头叙事部分总是或讲或唱已经发生过或存在过的人物、事件。
这在原始社会或无文字的人类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原始的图腾神话、族源神话等等便是该群体追溯群体起源的历史。
而苗族古歌中对祖先辗转迁徙等方面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苗民对自身历史的追忆。
民间文学的演述是传统社会民众获取历史知识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方式,民间文学的影响使民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历史观。
因而,透过民间文学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民众对于当时社会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如关于三国曹操的知识。
((((二二二二))))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民间文学是以口头方式进行述说和记忆的历史,是群体凝聚力的牢固纽带。
民间文学在民族的层面上,是某一个民族的史书。
民族在逝去的岁月中所经历的兴衰荣辱、喜怒哀乐等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等都在口头文学方面有所反映。
民间文学所聚焦的是整个民族的劳动创造和奋斗进取。
这些记忆中的历史一方面通过平时的讲唱活动等潜移默化地注入民众的心底,成为普遍植根于民间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叙事必须在隆重的场合和庄严的仪式上由该群体公认的权威进行讲唱,借以强调口述历史的神圣与权威,强化民族认同感,在反复的讲唱中实现历史的延续。
广泛流传于布努瑶族中的《密洛陀》是长篇叙事诗,内容有女始祖的诞生和创世业绩;有女始祖作古后,布努人的山居生活、族群内外的冲突和矛盾;有布努人的各个分支谱系及其繁衍的历史。
每当始祖母的诞辰即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节来临之际,即便是远离家乡的人也会千里迢赶回家乡祭拜始祖母并聆听曾不止一次聆听过的《密洛陀》,密洛陀成为布努瑶族群体凝聚力的牢固纽带。
民间文学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故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建构往往以民间文学中最具传播力和美誉力的材料作为地域认同、民族认同的标志形象。
此特点在近些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争夺,既体现出人们对于传说资源的争夺,也体现出这些群体曾经拥有过共同的历史文化的现实。
三三三三、、、、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教化的功能。
民间文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故而具有鲜明的寓教于乐的功能。
“摇篮曲”和“儿歌”便明显地体现者这种功能。
“谚语”等具有教育的功能。
如“买卖
不成仁义在”,告戒人们经商不能唯利是图;“人情到处赶,下雨好借伞”,告诉人们社会交往的实际意义。
民间故事等散文口头叙事大都有劝善惩恶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功能或对群体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约束功能。
如“一把筷子折不断”等传说故事则传达着一个群体所有的成员之间要团结,不要分裂等寓意。
歌颂劳动、团结互助、父慈子孝,兄弟友爱、为人忠厚、忠于爱情、反抗剥削,反对重男轻女等是民间文学常见的主题。
恩格斯曾说过: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
壮族的叙事诗《传扬歌》共20章,内容包括“天下为公”、富人”、“官家”、“穷人”、“志气”、“求嗣”、“养育”、“训子”、“勤俭”、“善良”、“交友”、“睦邻”、“孝敬”、“择婿”、“为妻”、“夫妇”、“妯娌”、“分家”、“鳏寡”、“后娘”。
第6章到13章是劝导年轻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第14章到第20章是教育人们怎样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
《传扬歌》对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给予热烈的赞扬和歌颂,对社会上种种违反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鞭挞。
它用警句谚语和俗语阐明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导人们要勤劳、正直,提倡团结和睦、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反对赌、偷、骗、懒惰,不要多嘴多舌、争强好胜。
许多民间文学直接记录社会制度、信仰、道德,成为口头的法典、乡规民约。
如瑶族的“石牌话”、苗族的“议榔词”、侗族的“款”,水族的“诘俄伢”等都是韵文形式的口头法典,有了“石牌律,瑶山固如铁,石牌大过天,对天也不容”。
这些口头法典曾经对社会内部有着不可忽视的约束力,对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这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可见民间文学具有教育的功能。